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元好問《人月圓·卜居外家東園》的原文譯文及閲讀答案

元好問《人月圓·卜居外家東園》的原文譯文及閲讀答案

[黃鐘]人月圓 卜居外家東園

元好問《人月圓·卜居外家東園》的原文譯文及閲讀答案

元好問

重岡已隔紅塵斷,村落更年豐。移居要就,窗中遠岫,舍後長鬆。

十年種木,一年種穀,都付兒童。老夫惟有,醒來明月,醉後清風。

【注】元好問,鮮卑族後裔,系拓拔氏。金哀宗正大八年秋,元好問應召入朝。此時汴京已被蒙古軍包圍,第二年城破。蒙古軍大肆燒殺搶掠,九十多個州殺戮皆 盡,城郭空虛。元好問被俘羈繫與山東聊城,六年後方攜家回到闊別了二十多年的外婆家——外家東園。此時詩人已值知天命之年。

⑴一般説來,元曲都比較直白,而這支小令卻非常委婉。請以“移居要就,窗中遠岫,舍後長鬆”為例,簡要説明此曲“委婉”的特點。(4分)

⑵這支小令的情感,有人認為是隱逸之趣,有人認為是亡國之悲。你認為是什麼?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⑴(4分) 這支小令表情達意含蓄委婉。這幾句表面上寫的是移居東園最喜愛的景物,但從詩人選擇的意象“遠岫”“長鬆”可知,詩句還包含着詩人對高潔品質的追求,表意十分婉曲。(舉例2分,分析2析)

⑵(4分)下列觀點均可,只要言之成理。(觀點1分,分析3分)

觀點一:小令表現的是隱逸之趣。開頭兩句,介紹自己卜居東園是因為東園豐饒富足,且被重疊的山巒與外界阻隔,表達對東園的喜愛。接下來三句寫東園周圍的優美、恬淡的景物,再次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最後六句寫在東園的隱居生活的恬淡自適,表達隱居的樂趣。

觀點二:小令表現的是亡國之悲。開頭兩句寫東園的富足,隱含飽經戰亂的辛酸、對東園外生靈塗炭的家國之憤。接下來三句表現自己在亂世中堅守節操的選擇。最後六句表現了詩人在江山易主後借酒澆愁的深悲與無奈。

註釋

①人月圓:黃鐘調曲牌名。

②重岡:重重疊疊的山岡。

③紅塵:這裏指繁華的社會。

④要就:要去的地方。

⑤遠岫:遠山。

參考譯文

重重疊疊的山峯隔斷了繁華喧鬧的都市生活,更覺得年豐人壽在我們這個小村落。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跡罕至之所,那裏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綠的山峯,還有屋後茂密的松柏一棵棵。種植那十年成材的樹木,耕作那一年收穫的`穀物,都交給那些年輕人吧。老夫我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來,欣賞那將落的明月;醉飽之後,充分享受那山間的清風拂面而過。

創作背景

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歷盡磨難的元好問回到家鄉秀容,擇居母親張氏孃家東園。顛沛流離多年方始安定,眼見家鄉寧靜太平,年成豐收,他如釋重負,作了這首曲。元好問在曲中表現的主題雖然是欣慰與滿足,但在字句中也隱約透出國家滅亡後閒居無所作為的無奈。

賞析

《人月圓·重岡已隔紅塵斷》描寫與塵世隔絕的鄉村隱居生活。曲中流露出,主人公雖然人在山村,遠離紅塵,但內心並未完全超然。

第一句“重岡已隔紅塵斷”,就表明他深知塵世的艱辛,曾經歷過塵世的坎坷。如今一切都被隔在山的那邊了。他已經選擇了與世無爭的鄉居生活,決意飽覽山村美景,做一個超凡的人。整首小令表面上看,只是對山林間悠然自得的生活,沒有任何一字提及詩人對當時的元朝暴政的不滿之情。但細細咀嚼,又字字句句語含沉痛,藴藏着對暴政的不滿之意。雖不言情,但通過寫景抒情,情藏景中,充滿了詩人悲憤之情,情深意摯,可謂是一切景語皆情語。

整首小令的上半闋,寫他為什麼要“卜居外家東園” 。“重岡已隔紅塵斷,村落更年豐。移居要就,窗中遠岫,舍後長鬆。”這就是詩認為十分理想的卜居之地,是詩人心中嚮往的優美的幽居佳境。下半闋寫移居新環境中的新生活,人活着,總要吃飯穿衣,作為平民種木、種穀之類的事,不幹是不行的。而他年事已高,不宜體力勞動,所以“十年種木,一年種穀”的體力勞動,全都交付給子女去幹。而自己呢?惟有“醒來明月,醉後清風。”這是詩人晚年的生活寫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my9g3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