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背影 >

《背影》名師教學設計(四課時)

《背影》名師教學設計(四課時)

一、教學目標

《背影》名師教學設計(四課時)

1、學習本文抓住“背影”這一感情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作方法;

2、領會本文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

3、體會文中表現的父子深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目標1、2、3

難點:目標1、2、3

三、教學用時:4課時

四、課型:講讀課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寫於1925年。當時他到清華大學任教不久,接到父親的來信。信中的一些話,使他想起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特別是7、8年前父親到南京為他送行時的背影,令他頓時淚如泉湧,情難自禁,便寫下了這篇《背影》。那麼,他父親的來信説了些什麼呢?請看文章的最後一段,請一位同學來朗讀信中的內容。

(這一段有些語句較難理解,先學這一段,既可掃除難點,又弄清了寫作背景,有助於理解前文的內容。用講讀法進行講解。)

提問:

①最後一段大概講述了哪些內容?

②根據這些內容可以把這一段分成幾個層次?

明確:

①最後一段,內容相當豐富,寫了家境的衰落,寫了父親的身世和心境,寫了作者的感受和對父親的懷念之情;同時從這一段也可以瞭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

②本段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從“近幾年來”到“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第二層次:從“但最近兩年”到“惦記着我的兒子”;

第三層次:剩下部分。

2、檢查預習,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於某種職務。“推卸”,用於某種責任。

奔喪(sāng):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sà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óu chú):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於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pán 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精神委靡,意志消沉。

瑣屑(xiè):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íng):光潔透明。

3、請學生朗讀課文,分三個部分;其他學生認真閲讀課文一遍,給課文分段落、層次。

①本文如分成三個部分,應怎樣分法?

(在劃分段落層次時,事先告訴學生,文章本身的結構形式是固定的、客觀存在的。我們劃分層次應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但由於讀者認識的差異、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這就要作具體分析,有的是這樣分也可以,那樣分也未嘗不可;有的則是絕對不行。劃分層次還是有原則的,不是可以任意劃分的。

引導學生找出三個部分的分界線,劃出三個部分後,歸納大意,要求用同樣的句式即字數、結構形式大體相同,訓練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現在與回憶的分界線。“這幾年來”是回憶與現在的分界線:

第一部分,首段,概括為“開篇寄思”或“不忘背影”;

第二部分,首、末之間的段落,概括為“往事回憶”或“描寫背影”;

第三部分,末段,概括為“結尾懷念”或“思念背影”。

(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前提為這種概括必須是正確的。)

②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文章敍事的層次又可以分成幾層意思呢?(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明確:

中間部分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父子分別時的家境

第二層次:送行前父親的細心關照

第三層次:送行時看到父親的背影

或:

中間部分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家境 第二層次:浦口送別

第二層“浦口送別”又可以分為三個小的層次:

第一,細心照顧 第二,車站買橘 第三,車門話別

  第二課時

1、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問:本文用什麼把全文的故事情節連接起來並且貫串起來?

明確:“背影”。

思考:作者是怎樣用“背影”來貫串並連接全文的?(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並隨時歸納。)

①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

明確:本文四處寫到“背影”。

②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明確: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

2、精研課文

⑴研讀第一、二、三段。

①第一段的“二年餘”指什麼時間?第二段的“那年”是哪一年?

——第一段的“二年餘”,指1923年到1925年;第二段“那年”是1917年,因為第四段中“其實我那年已20歲”;從第二段開始是回敍往事。

②第二段寫徐州見父,為什麼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怎麼院子裏會滿是“狼藉的東西”?父親的那句話(“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包含着什麼意思?

——父親卸職失業,不得不打點行囊回家,因此院子裏亂七八糟的,作者看到這種淒涼的景象,再想起祖母的去世,眼淚便禁不住簌簌地流下來了。這時候,父親心裏一定比兒子更加悲傷愁苦。可是,當他看見兒子流淚的時候,便強抑悲苦,反過來安慰兒子,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體貼、愛護、勸慰。

③為什麼説“家中光景很是慘淡”?變賣典質、借錢辦喪事説明了什麼?

——作者的父親在徐州當煙酒公賣局長(在舊社會被認為是一種肥缺),不僅沒有發財,還要借了錢辦喪事,變賣典當了家財去償還虧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父親的為人。父親失了業,又背了債,悲和愁相交煎,所以説“家中的光景很是慘淡”。

這三段寫家中困頓的處境,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④教師範讀第一段,學生齊讀第二、三段,要求讀時注意速度、語調和感情。

⑵研讀第四段。

①這一段為什麼寫南京“遊逛”只用“勾留了一日”五個字一筆帶過,而寫父親是不是親自送行卻用了不少筆墨?

——當時父子倆對遊逛沒有心思,而且它對寫父親也沒有什麼關係,用一句話交代一下就可以了,重點是寫父親對兒子的關懷、愛護。

②這一段是怎麼寫父親對兒子的關懷、愛護的?文中哪些地方説明父親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親“躊躇”了又“躊躇”説明了什麼?

——照理父親可以不必親自送行,因為:第一,他“事忙”,急於謀事;第二,有熟識的茶房,可以託他陪同上車;第三,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可是,父親還是不放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對茶房“再三囑咐,甚是仔細”,“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躊躇了一會”,寫出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

③“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的這句話説明了什麼?

