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曹劌論戰》教案5篇

《曹劌論戰》教案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曹劌論戰》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曹劌論戰》教案5篇

《曹劌論戰》教案 篇1

一、課前檢查

1、重點實詞

2、思考:

A、文中説“肉食者鄙”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曹劌的“遠謀”又表現在哪些方面?

B、你如何評價曹劌、魯莊公這兩位人物形象?

二、寫作特色

1、詳略得當,中心突出。

本文重點在刻畫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記敍戰爭的經過。因此,只詳寫曹劌分析戰前的政治準備和指揮魯軍作戰的經過,以及戰後談論魯國取勝的原因。對雙方軍事部署、戰爭經過等則略寫或不寫。這樣當詳則詳,當略則略,詳略結合有致,使文章顯得中心突出,而又情節緊湊。

2、結構嚴謹,層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寫戰前,第二段寫戰時,第三段寫戰後,文章層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間聯繫緊密,環環相扣,如第一段用“戰則請從”過度到第二段的從戰;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啟下,題得承接自然,一氣流轉,使文章渾然一體。曹劌論戰教案3、運用對話,文字簡潔。

通篇以對話為主,展開情節。通過對話,展示了齊魯長勺之戰的過程,把戰前準備、作戰情況,以及勝負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對話過程中,又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刻畫出曹劌及魯莊公的性格。而全文卻只有二百多字,可謂辭約意豐,言簡義明,文筆非常精練。

三、拓展延伸

同學們活動,理解詞義,找出、想出相應的成語。如: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惡貫滿盈

小信未孚——不孚眾望 懼有伏焉——危機四伏 故克之——克敵制勝 攻無不克 三而竭——彈精竭慮 精疲力竭 觀其轍——南轅北轍 重蹈覆轍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難測也——莫測高深 心懷叵測

未能遠謀——足智多謀 深謀遠慮

四、背誦課文

五、板書設計

《曹劌論戰》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戰前必須做好政準備——取信於民的道理,在作指揮上,必須重視士氣、詳察敵情、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善於掌握有利戰機。

2、瞭解作者及《左傳》的有關常識

3、掌握文中重點實虛詞的含義及用法

4、瞭解本文 以“論戰”為中心,裁剪得當的寫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及要求:

1、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 熟讀課文。

教學重點:

1、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 熟讀課文。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語:古今中外,軍事家縱橫捭闔、層出不窮,從創作《孫子兵法》的孫武到編著《孫臏兵法》的孫臏,從“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的曹操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亮,從“不世出”的拿破崙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漫步從頭越”的毛澤東……這些名字,我們耳熟能詳,可今天,我們要走進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劌,他不是國君,卻創造了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他不是軍中大將,卻有着主動請纓親臨沙場智慧的風範,他無愧於“平民軍事家”的稱號。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瞭解背景

春秋初期,齊襄公政令無常,他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分別逃到魯國和莒國,齊襄公被殺後,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取王位,他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公子糾也在魯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搶奪王位,但被齊桓公打敗。魯莊公十年,齊桓公藉口魯國曾幫助過公子糾,舉兵攻魯,弱小的魯國在長勺打敗了入侵的齊國。

相傳魯國史官左丘明在《左傳》中解釋了《春秋》記載的這次著名的“長勺之戰”。下面我們瞭解《左傳》。

2、關於《左傳》

《左傳》傳説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據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3、 給出重點字詞,引導學生自讀理解課文。

(1)、重點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劌 謀 間 帛 轍 竭 靡

(2)、重點詞解釋:

齊師伐我——軍隊; 又何間焉——參與;

肉食者鄙——鄙陋。這裏指目光短淺; 衣食所安——養;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犧牲玉帛——指豬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小大之獄——案件;

忠之屬也——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戰——可以憑藉;

公將鼓之——擊鼓; 公將馳之——驅車(追趕);

彼竭我盈——充滿,這裏指士氣正旺盛; 故克之——戰勝。

(3) 重點句式及詞語:

1、判斷句式:

①忠之屬也。

②夫戰,勇氣也。

③夫大國,難測也。

(4)、古今異義的實詞:

古義 今義

間: 參與 隔開, 不連接

犧牲: 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為正義事業而捨棄生命

獄: 案件 監獄

可以: 兩個詞,意為“可以憑藉” 一個詞,表示可能或許可

(5)、 重點句翻譯: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何以戰?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8、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 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5、整體感知

文章以時間先後為順序,記錄了曹劌與魯莊公在戰前、戰中、戰後有關戰爭問題的討論,即:

第一段:戰前(論戰前的準備)

第二段:戰中(敍戰爭的過程)

第三段:戰後(論戰生的原因)

