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詞 >

中考語文詩詞鑑賞教學設計

中考語文詩詞鑑賞教學設計

一、背景分析:

中考語文詩詞鑑賞教學設計

初中古詩詞教學是中考的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學生對古詩詞鑑賞缺乏一個整體有效的指導,對題型感到混亂,沒有掌握一些鑑賞古詩詞必要的方法。作為一線教師,就是要幫助學生撥雲見霧,總結方法,形成整體的印象,並激發學生靈性,感悟詩歌妙趣,提升詩歌鑑賞的能力。

二、案例描述

《課程標準》對古詩詞鑑賞的要求為:誦讀古代詩詞,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課標提出了三個具體的要求:積累、感悟、運用;要達到的目標是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複習中需要明確的是感悟和運用的具體要求,這樣才能使複習更加具有針對性。無論是哪一類要求,前提是讀懂。

師:同學們,對於古詩詞鑑賞老師有這麼幾個感想,一是課內的古詩詞要引起足夠重視,由課內再到課外;二是答題的時候不要總想着標準答案是什麼,這樣會讓自己作繭自縛,不敢下手;三是在鑑賞時,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感覺和靈性,充分讀懂、讀通詩歌。

師:我們先來品字詞。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了卻”“可憐”分別是什麼意思?

生:了卻是完成的意思,可憐是可惜的意思。

師:可惜程度還淺了點。換一個。

生:歎惜。

師:就改成可歎或可恨吧。

師: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你認為“峯巒如聚,波濤如怒”中的哪兩個字用得最好?請説出理由。

生:“聚”字用的好,羣山聚攏來,有擬人效果。怒字也是一樣。

生:我補充一點,“怒”字寫出了黃河的咆哮,怒吼。

師:這兩個字都表現了潼關的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師:我們再來説説畫面。《蒹葭》這首詩運用了景物描寫,這些景物描寫向我們展示了怎樣的畫面?

生:寫了蒹葭,白露。展示了悽清的畫面。

師:蒹葭蒼蒼、萋萋是茂盛的意思,采采是眾多的意思,又如何能看出是悽清的畫面?

生:應該是用蒹葭的茂盛反襯出蕭瑟的氣氛,“白露”“霜”這些意象還能體現悽清感。

三、教學反思

1、讓學生在古詩苑中有靈性的成長

古詩詞往往反映一種內化的、含蓄的情感,詩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詩文中。在教學中,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探究古詩詞的內涵。而“自主、合作、探究”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適合時代要求的全新學習方式,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要堅持貫徹和落實這一教學理念,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體會古詩詞中詩人的愛國熱情以及思鄉惜友之情,同時教給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一、反覆朗誦,探究古詩詞之情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分詩七分吟”。可見誦讀是培養感受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儘可能讓學生多誦讀,通過誦讀去體味古詩詞中的韻味,在誦讀中品味古詩詞的情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誦讀,讓學生放開朗讀,盡情投入;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古詩詞的節奏;讓學生在朗讀中融入感情,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在不斷的.誦讀中,學生定能增強對古詩詞有一定的感悟。

2、發揮想象,探究古詩詞之情境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春風又綠江南岸” “僧敲月下門”,一字風流,意境全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緊抓一個“盡”和“入”字,腦海裏就能展現“高山漸漸隱去,現出空曠的平原,迢迢江水,彷彿流進廣闊的荒原”這樣的畫面。學生先得要讀懂詩歌,之後再展開聯想和想象,畫面效果自然就出來了。再比如《次北固山下》,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采。“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捲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裏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湧,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引導學生這樣一細細體會,學生理解就能很全面了。在古詩詞苑漫步,含英咀華,就更離不開想象,只有驅遣想象,才能讀出詩詞背景,讀出作者感受,讀出畫意真情。學生通過想象才能走進古詩詞的意境、詩人詞人的世界。讀者閲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後潛 藏着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想象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和通衢大道。

