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中庸閲讀理解及答案

中庸閲讀理解及答案

“中庸”不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論基礎上的一種倫理道德觀,也是一種思想方法。作為具有具體內容的儒家倫理道德觀的“中庸”由孔子首創,經過後來的儒家,特別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實發揮而成熟。但是作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則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説正是從前人有關用“中”的思想發展演變而來的。

中庸閲讀理解及答案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時代關於刑罰之“中”的觀念。《尚書·呂刑》裏説,“士制百姓於刑之中”,“惟良折獄,罔非在中”,“明啟刑書相佔,鹹庶中正”。這裏所説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執行刑罰要準確、合理、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也就是嚴格地符合法律(刑書)所制定的標準。“中”是有原則的,要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原則。求“中”,反對過與不及,反對偏與倚,都是以有一個原則為前提的。如果不是先有一個“中”的標準、原則,過與不及、偏與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談不上在它們之間搞調和折中了。

“中”不僅有恰到好處地符合於一定標準的意思,有時也可指這個標準本身。《荀子·禮論》中所謂先王“為之立中制節”,意思就是説先王為之制立標準。這裏的“中”與“節”是一個意思,都是指標準、法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與“極”的含義相通。先秦典籍裏的“極”字常常可以解釋為“中”。如果我們從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意義上來理解用“中”,並知道這一標準本身亦可稱之為“中”,那麼,“中”與“極”的內在聯繫就不難解釋了,因為“極”也包含標準、準則的意思。《詩·衞風·氓》曰:“士也罔極”,所謂“罔極”,就是反覆無常,沒有一定的準則。《尚書·洪範》有“皇極”一詞,古人解釋説:“皇,大;極,中也。”所謂“皇極”就是“大中”,也即大準則、大法度的意思。正如蔡沈《書經集傳》所説:“極”是“標準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一切政治道德行為皆須合於“皇極”的法則,否則就是“偏”“陂”。

而反對“偏”“陂”也正是在“皇建其有極”(《尚書·洪範》)的前提下進行的。總之,建“極”與用“中”意思是相通的,其基本含義都是説要公正地符合一定的準則和法度。

孔子將上述這種用“中”思想發揮運用到他的倫理道德理論中,從而創立了儒家的“中庸”説。孔子説:“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可見孔子是把“中庸”作為一種難能可貴的道德倫理準則提出的。儒家倫理學的“中庸”説同前人用“中”思想的不同,就在於儒家給“中”的標準賦予了新的具體內容,這個具體內容就是以“仁”為內在核心,以“禮”為外在形式的儒家倫理道德觀。但“中”字的基本含義,即合宜,合乎一定的標準或法則這一種意思,仍然保留在儒家的“中庸”説中。(摘編自徐克謙《從“中”字的三重含義看中庸思想》)

1.下列對用“中”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前人有關用“中”的思想是儒家“中庸”説產生的重要思想基礎,從用“中”思想到儒家的“中庸”説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

B.用“中”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經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不過,它這時只是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存在的。

C.先秦用“中”思想的源頭是西周時代刑罰之“中”的觀念,這種觀念表明當時的刑罰具有準確、合理等特點。

D.用“中”思想是以有一個原則為前提的,否則,偏與倚、過與不及也就不存在了,更不可能在它們之間進行調和折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除恰到好處地符合一定標準外,“中”也可以指這個標準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説,它和“節”“極”的含義相通。

B.先秦典籍裏的“極”字常常可以解釋為“中”,意思是標準、法度,《詩·衞風·氓》裏“士也罔極”中的“極”字就是這個意思。

C.“皇極”是一切政治道德行為的法則,符合這個法則,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就是“中”,否則就是“偏”“陂”。

D.儒家“中庸”説以儒家倫理道德觀“仁”和“禮”為“中”的標準,它與前人用“中”的思想並無相同之處。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庸”原本是一種思想方法,經過儒家的改造和發揮、變成具有具體內容的儒家倫理道德觀之後,應該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

B.“中”是有原則的`,《尚書·呂刑》裏説的“刑之中”“在中”“中正”中的“中”,其原則就是法律所制定的標準。

C.《荀子·禮論》中的“為之立中制節”與《尚書·洪範》中的“皇建其有極”,説法雖不同,體現的卻都是用“中”的思想。

D.儒家的“中庸”説是孔子提出的一種難能可貴的道德倫理準則,這個準則之所以難能可貴,是因為孔子認為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試題答案:

1.【答案】C (“當時的刑罰具有準確、合理的特點”的説法錯誤,根據原文,刑罰之“中”的觀念指的是執行刑罰要準確、合理、不偏不倚。)

2.【答案】D (儒家“中庸”説與前人用“中”的思想並無相同之處的説法錯誤,兩者都有不偏不倚地合乎一定的標準的含義,不同只在於兩者的標準不一樣。)

3.【答案】A (儒家“中庸”説產生後,中庸“應該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的説法錯誤,根據原文得不出這個結論。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xjmev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