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逸人論閲讀答案

逸人論閲讀答案

“五四”後,現代知識分子大部分都想走科學救國、實業救國、文化救國的道路。但從外國深造回來,他們才發現社會並沒有提供施展才能的職業空間,這樣,許多人就不得不去尋找“根本解決”社會問題的道路,即革命的道路,於是紛紛成了戰士。成了戰士自然是好,但有些人確實是書呆,見到劍與火與血就害怕。於是,這些人就想當隱士,也就是“逸人”。但時代已不允許他們當隱士。那些當戰士的知識者指責他們:社會正在大變動,中國人這麼苦,你還想當隱士,你的良心何在?於是當逸人的夢也就紛紛破碎。積極參與“五四”革命運動的周作人,後來就想開闢“自己的園地”,創造個精神避難所。然而,連他的哥哥魯迅也指責他。魯迅認為,謀隱與謀官其實是相通的。他還認為,“古今著作,足以汗牛充棟,但我們可能找出樵夫漁父的著作來?至於那些文士詩翁,自稱什麼釣徒樵子的,倒大抵是悠遊自得的封翁或公子,何嘗捏過釣竿或斧頭柄。要在他們身上賞鑑隱逸氣,我敢説,這隻能怪自己糊塗”。魯迅對隱士的批評有其歷史具體性和針對性,而且古來隱士中確有以“隱逸”為手段抬高自己的身份,或身在山林、心在魏闕的人。但魯迅沒有給一些確實希望逃避政治、逃避官場的作家詩人留下自由選擇的空間。這就太激進了。做隱逸選擇的人與強烈介入政治、熱衷官場的人確有區別。

逸人論閲讀答案

陶淵明詩歌藝術成就,得益於他的隱逸。隱逸不僅為他贏得時間,贏得寫作的從容心情,而且使他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和道家樂天安命相通,但不同於道家的逍遙無為,依然執著於日常生活現實,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能夠守得住理想、情操和心靈自由的精神世界。這種境界與平凡生活相連,又超越平凡的生活,不像玄學佛學般虛幻,又完全不同世俗的瑣碎平庸。這種境界使他創造出“平淡”的獨到的詩歌風格,給文學史留下了千年來的永恆詩味。面對的是平常的山野田園,閃射的是“生與死”思索的形而上光輝。那個時代能容納陶淵明隱逸的存在方式,真是詩家的大幸。

世界上應當有各種各樣的存在方式。隱士在某些方面不及戰士,但他們把世上的功名看得淡漠,常常進入深遠的精神生活,於藝術、哲學常有戰士難以企及的貢獻。竹林七賢、揚州八怪,其實都是逸人或在某一人生階段是逸人,但他們的書畫詩很有成就。弘一大師和蘇曼殊,既當過戰士也當過隱士,兩種不同的人生體驗,使他們的藝術多姿多彩。李白、蘇東坡,時而戰士,時而逸人,所以他們的作品不落單一,這與我們一些只會“放聲歌唱”的詩人大不相同,確有豐富與貧乏之分。

“五四”後,能躲進象牙之塔潛心於學術、藝術的知識者太少。逸人表面上迴避世人,實際常常是服務世人的典範。印象畫派大師莫奈在遠離巴黎的'村莊裏建立了自己的藝術廟堂,今天變成了世人“朝聖”和享受藝術的地方。

(選自《人論二十五種》,有刪改)

(1)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些現代知識分子因無救國的職業空間而轉向革命,又害怕流血犧牲繼而想歸隱。

B、魯迅認為古代很多隱士有的借隱逸來謀官,有的本身是封翁公子,算不上真隱士。

C、隱逸讓陶淵明創造出獨特的審美境界,根植現實又超越世俗,汲取道家又超越道家。

D、逸人通過學術、藝術等服務社會,在構築深遠精神生活上常有戰士難以企及的貢獻。

(2)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對周作人“五四”後的選擇,魯迅持指責態度,作者某種程度上持肯定態度。

B、陶淵明所處的時代容納了他的選擇,使得那時代的詩歌風格呈現出多樣性。

C、逸人經歷使弘一、蘇曼殊、李白、蘇軾的藝術創造從單一、貧乏走向多姿多彩。

D、莫奈與陶淵明的事例説明創造獨特的審美境界和偉大作品必須迴歸山野田園。

(3)作者對“時代與知識者的關係”有怎樣的思索?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1)C、“汲取道家又超越道家”錯,原文第二段為“這種境界和道家樂天安命相通,但不同於道家的逍遙無為”,文中只是説“不同”。

(2)A

(3)①時代要為知識分子自由選擇生存方式提供空間,承認他們的多元價值。②知識分子可以通過自己的選擇來回饋時代和社會,體現自己的價值。

標籤: 閲讀 人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vp2n3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