三:學生再讀課文

四:佈置作業:查找關於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瞭解本文 以“論戰”為中心,裁剪得當的寫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1、長勺之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2、主要內容

第一段:戰前(論戰前的準備)

第二段:戰中(敍戰爭的過程)

第三段:戰後(論戰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釋疑難

師: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薦兩個同學來分別扮演魯莊公和曹劌,將文中人物的對話用自己的語言説出來,演一場課本劇。

(學生推薦了三名女同學分別扮演同鄉人、魯莊公和曹劌。)

師:這講台既是魯莊公的王宮,又是戰鬥時所乘的戰車。這場課本劇分三個片斷:請問——參戰——釋疑,每個片斷我先説幾句旁白,你們就開始演。

(三名學生開始表演,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師:請同學們評一評這兩位同學的表演。

學生老師共同評論。

教師設置問題提問:

1、弱小的魯國為什麼呢取得戰鬥的勝利?

(學生討論,教師巡迴)

學生回答

(1) 戰爭前做好準備

(2) 戰爭中捉住時機

2、針對學生的第(1)個答案,師問:在戰前,魯莊公針對曹劌的“何以戰”提出了幾個條件?

學生回答:三個(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師問:曹劌認同哪一個條件?曹劌為什麼僅憑魯莊公提出的第三個條件,就肯定能與齊軍作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魯莊公按照實情斷案,這是忠於職守,為民辦實事,能夠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擁護。春秋時各國遇到大型戰爭時,僅憑常規部隊是不夠的,還必須大量地從老百姓中徵兵,如果老百姓不擁護君主,他們就不會跟隨君主去賣命的,正所謂:“君為舟也,民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曹劌深知這點。

板書:戰前——取信於民

師問:如果你是魯國的子民,你會去打仗嗎?

學生回答:願意

師説:看來,魯莊公的取信於民收到了效果。

3、針對學生的第(2)個答案,師説:那好,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到戰國戰場,看一看仗是怎麼打的?

師問:曹劌為什麼要等到“齊人三鼓”後才讓魯莊公擊鼓進軍?我們能不能從文中找出解釋的文字?

(學生閲讀文章,從第三段中找到了對應的解釋文字,並大聲讀了出來。)

師:這表現了曹劌善於捕捉戰機,他在戰中捕捉到哪兩個戰機?同學們能不能用文中詞語概括出來?

學生:曹劌抓住了“彼竭我贏”之時進行進攻,抓住“轍亂旗靡”之時進行追擊,可以看出曹劌謹慎小心,深謀遠慮。

(教師板書:戰中——捕捉戰機,戰後——分析勝因)

4、分析曹劌的形象

(緊承上面分析)師説:很好,説出了曹劌是一個謹慎小心,深謀遠慮的人,除了這些,你認為曹劌還是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愛國,有膽有識,非凡的戰略思想,卓越的軍事才能。等等,學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圓其説。

5、分析魯莊公的形象

學生甲回答:善於用人,善於納諫,是個明君。

學生乙回答:昏君,身為君王卻不懂得打仗。

學生丙回答:是個明君,雖不懂打仗,但他能為老百姓辦實事,忠於職守。

教師小結: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他把戰爭的勝利時候先寄託在實行“小惠”上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他急切迎戰,説明他軍事上無知。但是他善於用人,善於納諫,説明他與昏君還是有區別。

6、師:我們已經認識了曹劌,魯莊公,現在如果你們是左丘明,也寫一篇關於長勺之戰的文章,你們會怎麼寫?師引導。

生:寫戰爭場面。

師:那本文是怎麼寫的?

生;主要寫論戰。

師:抓住了文題,強調論字。作者為什麼這麼寫?

生:不語。

師:本文的主角是誰?

生:曹劌。

師:看黑板。曹劌有哪些特點?

生:謹慎小心,深謀遠慮等等。

師:看來這麼寫是有意突出曹劌的嗎/

生:是。

三、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四、佈置作業

請學生髮揮想象,結合課文第二段,詳寫戰鬥過程。

教學反思:

我開的公開課是本文的第二課時。

在這一課時裏,我嘗試了“學生問題教學法”。問題本應學生自己提出來,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還是保守的自己提出來,所以,課還是略顯傳統。但在學生回答時,例如圍繞曹劌、魯莊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對學生的質疑、回答進行了肯定,然後引導他們從文中找依據來爭論,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閲讀體驗,同時又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這節課的教學,我有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面對學生課堂上臨時生成的問題,我的引導有時略顯生硬。有時會將學生硬拽到自己預設的軌道上來的感覺。當課堂生成與教學預設不一致時,教師隨機應變,相機點撥,順勢引導的功夫,我是要千錘百煉,不斷提高的。

