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刻碑人閲讀題與答案

刻碑人閲讀題與答案

那些墓碑,往往比主人風光,活在塵世的時光,也總是比主人更久一些。

刻碑人閲讀題與答案

每個人,包括亡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同理,作為人們辨識亡者身份的墓碑,每一座墓碑也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在我鄉的曠野上經過,你就會發現,我鄉的每一座墓碑之上,都有一幅絕無僅有的書法作品。而你看不到的是,墓碑背後,我鄉的每一位刻碑人,都是鄉間卓越的書法家。這些民間書法家,大多不識幾個大字,但這似乎並不影響他們技藝的精湛。他們將喪主家請人代筆的尺幅,緊貼在平整的石料之上,沿着紙上的文字,用硃砂,用刀筆,用鑿子,漸次而深地鐫刻下一個人的名字及名字覆蓋下的一生。他們法天、法地、法自然,勾點撇捺,各有方寸;篆隸行楷,皆自風流。

刻碑人多是窮苦人家出身,捨得出力氣,也守得住寂寞、屏得住耐心。倘若是富貴人家的子弟,絕少從事這一行當――在世家大族眼中,這是對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的身份的褻瀆,往往會遭受本鄉本族的排斥和疏遠。但我鄉歷史上的碑刻名宿王久侖似乎是個例外。

我查遍了本鄉志書,那些厚厚的地方史料中,沒有留下關於久侖先生的隻言片語,只有他的一首絕意仕途、頤養山林的'七律。但在更民間的父老口中,他的名字和軼事卻經久不衰。

在走訪了我鄉的諸多故老之後,我大體瞭解到了王久侖先生的家世以及生平:王久侖,右軍後人,前清秀才,工書法,善吟詩,有劉伶醉酒之風,存高山流水之德。先生為人豪爽而不乏温和,才華冠於沂州而謙虛謹慎,時人多以結識他為榮。某一年,秋闈未折桂,名落孫山外,先生遂閉門不出三月,三月後孤身移居村外,聖賢之書盡拋,始為人刻碑。先生刻碑,自寫自刻,字體多用魏,結體方嚴、筆畫強勁,樸拙中萬千變化,端正中無限風采。一時間百里刻碑之業皆為其臣服,鄉人遂以“刻碑王先生”稱之。久之,簡稱“刻碑王”。故老傳聞,王久侖先生生來一對陰陽眼,一眼看陽世,一眼看陰間,能與生者言,能與亡者談,因此,他刻的碑,生者歡喜,亡者喜歡。

王先生的故事固然是被故老們誇大了,但即便刨除掉誇大的成分,但就拋棄了功名,俯身喪葬之業來説,也足以引起後人的詫異進而敬佩了,畢竟,先生生在一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畢竟,他的書法和碑刻作品,都在我鄉冠於一時,鄉人皆以收藏一幅他的書法為榮。

關於“刻碑王”的傳奇,最讓人驚奇和不斷傳説的,是盜碑。

野史相傳,民國三十五年,世

道混亂,鄉人填飽肚皮尚難,無暇其他。時有盜賊,輾轉魯南蘇北,半月之間,夜盜王先生碑刻23座以圖獲利,終在徐州城被巡警查獲,一時引為奇談。消息傳開,更多的蟊賊夜潛我鄉,將王先生所刻之碑偷得一處不剩。何其悲痛呵――藝術向來如命似草芥的歌妓,當碑刻被視為一種藝術,就是它被金錢和利益反覆轉手之時。這也正是為何今日,作為一個探尋遠去的刻碑匠人故事的書寫者,我遍尋王碑而終無所獲的原因所在了。

攤開本鄉志書,面對王先生唯一流傳下來的那首七律,我在想,倘若王先生知曉數十年後他辛苦所刻之碑的遭遇,他還會選擇做個刻碑人嗎?我在想,倘若禮請王先生刻碑的鄉人知道自己祖先的墓碑會遭此大劫,還會請求王先生刻碑嗎?

沒有人回答我。除了那座被盜賊盜走的,但卻留在鄉人記憶裏的墓碑――據説,那是王先生為自己鐫刻的墓碑;更據説,那也是先生平生所刻的最小的墓碑。墓碑上面刻的不是大清國秀才王久侖,而是:刻碑人王久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r0pmr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