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三峽》導學案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三峽》導學案

學習目標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三峽》導學案

1、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課文,培養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借鑑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讓學生了解、熱愛祖國美麗的河山。

學習重點

借鑑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學習難點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讓學生了解、熱愛祖國美麗的河山。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㈠、基礎達標

1、作者作品介紹

《三峽》的作者是北魏的 ,選自《 》,這是一本有很高文學價值的 專著。它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著作,還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遊記。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深厚的文筆,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祖國的壯麗山河。三峽是指長江中上游湖北、重慶兩省市之間的 峽 峽和 峽。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已在此建成 。

2、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闕處(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御風( )

素湍( ) 怪柏( ) 飛漱( ) 屬引( ) 絕巘( )

3解釋下列實詞

絕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 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_

略無闕處_____________________ 雖乘奔御風__________________

不見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 猿鳴三聲淚沾裳______________

飛漱其間___ __________________ 林寒澗肅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讀感知

1、讀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初步口譯句子,瞭解課文大意。

2、閲讀課文,概括段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3、在課本中註明你的.疑問:

二、合作探究

(一)研讀賞析

1、本文寫了三峽的哪些景?找出文中描寫它們特點的詞或句子?(學生閲讀課文,同桌間討論回答)

(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作者描寫景物,不但多角度,而且有形有色,有聲有情,請你找出表現形、色、聲、情的關鍵詞語,並認真體味。

3.文章以寫景為主,其目的是什麼?這種寫法叫什麼?作者在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交流

1、通假字

2、一詞多義

①自:自三峽七百里中 ②闕:略無闕處

自非亭午夜分 不知天上宮闕

③絕:哀轉久絕 ④或:或王命急宣

絕巘多生怪柏 或一錢幣乞之

沿溯阻絕 ⑥以:不以疾也

⑤其:其間千二百里 此獨以跛之故

飛漱其間 以收族為意

3、重點句子默寫

⑴從正面和側面形象地寫出山的高峻的句子 , 。

, 。

⑵形象地表現江水迅疾的句子 , 。

⑶引用漁者歌詞烘托三峽淒涼氣氛的句子 , 。

⑷動靜結合,描寫春冬之景的句子 , 。

⑸總寫三峽特點的句子 , 。 , 。

⑹描寫春冬山林澗水的名句子 , , 。

⑺李白的朝發白帝城一詩和本文的有關內容意境相同,請默寫出這首詩。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⑻文中用“ ”描繪了山形的挺拔險峻,用“ ”寫盡了深秋的悽婉幽美。

4、三峽很美,你覺得三峽美在哪裏?你能用“三峽的____美,你看_____”的句式説一説嗎?

5、學完了這篇課文,你覺得作者的哪些寫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鑑和學習的呢?

(學生思考、討論後明確:)

(1)抓住特點描寫景物;

(2)注重字詞的錘鍊。

三、拓展延伸

1、閲讀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一詩,請説出它和本文內容上的聯繫。

早發白帝城

   李 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知識積累:有關三峽的詩歌(學生積累背誦)

(1)《水調歌頭》毛澤東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2)夔州歌十絕句之一【唐】杜甫

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闢流其間。白帝高為三峽鎮,夔州險過百牢關。

(3)三峽歌--陸游

十二巫山見九峯,船頭彩翠滿秋空。朝雲暮雨渾虛雨,一夜猿啼明月中。

(4)【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四、佈置作業

(1)翻譯並背誦課文 。

(2)做好“教學文本”中的“課後作業”。

(3)昔日酈道元筆下的美麗三峽,如今因三峽工程更是聞名於世,並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請你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一段導遊詞,向前來觀光的遊客介紹三峽的風景特點和時代變化。

五、板書設計:

三 峽

酈道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pkd7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