總之,不管是成功,還是不足,這節課給我的收穫太大了,有自信,有啟發,有冷靜的審視,有更多的思考,它將使我在語文教學藝術的探索之路上饒有興趣地走下去。

《曹劌論戰》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積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詞句和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⑵瞭解有關《左傳》的文學常識,瞭解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生練讀中,在學生合作探究中學習本文運用人物對話推動事件發展,通過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語言的精練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法、演讀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三國時眾多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役,比如:“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為什麼弱者反而可以在戰爭中取勝呢?也許是人心所向吧?正義永遠會戰勝邪惡的。但是有這麼一場戰役比這幾場還要早,曾受到毛澤東同志的稱讚的戰爭,也許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那就是長勺之戰。魯國一個弱小的國家,為什麼可以戰勝如此強大的齊國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個究竟吧!請看課文《曹劌論戰》。

2、解題:

《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説《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着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後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着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

二、讀

1、個體自讀。

結合註釋,讀得準,讀得暢,教師根據朗讀實況正音。如“間、帛、孚、勺、轍、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虛詞停頓要鮮明;要再現故事的氛圍。

2、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

3、小組競讀。

要讀得齊,讀得響,讀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組,一人一段,一人評。)

教師根據朗讀實況糾正語調。如:

⑴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應讀出“反對”的語氣。

⑵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應讀出“否定”的語氣。

⑶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應讀出“肯定”的語氣。

⑷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應讀出“議論”的語氣。

⑸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應讀出“解説”的語氣。

4、學生齊讀課文。

三、譯

1、學生個體自譯。

(對照註釋,疏通文意,質疑問難,解難。)

對與以下的重點難點字詞句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與老師之間互動解決。

⑴加粗詞的古今義:

肉食者鄙又何間焉犧牲玉帛大小之獄

⑵判斷句式:忠之屬也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戰

⑷倒裝句式:“何以戰?”戰於長勺(倒裝)

⑸重點句子:

①肉食者謀,未能遠謀。

②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譯。同桌互評互補,互助互進,培養夥伴關係,形成共學優勢。老師做點撥調控。

3、學生對照註釋對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課時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題目來檢查學生對課文重點詞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異義;

2、詞類活用;

3、一詞多義;

4、通假字;

5、重點虛詞;

6、重點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組合作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尋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補情節,用白話文再現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個場景人物人物活動

鄉下曹劌鄉人一次對話

宮廷曹劌魯莊公戰前對話

長勺曹劌魯莊公戰時指揮;戰後對話

2、選擇小組中三個同學上台來創造性地展現當時情景。

三、評

自由評説台上表演的同學,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點和當時的氣氛。

四、探

學生根據對文本與課本劇的理解與感受來探究以下三個問題。

1、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魯莊公是個什麼的人,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寫人與寫事上採用什麼手法?

3、長勺之戰勝利了給我們什麼啟示?

五、課堂小結談收穫

《曹劌論戰》教案 篇4

我今天所説課的篇目是《曹劌論戰》,它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六冊的第一篇課文。

一、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文言文閲讀的要求

新大綱對文言文的學習閲讀要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基本內容,背誦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瞭解古代社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課文的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曹劌論戰》是《左傳》中的精彩段落,簡明完整地記錄了齊魯長勺之戰的史實。這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讚揚了曹劌熱愛祖國,關心國事的精神及其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此文在新教材中編入第六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從編者意圖來看,顯然出於以下幾點考慮:

1、通過此文去引導學生關注古代歷史上的經典戰例,從而繼承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本課精當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課《陳涉世家》,第三課《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課有利於學生循序漸進的認識和吸收積澱古代文化。

2、教材單獨組元,意在指導學生單元集中比較,比較中讓學生初步瞭解古今詞義既有發展變化,又有繼承、聯繫的特點。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冊的特殊地位,作為開篇,它是對前面五冊的總結,又是對前面文言文知識基礎的昇華與發展。對今後高中階段語文能力與習慣的培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作為畢業班中的普通班,語文基礎相對比較差,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因此對曹劌這個人物形象及其意義的把握應循序漸進,有淺入深,適當取捨。

四、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將此文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藉助工具書用自學的能力及圈點批註的方法掌握文言詞語、句式。

2、把握人物對話,探究人物思想觀點。

3、從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教學重點是目標1、2。課文2、3段對於表達中心來説是本文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聖陶語)。本文是短篇精品,內容豐富。字詞句方面,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基礎文言和課文註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學輔導設計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精品,喜歡精品,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並聯系實際,有所啟發。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圈點批註、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起來。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採用投影、小黑板、地圖等媒體手段。

六、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應該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七、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入新課

