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蟈蟈與蛐蛐的教案(精選6篇)

蟈蟈與蛐蛐的教案(精選6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蟈蟈與蛐蛐的教案(精選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蟈蟈與蛐蛐的教案(精選6篇)

蟈蟈與蛐蛐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3、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4、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節課再向大家介紹一篇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板書)創作的十四行詩《蛔蟈與蛐蛐》(板書)。

二、教讀新課。

1、指名朗讀這首詩。正音。

2、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引導學生閲讀註釋①,教師補充。

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於倫敦。9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15歲時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託兩名保護人經營他們兄弟的財產。起初濟慈是學醫的,他喜好文學,但對醫學並不厭棄,通過考試獲得

內科醫生執照,還繼續學習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間,濟慈才決心放棄醫學,從事文學創作。他的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都很強。他認為,一個大詩人對美的感受能壓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慮,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説,他可以深入到一隻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樣可以“在瓦礫中啄食”。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亞時代詩人、唯美派詩人、“意象派”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3、學生朗讀,整體把握詩歌的基調,注意處理朗讀語調,注意音步和輕重音的正確掌握。

4、這首詩在構思上有什麼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盛夏——蟈蟈的樂音

大地的詩歌

充滿生機

嚴冬——蛐蛐的歌兒

5、理解蟲鳴的象徵意義。

詩人創造蟈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濟慈的創作思想,即詩應該給人以安慰,並提高人們的思想。蟈蟈和蛐蛐充滿活力,它們的鳴聲周而復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鼓舞人們樂觀地對待生活。

6、尾聲:“從蛐蛐的歌中彷彿聽到了蟈蟈的嗚叫”。理解盛夏的蛔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繫起來的。

這是詩人的聯想,將冬天的蛐蛐的歌兒呼應盛夏的蟈蟈的樂音。點出起伏不停,點明中心:從來不會死亡,從來沒有停息的大地的詩歌。

三、佈置作業。

1、熟讀成誦。

在理解詩的思路結構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詩。

課後練習:

詩人這樣寫,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讚美之情。

蟈蟈與蛐蛐的教案2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模仿兒化發音及角色的音調,嘗試用不同動作來表現兒歌內容。

2、在聽、説、看、演、玩中感受體驗京韻兒歌幽默詼諧的獨特韻味。

活動準備

PPT課件 錄音 頭飾道具若干 蛙鳴筒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瞭解兒歌中角色的稱呼。

1、聽蟈蟈和蛐蛐叫聲,引起幼兒的關注。

2、看國畫風格的圖片,認識蟈蟈和蛐蛐小哥倆兒。

二、在看看、找找、説説中學習兒歌前半部分,發現並體驗兒歌的獨特韻味。

1、教師在節奏鼓點中,表演兒歌前半段,引發幼兒學習願望。

2、共同尋找兒歌的特點,模仿兒歌裏有趣的發音、動作。

發現帶兒化音詞眼,模仿體驗北方人説話的特點。

② 發現角色發音不同,嘗試發出有粗細輕重區別的音色。

③ 發現動作誇張有趣,表現對應角色的典型動作。

3、用兒化音、動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兒歌,在説説做做中感受京韻兒歌的趣味性。

三、 在聽聽、玩玩、演演中學習兒歌的後半部分,大膽表現哥倆吹牛的語言和動作,體驗兒歌幽默詼諧的風格。

1、 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來解釋吹牛的含義,為後半部分兒歌內容作鋪墊。

2、聽錄音,感知兒歌的句式結構。

3、看圖幫助瞭解對白含義,藉助動作提示兒歌內容,表現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樣。

4、分角色練習對話,在呼應表演過程中進一步熟悉兒歌的內容和動作。

四、 語言、聲音、節奏、動作、頭飾配合完整表演兒歌,體會並大膽表現京韻兒歌的趣味性。

1、戴頭飾兩兩結對錶演兒歌,拍手打節奏欣賞同伴的表演。

2、教師以京韻大鼓的唱腔揭示兒歌的結局,體會幽默結局中藴含的道理。

活動反思:

一首敍述性的詼諧歌曲。歌曲以擬人化的手法,諷刺愛“吹牛”的“蟈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説大話,他倆“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頭來都成了大公雞的盤中餐。以此來告誡幼兒,要踏踏實實、千萬不能浮浮誇誇,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蟈蟈與蛐蛐的教案3

蟈蟈與蛐蛐活動教案已經為大家準備好啦,老師們,大家可以參考以下教學設計模板,整理自己的教學思路!

