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從“關乎天文”到“關乎人文”》閲讀答案

《從“關乎天文”到“關乎人文”》閲讀答案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可能會接觸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是對有關閲讀題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從“關乎天文”到“關乎人文”》閲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從“關乎天文”到“關乎人文”》閲讀答案

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從思考天人關係開始的。為了觀象授時、制定曆法,服務於生產生活的需要,中國先民對天體運行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逐步產生了關於天人關係的思考。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史上,構建理想的天人關係始終是其着力解決的根本問題,其主體思想和主要實踐始終是天人合一。

②考古學證據顯示,觀象授時在中國有着超乎想象的悠久歷史。太陽、月亮的光明成為他們身心兩方面至死不渝的追求,光明成為天人合一的同義詞和內在本質。商周古文字的“文”字“象人形而特彰明其心”,因而文明一詞的本義為內心光明,文化一詞的本義為通過人文精神教化使人內心光明。所以,文明兼有文化和光明兩者的涵義,《周易》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孔穎達解釋道:“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這種光明由內而外,所謂“君子之光,其暉吉也。”從而實現內聖外王,明明德於天下。

③中國先民關於天文與人文的思考最為核心、最為重要的考慮,是將天文引入個體生命精神。心性之學是天人合一的內在靈魂,天人合一是心性之學的外在邏輯。儒家尤其是宋儒,認為心性之學的來源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允執厥中的“中”字來源於先民觀象授時、立表測影而產生的“中”。立表測影要求表垂直於水平地面,精確辯證四方、八方等方位,因此使“中”具有了中正、中央等涵義,並進一步發展出中庸、中和等思辨,形成了中國、中華等概念,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觀、中庸中和的哲學觀。

④天體運行決定着人類社會的時間流逝、季節變遷、生物繁衍、糧食豐歉,深刻影響着人們的生產生活。不妨舉些事例,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作為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大約相當於堯舜時期的中央邦國都城,已經是在陰陽、太極和天地形成的宇宙觀以及八卦、五方的天下觀指導下規劃建設的,體現出最高統治者居中而治、掌握曆法、敬授民時的權威。春秋戰國以降,諸子百家的興起,天命從統治者的話語權轉變為民心力量、個體生命的存在意義,民心即天命、天命即人心。孔子繼承發展了這一信仰,深刻指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⑤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在天人合一理論的發展和指導下,中國先民創造了上古時期輝煌絢麗的文化、思想和制度。從《周易》及諸子百家學説、兩漢經學到宋明理學,乃至道家學説、漢地佛學等,均對天人關係、天人合一進行了孜孜以求、前赴後繼的深入研究和闡析發揚,形成了蔚為壯觀、歎為觀止的文化現象。這種一以貫之的文化現象,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明以止”的理念和特性。

15. 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史上,構建理想的'天人關係至關重要,這是根本問題。

B. 古人認為君子應該內心有光明,從而實現內聖外王,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C. 中國古代絢麗的文化是在天人合一理論的指導下形成的,與生產力的發展沒有關係。

D. 諸子百家的時代,人們對於天命的認識有了變化,認為民心即天命,體現百姓的重要性。

16.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考天人關係寫起,從先民對天文的觀測中探求對人文的影響。

B. 第二段中作者從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義説起,來證明古人因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

C. 作者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論證天體運行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被統治者利用來體現權

威。

D. 文章結尾列舉了中國古代的多種學説,證明古人在對天人關係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現象。

17. 中國古代先民觀測天象,對人文起了哪些作用?請結合文本內容概括。

答案

15. C

16. B

17. ①構建了天人合一理論;

②構建了文明文化的內涵;

③影響了個體生命精神;

④影響了中華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觀、中庸中和的哲學觀。

標籤: 人文 天文 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xzed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