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遲子建自傳現代文閲讀答案

遲子建自傳現代文閲讀答案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閲讀答案,藉助閲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分析原因及時總結。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遲子建自傳現代文閲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遲子建自傳現代文閲讀答案

從中國的版圖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於最北,大約在北緯53度。那是一個小村子,依山傍水,風景優美,每年有多半的時間白雪飄飄。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那裏漫長的寒冷,冬天似乎總也過不完。

我小時候住在外婆家裏,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後是廣闊的菜園。短暫的夏季來臨的時候,菜園就被種上了各色莊稼和花草,有的是讓人吃的東西;有的則純粹是供人觀賞的。當然,也有半是觀賞半是入口的植物。我經常看見的一種情形就是,當某一種植物還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時候,秋霜卻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間就憔悴了。這種大自然的風雲變幻所帶來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

我對人生最初的認識,完全是從自然界的一些變化而感悟來的。比如我從凋零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時我也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生命的從容,因為許多衰亡的植物,轉年又會煥發出勃勃生機,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氣。

童年圍繞着我的,除了那些可愛的植物,還有親人和動物。我的親人,也許是由於身處民風純樸的邊塞,他們是那麼善良、隱忍、寬厚,愛意總是那麼不經意地寫在他們的臉上,讓人覺得生活裏到處是融融暖意。我從他們身上,領略最多的就是那種隨遇而安的平和與超然,這幾乎決定了我成年以後的人生觀。

生物本來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但是由於人類的存在,它們卻被分出了等級,令人無可奈何。雖然我把那些動物當成了親密的朋友對待,但久而久之,它們的斃命使我的憐憫心不再那麼強烈,我與庸常的人們一樣地認為,它們的死亡是天經地義的。只是成年以後遇見了許多惡意的人的猙獰面孔後,我又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年,在喧譁而浮躁的人世間,能夠時常憶起它們,內心會有一種異常温暖的感覺。

在我的作品中,出現最多的除了故鄉的親人,就是那些從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動物,這些在我的故事中是經久不衰的。比如《霧月牛欄》中因為初次見到陽光、怕自己的蹄子把陽光給踩碎了而縮着身子走路的牛;《北極村童話》裏的那條名叫“傻子”的狗等等。

此外,我還對童年時所領略到的那種種奇異的風景情有獨鍾,譬如鋪天蓋地的`大雪、轟轟烈烈的晚霞、波光盪漾的河水、在雪地上飛馳的雪橇、千年不遇的日全食等等,我對它們是懷有熱愛之情的,它們進入我的小説,會使我在寫作時洋溢着一股充沛的激情。我甚至覺得,這些風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它們出現在我的筆端,彷彿不是一個個漢字在次第呈現,而是一羣在大森林中歌唱的夜鶯。

在這樣一片充滿了靈性的土地上,神話和傳説幾乎到處都是……

也許是因為神話的滋養,我記憶中的房屋、牛欄、豬舍、菜園、墳塋、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無一不沾染了神話的色彩和氣韻,我筆下的人物也無法逃脱它們的籠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指的按現實規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靈之光包圍的人,那是一羣有個性和光彩的人。他們也許會有種種的缺陷,但他們忠實於自己的內心生活,從人性的意義來講,只有他們才值得永恆的抒寫。

還有夢境。也許是我童年生活的環境與大自然緊緊相擁的緣故吧,我特別喜歡做一些色彩斑斕的夢。我在夢裏見過會發光的樹,能夠飛翔的魚,狂奔的獵狗和濃雲密佈的天空。有時也夢見人,這人多半是已經作了古的,他們與我娓娓講述着生活的故事,一如他們活着。夢境裏的流水和夕陽總是帶有某種傷感的意味,夢裏的動物有的兇猛有的則温情脈脈。有時我想,夢境也是一種現實,而且,夢境的語言具有永恆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維,它就無休止地出現,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聯想。它們就像盛宴上酒杯碰撞後所發出的清脆温暖的響聲,令人回味。

當我童年在故鄉北極村生活的時候,因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認定世界就北極村這麼大。當我成年以後到過了許多地方,見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絢麗的風景之後,我回過頭來一想,世界其實還是那麼大,它只是一個小的北極村。

(有刪改)

【相關鏈接】

① “越是寒冷地區的人,越渴望温暖,因為我是一個在北極村長大的孩子,我對它的依戀永遠不會消亡,因此,讀者在我作品中,會看到一種人性意義上的春天。”