教材分析

這首歌曲調幽默詼諧,具有北方戲曲的演唱風格。整首作品以蟈蟈和蛐蛐吹牛皮這一事件為主線,以幽默的故事情節引起幼兒演唱慾望。幼兒通過活動,不但能瞭解北方戲曲的演唱風格,還能獲得表現力、創造力和社會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由於這首歌的歌詞較長,演唱風格又是孩子們不常接觸的戲曲類型,因此要分三個課時來進行,我本次執教的是第二課時。

活動目標

1、體驗和表現出蟈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點和得意神情。

2、瞭解北方戲曲拖長腔、迴環的特點,並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3、懂得不能隨便説大話的道理。

活動準備

1、幼兒事先學會與教師分角色朗誦歌詞

2、歌曲原聲帶和伴奏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朗誦歌詞導入

教師與幼兒一起有節奏的朗誦歌詞。

二、欣賞歌曲,瞭解歌曲的風格

完整聽音樂一遍,提問:這首歌有趣嗎?

哪個地方有趣?[拖長腔、兒化音]

跟我們以前學的歌有什麼不一樣?[聽起來像唱戲]

三、學唱歌曲

1、提問:這首歌是不是從頭到尾一直都在唱呢?[教師範唱,幼兒找出並學唱歌曲中説白的兩句話]

2、提問:蟈蟈和蛐蛐在介紹自己時是怎麼唱的?[幼兒學唱前四句,並總結出前三句旋律一樣,第四句的音低下去]之後分角色演唱第一段。

3、提問:吹牛皮是什麼樣子?[幼兒模仿吹牛皮時得意的樣子]之後換角色演唱。

4、提問:蟈蟈和蛐蛐吹牛皮的時候誰來了?大公雞是怎麼把他們吃下去的?[幼兒學唱最後一段]

四、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1、小結學唱歌曲部分。

2、完整演唱一遍,要求要把歌詞唱清楚。

3、自己選擇角色演唱一遍,要求表現出得意神情。

五、遊戲中提升經驗

1、教師扮演大公雞,幼兒扮演蟈蟈和蛐蛐,進行遊戲。

2、討論:吹牛皮有什麼不好。

3、小結:以後都不做吹牛皮的人。

蟈蟈與蛐蛐的教案4

知識目標: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2、寫景詩的特點

能力目標: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教育目標: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學習和欣賞第一首詩《蟈蟈與蛐蛐》

作者簡介:濟慈,美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兒,自幼喜愛文學,他的一生寫了不少的著名詩篇,如《夜鶯頌》等,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三、讀熟詩歌,注意體會所表達的感情

四、整體把握;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讚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五、問題研究:

這首施在構思上有什麼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六、課後練習一:

詩人這樣寫,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讚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簡介:

葉塞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並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

二、賞析,歸納這首詩的.內容,並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寫夜的靜謐

第二節:寫溪水的歌唱

第三節: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

第四節: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

三、結合課後練習二訓練:

1、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

2、這首詩傳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四、反覆朗誦這首詩,體會詩中所描繪的美景

五、當堂做完《目標檢測》

教學課後記:

這首詩意境非常美,對學生而言較難理解,教學中應當注意激發學生的感情,從中體會詩歌的美,並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去試驗着寫一首小詩。如《月光下的校園》、《靜靜的公園》等。

