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古詩詞鑑賞 教案教學設計

古詩詞鑑賞 教案教學設計

一、考綱要求

古詩詞鑑賞 教案教學設計

1.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韻律和表達技巧

2.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

教學重點:如何確定詩詞寫了什麼內容;鑑賞詩詞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教學設想:多結合例句加強感悟,儘量把補充練習中的例句對位到知識點中

教學時間:

二、考點解析

2002高考語文試題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點是加大了主觀題在整張試卷中的比重,其中詩詞鑑賞題的改革尤為引人注目。根據新頒佈的2002年的高考《考試説明》,今年高考語文學科,有關詩歌鑑賞題的題型和內容已做了重大的調整。詩歌鑑賞原來包括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兩方面的內容,今年,現代詩歌鑑賞不考了。原來題型為選擇題,今年,古代詩歌鑑賞將採用主觀題的形式進行考試。但考點仍體現在對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初步鑑賞和對作品思想內容進行評價等方面。我們認為高考不會因為命題形式的變化而加大試題考查的深度或廣度,但會增加考生解題的難度,因此,這種變化對具體教學過程中訓練思路和方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面對高考古詩鑑賞題型的變化,考生必須進行鍼對性的適應訓練,這將直接有助於考生解答古詩鑑賞題正確率的提高。我們通常所説的古詩鑑賞,據《考試説明》規定,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鑑賞;二是評價。鑑賞又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鑑賞其形象;2、鑑賞其語言;3、鑑賞其表達技巧。那麼評價的又是什麼呢?是詩歌的思想(感情)內容。

三、學生情況分析

為了既能體現命題者在《考試説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鑑賞”的要求,又能在題目的區分度上達到理想狀態,高考所選擇的詩歌材料應會比較淺顯,學生能初步讀懂。經過我們平時的訓練,學生對詩歌主觀題的命題形式基本瞭解,但在真正讀懂詩歌的思想內容,把相關的表達技巧與具體的詩句聯繫分析,準確、規範地解答主觀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四、知識點講解

鑑賞評價能力是語文閲讀能力中層次最高的一個層級,為E級。它是需要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還需要文學、文體以及其他許多知識和能力參與才形成的一種專門能力,但只要對詩詞曲有興趣,對課內同類作品認真研讀過,做這類題也並非很難。

(1)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象和誇張手法來塑造形象。

(2)意境:顧名思義,“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體感的藝術圖畫。在文學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説出,需借物來表現;“境”不能是純客觀的物象,需由意所觸發。因此,所謂“意境”,可以説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鑑賞時,必須先明確,作者是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的。另外,還須明白我們傳統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悽楚悲涼”等等諸如此類的符合我國傳統的審美特點。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鑑賞時,領會意境是必要的,而領會意境又必須具備對意象審美特點的把握。

例如: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詩,但也是一幅畫。這幅畫的近處是“江楓”(二橋名,即江村橋、楓橋)的“漁火”和夜泊的客船,遠處則是霜滿和向“烏啼”(地名)那個方向落下去的殘月,透過樹叢還可隱隱約

1

約的看到寺廟。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楓橋夜泊”圖啊!詩人很善於設色,霜天是透明的,漁火是鮮豔的,二者遙相輝映。近處的漁船和遠處的山寺,又通過鐘聲聯繫起來。這樣,就使得遠景和近景交織成章,聯成一片,使得整個畫面色澤濃豔,生機盎然。除了色彩以外,還有聲音,夜空的鐘聲,一聲一聲地傳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這怎能不引起旅客無限的遐想和帶着愁思進入夢境呢?這幅楓橋夜泊圖的情調是孤寂的,但由於作者豐富、濃烈的設色和興致盎然的景物描繪,並不引人進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種美感。

這首詩有情意,有境界。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會很自然地呈現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結合的立體圖畫,我們就象坐在電影院裏看立體電影一樣。難怪這首詩很早就廣泛流傳,並且傳到國外。確實是一首難得的有意境的好詩啊!