3、備考之法

第一,咬定《附錄》中的篇目不放鬆。每篇古詩詞力求爛熟於心。課文中所選的古詩詞篇幅都不長,且句式整齊,意境優美,朗朗上口,做到這一點,對於同學來説,應該是易如反掌的事。

第二,理解、分析,整體把握和抓住重點相結合,在背誦的基礎上,要透徹理解每句詩的含義是什麼?每首詩的意境是什麼?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懷?分析找出哪一句或哪一聯是這首詩詞的點睛之筆,每一首詩都有膾炙人口的名句,抓住這些"詩眼"便是抓住了重點。

第三,多做練習,在使用中理解,在實踐中強記。在聯繫中理解詩句含義。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在古詩古韻中放飛自己的思想,和古人交流對話,高屋建瓴的從深層次認識把握古詩詞的神韻。

古 詩 風 韻

——評王建平老師的《古詩詞鑑賞》

這節王老師的《古詩詞鑑賞》課給我一些啟發及思考。

值得借鑑的地方:

(一)從目標定位來看,王老師的古詩詞複習課都把目標立足於“讀懂古詩詞”。長沙市語文中考對“古詩詞閲讀與鑑賞”這一考點的考查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初步鑑賞詩詞作品中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是初步評價詩詞作品中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而這兩個目標的大前提都是要“讀懂古詩詞”。但日常的古詩詞教學中,不少語文教師是忽視了“讀懂”這一必需的環節,而直接進入“鑑賞”,使學生對詩詞的感悟只是被動接受老師的觀點,進而死記硬背,並不能形成能力。王老師的教學目標都是定位於先讀懂古詩詞意思,後感悟詩詞表現的情感,王老師的目標還更進了一步——品語言。應該説這王老師的目標定位對大部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實際情況而言是很準確的,對教師的日常教學也有明顯的導向作用。

(二)從教學目標的陳述來看,王老師都能按照目標導向的教學策略的思想來敍述教學目標。王老師對目標的確立、達成、檢測三方面的問題,可見教學目標對整個教學過程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王老師的教學設計為我們提供很好的研討示例,他的教學目標的敍述都注意到行為主體是學生,他沒有要求學生必須按照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如“能夠説出意思”“能夠説出及寫出表達的情感”等。

(三)從課堂教學來看,我覺得有以下的亮點:

①王老師都注意到了在初三的複習課上發揮中考真題的作用,無論是導入還是精講、練習,都以中考真題為材料,拉近了學生與中考的距離,也讓學生具體認識中考考什麼、怎樣考。

②王老師的閲讀指導都能重視緊扣文本,這在古詩詞閲讀中尤為難得。

③王老師重視方法的歸納總結,而且方法很到位。會給學生及聽課老師帶來不少的啟發。如:《次北固山下》中“平”“闊”“正”“懸”等詞煉得好。王老師歸納出來的推敲古詩用詞的主要思路(意情法、聯想法、替換法)以及感悟古詩詞情感的基本方法(找情詞、巧聯想、品手法),還有一些答題的規範句式,都較好地為學生進行古詩詞閲讀的答題指出方向。

④王老師的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複習課的特點,講練結合,即時反饋,而且練的形式比較多樣化。

聽完這節複習課,我也有幾點困惑之處:

①古詩詞複習課與日常的古詩詞教學課,目標的定位有何區別?王老師的教學目標似乎放在任何一節的古詞教學課都可以,該如何區分新授課和複習課的目標呢?

②作為複習課,似乎教師講得多了一點如何在複習課上真正是學生在“複習”值得思考。

③有效的複習課,除了到位的方法歸納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用方法,所以我比較傾向於複習課採用“講——練——評——練”這樣的模式,尤其是教師的精講方法,師生的相互評點(賦分評點更能激發興致),而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可能更會引起學生的思考,促進吸收,這應該是複習課精華所在,這節課在“評”的環節上可作一些修改。

以上只是我對王老師古詩詞複習課的粗淺看法,總的來説啟發很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ci/z7vn3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