蟈蟈與蛐蛐的教案5

教材簡析:《蟈蟈和蛐蛐》是一首敍述性的詼諧歌曲。歌曲以擬人化的手法,諷刺愛“吹牛”的“蟈蟈”和“蛐蛐”,它倆相互吹捧、相互比説大話,“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頭來都成了大公雞的盤中餐。以此來告誡人們,要踏踏實實、千萬不能浮浮誇誇,要做一個誠實的人。歌曲的曲調汲取於北方戲曲(如京劇)、説唱(如快板書)的音樂素材創作而成。歌曲以趣味性與理論性為一體,學生在演唱時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表現這“小哥倆”的醜態,邊唱邊表演去體驗音樂的詼諧性。

教學對象分析: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五年級學生,五年級學生的性格特點:一個獨立的思想個體,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但五年級學生剛好處於青春期的轉折階段,害羞、被動,而且對京劇有着固有的觀念:乏味、無趣。只有把握學生的心理,由淺入手,運用大量的音頻、視頻、示範及實踐活動,增強他們的聽覺、視覺刺激,提高他們的興趣,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加強他們的參與感,才能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摒棄固有觀念,不再害怕,不再厭煩,輕鬆學習京劇。

教學方法:點拔、示範、引導、遊戲、評價、激勵、創作法等

教學目標

1、感受體驗我國民間藝術寶庫裏戲曲京劇風格與韻味,進一步激發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2、用風趣、幽默、詼諧的情緒表演《蟈蟈和蛐蛐》。

3、培養學生合作、創新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簡單的瞭解京劇,同時學會演唱京韻兒歌。

教學重點:用風趣、幽默、詼諧的情緒表演《蟈蟈和蛐蛐》準確把握歌曲中的音樂形象,唱出京韻。

教學難點:在實踐中感受、體驗京劇的韻味,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具準備:要求學生課前通過各種渠道(互聯網、教材、報刊等)蒐集相關資料、多媒體教學平台、課件、道具、音樂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用京劇方式問好

教師用京劇的唱腔問:同學們好 哇 !(初步感受、體驗京劇的韻味)

導入

導入新課

師:老師剛才是用什麼樣的腔調和大家問好的呢?

生:京劇。(可能不會直接打出來,需要老師的引導)

師:對了。我們知道京劇是我國的國粹,那麼你對京劇有哪些瞭解呢?我想請同學們把你所知道的有關京劇的內容説給大家聽聽,讓我們一起來走近京劇。

生:踴躍舉手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資料。

師:等學生唸完資料後,點擊課件將同學們説的知識羅列下來,給學生梳理知識線條。(課件出示)當學生回答到相關的主題時教師馬上加以詳細的説明介紹。講到動作時,教師抓住機會介紹京劇動作中的虛擬性,並請生一起模仿喝酒、開門、關門、騎馬、搖船等

講到臉譜時,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粧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

曲藝(説唱音樂) 聆聽《故鄉是北京》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融合了戲曲中的京劇和曲藝中的快板書和大鼓的一首京韻兒歌。

師:現在我們來辨別一下我帶來的兩幅圖片。(課件出示兩幅圖片)誰知道這兩隻小昆蟲分別是什麼?

生:(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

師:這兩隻小昆蟲十分相像,就像一對小兄弟。綠色的這隻叫蟈蟈,褐色的這隻學名蟋蟀,我們北方人叫它蛐蛐。它們棲息在房間地頭,吃莊稼的根、莖、果實,是危害農作物的害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京韻兒歌《蟈蟈和蛐蛐》。(課件出示課題)

學唱歌曲

1、讀歌詞(解決歌曲中的節奏,進一步感受京劇咬字的特點,做到字正腔圓)

師:我是蟈蟈。生:我是蛐蛐。

師:我是蟈蟈兒。生:我是蛐蛐兒。(與上句對比,強調兒話音)

師:蟈蟈和蛐蛐吹牛字正腔圓。

師:我是蟈蟈。(加音高唱,鋼琴單手旋律)生:我是蛐蛐。(跟琴唱)

