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曹劌論戰》教案(通用10篇)

《曹劌論戰》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曹劌論戰》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曹劌論戰》教案(通用10篇)

《曹劌論戰》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過程和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得。

(2)讓學生談談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藝術魅力,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曹劌赤膽忠心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瞭解本文記述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2、難點

理解曹劌有關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設想

採用誦讀法,培養學生文言文閲讀語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閲讀語感,又可以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於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語,也可以通過誦讀加以積累理解。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聖陶語)。本文是短篇精品,內容豐富。字詞句方面,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基礎文言和課文註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學輔導設計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精品,喜歡精品,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並聯系實際,有所啟發。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圈點批註、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起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識,你知道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有哪些嗎?(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勝多的戰爭有哪些嗎?

今天我們就來走近古戰場,瞭解這場以少勝多的"齊魯長勺之戰"。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及複雜事件,又善於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

知識點:關於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敍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敍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於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鑑》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敍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2、長勺之戰的背景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後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鬥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於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於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並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後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於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3、理清線索,梳理結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

(1)試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線索有幾條?

點撥:有兩條線索:①事物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②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一)研讀課文,把握曹劌戰略、戰術思想

1、魯莊公認為戰前需作哪幾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進行評價的?

2、為什麼“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3、為什麼“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4、從戰爭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麼?

小組合作討論:並歸納。

(二)品評曹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並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説話。

曹劌:愛國熱情,政治遠見,卓越才能,過人謀略。

魯莊公:政治無能,軍事無知;實事求是、虛心聽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為求真知,

不恥下問。

(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文章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四、課堂討論

魯國的獲勝給了你怎樣的啟示?從曹劌的做法和孟子的“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來談談

如何做好集體中的一員?

五、作業設計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請見——愛國熱情

曹劌 參戰——卓越才能 遠謀

論戰——過人謀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靈——政治無能

急於求戰、急於攻擊——軍事無知

魯莊公 急於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 鄙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禮賢下士、任人唯賢

戰後問劌、勝而不喜——為求真知,不恥下問

教學反思:本堂課學生能積極地配合老師參與到整堂課的教學中來,教學效果比較好。

《曹劌論戰》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能力目標

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情感目標

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等;

教學難點

品析“論戰”內容;領會課文運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習過程

旁註與糾錯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您能介紹一下嗎?今天我們就來走近一場在史書熠熠生輝的戰役——齊魯長勺之戰,走進一位因這場戰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劌,共同學習《曹劌論戰》。

二、 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1、《曹劌論戰》選自《 》又稱《 》或《 》, 家經典之一。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 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 所撰。

2、查字典和工具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曹劌( ) 間( )焉 肉食者鄙( )

玉帛( ) 夫( )戰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望其旗靡( ) 公與之乘( )

三、朗讀理解,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注意把握朗讀的浯調:

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從也。 (讀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讀出肯定的意味)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調應舒緩、深沉,讀出議論語氣)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有解説的意味,語調應低緩)

2、積累實詞:

第一段

(1)齊師( )伐( )我

(2)公將( )戰( )

(3)肉食者( )謀( )之

(4)又何間( )焉

(5)肉食者鄙( )

(6)何以( )戰

(7)衣食所安( )

(8)弗( )敢專( )

(9)小惠未徧( )

(10) 小大之獄( )

第二段

(1)公與之乘( )

(2)戰於( )長勺

(3)公將鼓( )之

(4)敗績( )

(5)公將馳( )之

(6)其轍( )

第三段

(1)既克( )

(2)公問其故( )

(3)一鼓作( )氣

(4)再而衰( )

(5)三而竭( )

(6)彼竭我盈( )

(7)難測( )也

(8)懼有伏( )焉

(9)望其旗靡( )

3、理清線索:

提示:有兩條線索,

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

4、本文可分幾部分?簡要概括段意。

提示: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

四、深入賞析,合作探究:

(一)學習第一段:

1、“十年春,齊師伐我”魯莊公的態度怎樣?説明什麼?

2、曹劌請見的原因是什麼?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3、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中我們看出他們對戰爭取勝的根本條件看法有什麼不同?

4、此段的哪些話可以直接體現他的這一認識?你贊同他的看法嗎?為什麼?

