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裝在套子裏的人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裝在套子裏的人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廣德縣實驗中學  王繼忠

裝在套子裏的人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學設計思路:

《裝在套子裏的人》是俄國批判主義作家契訶夫的一篇短篇名著。契訶夫的短篇小説的總特點是:運用幽默諷刺的手法和各種細節描寫,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那個社會的各種病態,抨擊沙皇專制制度,熱烈嚮往新生活的到來。本文同樣是用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塑造了一個膽小、保守、反動、扼殺一切新思想的的典型保守分子形象。

在寫法上,本文語言淺顯,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很容易理解,但對於小説的內容及主題,卻很難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因此,我採用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探究本文新的社會主題意義。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讓學生在笑過之後能引發思考、有所頓悟。

二、教案

授課人 王繼忠 學科 語文 學校 實驗中學

課  題 裝在套子裏的人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契訶夫及其作品。

2、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任務形象及其時代意義,認識沙皇

專制統治的反動與黑暗。

教學目標 3、在與別里科夫的對比中分析華連卡姐弟的作用,在誦讀品味的過程裏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認識態度。

教學重點 瞭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教學難點 深入把握本篇小説的主題。

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法,點撥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實驗情況 多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1、在初中,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變色龍》,同學們還記得他的形象嗎?

2、介紹契訶夫。(投影展示)

3、導入本課,板書課題。

感知:

1、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請問本文的主人公是誰?

2、許多讀者都説別里科夫是一個既可笑又可悲的人,你同

意這個觀點嗎?請你們在5分鐘內速讀課文,找出描寫別里科夫的令人可笑、可憎的句子。

3、請學生朗讀這些句子。

回憶,討論契訶夫及其風格。

回答:別里科夫

學生快速閲讀課文。

會找出穿着、坐車、居家、語言、心理等一些語句

學生自主朗讀所寫句子 通過提問,引發學生回憶,既可以牽住學生思維方向,又可引入對契訶夫的認識,便於節約時間,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限定時間閲讀,便於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速讀能力。讓學生自己去找描寫別里科夫的句子,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4、這些句子,那些是側面描寫?哪些是正面描寫?

5、那別里科夫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大家歸納一下。

指導學生規範的歸結別里科夫形象。

【示例】別里科夫是一個為自己製造套子隔絕人世的可憐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反對和害怕現實的一切變革,是舊制度、舊秩序、舊思想的忠實維護者,是沙皇反動政府的忠實擁護者。(投影展示)

6、作者塑造別里科夫這個形象時運用了那些藝術手法?

會回答:他的穿着,坐車、居家行為,口頭禪,是側面描寫,由“我”口述。結婚事件裏的描寫是正面描寫。

會有“膽小多疑、自我封閉、喜歡告密、逃避現實、維護過去”等評價。

比對自己的與示例答案的優劣。

誇張、諷刺 提高學生篩選和概括能力

讓學生朗讀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對後面的思考有更好的鋪墊作用。

學生自己歸納,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規範答題的習慣和能力。

塑造別里科夫這一形象的手法很明顯,點明即可,不需深究。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思考:

1、別里科夫的身份是什麼?為什麼能挾制全城達十五年之久

補充介紹時代背景(投影展示):

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繼位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強了專制恐怖統治,在進步的知識分子和貴族中間,要求自由民主,改變專制秩序的呼聲日趨強烈,並付諸行動。面對洶湧的變革浪潮,沙皇政府採取一切暴力手段鎮壓,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進步刊物,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全國警探密佈,告密者橫行,一切反動勢力糾合起來,對抗進步的潮流,竭力維護腐朽沒落的沙皇統治。

2、文章的前半部分已經完全把別里科夫的形象描畫的很精到了,為什麼還要寫華連卡 希臘文教師

告密。

(“全城人都怕他”可能説不太明白。)

“哦,原來是怕得是他背後的沙皇專制統治的迫害”

“生活在這個城市簡直太痛苦了!”

“使他的形象更完整、更具諷刺性。”

引發學生思考,再介紹本文寫作的時代背景,可以對學生起到警醒的作用,明白“知人論世”對於鑑賞文學作品具有的重要作用

引發學生對這一形象的思考,為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與他的婚事?

3、別里科夫的死與他們有什麼關係?

4、一個挾制了全城十五年的人,怎麼在華連卡姐弟面前就顯得不堪一擊了呢?

5、別里科夫是沙皇統治的代表,那麼華連卡姐弟應是什麼人的代表呢?(提示,沙皇是舊勢力)

6、這新舊力量的對抗中,誰佔了上風?

