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張岱《餘若水先生傳》閲讀答案

張岱《餘若水先生傳》閲讀答案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們經常接觸到閲讀答案,藉助閲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張岱《餘若水先生傳》閲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岱《餘若水先生傳》閲讀答案

張岱《餘若水先生傳》閲讀答案1

閲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題。(9分) 餘若水先生傳

[]張岱

餘若水先生,諱增遠,為明崇禎癸未進士。兄餘武貞先生,諱煌,天啟乙丑廷試第一人,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寶應知縣。時東平伯劉澤清駐匝淮安,強知縣行屬禮。若水不屈,蒞任甫一月,即掛冠歸。丙戌,清兵渡江,武貞先生渡東橋自沉死。若水悼邦國之滅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長號,誓不再渡,自是遂絕跡城市。

若水雖成進士,而家甚貧,敝廬三楹,與風雨鳥鼠共之。其旁僦①田二畝,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斷炊,妻孥晏如,亦無怨色。長吏多其義,共因就問之,亦罕見者,或拜門外以去 。紹守道沈靜瀾,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誼,殷勤造請,稱疾以辭。因直前託視疾,入門窺見若水卧繩牀上,牀上漏下穿,又有桯②無腳,四角悉支敗瓦。聞客入,欲起逾垣。靜瀾先已豫慮之,則要其同年四五人與俱往。見若水走匿牀,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會有交親,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鳴高者,顧自料福薄,不堪諧世,聊引分自安,長為農夫以沒世足矣。今諸公赫然見過,將共張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願也。”客皆班荊④ 主人牆隅咻咻然⑤客從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壚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練裙餘即無有。客有壺簞,取之以進,為勉行二觴,強之亦不再舉。客語及世事,俯若無聞。即間有問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辭客而退。明日具錢米往遺之,再三辭。以此,諸長吏皆重違其意,亦未敢數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歲庚戌,無疾而終。身無長物,友人醵錢以殮。有遺命葬於原隱之丁鬥壟。

外史曰:人臣稱委質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憤而殉,以明節也。義衞志,智衞身,託農圃之棄跡,下可見故主,無辱先人,若餘若水者足以。然其節概為人所難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農圃,扼腕終身,嗚呼,若水可以為難矣!

(選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刪改)

[注] ①僦:租。②桯:牀前的小桌。③共張:又作“供張”,設帳張樂,盛禮款待。④班荊:布草而坐。⑤咻咻然:灰塵蒙積的樣子。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強知縣行屬禮 強:強求

B.誓不再渡 誓:發誓、立下誓言

C.以明節也 明:知曉

D.諸長吏皆重違其意 重:不輕易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痛哲兄之先萎 鄰之厚,君之薄也

B.因直前託視疾 因擊沛公於坐

C.長為農夫以沒世足矣 斂貲財以送其行

D.激憤而殉,以明節也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12.對於劃橫線“客皆班荊④ 主人牆隅咻咻然⑤客從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壚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練裙餘即無有”斷句正確的是( )

A.客皆班荊④/ 主人牆隅咻咻然⑤客從/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壚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練裙/餘即無有

B.客皆班荊④ 主人/牆隅咻咻然⑤/客從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壚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練裙/餘即無有

C.客皆班荊④ 主人/牆隅咻咻然⑤客/從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壚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練裙/餘即無有

D. 客皆班荊④/ 主人牆隅咻咻然⑤/客從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壚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練裙/餘即無有

II卷(114分)

四、

13.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

(1)長吏多其義,共因就問之,亦罕見者,或拜門外以去。(4分)

(2)人生會有交親,子何避之深也?(4分)

(3)下可見故主,無辱先人,若餘若水者足以。(4分)

答案:

10、C (明:捍衞) 11、A (A項中,兩個“之”意義用法都一樣,都無實際意義,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中,第一個是“於是”的意思,第二個是“趁機”的意思。C項中,第一個表承接,第二個表目的。D項中,第一個表修飾,第二個表遞進。)

12、D

13.答案: (1)官吏們敬重他的節義,因此就一起去慰問他,也極少有人能見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見),有的人就在門外行禮後離開。

(2)人生在世應該有朋友和親戚,你為什麼如此(決絕地)逃避呢?

(3)死後可以坦然地見舊主,不辱沒先人,像餘若水的做法已經夠了。

解析: 要注意翻譯出重點實詞、虛詞的意思。第一句中,“多”是敬重的意思,“因”是因此的意思,“罕見”是很少見到的意思,“去”是離開的意思;第二句中,“會”是應該的意思,“交親”是朋友和親戚的意思;第三句中,“下”是死後的意思,“辱”是辱沒的意思,“足”是足夠的意思。

[參考譯文]

餘若水先生,名增遠,是明朝崇禎癸未年的進士。他的兄長餘武貞先生,名煌,天啟乙丑年廷試的第一名,擔任翰林院修撰。餘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寶應知縣一職。當時,東平伯劉澤清率兵駐守淮安,強令知縣向他行屬下之禮。若水不服從,到任剛一個月,就辭職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過長江。餘武貞先生走到東橋跳江自殺。餘若水悲傷國家滅亡,痛惜兄長過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聲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從此就不在城市中現身。

