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現代文閲讀答案

現代文閲讀答案

一、現代文閲讀(9分,每小題3分)

現代文閲讀答案

漢字中的“和”,淵源有自,其來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見。歷史上“和”的概念經歷了由實轉虛的演變過程,它逐漸從形而下的具體器物與感官經驗抽象為形而上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訴求,用來表達協調、調和、協和、和諧、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觀念。“和”成為涵蓋自然(天地人)、社會(羣家己)、內心(情慾意)等層面與音樂、繪畫、飲食和養生等領域的基本原則,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質規定。可以説,一個“和”字,差不多道盡了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

先賢所謂“和”,是“異”中之“和”,無“異”就無“和”。用今人的流行話語説,“和”講的就是“多樣性的統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的;而“同”則不然,它旨在排斥異己,消滅差別,整齊劃一。“同”的這種單一性、純粹性的傾向,最終必然導致事物的發展停滯直至滅亡;而“和”對多樣性的堅守,不同事物或對立因素之間的並存與交融,兩者相成相濟,互動互補,是萬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門。

古人對“和”與“同”的異同與優劣有着深刻的洞識。《左傳昭公二十年》載,齊國晏嬰與齊景公論“和”“同”之別,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餚;“聲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為悦耳動聽的音樂。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是”,一種調料難免乏味,一種聲音讓人厭煩。在此基礎上,孔子明確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題,並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與《中庸》所載的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説法,意義相近。孔子將事事苟同、不講原則的人譏為“鄉愿”,即好好先生,他批評説:“鄉愿,德之賊也。”章太炎在《諸子學略説》中説:“所謂中庸,實無異於鄉愿……若夫逢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則一國皆稱願人。所謂中庸者,是國願,是有甚於鄉愿者也。”章太炎的這段話是很有見地的,他提出儒家雖然力圖劃清“中庸”與“鄉愿”之界限,但是“中庸”的隨時而動,與“鄉愿”的見風使舵實質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應該説,被章太炎貶為“鄉愿”、“國願”的中庸,並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層面與理論形態的中庸,而是指它在歷史上扭曲變形的社會表現;他所批評的孔子,也並非孔子本人,乃是專制政治的符號性存在。孔子及其價值理念,在後世沒能擺脱被毒化與同化的厄運。

在精神層面,“和而不同”的理念,從被動的方面看,含有反抗政治強權或文化霸權的壓迫與同化之意;從積極意義看,則昭示了兼容幷蓄、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與博大胸懷。

1.下列有關“和”與“同”的關係,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和”完全涵蓋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實質,而“同”則忽略個性存在。

B.“和”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多樣性,而“同”則排斥異己,消滅差別。

C.“和”強調事物的相成相濟、互動互補,而“同”則導致事物的發展停滯甚至滅亡。

D.“和”強調多樣性的統一,強調多樣性的堅守,而“同”體現出單一性、純粹性的傾向。

2.下列有關古人對“和”的認識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晏嬰與齊景公分別以美味佳餚與動聽的音樂為喻,強調了“和”與“同”的本質區別。

B.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題的根本目的在於規範君子與小人最根本的區分標準。

C.在章太炎看來,不論其實質,還是危害程度,“中庸”與“鄉愿”沒有本質區別。

D.古人對於“和”的認識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也往往與道德或政治產生某種必然的'聯繫。

3.下列各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從“和”字的漢字構成與最初意義來看,“和”主要應該與某種具體的器物有關。

B.“和”所強調的多樣性堅守正是萬物相互交融的門徑,也是萬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門。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壓迫、反抗同化的內涵,又有兼容幷蓄、海納百川的精神要義。

D.被章太炎貶為“鄉愿”“國願”的中庸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層面與理論形態的中庸在歷史上扭曲變形的社會表現。

參考答案:

1.A(A.對“和”的表述擴大了範圍,原文是“差不多道盡了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

2.D(A.“晏嬰與齊景公分別以……本質區別”的説法不正確,從文中的表述看,應是“晏嬰以……本質區別”;B.孔子提出的兩個結論性的觀點不帶有明確的目的關係;C.章太炎認為,兩者在危害程度上是不同的。)

3.B(原文是説“‘和’對多樣性的堅守,不同事物或對立因素之間的並存與交融,兩者相成相濟,互動互補,是萬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門”。)“漢字中的和,淵源有自,其來尚矣”閲讀答案

標籤: 現代文 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ovy3j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