5、本段末句“戰則請從”表明了什麼?

(二)學習第二段:

1.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

2.作戰地點選在哪裏?

3.反攻的時機選在什麼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三)學習第三段:

魯國獲勝後,“公問其故”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五、總結要點,盤點收穫:(師生共同進行)

1.中心思想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敍文還是議論文?

3.寫作特點

六、聯繫實際,拓展延伸:

長勺之戰是古代著名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役,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著名戰役?請你談談戰爭中能以少勝多的原因是什麼?

七、當堂檢測,鞏固提升:

1、為什麼説“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與信”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2、魯國此次取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3、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曹劌的遠謀?

4、曹劌認為作戰取勝的先決條件是什麼?(“忠之屬也”的實質是什麼?)

《曹劌論戰》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曹劌論戰》選自冀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屬於散文作品。該文記的是齊魯長勺之戰,齊強魯弱,結果魯國大獲全勝,成為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曹劌對戰前、戰中、戰後都作了很好的論述,指出取信於民是戰爭取勝的先決條件。

【設計理念】

1、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學生文言文閲讀能力。

2、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3、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欣賞作品內容,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獲得自己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3、初步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誦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常用字的古今義。

3、掌握閲讀文言文的一般規律。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自己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教學方法】

1、認讀法(解説:目的是培養語感,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2、品讀法(解説:學生能讀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説: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習慣)

4、歸納法(解説:學習需要方法,方法源於歸納,歸納益於拓展)

【教學手段】

課件、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學生列舉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引入課題,參照課文註解①簡介《左傳》。

《左傳》傳説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後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設計意圖: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文化常識。]

二、誦讀課文

(一)認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語氣和停頓。

1、辨讀字詞,檢查學生預習效果。(出示課件)

曹劌( )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下視其轍( ) 登軾而望之( ) 望其旗靡( )

2、朗讀課文

(1)教師背誦

(2)學生齊讀

注意下列句子的語氣和停頓。(出示課件)

又何間焉(反問語氣)民弗從也(否定語氣)

忠之屬也(肯定語氣)夫戰,勇氣也(發議論)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3、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糾正學生的誤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下水”背誦讓學生受到感染和影響,體現教師的指導和示範作用。]

(二)品讀課文 要求:理解文意,體會文情

1、自讀質疑,合作探究

(1)學生自讀,要求:

a、自由散讀,對照課文註解理解文章大意。

b、對疑難詞句進行圈點並質疑。

(2)教師活動:點撥、引導,適時評點。

提示學生積累文言詞彙,按字詞句分類,掌握文言文學習規律。(出示課件)

a、詞的古今義

間、鄙、犧牲、獄、加、情、可以、忠

b、與戰爭(戰車)有關的詞

如:“鼓”、 “敗績”、 “馳”、 “轍”、 “軾”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戰,勇氣也。(判斷句)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教材和教師點撥提供的信息,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勢,增加信息量,着眼於指導學生學習文言字詞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3)在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的基礎上,指名學生當小老師,翻譯課文。

2、理解文章的結構特點

(1)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戰”,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問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結構。

(出示課件)

a、戰前請見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從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斷獄以情……忠之屬也……取信於民

b、從戰指揮

鼓……未可……齊人三鼓……可……齊師敗績

馳……未可……下視…而望……可……遂逐齊師

一鼓作氣……彼竭我盈……故克

c、論戰勝故

大國難測……轍亂旗靡……故逐

(2)學生討論

(出示課件)

a、曹劌問“何以戰”,魯莊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劌對他的回答滿意嗎?魯莊公把戰爭的勝利寄託在哪裏?

b、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曹劌的“遠謀”?

c、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魯莊公的“鄙”?

(3)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出示課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魯莊公論何以戰 祭神弗加(神靈的保佑)

斷獄以情(百姓的擁護)

戰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無能

魯莊公的“鄙” 戰中:“將鼓”、“將馳”……急躁冒進

戰後:既克,問其故……軍事上無知

戰前:取信於民

曹劌的“遠謀” 戰中:胸有成竹、從容不迫

戰後:後發制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3、學生探究,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1)聯繫全文,請學生説説魯莊公是一個怎樣的人?

