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行走的風景》閲讀答案

《行走的風景》閲讀答案

①在商品琳琅滿目的大街上,我會常常想起貨郎。一條黝黑髮亮的扁擔,一面像小姑娘搖着髮辮的手搖鼓,一副光亮的貨架……貨郎的足跡已遠,而我追逐着那激越的鼓點,從一個孩童進入了成年。像消失在鄉村田野上的風,像一塊鐘錶停在了過去的某段時間,像一種過去的語言在追述往事,不能忘懷的,是貨郎撩撥心絃的行走。一種歲月越老,越彌足珍貴的記憶。

《行走的風景》閲讀答案

②鄉村中踏實的睡眠,常常被貨郎的鼓聲喚醒。鄉村是寂靜的,總在等待貨郎帶來生機。鼓聲由遠及近,女人們像母雀瞅見了金黃的穀粒,撲騰着雙翅彙集到老槐樹的腳下——貨郎歇腳的地方,手拿針頭線腦、幾尺頭繩,一匹花布,與見多識廣的貨郎説東道西,討價還價,打情罵俏。孩子們圍繞着貨架,擁擠着、詢問着、尖叫着、歡呼着……鄉村貧寒的生活中所有對於快樂的嚮往,就鎖在貨郎玻璃面的貨架裏面。貨架裏面的物什在玻璃下面閃動着神祕的光亮。能夠發出爆響的火紙,一含就化的水果糖,五顏六色的玻璃球,會飛的小氣球,構成了鄉村孩子生活中最具誘惑力的念想。他們積攢着每一枚硬幣,用預備好的每一枚硬幣迎來激越的鼓聲。遠遠的吆喝近了:破鞋底破鞋殼廢紙豬鬃雞毛鴨毛兑糖換針哪……為了這一聲吆喝,為了兑現這一聲吆喝,孩子的目光搜遍了村寨山野、地頭田塍的每一個角落,發現的眼睛,讓貧瘠變為富有,單調冷落的土地被渴望一遍一遍不倦地閲讀。

③貨郎常常是外鄉人,他們堅韌的腳板踏平了異鄉的艱險,樸素願望沖淡了遊走四方的擔憂和恐懼。一根黝黑的扁擔,一頭擔着柴米油鹽,一頭擔着日月星辰。貨架在生活中漂泊,貨郎居無定所,風餐露宿。他們也許會用一個頂針或者一個髮夾幾尺頭繩換來一碗剩飯充飢,路邊的風雨中的破廟可能成為臨時的安身之所。在瓦藍的天空下,在日落到來之前,孩子們追逐着他們,追逐着閃光的貨架與貨架在開合之間的細節。疲憊思歸的時候,可能是腦海中浮現出妻兒在家中等待的光景,若有若無的幸福在那張黝黑的臉上滑過,陶醉的感覺擊穿了他們在塵世奔忙中抵禦風霜的圓滑和吝嗇。他們大發善心少有地慷慨,突然停下貨架,從中取出水果糖一人一粒。那動作像閃電一樣急促,不容被施捨的對象再有非分之想。

④貨郎習慣於對每一位陌生人微笑,表情謙卑,視所有人為衣食父母。他們貪圖微利,但不取不義之財。八歲那年,我脱下一雙新鞋換了一盒水彩蠟筆。天黑了才惴惴不安地回家。我父親不肯相信穿在腳上的鞋子會弄丟了,關上了廳堂的大門,準備將我痛打一頓。遠遠地貨郎的鼓聲近了,鼓聲在我家門前停頓下來,還有貨擔落地扁擔吱呀呀的聲響。接着,鼓聲響起,由近而遠。我父親打開門一眼就看見了擺在門前的我的那雙新鞋。而貨郎的'背影已遠,消失在樹影婆娑、山嵐暮靄籠罩的山道上。那時,我的心裏第一次對貨郎產生了牽掛。貨郎是不是要到落日的山那一邊,微弱的星光能不能照亮他回家的路……

⑤擎起激越的鼓,用樸素願望,敲響沉寂的歲月,讓快樂在生活中流佈四方。日子被一頁一頁地翻了過去,然而,視線越過商品琳琅滿目的大街,我仍然看見了貨郎用黝黑的扁擔,挑着閃亮的貨架,沿着蜿蜒的鄉村小路在走。

1.文章為什麼反覆提到貨郎“黝黑的扁擔”這個特寫?除此,文章還有哪些相似的特寫?(6分)

2.簡要分析“鄉村中踏實的睡眠,常常被貨郎的鼓聲喚醒”在文中的作用。(4分)

3.作者筆下的貨郎是怎樣的人?請簡要概括“貨郎”的形象特徵(4分)

4.本文藴含了作者怎樣複雜的情感?試做探究(6分)

參考答案:

1. 內容上:突出人物特徵,這一細節描寫表現出貨郎的勤勞和賣貨生活的艱辛(2分);結構上:起到貫穿全文的線索作用 (或:斷反覆這特寫,強化主題,照應行文,使上下文渾然一體。)(2分)閃亮的貨架和激越的鼓聲。(1點1分)

2.在結構上,為下文做鋪墊(或引起下文。1分):貨郎給寂靜的鄉村帶來生機(1分);貨郎給貧寒的鄉村生活帶來歡樂(1分)。在內容上,抒發了對鄉村踏實生活和貨郎的依戀與懷想之情。(1分)

3.勤勞堅韌;謙卑樸素;貪圖微利但有情有義;圓滑吝嗇也有慷慨。(1點1分,4點,滿分4分)

4.對貨郎送還新鞋的感激之情(或對貨郎高尚品格的讚美之情);對鄉村文明的懷念之情;對樸素快樂生活的推崇(嚮往)之情;對行走式的傳統文明的讚美之情。(1點2分,答出3點即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9w3n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