師:我是哥哥。(加音高唱,鋼琴單手旋律)生:我是弟弟。(跟琴唱)

師:哥哥吹牛真高調,弟弟就比較低調。(強調後句音高不同)

生:我是弟弟。(跟琴唱)

師生交替,字正腔圓地按節奏讀歌詞

2、輕聲跟唱(再次跟唱歌曲,熟悉歌曲,鞏固學習方法的運用,進一步分清間奏)

師:老弟們真聰明!在演唱過程中用到了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例舉學生所用的方法),還注意到可以用拍腿來表示歌曲的前奏和間奏,帶上這些方法來檢查下自己學會了沒有!

(播放範唱音樂)

3、跟鋼琴唱(進一步解決歌曲中音準、節奏等問題)

師:學會了嗎?讓我們跟鋼琴來演唱。

師彈單旋律,生視譜輕聲唱歌詞,間奏時拍腿。

4、跟伴奏唱(再次感受音樂,檢查學生歌曲學習的情況)

師:唱得不錯,加上音樂伴奏會更好聽!來!

師放伴奏,跟唱

生視譜跟伴奏唱,間奏時拍腿

5、師範唱(通過教師的表演,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感受歌曲的京韻)

師:你們不僅學會了,而且有些地方還唱出了京劇的味兒,比如:(抓學生唱的好地方點評並在此體驗)。你們唱得很好,我想來PK下你們,願意給我這個機會嗎?

(播放伴奏)

6、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總結歌曲中的京劇特點)

師:你們覺得怎麼樣?

生:好!(預設)

師:為什麼覺得好呢?

生:唱得有京劇的韻味兒(預設)

師:小組一起討論下,看看歌曲哪些地方有京劇的特點?

生分組討論,師巡視

7、師生交流、分段處理歌曲(通過交流及演唱,進一步感受、掌握京劇中裝飾音、兒話音、唸白、拖腔、數板方面的特點,並分段處理歌曲,實現從會唱到演唱的提升)

(1)師: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京劇的特點?

生:有動作。(預設)

教學生簡單的京劇動作

學生隨音樂模仿教師的動作(播放伴奏)

(2)師:除了動作,還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出京劇的特點呢?

①根據學生找出的樂句總結屬於京劇中哪種特點並貼出圖片(裝飾音、兒話音、唸白、拖腔、數板)

②每總結出一京劇特點,引導學生按京劇的韻演唱該段,並加入小鼓、快板為適合的樂段伴奏

師:你們太能幹啦!正是剛才你們找到的這幾大特色讓我們這首歌曲更有韻味兒!

沒想到走來一隻大公雞前面恰當運用了一個八分休止符,弱拍起唱,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大公雞來的突然,要把半拍休止出來。

生:(重點唱這一句)師:下面聽老師唱一遍第三樂段,聽一聽老師唱的與大家唱的有什麼不同。(範唱第三樂段)

教師小結1、師:本堂課你有哪些收穫?生:認識了蟈蟈和蛐蛐還知道了做人的道理;簡單瞭解了京劇;學會了一首京韻兒歌。2、總結:談收穫及知識回顧師:京劇藝術作為國粹已經登上了國際舞台。在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京劇短短几分鐘的表演撼動了全世界。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更有責任把這種文化傳承、發揚下去。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有着悠久的歷史。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有許多優秀的音樂人將京劇元素、現代音樂元素融合,創作出了具有時代性的優秀作品。希望我們同學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京劇這門古老的藝術發揚光大。

設計意圖回顧複習,鞏固所學知識、內容,強化學生記憶,為日後學生的繼續深入和學習打好基礎。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民族文化藝術的精髓,並以中華民族文化為榮,繼而發展之,最後自然過渡延伸到地方戲曲文化的學習。3、唱出京劇的韻味,為我們《京韻》這課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蟈蟈與蛐蛐的教案6