餘若水雖然是進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貧困,住在三間破舊的房子裏,房子不能遮風避雨,鳥鼠不時出入。他在房子旁邊租了二畝田地,親自帶領家人耕種養家,經常到斷糧的地步,妻子兒女安然自樂,沒有怨恨的神色。官吏們敬重他的節義,就一起去慰問他,也極少有人能見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見),有的人就在門外行禮後離開。紹興守道沈靜瀾,是與他同年中進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訪,餘若水稱生病加以推辭。沈靜瀾就假託探病徑直入內,進了門就看到餘若水躺在一張胡牀上,胡牀破爛不堪,牀邊有一條無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撐着。聽到朋友進來,想起身跳牆逃走。沈靜瀾已經預先考慮到這點,就邀請同年中進士的四五個人和他一起去。看見餘若水從牀上起身要逃走,他們就一齊上前攔住他,對他説:“若水!人生在世應該有朋友和親戚,你為什麼如此(決絕地)逃避呢?”若水説:“我並非隱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覺得自己福分淺薄,不能與世人融洽相處,姑且一個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長久地做一個農夫到死,就很滿足了。現在你們如此顯耀地來拜訪我,還要盛禮款待我,這會讓別人認為我避名是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願望。”朋友們都席地而坐,他塵灰滿面地坐在牆角,朋友們環視屋內,屋內有一個破甑放在土台上,飯還沒有蒸熟;衣架上凌亂地放着破舊的衣裙,其他的便什麼也沒有了。朋友們帶着酒和器具,拿出來倒上酒,他勉強喝了兩杯,硬勸他喝,他也不再舉杯。朋友們談及當世之事,他低着頭好像什麼也沒有聽到一樣。即使偶爾有問答,也只是談論天氣罷了。傍晚,辭別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們準備了錢和米送給他,他再三謝絕。因為這個原因,官吏們都不輕易違揹他的心意,也不敢經常去拜訪他。他不進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這年,沒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貧如洗,朋友們湊錢為他下葬,按他的意願埋葬在他生前隱居的丁鬥壟.

張岱説:為人之臣稱託身於舊主,卻改變自己的志向,喪失操守,這不是忠。激憤而死,來表明自己的氣節。用道義來捍衞自己的志節,用智慧來保全自己,託身於人跡罕至的鄉間,死後可以坦然地見舊主,不辱沒先人,像餘若水的做法已經夠了。然而他的節操為人難以比得上的地方,在於兄長餘煌死在了止水,弟弟餘若水不再渡河。餘若水一心隱居於鄉間,空有抱負,終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難事啊!

張岱《餘若水先生傳》閲讀答案2

餘若水先生,諱增遠,有明崇禎癸未進士。兄餘武貞先生,諱煌,天啟乙丑廷試第一人,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寶應知縣。時東平伯劉澤清駐匝淮安,強知縣行屬禮。若水不屈,蒞任甫一月,即掛冠歸。丙戌xū,清兵渡江,武貞先生渡東橋自沉死。若水悼邦國之雲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長號,誓不再渡,自是遂絕跡城市。

若水雖成進士,而家甚貧,敝廬三楹,與風雨鳥鼠共之。其旁僦jiù①田二畝,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斷炊chuī,妻孥晏如,亦無怨色。長吏多其義,因共就問之,亦罕見者,或拜門外以去。紹守道沈靜瀾,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誼,殷勤造請,稱疾以辭。因直前託視疾,入門窺見若水卧繩牀上,牀上漏下穿,又有桯tīng②無腳,四角悉支敗瓦。聞客入,欲起逾垣。靜瀾先已豫慮之,則要其同年四五人與俱往。見若水走匿牀,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會有交親,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鳴高者,顧自料福薄,不堪諧世,聊引分自安,長為農夫以沒世足矣。今諸公赫然見過,將共張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願也。”客皆班荊④,主人牆隅烋烋xiāo xiāo然⑤,客從而睨之,有一破甑zèng在瓦壚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練裙,餘即無有。客有壺簞,取之以進,為勉行二觴,強之亦不再舉。客語及世事,俯若無聞。即間有問答,晴雨而已。日欲晡bū,辭客而退。明日具錢米往遺之,再三辭。以此,諸長吏皆重違其意,亦未敢數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歲庚戌,無疾而終。身無長物,友人醵jù錢以殮。有遺命葬於原隱之丁鬥壟。

外史曰:人臣稱委質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憤而殉,以明節也。義衞志,智衞身,託農圃之棄跡,下可見故主,無辱先人,若餘若水者足矣。然其節概為人所難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農圃,扼腕終身,嗚呼,若水可以為難矣! (選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刪改)

[注]①僦:租。②桯:牀前的小桌。③共張:又作“供張”,設帳張樂,盛禮款待。④班荊:布草而坐。⑤烋烋然:灰塵蒙積的樣子。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強知縣行屬禮 強:強令 B.自恃交誼,殷勤造請 造:拜訪