又如: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僅二十個字的短詩,其所以能夠成為千古絕唱,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完整的意境。

鸛雀樓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已被河水衝沒),共三層,由於樓址的地勢高,所以登樓遠望,周圍景物盡收眼底:遠處是中條山,近處是滔滔奔流的黃河,極目遠望,還可隱約地看到晉南和渭河兩岸的奇景。因此,鸛雀樓在唐代就成為登臨的勝地了。

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一詩中,用粗線條勾畫了落日、晚山、黃河、大海等景物,顯示出登高遠眺的特點。同時通過“依”、“流”等幾個動詞使自然景物活了起來,賦予自然景物以活潑的生命和神態。“依”字且得很好,勾畫出了落日近山的奇異風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這幅圖畫的一條動脈,使讀者看到了千里黃河歸大海的壯麗景象,甚至使讀者彷彿聽到了滔滔黃河水的聲響。加上“白日”、“黃河”等不同色調的對比,使人們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顏色。詩的後兩句,貌似説明一種哲理,實則顯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廣闊更奇麗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層樓”。由於前兩句作了很好的鋪墊,所以後兩句一點也不幹枯,相反地與前面的景象銜接得很好,氣脈一貫,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新穎而又完整的登樓遠眺圖。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也表現得很好,僅從登高望遠的情景,就可看出詩人的思想情緒是積極向上的情緒。這首詩不僅可以使人們看到一幅登樓遠眺的無限廣闊的藝術圖畫,而且能夠有力地激發人們“更上一層樓”的思想願望,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

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寫的兩首詩: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月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

這兩首詩都是名篇,都達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結合。從“境”來説,二者都是氣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種浩瀚的氣勢、雄渾的景象有力地顯示出來了。但就“意”來説,二都又頗有差異。孟浩然所抒發的情,只是個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濟無舟楫”--想當官無人推薦。而杜甫所抒發的情,雖然也有個人之情,但主要的卻是憂國之情,想的是“戎馬關山北”--關山北的戰事。因此,孟浩然詩就顯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詩卻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銖兩悉稱。

(3)抒情方式

一切文藝作品都需要表現感情,詩尤其需要表現感情。對於這一點我國古代作家、評論家普遍認識到了。比如《毛詩序》的作者説:“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就是有名的“詩言志”的主張。這裏所説的“志”就是“情”或“情意”

例如:杜甫《蜀相》

杜甫對諸葛亮十分景仰,他寫了好幾首專門頌揚諸葛亮的詩。這首詩是公元760詩人初到成都時寫的。詩的前兩句看來是寫景,實際上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思慕之情。第一句中的“尋”

2

字,説明詩人不是為了遊山玩水,而是懷着對諸葛亮的無限思慕之情特地來瞻仰武侯祠的。三、四句看來是寫景,實際上也是抒情。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極好,表明儘管祠堂的階下碧綠的花草,樹上有黃鸝叫,然而“人去樓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滅,沒有人欣賞了。五、六句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高度讚揚了諸葛亮的偉大功績。最後兩句流露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極度惋惜和悲痛。全詩感情深沉。詩的結尾所説的“淚滿襟”的“英雄”,首先是詩人自己。正因為詩人自己對諸葛亮的景仰和懷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摯,所以,就使得詩的藝術形象飽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成為千古絕唱。

又如:我們學過的王維的《渭城曲》

這也是一首被人們交口稱讚的名作。詩的前兩句,描寫了送別友人的地點和景色,後兩句勸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盡一懷酒”,因為分手後就見不到“故人”了。這兩句,語言是樸素的,然而它不僅出色地表達了詩人自己對友人的深情,也表達了人們離別時的一種普遍的心情。難怪這首詩在當時就譜入樂府,成為有名的“陽關三疊”,在各處廣泛傳唱,在後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鳴。