聯繫當今世界、國防、軍事建設導入課文,同時板書“齊魯長勺之戰”,並點明戰爭的性質“以弱勝強”。

(導語深入淺出,簡明而有啟發性,符合這篇課文的風格。)

二)學生自學

1、通讀全文

(1)指導學生不看課文註釋,初讀全文,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

(2)對照註釋,再讀全文,標出不懂的地方,並寫入課堂筆記。

(3)學生各自翻檢詞典,自己解決課堂筆記中的問題。

(4)學生相互質疑,釋疑。

2、點撥、交流

(1)教師發印好的材料給學生閲讀,在學生閲讀材料的時候,教師出示小黑板,補充註解。

(材料是有關古代文化知識的,一是有關“肉食者”,二是有關“戰車”,三是“齊魯長勺之戰示意圖”。)

(2)師生交流小黑板的註解:

伐—請—下視其轍—下,視其轍

戰—登軾而望之—登,軾而望之

3、朗讀訓練

(1)教師領讀

(2)學生自讀

(3)集體齊讀

(4)檢查朗讀,師並作糾正

4、總結本課內容

5、作業佈置

(1)、學生填寫課本上練習三、四,並對照訂正,師適當檢查,點撥。

(2)熟讀課文

(以上為第一課時)

三)深入理解

1、提問:同學們對詞語解釋還有什麼問題?

(提問的目的一是自然過渡,二是複習交流鞏固。)

2、翻譯理解課文:

(1)同桌右邊的同學逐句翻譯第一段給左邊的同學聽,再請左邊的同學逐句翻譯後2段給右邊的同學聽,相互提意見,力求釋詞準確通暢。

(2)老師指導一個討論小組,然後請其中一位同學上講台翻譯。

(這種形式從動嘴到動腦,氣氛熱烈,每個學生都投入了活動,很好地鍛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3、老師簡述課文三段的段意。並講述參與戰爭的三個主要人物,同時讓

學生去思考這三個人物中誰是英雄人物。(答案一目瞭然,曹劌。)

4、學生分組討論,探究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

投影討論題:

(1)課文寫他怎樣成為英雄的呢?寫出了他怎樣的性格?

(2)曹劌能發揮他的遠謀,有所建樹,似乎應該加上重要的哪一條?你對之有什麼啟發?

(3)你對魯君是怎樣看的呢?談談自己的認識,體會。

5、師生交流,歸納總結。

(1)曹劌是個有遠謀的人,在長勺之戰中表現了他的戰略思想和指揮才能,他認為戰爭要取信於民,得到人民的擁護,他認為戰爭中要抓準戰機。他是一個典型的軍事家。

(2)曹劌有所建樹,重要的一條是愛國精神。

(交流、討論能激發學生的個性興趣,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的形成。)

6、齊背課文

四)拓展訓練(要求談自己的一點體會,自己的發現。)

小黑板揭示練習題

(1)從《曹劌論戰》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2)從《曹劌論戰》談“民不可失,機不再來”。

(3)從《曹劌論戰》談魯莊公鄙乎。

五)作業佈置

1、完成書後練習一、二

2、背誦課文

附一:有關“肉食者”(略)

附二:有關“戰車”(略)

附三:有關“齊魯長勺之戰示意圖”

附四: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齊魯長勺之戰

弱國戰勝強國

伐—下視其轍—下,視其轍遍偏(piān)

戰—登軾而望之—登,軾而望之孚(fú)夫(fú)

請—

肉食者/鄙犧牲/玉/帛可/以/一戰

遂/逐/齊師懼/有伏焉

第二課時:

齊魯長勺之戰

鄉人曹劌公

愛國

英雄

遠謀

戰略思想指揮才能

(取信於民)(抓住戰機)

軍事

《曹劌論戰》教案 篇5

一、課前檢查

二、朗讀導入

三、分析課文

(一)第一段

1、“齊師伐我”的“伐”是什麼意思?齊國軍隊為什麼要“伐”魯國呢?

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着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於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2、曹劌的身分怎樣?

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憂國”。

3、“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麼?

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裏可見他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5、“何以戰”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對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回答的?為什麼第三個準備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X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於納諫”的胸懷。

(二)第2段

1、作戰地點選在哪裏?

明確:長勺(“戰於長勺”是個狀語後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2、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明確: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小結:第2段敍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於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三)第3段

1、魯國獲勝後(“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麼意思?

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有兩層意思:

一層説明為什麼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後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戰機。

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説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於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三、歸納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後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敍文還是議論文?

明確:這是一篇記敍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敍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敍戰鬥經過;第3段通過“敍”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四、作業佈置

1、背誦全文

2、熟記本課所講重點實詞。

3、體會本文的剪裁得當的敍事特點。

標籤: 論戰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kd380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