C.諸君即共前遮之 遮:阻攔 D.諸長吏皆重違其意 重:敬重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痛哲兄之先萎 終葬汝於先人之兆 B.因直前託視疾 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

C.長為農夫以沒世足矣 汝歿以六月二日 D.激憤而殉,以明節也 將成家而致汝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餘若水剛踏入仕途,就擔任寶應知縣,但他品性孤傲,不屈從於權貴,剛上任一個月,就辭官回家,從此發誓不再渡江,隱居鄉間。

B.餘若水親自帶着家人耕種,艱難度日,妻子兒女安然自在,沒有怨恨之情。死後,家中一貧如洗,朋友們湊錢為他辦了喪事。

C.餘若水清高安貧,朋友們一起來看望他,他想逃走;見了面,只談論天氣,不談當時社會上的事。朋友救助錢和米,他也再三推辭。

D.張岱運用細節描寫,把餘若水刻畫得神情畢現,並對其節操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反映了他身為清初漢族文人的複雜心態。

8.(1) 翻譯:

(2) 翻譯:

(3) 翻譯:

【參考答案】

5.D(重:慎重,不輕易)

6.B “於是,就”(A “之”取獨/;結構助詞,的;C 相當於“而”,表承接/介詞,在;D表修飾/表承接)

7.A(“發誓不再渡江,隱居鄉間”是在清兵渡江、兄長餘煌投水死後)

8.(1)官吏們敬重他的節義,就一起去慰問他,也極少有人能見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見)有的人就在門外行禮後離開。(4分。“多”“因”“罕見”“去”各1分)

(2)人活在世上應該有朋友和親戚,你為什麼要如此(決絕地)逃避呢?(“會”“交親”後句句式各1分)

(3)死後既可以(坦然地面)見舊主,又不辱沒先人,像餘若水的做法已經足夠了。(“下”“辱”“足”各1分)

【參考譯文】餘若水先生,名增遠,是明朝崇禎癸未年的進士。他的兄長餘武貞先生,名煌,是天啟乙丑年廷試的第一名,擔任翰林院修撰。餘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寶應知縣一職。當時,東平伯劉澤清率兵駐守淮安,強令知縣向他行屬下之禮。若水不服從,到任剛一個月,就辭職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過長江,餘武貞先生走到東橋跳江自殺。餘若水悲傷國家滅亡,痛惜兄長過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聲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從此就不在城市中現身。

餘若水雖然是進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貧困,住在三間破舊的房子裏,房子不能遮風蔽雨,鳥鼠不時出入。他在房子旁邊租了二畝田地,親自帶領家人耕種來養家,經常到斷糧的地步,妻子兒女安然自樂,沒有怨恨的神色。官吏們敬重他的節義,就一起去慰問他,也極少有人能見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見)有的人就在門外行禮後離開。紹興守道沈靜瀾,是他同年中進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訪,餘若水稱生病推辭。沈靜瀾就假託探病徑直入內,進了門就看到餘若水躺在一張胡牀上,胡牀破爛不堪,牀邊有一張無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撐着。聽到朋友進來,想起身跳牆逃走。沈靜瀾已經預先考慮到這點,就邀請同年中進士的四五個人和他一起去的。看見餘若水從牀上起身要逃走,他們就一齊上前攔住他,對他説:“若水!人生在世應該有朋友和親戚,你為什麼如此(決絕地)逃避呢?”若水説:“我並非隱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覺得福分淺薄,不能與世人融洽相處,姑且一個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長久地做一個農夫到死,就很滿足了。現在你們如此顯耀地來拜訪我,還要盛禮款待我,這會讓別人認為我避名是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願望。”朋友們都席地而坐,他塵灰滿面地坐在牆角,朋友們環視屋內,屋內有一個甑放在土台上,飯還沒有蒸熟;衣架上散亂地放着破舊的衣裙,其它的便什麼也沒有了。朋友們帶着酒和器具,拿出來倒上酒,他勉強喝了兩杯,硬勸他喝,他也不再舉杯。朋友們談及當世之事,他低着頭好像什麼也沒有聽到一樣。即使偶爾有問答,也只是談論天氣罷了。傍晚,辭別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們準備了錢和米送給他,他再三謝絕。因為這個原因,官吏們都不輕易違揹他的心意,也不敢經常去拜訪他。他不進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這年,沒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貧如洗,朋友們湊錢為他下葬,按照他的遺願埋葬在他生前隱居的丁鬥壟。

張岱説:為人之臣稱託身於舊主,卻改變自己的志向,喪失操守,這不是忠。激憤而死,來表明自己的氣節。用道義來捍衞自己的志節,用智慧來保全自己,託身於人跡罕至的鄉間,死後可以坦然地見舊主,不辱沒先人,像餘若水的做法已經足夠了。然而他的節操被人難以比得上的地方,在於兄長餘煌死在了止水,弟弟餘若水不再渡河。餘若水一心隱居於鄉間,空懷抱負終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難事啊!

標籤: 張岱 閲讀 餘若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0z8g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