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歡送鄭老師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歡送鄭老師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系的鄭同學在我們班實習了整整三個月,這段時間裏她像大姐姐一樣和孩子們一起生活、遊戲和學習,和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們親切地稱她為鄭老師。下個星期,實習即將結束,孩子們都顯得依依不捨。面對這一情況,一個點子在我頭腦中閃現,能不能引導孩子們開一場自編自導自演的歡送會呢?

歡送鄭老師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隨着年齡的增長,大班幼兒活動的主動性有了明顯提高,也更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如果能就幼兒對鄭老師的喜愛和不捨之情,引導、支持他們自主、自發地舉行一場歡送會,讓不同能力的幼兒都來發揮自己的特長,在活動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對於提升幼兒自我計劃及自我評價的能力無疑是個好機會。

在第二天的展間交流時,我簡單向孩子們提出了我的想法,沒想到孩子們立刻興奮起來,瞬間“歡送會”成了他們談論的焦點。活動的準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孩子們或是以共同的興趣愛好為一組,或是因為特別要好組成一組,或是以其他各種原因組合在一起,全班分成了五組,每組4~6人。

“歡送會上要做些什麼呢?”各小組都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到第一次討論中,我作為旁聽者傾聽着他們的想法和需求:第一組的孩子決定做張賀卡,寫上祝福語,簽上自己的名字送給鄭老師:第二組的孩子想每人折一朵花,然後合在一起組成一束花送給鄭老師;第三組的孩子也想做花和賀卡,用花、祝福語和自畫像給鄭老師留念……

我覺得每個幼兒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是否合適就需要教師及時引導。所以,當幼兒準備的內容都集中在手工製作方面時,我覺得應該組織大家交流各組的構想,讓幼兒自己發現問題——大家的想法重複了。我這樣做的目的是:不限制幼兒的自主性,但又能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進而想辦法去解決。

面對想法“撞車”,孩子們都會有什麼反應呢?沒想到每個小組都有一些有趣的表現。

第一組有一個“小領導”,她思維活躍,有許多想法,還有幾個忠實的擁護者,他們配合度很高,“小領導”説什麼他們都同意。看似完美的組合卻也在討論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小領導”想法太多,使得他們在1O分鐘的討論時間內沒有定下內容。好不容易決定為鄭老師製作一張賀卡,但當聽到第三組也有相同的打算時,他們又立刻換成了表演講故事。短短10分鐘的討論,他們換來換去,有點“見風使舵”的味道。

第二組也改變了自己的初哀。不過,他們並不是因為其他小組都做手工,而是小組成員都不知道該怎麼折出一朵漂亮的花。可見,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不過他們很快有了新的主意,改成和鄭老師一起合影,用照片記錄下美好的回憶。這個想法雖然很“偷懶”,但是卻讓人“眼前一亮”。

第三組在面臨大家想法“撞車”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原來的想法,為鄭老師製作花和賀卡。

第四組和第五組則是“中規中矩組”,孩子們根據自己平時看聯歡晚會的經驗,希望用表演歌舞的形式,把歡送會的氣氛搞得熱熱鬧鬧,讓鄭老師高高興興地離開。

當每一組的孩子都做好了計劃,我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完成計劃需要做些什麼準備?”“由誰來負責準備呢?”……問題引發了孩子們的思考,我提示孩子們用簡單易懂的符號記錄下每個人的任務,以便於計劃的實施。

短短10多分鐘的討論,給予了幼兒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因為是在小組範圍內的討論,一些平時比較內向的幼兒也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地參與互動。可見,創設寬鬆、開放的環境,減少對幼兒講述方式、講述形式的限制,能使每個幼兒都有平等交流的機會,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意願,結合已有的經驗自由、主動地表達,這樣的環境無形中提高了幼兒自主表達的願望。

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們的行動如此之快,第二天他們就帶來了很多物品。尤其是第三組,他們人人都記得自己的任務,帶來了製作賀卡的彩紙、彩筆等。看到孩子們帶來的豐富材料,我給每個小組提供了一個材料筐,並編上了組號,讓孩子們把準備好的材料連同計劃表一起放在裏面。這樣,孩子們不僅可以及時、清楚地看到計劃完成的情況,還可以在需要時方便地取用材料。