歸納小結:魯莊公是一個政治上無能、急躁冒進、軍事上無知的國君。

教師追問:難道魯莊公身上沒有優點嗎?

學生合作探究:作為國君,國難當頭,能保持清醒頭腦,禮賢下士,任人唯賢,並且不恥下問,虛心聽取曹劌的指揮,甘願扮好配角。

(2)聯繫全文,請學生説説從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們獲得了哪些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a、從曹劌“請見”、“入見”、“請從”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憂國,藝高還需膽大,有謀還需有勇,要有積極的參與意識,並善於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華。)

b、從鄉人勸阻曹劌“請見”,魯莊公準備“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也枉然。)

c、從魯莊公 “將鼓”而未鼓,“將馳”而未馳,曹劌兩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時而動。成功者善於捕捉機遇,凡事不能留下蛛絲馬跡。)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三)創造性閲讀 要求:積累運用,創造延伸

1、學生齊讀課文第二段,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齊魯長勺之戰的場面。

2、教師歸納小結,文言文三步誦讀法。

(出示課件)

認讀……辨讀文詞,讀出語感

品讀……理解文意,體會文情

創讀……積累運用,創造延伸

3、拓展延伸

運用三步誦讀法(認讀——品讀——創讀),自讀短文《曹沫劫齊桓公》。短文略。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鞏固所學的文言文讀書方法。]

三、佈置作業

題目:〈〈我看魯莊公〉〉,寫一篇300字的小論文。

[設計意圖:閲讀和寫作相結合,學生能鑑賞作品,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曹劌論戰》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並背誦課文。

(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三)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藴涵的道理。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1、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生字並標記讀音。

2、讀順文,能夠準確劃分句子內部的停頓,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

3、讀懂意,瞭解一些詞語的句中義,並能夠了解文章大意。

導入新課:

司馬遷在《刺客列傳》中記敍過曹劌的故事。曹劌即曹沫。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於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羣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與之。”於是桓公乃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於魯。

(出示文言,教師講述故事大意)

曹劌,不但勇力過人,而且智慧亦有過人之處。

(二)誦讀活動

1、教師範讀課文。

活動策略:

朗讀時語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內的停頓,最大限度地便於學生理解課文。

2、同桌或前後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

誦讀要求與策略:

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其他學生朗讀中的失誤與不足。

(三)讀文正音

1、學生端坐,師生齊聲朗讀。

2、請學生認讀下列詞語。

曹劌又何間焉小信未孚下視其轍望其旗靡

(四)讀文欣賞

1、請學生自讀第1段,結合註釋,翻譯句子,瞭解大意。

學生活動要求:

同桌或前後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互相聽、譯。要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對方朗讀、翻譯中的失誤與不足。

2、明確段中重要詞語的解釋。

齊師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稱“春秋無義戰”,這是對統治者而言的,追究這場戰爭的起因,魯莊公也是不光彩的;但當齊國大軍壓境,就魯國人民而言,奮起抵抗,反侵略的愛國意義就非常清楚了。

曹劌請見:請,請求,動詞。見,拜見,動詞。

肉食者:周代禮制規定,天子食用牛;諸侯平時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時食用豬、犬,朔日才能食用羊。這是當時生產力低下的必然結果。

孟子説“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見當時,一般庶人很難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職的`人,當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當於孤陋寡聞,這裏指目光短淺。

何以戰:即“以何戰”,憑藉什麼作戰?以,介詞,憑,用,靠。

犧牲玉帛:這是四種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詞。牲,指牛、羊、豬。犧,指純色的牛、羊、豬。帛,指絲織品。

神弗福也:福,賜福,保佑,動詞。

忠之屬也:這是忠於職守的一類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以憑藉這個條件與敵人打一仗。

3、瞭解第1段對話的層次並背誦。

學生活動策略:

可以利用對話的形式,兩個學生為一組,逐層練習背誦。

先試背,再齊背,還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4、小結第1段。

(五)課堂小結

運用對話的方法,圍繞着“遠謀”這條貫穿全文的線索組材。曹劌的“遠謀”表現在,他使魯莊公明白,戰爭的決勝條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課後作業