我寫作的過程,是與自己的內心搏鬥,是與生活的世界搏鬥,因為對這個世界有思考,有不平,所以特別想傾訴。文學是我的夥伴,它是我表達心中理念的渠道。

——遲子建

②遲子建從讀書起,就喜歡寫作文,故鄉的森林、河流、清風和明月給她無盡的靈感。童年的木刻楞房、白夜、極光,深深刻入了她的心靈,給她的創作注入了無窮的想象。

(陳華文《遲子建:北極村走出的女作家》)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遲子建出生在漠河最北的一個小村子,那裏“冬天似乎總也過不完”的漫長的寒冷給她留下深刻印象,這是她創作上喜歡把背景定在“春天”的緣故。

B、“我與庸常的人們一樣地認為,它們的死亡是天經地義的”,這句話與其説反映出遲子建對生命的麻木,不如説表達了她對生命脆弱與從容的達觀認識。

C、北極村的人不是按現實規律生活的人,他們被神靈之光包圍着,雖然有種種的缺陷,卻忠實於自己的內心,有個性光彩,因此值得作家們永恆抒寫。

D、作者對人生最初的認識,是從自然界一些變化感悟來的,因此她認為風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在她作品中,除了故鄉親人,出現最多的就是動物。

E、童年的生活經歷和大自然的厚賜,給遲子建的心靈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北極村的一切不僅影響了她的人生觀,也給她的創作注入了無窮的想象力。

(2)遲子建的創作觀是如何形成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3)作為作家的一篇自傳,本文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回答。(6分)

(4)作者童年時“認定世界就北極村這麼大”,成年到過許多地方後,依然認定世界“只是一個小的北極村”,這是為什麼?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8分)

參考答案:

(25分)

(1)(5分)B E(答E給3分,答B給2分,答D給1分;答A、C不給分。回答三項或三項以上,不給分。A項,“喜歡把背景定在‘春天’的緣故”錯,根據相關鏈接①,“讀者在我作品中,會看到一種人性意義上的春天”中的“春天”並非事實上的春天。C項,“他們被神靈之光包圍着”錯,“被神靈之光包圍”只是作者的認識和理解。D項,“作者對人生最初的認識”與“她認為風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

(2)(6分)①大自然的變化給了遲子建最初的人生感悟,引發她對於世界、人生以及生命的思考,這些感悟和思考激活了她的傾訴慾望,為她以後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②充滿靈性的黑土地、富有靈性的動植物,刻印在她的腦海裏;生活在這裏的淳樸故鄉人的平和超然,“幾乎決定了她成年以後的人生觀”,進而影響了她的創作人生。

③奇異的風景、多彩的神話、玄妙的夢境、“被神靈包圍着”的充滿温暖的北極村人,滋養了她的創作性靈,成為她永恆書寫的對象,形成了她的給世界傳遞温暖、帶來“春天”的創作觀。(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3)(6分)①主要通過梳理自己的創作觀及其形成過程,表達為人間傳遞温暖的情懷。

②寫人生感悟與寫創作觀的形成相互交融,揭示其創作觀形成的深層原因。

③以抒發感悟為主,輔之以豐富的想象,靈動飛揚,激情充沛,可讀性強。(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4)(8分)小小北極村在情感、精神、寫作幾方面對遲子建有着巨大的影響。

①作者童年時,只看到北極村這麼大點的地方,小小北極村給了她很大的影響,是她的全部世界。長大成年後,雖然看到的世界很大,但能夠被作者永留心底的還是小小北極村那些熟悉的人和事。

②作者人生觀的形成,很大程度源自小小北極村人和事物的啟迪。成年後閲盡大千世界,看透世情萬物後,她更加感受到來自北極村的温暖和精神鼓舞。小小北極村成為她巨大的精神家園。

③北極村的人和事給了作者創作的靈感,滋養着作者的心靈及思想,使作者能夠通過北極村這一窗口觀察世界,書寫“人性的春天”,小小北極村成了她創作上載遞大愛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寶庫。(答出觀點給2分;答出理由給6分,理由每點2分。只要能結合文本探究、意思對即可)

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後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於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於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説,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説,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後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最後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並與題目相照應。

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

1、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

2、推動情節發展;

3、渲染氣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2yw0r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