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魯山山行》閲讀答案

《魯山山行》閲讀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閲讀題,而與閲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所涉及的內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或某一知識點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學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是好閲讀答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山山行》閲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魯山山行》閲讀答案

《魯山山行》閲讀答案1

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峯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 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8.、簡要分析詩中的改字的妙處。(4分)

答:

9、簡要分析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參考答案:

8、(4分)因為行,所以好峯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個畫面,以改字體現行,點明詩題山行,着一改字,將前句高復低具體化,呼應吻合。

9、(4分)詩人通過描繪魯山層巒疊嶂,高低起伏,熊鹿林泉,雲外雞聲等自然美景,抒發了對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1)林空鹿飲溪一句描繪的景物,是作者遠觀所見還是近觀所見?請説明理由。(4分)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山行時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任意一聯詩句分析。(4分)

答案:

13、(1)是遠觀所見。(1分)上句霜落交代時令已是深秋,霜凍使得樹葉都落光了,山中樹木都光禿禿的,顯得疏朗空曠。林空表明詩人是透過稀疏的樹枝,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飲水。(3分)(回答鹿是很警覺的動物,詩人只可遠觀,得2分)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山行時輕鬆愉快(或閒適自得)的思想感情。(1分)可結合任意一聯分析,答案要關涉景與情兩個方面。如首聯:恰恰和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千萬座山峯時高時低。表明詩人正有寄情山野的閒適之情,而時高時低的山巒剛好合乎詩人的心意。如頷聯:一路攀登的山峯,山峯隨着觀看的角度而變化,幽深的小路,令獨自出行的我迷路。好峯幽徑寫出了詩人遊賞時的愉悦心境。如頸聯,寒霜降落,熊爬上樹,樹林空寂下來,鹿悠閒地在溪邊飲水。寫出了山林的空曠和生機,表達了詩人的閒適之情。如尾聯:雲外傳來一聲雞叫,暗示着有人家,彷彿在回答詩人心中的疑問。景與情契,表現了詩人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3分)

《魯山山行》閲讀答案2

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峯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14.頷聯中的“迷”字極為傳神,它與詩中的“ ”字相呼應。(2分)

15.對作品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頷聯中的“好峯”,“峯”即是指“千山高復低”,“好”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與“適與野情愜”契合。 B.頸聯兩句是互文見義,描寫了“山行”所見動景,更襯托了環境的幽靜,而“熊升樹”、“鹿飲溪”並非親眼所見。 C.從章法上看,頸聯不僅緊承上句的“幽”和“獨”而來,而且對首句“適與野情愜”作了充分的表現。 D.尾聯和杜牧的《山行》中“白雲深處有人家”的景不同。杜詩中的“人家”是眼中所見,而梅詩中的“人家”則並非親眼所見。

16.結合具體詩句分析這首詩在寫作上所運用的主要手法。(3分)

參考答案:

二、閲讀下面這首詩,完成第14-16題。(8分) 14.(2分)改 15.(3分)B 16.(3分)主要運用了動中有靜的寫作手法。山林空蕩,熊在爬樹,鹿在飲水,構成了一幅很動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圖。這畫面是動的,可是詩意卻是靜的,表現了山中人跡罕到、非常幽靜的境界,尤其“雲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感覺。(或虛實結合的寫法,意近即可)

《魯山山行》閲讀答案3

魯山山行

[宋]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峯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1)首聯上句點情,下句寫景,結構上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其中,“________”字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4分)

(2)本詩除了運用情景交融外,還有什麼藝術手法?請簡要賞析。(8分)

答:

(1)統攝全篇愜(各2分)

(2)①動靜結合。頸聯寫看到熊在樹上嬉戲,鹿在溪邊飲水,這是動景;而它們沒有受到驚擾,那是因為四周非常寂靜。(3分,手法1分,結合詩句分析2分)②遠近結合。頷聯詩人看到的讓他着迷的“幽徑”上的風景是近景,頸聯的熊與鹿則是遠景。(3分,手法1分,結合詩句分析2分)③設問。詩人自問“人家在何許”,恰在這時,雲外傳來一聲雞叫,這正是對上句的回答,而山行者望雲聞雞的神態及喜悦心情都躍然紙上(2分,手法1分,結合詩句1分)。

標籤: 閲讀 山行 魯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k8kd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