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敢問路在何方(人教版必修)

敢問路在何方(人教版必修)

  敢問路在何方?

               --我的文言文教學觀

內容提要:

    為何學文言文,怎樣學文言文,是學生的疑問。教什麼文言文,如何教文言文,是教師的困惑。方今社會,語言已邁向網絡化,“之乎者也”日漸淡出人們的交際生活,魏晉風度、盛唐氣象已成昨日黃花。教壇上下,教學改革浪潮迭起,方興未艾,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勢。語文教材文言篇目,亦是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急了學生,愁了老師!變動的格局、神聖的使命、素質教育與高考升學的雙重壓力,文言文教學,將何去何從?

關鍵詞:困惑  目的  知識   能力   文   言    迴歸

  

一.    困惑

     談到學習文言文,學生們頗有微詞:交際對話不用,為何要學?文字晦澀難懂,怎麼去學?學了只為應付考試,有何意義?……

     針對以上疑惑,筆者就文言文學習的興趣、目的、方法、效果、看法等問題,在所執教的三個班一百五十餘名高一學生中,做過一次不完全調查。調查顯示,九成以上學生坦言對文言文毫無興趣。對他們而言,學習文言文,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是獲取知識、提高能力。自初中開始,他們就遵循着字字對譯,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老師、學生苦不堪言,實際效果是背過即忘,做了還錯。課外也很少有人閲讀文言著作。最後,在問及對文言文的看法時,半數以上的學生建議減少甚至取消文言文。……結果令人擔憂。

    當對《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一至六冊的文言篇目目錄進行審視時,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就編排順序而言,編者的本意是按照年代的順序,讓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發展概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了解,這本無可厚非。但是,事實上無意之中似乎又忽略了另一個問題--學生的認知心理。因為它總是沿着由易到難的軌跡發展,而完全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則難以做到這一點。相反,年代越久遠,古今詞義差異越大,越難以理解。其次,就體裁而言,“論”“序”“傳”“記”應有盡有;“辭”“賦”“疏”“表”不一而足;“志”“文”“説”“書”亦不少見。再加上諸子百家之言,記史載事之作,網羅盡古往今來之文言體裁。編者苦心,可鑑日月。實際上:故事情節性越強,越容易讀懂,越能引人入勝。再則,就內容而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所不包。但嚴肅有餘,親切不足。拋開年代久遠的“代溝”不談,心理上的隔膜可見一斑。

    在這種兩難的尷尬境況之中開展文言文教學,實屬不易。因此,有識之師紛紛進言獻文,出謀劃策,企圖為文言文教學尋找一條出路。其中,有倡導“無標點式教學”與“體驗式教學”的,也有開展“研究性學習”和“閲讀教學”的;有提倡“把古文當作古文教”者,更有持“學以致用論”者;……眾説紛紜,莫衷一是。我們在感謝前輩老師為我們的教學指引道路的同時,不免會陷入另一種思考:文言文教學,我們將如何是好?

二.   目的

    首先,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

    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説的:“無論學什麼學科,都該預先清楚為什麼要學習它。認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標,有方向,不至於盲目地胡攪一陣。” 

    從文學層面來看,學習文言文,學習古人抑揚頓挫的朗讀方式,可以培養語感,提高朗讀水平。學習文言文,學習古人的創作經驗,指導我們的寫作實踐。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習文言文,反覆吟誦之間,其義自見,閲讀理解能力亦將因而增強。正所謂:“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葉聖陶老先生也曾指出:“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來説,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説,是養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面必須聯成一貫;就是説,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後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必須形成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

    從文化層面來看,文言文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它記載歷史傳承文明,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它已經啟迪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也將繼續照亮當代青年前進的道路。同時,前人的經驗教訓--為人處世、修身養性之道,更是我們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剝去其功利性的外衣之後,此言的確不虛。

    總之,學習文言文,可以在讀中學會讀,在寫中學會寫;在閲讀中學會閲讀;在思考中學會思考;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三.  求索 

    雖然明確了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但我們的學習和教學仍未感到輕鬆,新的問題不斷出現:我們將如何開展我們的學習和教學工作呢?