——“不要緊”,是父親對自己而言,儘管“事忙”,但認為這無關緊要。“他們去不好”,是對兒子而言的,就怕別人照顧得不妥帖。這簡短的一句話,説明他關心兒子勝過關心自己,充分表現了父親的愛子之心。

④齊讀第四段。

⑶研讀第五段。

①作者為什麼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而且還要歎氣説“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這兩句話是作者的自責,責備自己那時年輕無知,不僅沒有體會父親的一片愛心,反而嫌他“説話不大漂亮”,“心裏暗笑他的迂”,認為父親迂腐守舊。現在想來,內心深感愧疚,帶着深深的自責。

②進站上車,父親是怎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兒子的呢?

——文中兩個“忙着”説明父親全然不顧自己,只想着為兒子勞神費力。一個“囑我”,一個“囑託”,説明父親像慈母一樣對“我”關心體貼。即使是找一個座位,他也要認真地“揀定”進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細緻入微,用心良苦。

③指名朗讀或齊讀第四、第五段,體會父親的愛子之心。

  第三課時

精研第六段。

①買橘送行,具體寫父親的背影,很感人。這一段是分幾層來寫的?

分四層:第一層寫父親執意自己去買橘子;

第二層寫父親過鐵路買橘;

第三層寫買橘回來;

第四層寫依依惜別。

②“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父親説這句話的時候心裏是怎麼想的?

——他想到兒子的旅途生活既單調又口渴,於是要去買些橘子給兒子。為兒子他想得多麼周到。

③“他往車外看了看”,後來“我”也看了,兩人看的是不是一樣?為什麼對父親的看寫得很簡略,“我”的看卻寫得較詳細?

——父親只是看看有沒有橘子可買,而“我”,不僅看到有賣東西的人,而且看到要過月台、穿鐵道,爬上爬下很不容易。本來不想讓父親去的,可是“他不肯,只好讓他去”。這一層寫出了父親一心為兒子着想的拳拳愛心。

④第二層寫看見父親的背影,描寫了父親的感人形象。作者是怎麼描寫的?

——這一層主要寫了父親的穿戴和一系列動作。黑布小帽、黑布馬褂、深青布棉袍,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裏。接着具體描寫父親是怎樣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台的。“蹣跚地走”、“慢慢探身”,顯示了父親行動的不便;手攀、腳縮、身子傾,形象地寫出了吃力的樣子,看到父親不辭辛苦為自己買橘子,“我”怎能無動於衷。因此,“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寫第一次被父親的背影感動得流淚。

(教師範讀一二兩層,讓學生感受體會。)

⑤第三層寫買橘回來,父親放好橘子,“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這一細節描寫,反映了父親怎樣的內心活動?

——其實,這段時間父親的心情並不輕鬆,穿過鐵道,爬上爬下,也確實比較艱難,但是為了消除兒子可能產生的不安,便故意裝出輕鬆的樣子來安慰兒子。儘管這輕鬆的樣子是裝出來的'。但也表明他為兒子勞累也是心甘情願的。

⑥最後一層寫依依惜別。離別的時候,父親説了兩句話,這兩句話表達了父親怎樣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表明父親這時仍在惦念着兒子旅途的安全。“進去吧,裏邊沒人。”兒子送父親下車,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親不讓送,怕兒子離開車廂會丟失東西。臨別時這樣細心囑咐,真是關懷備至,可敬可親。

⑦最後一句寫第二次看見背影和第二次流淚,説説這時候“我”的心情。

——父親不顧艱難給“我”買橘,使“我”感動不已,現在父親要離開了,不免產生濃濃的離情別緒。因此,當父親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羣裏,自己回車廂坐下來的時候,感念之情湧上心頭,禁不住“眼淚又來了”。這一段兩次寫流淚,體現了兒子對父親的真誠的愛。

⑧先分層朗讀,再齊讀這一段課文,要求讀出父愛子、子愛父的深情。

  第四課時

1、教師小結。

《背影》寫的是家庭遭遇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的兒子時的一番情景。作者通過樸實真切的記敍,抒寫了父子深情,表現了當時社會中小有產者雖然屢經掙扎仍不免破產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傷情緒,所寫在當時説來,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卻很感人,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親的來信是《背影》寫作的契機。這信曾使作者大為感動。作者在1947年答《文藝知識》問時曾説:“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來信,真的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敍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正因為作者自己感動了,所以才能寫出這樣感動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並不是憑藉了什麼宏偉的結構和華麗的文字,而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表達的真情。老老實實,樸素自然,毫不矯揉造作,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於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現力的形象特徵來刻畫人物、抒寫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產,父親老境淒涼,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將各奔東西,為生活去奔波,此時此刻的心清是沉重的。作者選擇了父親穿過鐵道去給他買橘子時的“背影”這個形象特徵,加以集中地具體地描繪,從而充分地表達出了當時父子之間那種骨肉至情,獲得了感人的藝術效果。特別是在作品寫作發表的當時,它曾引起了經濟上同樣處於風雨飄搖狀況中的廣大貧苦知識青年讀者的強烈共鳴與由衷的感歎。

2、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揣摩作者在文章中的寄寓的情感,當堂完成兩本練習中的閲讀文段。

六、作業 佈置

1、抄寫課文閲讀提示中的生字詞兩次,解釋詞語意思;

2、預習自讀課《我兒子一家》。

七、板書

背影

朱自清

1、不忘背影(引起回憶,虛寫背影)

交代家境

2、描寫背影 細心照顧

背影 (往事回憶,實寫背影) 浦口送別 車站買橘 父愛子,子愛父

車門話別

3、思念背影

(結束回憶,虛寫背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beiying/kxvwo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