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陳涉世家》文言文閲讀附答案

《陳涉世家》文言文閲讀附答案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陳涉世家》文言文閲讀附答案

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小題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3分)A.陳勝、吳廣借次當行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B.會天大雨,道不通,非已失期會賓客大宴,於廳室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C.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丹書帛曰D.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小題2】把“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小題3】下列對文段內容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3分)A.陳勝在眾人因雨逾期而面臨被殺厄運之時,決定發動起義,可見他決策的果斷。 B.陳勝能夠看出天下百姓對秦王暴政和二世繼位的不滿情緒,足見他審時的敏鋭。 C.陳勝認為打着扶蘇的旗號並依靠項燕的威望就能復興秦國,足見他某事的睿智。 D.陳勝起義前親自去占卜,置丹書於魚腹,派吳廣篝火狐鳴,足見他處事的周全。

答案

【小題1】B

【小題2】扶蘇因為多次勸説(秦始皇)的緣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

【小題3】C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一詞多義現象,要結合語境具體分析。A編次、編排;臨時駐紮和住宿 B、適逢 C、表判斷,是;於是,就 D、假如,如果;確實。對此類型考題,平實備考時應注意總結積累,將常見的文言虛詞歸類整理,並有實際例句,記得多了也就不難了。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翻譯。翻譯時要抓住關鍵詞:以:因為;數:多次;故:緣故;使:派遣。對於文言文翻譯中考備考要注重翻譯的方法及要求:以直譯為原則,特別是重點字詞要翻譯出來;要體現句式特徵(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等等);語句通順、連貫,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範。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本文通過陳勝在緊要關頭分析形勢、提出鬥爭策略、宣傳和鼓動戍卒起義造反等情節展現了陳勝的勇敢機智和政治鬥爭才幹,及其眼光敏鋭見解深刻。但陳勝打着扶蘇的旗號並依靠項燕的威望,是為了爭取人民的支持,從而掌握民心動向,而不是為了復興秦國。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譯文: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徵調貧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漁陽,駐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按次序編入戍邊的隊伍裏面,擔任了小頭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期。誤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斬首。陳勝、吳廣於是一起商量説:“現在逃跑也是死,起義也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嗎?”陳勝説:“全國百姓長期受秦王朝壓迫,痛苦不堪。我聽説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兒子,不應當立為皇帝,應當立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多次勸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帶兵。現在有人聽説扶蘇沒有罪,二世卻殺了他。百姓多數聽説他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項燕做楚國的將領的時候,多次立有戰功,又愛護士兵,楚國人很愛憐他。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跑了。現在果真把我們的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該有很多響應的人。”吳廣認為陳勝所説的正確。於是二人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説:“你們的事情都能成功,將建立功業。然而你們把這件事向鬼神卜問一下吧?”陳勝、吳廣很高興,又考慮卜鬼的事,説:“這是教我們首先威服眾人罷了。”於是用丹砂在絲綢上寫道:“陳勝王”,放在別人用網捕獲的魚的肚子裏面。戍卒買到那條魚回來煮着吃,發現魚肚子裏面的帛書,本來已經對這件事感到奇怪了。陳勝又暗中派遣吳廣到戍卒駐地旁邊叢林裏的神廟中去,在晚上用竹籠罩着火裝作鬼火,像狐狸一樣叫喊道:“大楚復興,陳勝為王!”戍卒們夜裏都驚慌恐懼。第二天,戍卒中到處談論這件事,都指指點點,互相示意的看着陳勝。

標籤: 文言文 涉世 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v8x7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