抒情的方式有: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對景象或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託在此景此物中。2000年春季高考。

寓情於景(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來抒發感情。2001年高考(9)

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古代詩歌中絕大多數是間接抒情。2001年第8題

(4)形象

詩歌中的形象既指敍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

(5)烘托

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對形象直接描寫,也可以間接描寫,可以粗線條白描,也可以濃墨重彩,可以鋪墊、襯托,也可以藉助想象、聯想來塑造形象。

襯托分為反襯和正襯。正襯又稱為烘托。

(6)用典(也是表現方法)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 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來歷。如辛棄疾的《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5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佛狸、廉頗)。這些典故就因為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這首詞的思想情緊密聯繫的,所以,辛棄疾來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這些典故,並借用它們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7)表現方法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瞭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如烘托、虛實(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用典等,有助於披文入情。

其他如“比興”“擬人”“誇張”“排比”“反覆”等手法,都應瞭解,以便在鑑賞時得心應手。

(8)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由於作者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飄逸灑脱,杜甫之詩沉鬱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如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瞭解詩人的風格,有利於把握他們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樣寫友情,李白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杜甫卻説:“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灩氵預 堆。”欣賞兩人的詩,要反覆誦讀,仔細體味它們風格的差異。

3

山水田園詩,邊塞詩;婉約派,豪放派

(9)語言特色

(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2)平淡,也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敍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説還休,讓讀者去體味。(6)簡潔。就是乾淨利落,言簡意賅。

欣賞詩歌,要注意詩歌作者的煉字、煉句,物象描寫中的動與靜,聲與寂,情與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襯、烘托,語序倒置的修辭色彩等。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對作品的語言表現力作具體的、深入的開掘,有助於準確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傾向,進入作品美的意境。又如王維之《山居秋暝》一詩中照、流、歸、下等動詞的妙用,這些動詞或長或短的持續情,使我們似乎感觀月光的傾瀉不盡,清泉的長流不絕,浣女的由遠而近,蓮舟的由近而遠。

五、詩歌鑑賞方法

(一)厚積博發,注重平時積累

1.平時多讀一些名作或自己感興趣的詩詞,多研讀一些關於古詩詞賞析的文章,增強感悟能力 提高分析評價能力。

2.弄清與詩歌鑑賞有關的名詞術語.如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聯想,詠物,敍事,韻律,虛實,象徵,烘托渲染,襯托,修辭(比喻,擬人,借代,誇張,對偶,對比,雙關,對仗)

(二)審讀作品

1.知人論詩 以察詩情

對於歷代文學大家,我們當然應該瞭解掌握其經歷 風格。對於非著名詩詞曲作家,應充分重視作品朝代文和文下注(諸如寫作大、小背景 ,心情等)

例如:同為盛唐詩人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

2.把握特色 重點突破

3.推敲詩題 以明意旨

題目即文章的額頭,富含着諸多信息(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 詩歌的意境 詩歌的類型等)

例如:《楓橋夜泊》可推知詩歌所描繪的為楓橋的夜間景象,“泊”字可知詩歌表現的是一種羈旅情懷。

4品位語言 披文入境

養成逐字逐句品位語言,分析形象,反覆誦讀把握作品的表現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閲讀習慣。

藝術創作往往是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語三分”。我們在鑑賞作品時,由於沒有選項這個階梯可藉助,

(三)方法點撥

可概括為:寫什麼,怎樣寫,為什麼這樣寫 使學生明確高考要求,瞭解詩詞鑑賞的角度。

先弄清寫了什麼?

1.寫了什麼內容?

這裏內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種感情,如鄉情、傷離、懷古、吟邊、憂思;也可以是作者對生命、社會、生活的某種見解。

2.如何確定寫了什麼內容?

(1)注意詩歌的題目

詩歌地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容。,確定了詩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題李凝幽居》思考:從這個詩題中可以看出什麼內容?