又過了兩天,各組的材料筐陸陸續續地豐富起來,但是第一組的材料筐中除了第一天小小放進去的一大包指偶,就再也沒有其他東西了。這讓我有一點擔心,他們是不是已經準備好了呢?於是,我趁小小在材料筐前擺弄自帶指偶的機會,打聽道:“你們的故事準備得怎麼樣了?”小小有點委屈地説:“我老早就帶來了指偶,可是他們誰都沒有帶來東西。”“那你去召集他們再來商量商量吧。”在我的啟發下,小小找來了自己的組員,我問他們:“小小已經按照你們的計劃,準備好了指偶,你們幾個準備得怎麼樣了?”成成急着説:“我的背景圖已經畫好一半了,星期一就可以帶來。”乘乘坐在一邊沒有出聲,小小問:“乘乘,你説你準備故事的,你講什麼故事呀?”乘乘説:“反正我家裏有很多故事書,我隨便帶一本來就可以了。”一旁的瑋瑋看了看其他小組滿滿的材料筐,吃驚地説:“啊,你還沒選好啊!”乘乘漲紅了臉,有點不好意思,倒是小小開始想辦法,她倒出所有的指偶,説:“看!這裏有各種各樣的小魚,要不,我們編一個關於小魚的故事吧。”話音剛落,成成又急着説道:“啊?那我畫的背景圖是森林,不是要重畫了嗎?”孩子們你一言我一句,七嘴八舌地爭論起來:故事誰來找?到底要不要改背景?一連串的問題糾結在一起。這時,瑋瑋提出了一個大家都同意的辦法:“我家裏也有故事書,我和乘乘一起準備吧。看誰先帶來就用誰的,這樣就不會來不及了。”乘乘聽了連忙點頭:“明天我一定會記着帶來的。”

各小組的孩子都積極準備着、排練着:第二組的孩子忙着收集一日活動各環節中與鄭老師的合影:第三組的孩子利用“工作”時間湊在一起剪剪貼貼畫畫:而第四組、第五組的孩子則利用角色遊戲時間排練他們的歌舞……孩子們的熱情和努力,為歡送會的'舉行增添了保障。

週五下午,歡送會如期舉行,教室裏飄出了陣陣悦耳的歌聲和孩子們爽朗的笑聲。他們三五成羣,一組接着一組輪流上台表演自己精心準備的節目:講故事、唱歌、跳舞、拍照、送賀卡,坐在台下中央位置的鄭老師笑得合不攏嘴。當孩子們一起深情地説出“鄭老師,我們喜歡你”“鄭老師,不要忘記我們哦”時,鄭老師被孩子們的真情感動得熱淚盈眶。

活動的順利開展得益於幼兒自主的計劃,“歡送會”的形式和具體操作過程都是幼兒自發生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自己知道要做什麼和怎樣去完成,所以他們能依據目標行事,積極主動地去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對自身行為的意識與調控能力都有了較好的發展,由此促進了個體自主性的發展。

“歡送會”後,我又組織孩子們觀看了“歡送會”的視頻,並請他們説説自己參與活動的感受。孩子們看着自己的表演,有的開心地笑了,有的不好意思了……元太説:“我很喜歡鄭老師,所以我邀請她和我們一起跳舞,我們都跳得很棒!”瑋瑋捏着自己的頭髮説:“小小和成成在背景上開了個洞,讓我們的故事表演很有趣,我看見鄭老師一直在笑。”塵塵説:“我覺得我們第一次這樣唱歌,都有些緊張,樂器也忘用了。”貝貝説:“我們送賀卡的時候也緊張了,每個人都説了祝福的話,可是聲音很輕,大家都沒聽清楚。”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侷限性,所以我採用情境再現的方式讓幼兒從旁觀者的角度更好地觀察、分析自己的表現,從而對自己作出評價。令我欣喜的是,在交流過程中,幼兒一改以往“好”或“不好”的籠統評價,而是具體地解釋了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回憶”評價有利於幼兒自我認同的形成,使他們獲得成功感。它不僅是對幼兒從計劃到具體實施的一個反饋,還幫助幼兒找到自己還需要改進、提升的空間,使之成為重新出發的起點,並以此促進了幼兒的主動發展。

幼兒的努力加上教師的協助,使“歡送會”精彩、成功。事實證明,幼兒一旦有了自主的機會,不僅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和感覺有意義的事去做、在做中學,而且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並通過團結協作、克服困難、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追求最佳的活動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4kljm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