1、熟讀課文。

2、背默第1段,熟記詞語的含義及特殊用法。

第二課時

(一)活動導引

1、請學生提問並回答重點語句的含義。

2、背誦第1段。

(二)誦讀活動

齊讀第2、3段。

(三)交流活動

1、請學生自讀第2、3段,結合註釋,翻譯句子。

2、請學生明確字、詞語的含義。

公與之乘:乘,乘一輛戰車。

春秋時期,戰車是方形的,大約寬3米,駕上馬以後,全長也有3米左右,就是説一輛戰車大約佔9平方米的路面。

車上有三個乘員。指揮戰車的指揮人員(主帥或將),一個是右,也叫戎右,即車右,是保護指揮人員的;一個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馬駕車的人。

每輛戰車後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帥和各級將領的戰車上,插旗安鼓。主帥車上插旗兩面,一般將領車上只插一面,用以標誌主將和各級將領所在的位置。鼓是銅製的,主帥擊鼓,發出攻擊的命令,各級將領聞聲擊響各自車上的鼓。在戰鼓齊鳴的號令下,所有戰車一起衝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衝上去。

公將鼓之:鼓,擊鼓,動詞。

齊人三鼓:三鼓,擊了三次鼓,文言中數詞與名詞直接連用,翻譯時要將量詞補充出來。

3、探討、交流第2、3段的內容要點。

教師輔助策略:

同桌為一組,交流意見並將文中內容進行概括。

4、齊讀第2、3段。

5、背誦第2、3段。(出示背誦提示)

學生活動策略:

按照戰鬥的進程先試背,再齊背,然後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華

曹劌是個有遠謀的人,在長勺之戰中表現了他的戰略思想和指揮才能;他認為戰爭勝利要取信於民,得到人民的擁護,戰鬥中要抓準戰機,在“彼竭我盈”時反攻,在“轍亂”“旗靡”時追擊。這就是曹劌的戰術,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長勺之戰”的取勝之道。

但是,為什麼作者要在戰前寫“其鄉人”對他的勸阻?

學生活動要求:

沉思默想,調動積累,學生間相互提示、補充、豐富。

(五)小結全文

學生活動要求:

能夠概括本文主要內容,理清每一段的層次。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藴涵的道理。

教師輔助策略: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引導、及時評價。

(六)課後作業

背默3、4兩段。

板書設計

曹劌論戰

伐……戰前,民心向背

戰……戰中,抓準戰機

克……戰後,有勇有謀

《曹劌論戰》教案 篇5

教學設想

採用誦讀法,培養學生文言文閲讀語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閲讀語感,又可以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於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語,也可以通過誦讀加以積累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朗讀課文,解決讀音和停頓問題

1.教師範讀課文,或放朗讀帶。

要求學生在聽讀時,注意自己感覺讀得不準的字音,以及停頓不對的句子。

3.解決有關字音問題。

曹劌(gùi) 又何間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犧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軾而望之(shì)

吾視其轍亂(zhé) 夫戰,勇氣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決有關句子的停頓。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讀節奏: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三、朗讀課文,疏通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標記出自己感覺理解上有困難的詞語和句子。

2.結合課文註釋,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自己初步解決部分難詞難句。

3.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解決難詞難句。

(1)注意以下詞語和句子: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當官的人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其中呢?

肉食者鄙:當官的人目光短淺。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服和食物這些用來安身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受。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犧牲玉帛,不敢虛報誇大,一定如實反映。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雖然不能詳細審察,但一定按照實際情況處理。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這是忠心為人民辦事,可以憑藉這點一戰。

公將鼓之:莊公準備下令擊鼓進攻。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鼓足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便有所衰落;第三次擊鼓時,勇氣就差不多耗盡了。

(2)引導學生總結虛詞“以”在課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現的次數較多,主要是作介詞,表示“憑藉”、“根據”等。

四、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1.把握課文寫作思路。

要求學生思考如下兩個問題:

(1)這篇文章有幾條線索?