4

【提示】説明詩的內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

(2)仔細推敲關鍵詞句。

(3)注意詞語的隱含信息。

詩歌表達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個意思,而實際講的是另一個意思。

如“知否?知否?就是是綠肥紅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講雨後葉子茂盛了花兒凋零了,實際上表達的是什麼感情?

提示:作者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

(4)調動知識積累。

例:提到王維和岳飛你會想到什麼?

提示:詩中有畫和精忠報國

(二)弄清是怎樣寫的?

1.典型細節的理解

在細節描寫中往往透露着詩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內容,在分析時要特別注意。如2000年高考題中“閒敲棋子落燈花”中的“閒敲”這一細節,表達了詩歌主人公因約客不來夜過半的煩躁。在分析細節時要注意前後聯繫。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約不來過夜半”和下文的“落燈花”,很可能把“閒敲”理解為表現詩歌主人公閒適恬淡的心情。

2.注意全詩的結構

結構的安排總是為了突出主題和作者的情感。結構有總式、層進式、對照式待。如1996年的高考題整首元曲以設問開卷,分層次地敍述了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最後以概述作結,全篇有分有總、首尾呼應。

3.注意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如1998年的高考題,這首的前三聯都是對李凝居住環境的描寫,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居處的幽靜,這是部分。這裏的核心是李凝居處的幽靜,也就是整體。在理解上面三聯時如果忘了這個整體,就很可能把這三聯理解成“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另外還要注意詩歌中的典故、神話傳説也是部分,是為整體服務的。

4.注意表達的角度

作者為了更好地表現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從多個角度表達,以渲染環境氣氛,加深讀者的印象。如2001年高考題,作者從微雨、帆重、鳥遲、海門深、浦樹遠,從遠景、近景等角度反覆地表達詩人的送別之情。

5.注意分析詩歌的意境

要特別注意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弄清作者是通過哪一些景物來構成一個什麼樣的意境。如1997年的高考題,作者用“湖光秋月兩相和”、“白銀盤裏一青螺”來勾畫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畫面。

6.注意環境的渲染

在詩歌中作者往往通過環境描寫來調動讀者的情緒,使讀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響,接受作者的觀點或情緒。如1998年高考題,作者用了草徑、荒園、動雲根等物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靜謐的李凝幽居圖,使我們情不自禁地讚美李凝居處的僻靜。

7注意用曲的特點

詩詞用曲,曲有反常,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明月明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是以有聲寫無聲,以動寫靜;“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是以無聲來反襯人物複雜的內心活動。“渭城朝雨邑yi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是樂人之景,可它卻引出了“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心之情;而“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的傷人之景,引出的卻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之情。這都是反常用曲的例子。

7.注意語句表達

5

語言表達可從三個角度講。

(1)從整體上説我們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還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動靜結合、遠近結合等都要注意。

思考:如1995年的高考題是何手法?2001年春季高考題突出特點是什麼?

提示:一波三折,動靜結合。

(2)從句子的角度我們要注意一些修辭方法。修辭方法總是為了更好地説明主題,強化情感表達,常見的如比喻(“白銀盤裏一青螺”)、象徵、襯托(2001春季卷以動襯靜)、雙關(1994年高考卷表面上講自己為什麼偏愛菊,其實是對菊的品質的讚美,而讚美菊,其實又是讚美人)。其他還有比擬、誇張、通感等都要注意。

思考:2000年春季卷用的何種修辭手法。

提示:表面上講“蟬”,其實是講人。

(3)從詞語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賞用詞的明確、精當。

常見問題有詞性開拓,如“應是綠肥紅瘦”,綠不能肥,紅也不能瘦,肥、瘦本無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這裏別具新意,形象、貼切;謂語迷失,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分析:“浮雲”、“落日”後本還有謂語,但如果加上“像”一類的動詞,上下文之間的聯繫就太緊密了,原詩本要表達一種飄蕩的感覺,一加動詞就失去了這樣的感覺;