一、教學設想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對本詩歌的教學我旨在探索用詩歌的方式解讀詩歌。所以,在反覆閲讀詩歌的基礎上抓以下五個點來構建課堂教學:

1、從“蟈蟈的樂音”與“蛐蛐的歌兒”入手,把握詩歌語言的詩意特點,並由此引出詩歌的主旨:大自然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2、閲讀詩歌中“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兩個句子變化,把握詩歌行文的特點。

3、抓住夏天“蟈蟈樂音”中的“喜悦”與冬天“蛐蛐歌兒”中的“温暖”體會詩歌詞語的凝練和詩意的美。

4、從詩歌的形式出發,溯源“十四行”格律詩,瞭解英國“十四行”格律詩的特點。

5、迴歸內容,提問由“蟈蟈”與“蛐蛐”你聯想到什麼?體會:詩歌,是詩人的隱喻;詩歌,會留下詩人的影子。“蟈蟈”與“蛐蛐”就是詩人的化身。

二、教學目的

(一)通過詩歌的詞語、意象、詩句解密詩歌。

(二)重點把握“蟈蟈”與“蛐蛐”兩個意象,從中體會詩人的“喜悦”與“温暖”。

(三)通過閲讀與觀察,發現“十四行”詩的結構特點。

(四)通過聯想,理解“蟈蟈”與“蛐蛐”就是詩人的化身。

三、教學過程

(一)熱課。

你的興趣愛好是什麼?(調試話筒,播放音樂。)

導入:同學們剛才聽到的音樂是瑞士著名的音樂團隊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老師從剛才的音樂中抽出了一種聲音,我們一起來聆聽一下?

(放蟈蟈的鳴叫。)

請你説説:你聽到了什麼?

夏日裏蟈蟈的叫聲。

用“叫聲”不好,換一個優美的詞語?

“歌唱”。“聽到夏日裏蟈蟈在歌唱。”

其實,我們在七年級上冊學過一篇有關蟈蟈的文章,大家還有印象嗎?法布爾的《綠色蟈蟈》,我們來看看法布爾是怎麼描寫蟈蟈的叫聲:

“在這喑啞而連續不斷的低音中,時不時發出一陣非常尖鋭而急促、近乎金屬碰撞般的清脆響聲,這便是蟈蟈的歌聲和樂段,其餘的則是伴唱。”

法布爾把蟈蟈的叫聲比作“歌聲和樂段”,那麼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濟慈,在詩歌中把蟈蟈與蛐蛐的叫聲描寫成什麼?

“蟈蟈的樂音”、“蛐蛐的歌兒”請大家從詩歌中劃出來。

請大家推薦一位同學朗讀一下這首詩歌。其他同學思考:你從“蟈蟈的樂音”和“蛐蛐的歌兒”中聽出了什麼?

詩人無限的喜悦、無限的生機、生命即使短暫也要唱出最嘹亮的高音、温暖——————

其實,1816年12月30日夜晚,21歲的濟慈與朋友亨特、克拉克共坐一室,聽爐邊蟋蟀高鳴。亨特建議,他和濟慈即興以蟈蟈與蛐蛐為題材各寫一首詩歌,由克拉克計時。濟慈同意。結果濟慈先交卷,就是這首詩。詩人藉助炎炎夏日的蟈蟈樂音與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兒,讚頌

了大自然的無限生機與活力。(6分鐘)

(二)梳理關鍵句。

我們也回到那個奇妙的夜晚,感受蟈蟈的樂音與蛐蛐的歌兒,感受大自然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這種無限的生機與活力,體現在詩歌中一個反覆出現的詩句,請大家一齊朗讀並劃出來?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

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這兩句詩歌,其他同學來點評一下?

後面詩句感情更加強烈。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後面句子中的“呀”。

那我們看看詩歌原文:“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

觀察一下,譯文與原文有什麼區別?

第2個句子是沒有“呀”,這個“呀”是譯者加上去的,有什麼目的?

