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天平山中》閲讀答案

《天平山中》閲讀答案

《天平山中》是明初詩人楊基寫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所描繪的是作者日常生活的一個片段,用寫實的手法細緻地描繪了天平山的清麗的景色,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寫得自然典雅,情深意重,表達了作者對天平山風景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的讚美。

《天平山中》閲讀答案

  天平山中

  [明]楊基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1)請簡要分析“茸茸”“樹樹”的作用。

(2)本詩描繪了一幅美妙的山行圖,作者是如何描繪這幅圖的?

《天平山中》閲讀答案

(1)“茸茸”寫出了春雨細密的温暖的特點;“樹樹”寫出了枇杷大片成熟的場景,描繪出一片盎然的春意。兩個詞表現了作者高興欣喜之情。

(2)茸茸細雨,微微南風,這是從觸覺角度寫;一支支楝花,一樹樹枇杷,明豔奪目,這是從視覺角度描寫;一路上黃鶯兒唱着婉轉的歌,這是從聽覺角度描寫。

二:

【注】①楝(liàn):楝樹,落葉喬木,春天開淡紫色花。

1.請發揮想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歌前兩句展現的畫面。(3分)

2.有人認為本詩末句中“送”字用得最為精妙,請説説 “妙”在何處。(3分)

《天平山中》閲讀答案

1.在綿綿春雨中,楝樹開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於沾上了雨珠,顯得格外嬌豔和滋潤。南風輕輕吹拂,在鬱鬱葱葱的草木叢裏,不時露出一樹樹金黃色的枇杷。(3分)

2.“送”字是擬人手法.(1分)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回家路上“鶯啼”相伴的情景;(1分)表現了詩人悠然自得的'閒適心情。(1分)

《天平山中》註釋

①天平山:在江蘇省蘇州市西,山頂正平,稱望湖台,山上有白雲泉、白雲寺、萬笏林等名勝,楊基家在赤山,離天平山很近。

②茸茸(róng):小雨又細又密又柔和的感覺。楝(liàn):植物名稱,春夏之間開淡紫色的小花。

③枇杷:樹的名稱。果實黃色圓形,味甜,春夏之間成熟。

④徐行:慢慢地走。山深淺:山路的遠近。

⑤楝:江南一帶常見的落葉喬木,春天開淡紫色花。

《天平山中》參考譯文

細雨濛濛打濕了楝花,在南風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樹的果實都慢慢變熟了。順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遠近。沿路的黃鶯鳴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天平山中》作者

楊基(1326~1372) 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生長於吳中(今江蘇蘇州)。元末,曾入張士誠幕。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後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於工所。楊基少時曾著《論鑑》十萬餘言。又於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詩倍加稱賞,於是揚名吳中,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傑"。

《天平山中》賞析

天平山是吳中名勝之一,林木秀潤,奇石縱橫,詩人自幼生活在這裏,山中的一木一石,對他來説,都十分熟悉,十分親切。這首詩剪取了他閒居時的一個生活片段,寫得自然典雅,情深意重。

詩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筆畫,在綿綿春雨中,楝樹開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於沾上了雨珠,顯得格外嬌豔和滋潤。南風輕輕吹拂,在鬱鬱葱葱的草木叢裏,不時露出一樹樹金黃色的枇杷。這兩句對得很工,“細雨”對“南風”,“楝花”對“枇杷”,從氣候與植物兩方面刻畫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觀,而句中的修飾語“茸茸”和“樹樹”以及“濕”和“熱”則進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詩人的着眼點在景,但同時也襯出了情,從他蘸滿色彩的筆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畫面也漸漸活動起來,“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詩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遠,只聽得滿耳鶯啼,不知不覺中卻已回到了家門口。這裏,詩人有意識地虛化了距離感和時間感,形成一種物我兩忘的意境。於是,在前半段裏所隱隱流露出來的那種悠然自得的閒適心情,在這一段裏便躍然紙上了。這兩句着眼於人的感覺,但並沒有離開景色描寫這一主線,“一路鶯啼”與上文中的“茸茸”、“樹樹”相輝映,不僅有色,而且有聲,把天平山的春天寫得充滿野趣,十分熱鬧。同時,詩人在漫遊時忘了路程,忘了時間,這又從另一個側面襯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細雨,微微南風,令人感到舒遠愜意,這是從觸覺角度寫;一支支楝花,一樹樹枇杷,明豔奪目,這是從視覺角度描寫;一路上黃鶯兒唱着婉轉的歌,令人感到輕快悦耳,這是從聽覺角度描寫。多角度描寫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圖。

楊基的作品以寫景狀物見長,在這首詩中,他牢牢地把握了情與景兩條線索,由景生情,情中寓景,情與景,人與物,緊緊地交織在一起,讀來親切自然,充滿了清新芬芳的田園氣息,令人神往。(黃錦章)

標籤: 天平山 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lrdj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