倒錯的因果關係,如“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易水給人一種悲壯的感覺,不是從過去一直到現在,而是作者心中鬱結的情感,換句話説,是因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種“水寒”的感覺。

(三)表達

1.表達的過程要完整

一種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達,一定有一個過程。我們在表達這種感悟、情感時,一定要把過程講清楚。如”請分析《鳥鳴澗》(2001年春季高考題)一詩春山月夜圖”這樣的一個題目,我們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閒”、“花落”,到月出後“鳥鳴”這一過程中來分析。

詩歌賞析的一般的步驟是敍析評。“敍”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過程的簡析;“評”就是旗幟鮮明的亮出觀點。

2.按要求回答,重點明確

題目要求你回答什麼,你就回答什麼,要求你分析意境、環境描寫、語言特點、修辭運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達才能有的放矢,重點明確。

3.表達流暢

表達流暢,一是指文句通暢,二是指先後有序,三是反映用語準確、表達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達流暢應該是能做到的。

課堂訓練題集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整體鑑賞:抓住詩眼 知人論世 推己及人

(一) 把握內容(寫什麼內容):寫登山觀海的寬闊雄偉的景象

(二) 把握感情(抒什麼感情)表現了曹操壯闊的胸襟、叱吒風雲的氣概和宏遠的政治抱負。

(三) 把握技巧(用什麼方法)

修辭手法:互文、誇張

表達方式:虛實結合、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表現手法:照應、正襯、反襯

教師引導整體鑑賞詩歌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征烏桓,九月勝利回師,經過碣石登山觀海,寫下了這篇不朽著作。毛澤

6

東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指的就是這首詩。前四句交代了觀滄海的位置和放眼觀海初得的印象。曹操居高臨海,視野遼闊,壯美之景盡收眼底。突兀聳立的島嶼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粗線條地勾勒了滄海神奇壯觀之遠景。接着細寫山上樹木到了秋天仍舊繁茂,百草豐美。海水洶湧澎湃。中國的古代文學中大多有悲秋的基調,文人騷客因秋風而臨風落淚,見落葉而觸景生情。而曹操筆下的秋天秋意盎然,遼闊壯美,毫無蕭瑟淒涼的意緒。曹操由眼前之景聯繫到廣闊無垠的宇宙,把海的氣勢和威力託現給讀者。滄海茫茫與天相接,日月星辰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都由大海吐納。眼前的景是心中情之所觸,既描寫眼前的美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

《觀滄海》是一首樂府詩,最後兩句是配合音樂的時候加上去的,跟正文沒有關係。這首是詩是魏晉南北朝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所以在詩歌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緒,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情趣都是密切相關的。

2.品詩把脈

定風波 (宋)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評改依據:“五準”原則①定準題點②找準詩眼③抓準主旨④踩準分點⑤用準詞句

1、 在風雨中,“同行皆狼狽”,而詞人卻能“吟嘯且徐行”“竹杖輕勝馬”,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閒適、輕鬆、自如)

2、“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參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風雨中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度。

3、“也無風雨也無晴”中“風雨”“晴”的含義是什麼?

參考答案:處境的好壞;官職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這首詞與《念奴嬌》“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情基調是否相同?為什麼?

參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現詞人豁達、樂觀、積極的心境;後者則反映其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

①學生對詩歌主觀題的命題形式基本瞭解,但在真正讀懂詩歌的思想內容,把相關的表達技巧與具體的詩句聯繫分析,準確、規範地解答主觀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設計4道評改題,依據“五準”原則,訓練學生準確、規範地解答主觀題的能力。

②簡介:此詞是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觸而作。詞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觀談人生哲理,語帶雙關,有一種迭宕不平之氣隱在字裏行間。

3.學以致用

把班上的學生分兩半,分別做其中一首詩。

提醒學生注意近體詩“起--承--轉--合”的結構。

使至塞上 (唐)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麼?(故鄉水;詩人自己)

