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關河令》閲讀答案翻譯賞析

《關河令》閲讀答案翻譯賞析

原文:

《關河令》閲讀答案翻譯賞析

關河令·秋陰時晴漸向暝

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淒冷。佇聽寒聲,雲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關河令·秋陰時晴漸向暝字詞解釋:

⑴關河令:《片玉詞》“關河令”下注:“《清真集》不載,時刻‘清商怨’。”清商怨,源於古樂府,曲調哀婉。歐陽修曾以此曲填寫思鄉之作,首句是“關河愁思望處滿”。周邦彥遂取“關河”二字,命名為“關河令”,隱寓着羈旅思家之意。自此,調名、樂曲跟曲詞切合一致了。

⑵時:片時、偶爾的意思,晴:一作“作”,暝:黃昏。

⑶佇聽:久久地站着傾聽。佇,久立而等待。寒聲:即秋聲,指秋天的風聲、雨聲、蟲鳥哀鳴聲等。此處是指雁的鳴叫聲。

⑷照壁:古時築於寺廟、廣宅前的牆屏。與正門相對,作遮蔽、裝飾之用,多飾有圖案、文字。亦謂影壁,指大門內或屏門內做屏蔽的牆壁。也有木製的,下有底座,可以移動,又稱照壁、照牆。

⑸消夜永:度過漫漫長夜。夜永,猶言長夜。

關河令·秋陰時晴漸向暝翻譯:

時陰時晴的秋日又近黃昏,庭院突然變得清冷。佇立在庭中靜聽秋聲,茫茫雲深不見鴻雁蹤影。

夜深人散客舍靜,只有牆上孤燈和我人影相映。濃濃的酒意已經全消,長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關河令·秋陰時晴漸向暝閲讀答案

試題:

(1)清陳廷焯《雲韶集》説:“‘雲深無雁影’,五字千古。”陳廷焯的評語是否得當?請作簡要分析。

(2)試比較“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與柳永《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兩句在表達特點上的異同。

答案:

(1)得當。暮雲沉沉,似乎聽到卻又看不到傳信大雁的身影,留下的是更深的寂寞。此句以簡約的語言,將抒情主人公的孤寂之狀、期待之情、失望之感通過景物傳達出來。

(2)相同:都是借酒寫愁,都言酒醒後愁思更深。不同:周詞實寫眼前愁情,直接表達長夜難耐,寂寞無限的心境;柳詞則是以設問虛擬未來愁狀,借想像勾勒出一幅悽美圖畫,以景傳情,表達離別的傷感。

關河令·秋陰時晴漸向暝創作背景:無

關河令·秋陰時晴漸向暝賞析:

這首詞寫羈旅孤棲的情景。詞的上片寫日間情境,於明處寫景,暗裏抒情,寓情於景;下片寫夜間的情景,於明處抒情,襯以典型環境,情景交融。

上片一開篇就推出了一個陰雨連綿,偶爾放晴,卻已薄暮昏暝的悽清的秋景,這實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難得有片刻的'晴朗。“秋陰時作漸向暝”,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時陰時晴、陰冷、黯淡的特點,這似乎是客觀事物的直敍,然而一句“變一庭淒冷”,就將詞人的感情突現出來。“一庭”即滿庭。着一“變”字,將“淒冷”與上句聯繫起來,揭示了“淒冷”之因。同時將自然與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現了景中情。在這“淒冷”的庭院中,詞人“佇聽寒聲”。這久久的佇立,靜聽寒聲,可見出人之心寒、孤寂。這寒聲是秋風颯颯,秋葉瑟瑟,秋雁哀鳴,這寒聲加濃了羈旅“淒冷”的況味。歇拍“雲深無雁影”一句,詞人不僅在滿庭淒冷的環境中佇立,靜聽秋聲,而且還在寒聲中追尋那捎書的鴻雁,然而望盡雲霄,只聽哀鴻長泣,不見孤鴻形影,留下的是更加深重的寂寞之感,也觸發了詞人思鄉念親之情。

在沉寂之中推出了過片:“更深人去寂靜”,把上下片很自然地銜接起來,而且將詞境更推進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寫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無常,也就愈能襯托出遠離親人的悽苦。同時“人去”二字也呼應了下文孤燈、酒醒。臨時的聚會酒闌人散了,只有一盞孤燈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此時此刻,人非常希望自己尚酣醉之中。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難熬過漫漫長夜的,旅思鄉愁一併襲來,此情此景,難以忍受。這首詞全無作者慣有的豔麗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淒冷之色。

這首詞不僅切合音律,而且精於鑄詞造句。“秋陰時晴”,一個“時”字表明瞭天陰了很久,暫晴難得而可貴。“佇聽寒聲”兩句寫得特別含蓄生動。寒聲者,秋聲也。深秋之時,萬物蕭瑟寒風中發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聲。詞人筆下的孤旅佇立空庭,凝神靜聽的寒聲,是雲外旅雁的悲鳴。南飛的雁都因濃雲的阻隔而不能一面,自然是悽苦的情景。整首詞中幾乎一字一句均經過刻意的琢磨。可以説通篇雖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藴含有深摯情思。這也是周邦彥詞的一大妙處。

全詞取境典型,結句直接抒情。全詞以時間為線索,章法縝密,構思嚴謹。意象鮮明,人與物、情與境,渾然融為一氣。感情步步推進,格調清峭,情味淡永。

個人資料:

周邦彥(1056 —1121)字美成 ,自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周早年“疏雋少檢,不為州里推重 ,而博涉百家之書 ”。元豐初,“遊太學,有俊聲 ”。神宗時擢為試太學正。元四年(1089)出為廬州(今安徽合肥)教授 。紹聖四年(1097)還朝,任國子主簿 。徽宗即位 ,改除校書郎,歷考功員外郎,衞尉宗正少卿兼議禮局檢討。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長治 )。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寧波)任入祕書監,進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宣和二年(1120)移知處州(今浙江麗水),值方臘起義,道梗不赴。未幾罷官,提舉南京鴻慶宮,輾轉避居於錢塘、揚州、睦州(今浙江建德)。卒年六十六。

《宋史 》、《東都事略 》與《 鹹淳臨安志》均有傳。《宋史·藝文志 》著錄其《 清真居士集 》十一卷,已佚。清人厲鶚《宋詩紀事》輯得其佚詩六首,今人羅忼烈又輯得古近體詩三十四首。周邦彥“負一代詞名”(張炎《詞源 》卷下 ),其詞“渾厚和雅”(《詞源 》),“ 縝密典麗 ”(劉肅《陳元龍集註〈片玉集〉序》,對後世影響較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8q49g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