情感上的遞進。一是便於抒情,二是行文需變化。

那麼,我們可以把“呀”,放到第一個句子嗎?

不行。開篇鏗鏘有力表明自己立場,為後面抒情鋪墊;詩歌講究含蓄的美,一般不在開頭抒情。

請大家再觀察這兩個詩句,還有什麼發現嗎?

詩句後面用了冒號。這個標點符號有什麼作用?

引出下面的詩句,起到自然分段的作用。也就是説前面寫得是蟈蟈的樂音;後面寫得是蛐蛐的歌兒。(4分鐘)

(三)解讀意象。

(1)、解讀“蟈蟈”意象。

詩人在詩歌的前半部分藉助“蟈蟈的樂音”表達什麼情感?請用一個詞語概括。(齊讀課文蟈蟈部分的詩句)

“喜悦”(板書)

你這種感覺走進了蟈蟈的心靈,也走進了詩人的心靈。請同學把這幾句詩歌中帶有“喜悦”情感的詞語圈出來,並加以細細評點?(可以結合鳥的意象,比較蟈蟈旺盛的精力)

“沉醉”:入迷,因為喜悦。

“盛夏的豪華”:交響樂,氣勢宏大,蟈蟈的狂歡。

“新割的草地”:用嗅覺感受大自然的清新。

“唱得疲勞”:喜悦之極,一直歌唱。

“舒適地棲息”:生活的愜意,內心的滿足。

“可喜的草叢”:草叢也充滿了喜悦。

“飄蕩”:喜悦之情油然而生。(8分鐘)

(2)、解讀“蛐蛐”意象。

蟈蟈在盛夏唱起了嘹亮的歌兒,那麼到了冬季,萬物沉睡,大自然中的聲音消亡了嗎?

沒有。還有誰在嘹亮地歌唱?

蛐蛐。

我們先認識一下蛐蛐(投影蛐蛐的圖片)。蛐蛐其實就是我們説的“蟋蟀”。那題目能不能改成“蟈蟈與蟋蟀”?

不行。疊詞產生節奏音韻的美。

再來聽聽“蛐蛐的歌兒”(播放蛐蛐的叫聲)。結合詩句你從“蛐蛐的歌兒“中聽出了什麼?用一個詞語概括。

“温暖”(板書)

説説詩歌中哪些詞語或者句子烘托了蛐蛐的“温暖”?

“彈起”。能否改成“唱起”“發出”。辨析。

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説:“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在這裏彈琴。”

(動靜結合)

“升高的暖氣”感受到冬日的温暖。

“昏昏欲睡中,人們感受到那聲音/彷彿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從冬日的蛐蛐聯想到盛夏的蟈蟈,體會到蛐蛐在寒冷的冬日帶給我們盛夏的温暖。

(小結:)為什麼在詩歌的結尾要從“蛐蛐”重新寫到“蟈蟈”呢?除了前面感受到温暖外,還有什麼用意呢?(討論)

詩人旨在表達“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大地的詩歌呀,從來不會停息”,大自然的歌唱是從夏天一直延續到冬天,一年四季,大地歌聲不斷。(6分鐘)

(四)詩歌拓展。

餘音

至此,我們完成對詩歌的解讀:詩人藉助炎炎夏日蟈蟈的樂音和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兒,讚揚了大自然地無限生機與活力。但是,老師的腦海中總存在幾個疑問?

1、這麼淺顯的文章有必要放到初三的課本里嗎?

2、詩歌中寫蟈蟈的內容明顯多於蛐蛐的內容,這是頭重腳輕,有悖於中國傳統文學結構?所以,題目是否可以改成“蛐蛐與蟈蟈”?

於是老師多次閲讀、反覆觀察這首詩歌,結果發現了一個“祕密”。老師先賣一個關子,請大家來觀察這首詩歌的結構,看看你有什麼發現?(打出詩歌完整的體例,讓學生髮表看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p4qzo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