詩中的“徵蓬”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懷念故鄉,熱愛故鄉。“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常用它來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

2、 尾聯用典流露了嚮往建功立業的心情,這個典故隱含在 燕然 兩個字中。

3、 頸聯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説説這兩個字為什麼用得好。

答:“直”和“圓”準確地描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涼孤獨中透着挺拔雄偉,“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柔和温暖。

7

①簡介

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歲的李白離開四川老家,沿長江東下,開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長途遊歷。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駛去。目的是到湖南、湖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②簡介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西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尉,察訪軍情。這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於赴邊途中。

注:燕然:本是地名,即愛杭山,在今蒙古共和過境內,因為東漢將軍竇憲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記功,所以後來一“燕然勒石“作為保衞祖國、立功邊疆的代稱。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把握內容 (寫什麼內容)寫作者面對美景懷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感情 (抒什麼感情)抒發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把握技巧 (用什麼方法)用了設問、比喻手法。

1、 請分析詞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國”、“雕欄玉砌”、“朱顏改”的含義。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為失國之君的李煜無心欣賞,討厭它的無盡無休。

往事:是指昔日尊貴的帝王生活。

故國:“故國”是指已滅亡的南唐。

雕欄玉砌:“雕欄玉砌”指代舊日的宮殿,用宮殿概括一切繁華美富的東西。

朱顏改:語含雙關,概括一切過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2、為什麼“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兩句倍受人稱道?

答:這兩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設問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愁的瀰漫、深濃、綿長,表現了詞人內心無盡的哀傷,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簡介:作者李煜曾經是顯赫的南唐後主,而作此詞時已是北宋的階下囚,因而詞中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尤其是最後兩句以春水喻愁思廣為傳頌,此詞也因此被喻為“詞中之帝”。李煜在他41歲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為詞中明言“故國”、“雕欄玉砌”,宋太宗聞知後,覺得它有故國之思,賜牽機藥毒死他。因此,這詞便成了李煜的絕筆。結尾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形象性的概括收束全篇,言有盡而意無窮。

咸陽城西樓晚眺 (唐)許諢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⑴填空:詩的起句中用一“__愁__”字,奠定全詩基調。詩人用低沉的筆觸,描繪咸陽城傍晚時的景緻,抒發蒼涼傷感的情懷。

⑵簡答:頷聯寫雲生日落,一陣涼風吹來,雨勢迫在眉睫,現多用“山雨欲來風滿樓”這一名句比喻什麼?(現在多比喻重大事變即將發生前的緊張氣氛。)

⑶簡答:頸聯兩句寫了作為何朝何代國都的咸陽的何種景象?

描寫作為秦漢兩代故都的咸陽,如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蟲鳥悽鳴的蕭條景象。

⑷簡答:尾聯“行人”即過客,也包括作者在內,結句抒發了怎樣的感慨?

我聞咸陽古城久矣,今日東來,所見唯“西風吹渭水”令人產生歷史變遷無恨的感慨。

夏 意 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注]蘇舜欽;北宋詩人,主張改革,被削藉為民,於蘇州修建滄浪亭,隱居不仕,《夏意》作於此時。

8

1、有人説這首詩題為“夏意”,全詩“無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點明時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中的____不僅扣住詩題,更寫出了詩人生活環境的____的氣氛。優美的意境,讀之彷彿微風拂面。

2、你認為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呢?根據你的理解結合原詩,寫一段鑑賞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解題指導]此題主要也是考查對詩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認識

1、第二句與第三句中“扣”住詩題“夏意”的應當是“石榴開遍”和“樹陰滿地”(一定要寫進“開遍”和“滿地”,因為這兩個詞才更“寫出了詩人生活環境的氣氛”,單寫進“石榴”、“樹陰”不能給全分。什麼氣氛?“石榴開遍”,明麗、清新;“樹陰滿地”,幽靜;故填“清幽”最為妥貼。