“為寫他死服務。”

“是科瓦連科把他推下樓梯造成的。”

“是華連卡的笑聲嚇死了他。”

科瓦連科是新來的,他不管別里科夫的那一套,敢去拒絕他、反對他。可能還不知道這樣做的危險吧,初生牛犢不怕虎吧。

是新生力量的代表。

當然是新生力量。

後面探求這一形象的作用作鋪墊。

認可學生這片面的認識,為引出“新生力量”的價值,為賦予這兩形象的社會意義鋪墊。

以往的教學大多隻強調別里科夫這個現象的社會意義,而忽略了華連卡姐弟對於黑暗社會所起的作用。現在把這兩個力量對抗的結果突顯出來,也符合俄羅斯的歷史結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7、文章最後一段説了,“可是一個禮拜還沒過完,生活又恢復就樣子……可是這種裝在套子裏的人,卻還有許多,將來也不知道有多少呢!”為什麼會這樣? 舊制度、舊秩序、舊思想的忠實維護者、沙皇反動政府的忠實擁護者還有很多。

感悟:

1、結婚這一情節,描寫了新舊力量的對抗及其結果,你想到什麼?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2、對於文末説的“這種裝在套子裏的人……將來也不知道有多少呢?”你怎麼看?(提示學生:套子裏的人代表什麼,這句話對於新舊勢力對抗結果有什麼影響。)

3、你認為本文表達了一個怎樣的社會主題?

面對黑暗勢力,要敢於抗爭。

只要敢於抗爭,舊勢力是可以推翻的。

對比手法。

象徵手法。華連卡姐弟象徵新生力量,別里科夫象徵舊勢力。

黑暗勢力還很強大。

驅除黑暗勢力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

學生在草稿紙上寫出自己的認識。

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

提出這一新的社會主題,更有利於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的鬥志。

指導學生要全面、周到地對待社會問題。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4、歸納學生髮言並明確:

只要沙皇專制度沒有推翻,就會在這塊土壤上不斷滋生出新的別里科夫,沙皇專制統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剷除,就永遠存在着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須從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動的統治。(投影展示)

歸納主題,培養學生全面回答問題的能力。

課內小結:

歸納出本文的社會主題,本篇課文的內容也就學習完了。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本篇文章:(板書)

(見板書,此處略) 梳理本課內容作為課堂小結,全面完成對文本的研讀。

拓展:

1、別里科夫的死時可悲的,也是大塊人心的,我國有給死人寫輓聯的習俗,依據你學後的感受和認識,給別里科夫寫一副輓聯吧。

學生讀自己寫的別里科夫墓誌銘。

學生寫別里科夫墓誌銘。

學生主動朗讀

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我也送他一副輓聯吧:

做幫兇,披套而生,何苦

不新生,鬱悶而終,何必

2、有人給別里科夫寫了一首詩,我們一起用這首詩來結束這一課吧。

(投影《致別里科夫》)、

《致別里科夫》

沉重的希臘文壓彎你的軀殼,

愚蠢的沙俄大衣,

裹住一個沒有血肉的靈魂。權柄的黑傘能遮蔽太陽的光輝麼?

岸然的大蓋帽,也難掩住偽君子的面影。

你的墨鏡全然濾去春天的色彩,

塞耳的棉花卻抵不過飛鳥的齊鳴。

你有嘴,只會念殘喘的文告,

而你的雙腳,永遠永遠

在污泥轍印中踽踽獨行。

你活着--是一隻口袋,妄圖

將世界塞進你的套子

與教師一起讀投影上的詩。

激發學生思考別里科夫形象在本文中的價值的積極性。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你終於死去--遺憾那一杯黃土

沒能埋葬你那遊蕩的靈魂!

[板書設計]

                        裝在套子裏的人

                                          契訶夫

別里科夫    --  舊勢力代表

人物                                           新能勝舊              

華連卡姐弟  --  新生力量代表

一個禮拜就恢復了舊樣子

  結局                                      鬥爭不是一蹴而就的

還有很多的別里科夫

藝術手法:誇張  諷刺   對比    象徵

三、點評:

根據本篇課文的情節簡單、語言淺顯的特點,在要求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採用提供材料、巧妙點撥、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安排緊湊,一個課時便完成了教學任務。

先揚後抑,學生沿着“笑--思--悟”的過程學習課文,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挖掘出本文深刻的主題。在文章的社會主題問題上,我做了拓展和挖掘,賦予華連卡姐弟重要的社會意義。這一新的主題吻合了俄羅斯的歷史結局,也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應該比以往單一的反應沙皇政府黑暗的主題更有價值。

 

王繼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lpqr7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