    顧名思義,文言文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其語言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習和教學的特殊性。“言”,指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通假字以及特殊句式等內容。“文”則包括文章的內容、結構、主題、思想、情感等方面。“言”的學習,可以掌握知識;“文”的欣賞,可以提高能力,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但是,知識也好,能力也罷,如何實現由教師--教材--學生的互動和“良性循環”,即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我們關注的焦點。

一. 興趣為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文言文的“利器”,當首推興趣。因為,一切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首先,要培養一點興趣。我們不懷疑語文教材所錄文言篇目的水平和質量,但是,相比起《三字經》《百家姓》的朗朗上口,稗官野史的妙趣橫生;唐詩宋詞的風流藴藉;明清小説的蕩氣迴腸,顯然要遜色得多。所以,我們不妨先營造一個復古的氛圍,讓學生涵泳其中。既可以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又可以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和對抗情緒,為更順利地開展教學打基礎。

    其次,激發一點興趣。學生不喜歡文言文,自有他們的道理。如果我們激不起他們的興趣,那就是我們的不是了,豈不罪莫大焉?其實,無論是《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説趙太后》的交際藝術,還是《項脊軒志》《陳情表》的人間真情;無論是《登泰山記》《赤壁賦》的世上美景,還是《過秦論》《六國論》的鍼砭時弊,無不可以激起學生的激情。並且,學文而納百識,何樂而不為呢?教師就該像一根火柴,去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種。

    再則,增加一點興趣。學詩而工夫在詩外,學文言文亦然。激起了學生求知的慾望,把他們引進了文言文的殿堂,僅靠課文的內容是不能吸引他們的。這就需要博古通今,補充更多的、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繼續調動他們的學生興趣。例如:《鴻門宴》一文,可以讓學生了解《項羽本紀》全文,欣賞《烏江自刎》的電視片段,介紹後人對項羽的評價詩文,瞭解一個全面的項羽。《蘭亭集序》《滕王閣序》《登泰山記》《赤壁賦》等寫景狀物之文,讓學生做導遊,感受祖國名山大川之美。從《伶官傳序》看當代社會“明星現象”,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評世間萬象。在這個環節,教師就該像一把扇子,把學生心中業已燃起的火苗,扇得更旺。

二. 方法為主

知識是無窮盡的,教師的主要作用,不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教給學生方法。有了科學的、因人而異的.學習方法,學生就可以用它來解決自己遇到的各種問題,學習新的知識。

一曰讀之法。因為文言文在語言上的特殊性,更應該注重朗讀。通過朗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在課文的註釋的幫助下,讀懂文意,讀出感情,達到讀熟、讀懂、讀通的地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能熟讀成誦,即使學生暫時不能體會文中之味,隨着知識的日積月累,終會反覆“咀嚼”,慢慢“消化”。

二曰積之法。即積累實詞的一詞多義、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文言文字詞少而意義多,往往一個詞根有多種義項,並且義項之間差異較大,毫無規律可循。因此,在日常學習中,勤積累、多積累則顯得尤其重要。通過積累,擴大知識面,夯實古文基礎。“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三曰用之法。相比起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變化多端,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則要有規律得多。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掌握現代漢語句子的構成和分析方法,然後,對照文言文句的意義,判斷詞類活用方式和特殊句式,並從中摸索出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變化規律。

三. 能力作結

葉聖陶先生曾説:“從國文科,咱們將要得到什麼知識,養成什麼習慣呢?簡括地説,只有兩項,一項是閲讀,又一項是寫作。要從國文科得到閲讀和寫作的知識,養成閲讀和寫作的習慣。”對於學習文言文,《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教學説明明確指出:“着重培養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誠然,傳統文化的發掘和整理,古代文明的繼承與發揚,都離不開閲讀。我們不僅要培養和提高學生古文閲讀能力,而且還要使之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

雖然,文言寫作已不為人所提倡,但如果我們僅學而不用,與“屠龍之術”又有何異?2002年高考文言佳作《赤兔之死》的出現,一時引起軒然大波,各方褒貶不一。但是,從嘗試文言寫作所產生的巨大社會效應中,我們看到了文言寫作的重要性,用文言寫作,應該成為一種可能。它既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檢驗和鞏固,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增強,並將有助於學生寫出言簡意賅的文章。

除此之外,教師個人的學識修養,也對文言文教學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整個教學環節的催化劑。同一篇文章,名師的課能引人入勝,學生如坐春風。“道行”淺者,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則味同嚼蠟,學生如坐鍼氈。

總之,文言文教學,教師必須堅定一個原則:迴歸內容本身,而非形式。只有把文言文當作文言文,從內容出發來制定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關注學生身心發展。才是真正的教育。一切形式上的東西,雖然也能吸引人,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古往今來,教無定法,惟重內容,乃無法之法。

四. 展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語文》教學大綱已提出新的要求:“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文言文的學習和教學,依然任重而道遠。

    但是,只要我們牢記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振聾發聵的話語:“教育,這首先是人學。”秉承於漪老師所提倡的“引導人,教育人,關懷人”的宗旨;引時代活水,澆灌積澱深厚的古文土壤;我們的文言文學習和教學,才會煥發出新的活力。

(李勝  浙江省衢州市衢州高級中學航埠校區  324014  電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vgk0w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