2、要把握準詩人的心境,必須體察作者筆下物境的特點,前文已作了分析,還要結合“注”瞭解詩作的背景:“削籍為民”、“隱居不仕”。據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寵辱偕志,忘懷得失,也可以答反襯出內心的痛苦,但必須結合對原詩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

答案示例:這首詩取題“夏意”,展現的是清幽之境,表現的是內心壓抑着痛苦的閒適寧靜。(2分)“別院”、“深深”、“清”,詩一開始即構成清幽涼爽的氣氛,繼之以“石榴開遍”“樹陰滿地”“流鶯”時一聲“渲樑”,無不給人清涼寧謐之感。削籍隱居的詩人內心當是痛苦的,但詩人沒有牢騷,對得失榮辱顯得很淡泊,但沒有牢騷又不等於沒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襯着詩人內心壓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讀者細細揣度的。(2分)

三、閲讀下列詩歌,完成1-2各題。

玉 樓 春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轂縐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注]①轂縐:即皺紗,喻水的波紋。②棹(zh o):船漿。③浮生:指飄浮無定的短暫人生。

1、對這首詞的詞句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上片的前兩句,先點明地點和景物特點,接着用比喻和擬人寫水,用“棹”代船。“漸覺”是春漸深、景更好的意思。

B 上片後兩句,先寫遠景,説綠楊在曉霧瀰漫之中,如煙縈繞,略呈寒意,後寫近景,以杏花的盛開托出春意之濃。

C 下片前兩句意思是説,浮生若夢,苦多樂少,豈能吝惜金錢而輕易放棄這歡樂的瞬間呢?“肯愛”是“寧可喜愛”的意思。

D 下片後兩句意思是説,為了使這次春遊盡興,我要為你舉杯敬勸斜陽,請它暫且在花間留下夕陽晚景。

2、“紅杏枝頭春意鬧”是傳誦千古的佳句,一個“鬧”字用得極其精妙,請用100左右的文字談談你的理解。(4分)

[解題指導]此題主要考查對詩歌語言的理解與賞析

第3題的答案為C。“肯”“豈肯”的省略,愛,吝惜之意。設計此題的用意在於幫助考生進一步理解詩意。第4題的解答,關鍵在準確理解“鬧”的含義及人格化的手法。

答案示例。鬧,安靜、蕭寂的反義詞,即熱烈之意。(1分)寫紅杏怒放盛開,如火如荼,不説春意“濃”、春意“盛”等而説“春意鬧”,精妙在於將紅杏人格化了,將無生命的杏花化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寫出了紅杏竟相開放、爭妍鬥豔的景象與情趣,寫盡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機。(3分)王國維言“着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確實見得精當。

結合註釋,閲讀下面這首詩,談談你對這首詩所表現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

聽張立本女吟 高適

危冠廣袖楚宮粧①,獨步閒庭逐夜涼。自把玉釵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廣袖”是一種高冠寬袖窄腰的南方的貴族女裝。②砌竹,階沿下的修竹,以釵

9

擊節是唐宋人歌吟的習慣。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解題指導]此題側重考查對詩歌整體意境的把握

據詩題可知,此詩為詩人聽了張立本之女吟詩後作,要理解詩的意境,關鍵在於把握住張立本女“獨步”“自敲”“清歌”的形象和“涼”“月如霜”這此透露氣氛特徵的詞語,在此基礎上歸納並作具體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這首詩創造了一種清雅幽靜的意境。暗藍色的天幕上一輪秋月高懸,涼爽的閒庭中女詩人依階低吟。清泠的吟詩聲和着玉釵敲竹的節拍飄蕩在寂靜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個蛾冠廣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與景的融合。讀者只要領會清雅幽靜之境,便能走進女詩人超塵拔俗,淡雅清純的內心世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n0l3r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