(2)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

(1)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

“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第一部分寫曹劌拜見魯莊公。,第二部分寫曹劌指揮戰鬥的經過。第三部分寫曹劌闡明取勝的原因。

注意,在學生概括時,可以引導學生注意每部分內容都可以以“曹劌”作為主語,保持內容的連貫性。

2.把握課文中心內容。

首先指名學生複述課文基本內容,然後思考:這篇文章的關鍵詞語是什麼?中心內容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明確:這篇文章的關鍵詞語是“論戰”。這一點可以由標題判斷。中心內容是:扣住曹劌這一中心人物,圍繞“論戰”記敍了長勺之戰的基本經過,闡明瞭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五、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並爭取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指名學生背誦課文,引入新課

二、討論本文寫作的詳略安排

1.學生討論:這篇文章的內容詳略是如何安排的?

學生討論後歸納:本文詳寫人物的語言,即“論戰”,略寫人物的行動,以及戰鬥的具體經過。就人物而言,詳寫了曹劌,略寫了魯莊公。

2.學生討論: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詳略呢?

明確: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內容。

三、討論曾劌的性格特徵

可以採用問題組合的方法討論曹劌的形象特徵。問題設計如下:

1,學生迅速默讀第一部分,思考:曹劌是一什麼身份的人?

2.曹劌認為贏得戰爭的條件是什麼?你對他的看法有何評價?

3.學生迅速默讀第二部分,思考:在戰鬥中,魯軍反攻的時機選在什麼時候?

4.曹劌是如何幫助魯莊公選定這個反攻時機的?

5.迅速默讀第三部分,思考:曹劌選定反攻時機的根據是什麼?

6.綜合考慮:你認為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學生討論後歸納。

四、討論魯莊公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中有關魯莊公的內容,然後結合下面兩個問題評價:

1.根據課文回答:魯莊公懂得軍事嗎?

2. 有人説,魯莊公是一個昏君。你同意這種説法嗎?請結合課文發表你的看法。

對於以上兩個問題,注意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注意肯定

學生答案中的合理點,逐步引導學生的回答趨向統一。

五、課文學習小蛄

六、佈置作業

《曹劌論戰》教案 篇6

(一)朗讀課文,導入新課

(二)思考討論,合作探究分析課文內容

學習第一段

1.“齊師伐我”的“伐”是什麼意思?齊國軍隊為什麼要“伐”魯國呢?

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着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於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2.曹劌的身分怎樣?

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憂國”。

3.“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麼?

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裏可見他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5.“何以戰”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做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對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回答的?為什麼第三個準備“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於納諫”的胸懷。

學習第2段

1.作戰地點選在哪裏?

明確:長勺(“戰於長勺”是個狀語後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2.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明確: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小結:第2段敍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於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學習第3段

1.魯國獲勝後(“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麼意思?

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有兩層意思:

一層説明為什麼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後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

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説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於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三)品讀課文,探究本文的藝術特色

提問:請同學們談談對人物塑造、課文情節安排兩方面的認識。並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説話。

學生自由發言。成果展示:

1.關於人物塑造

(1)曹劌:課文集中體現了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2)魯莊公:課文集中體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爭的希望寄託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説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於求戰,急於攻擊,説明他軍事上的無知。

但魯莊公不是一個昏君。魯莊公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莊公作戰用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後問劌,不因勝而自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魯莊公並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

(3)關於比照映襯

作者巧妙地運用比照映襯的手法,使曹劌的形象鮮明生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禦侮的責任感和護衞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一個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形象躍然紙上。

2.詳略得當,中心突出。

本文重點在刻畫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記敍戰爭的經過。因此,只詳寫曹劌分析戰前的政治準備和指揮魯軍作戰的經過,以及戰後談論魯國取勝的原因。對雙方軍事部署、戰爭經過等則略寫或不寫。這樣當詳則詳,當略則略,詳略結合有致,使文章顯得中心突出,而又情節緊湊。既緊扣標題“論戰”,又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3.結構嚴謹,層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寫戰前,第二段寫戰時,第三段寫戰後,文章層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間聯繫緊密,環環相扣,如第一段用“戰則請從”過度到第二段的從戰;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啟下,題得承接自然,一氣流轉,使文章渾然一體。

4.運用對話,文字簡潔。

通篇以對話為主,展開情節。通過對話,展示了齊魯長勺之戰的過程,把戰前準備、作戰情況,以及勝負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對話過程中,又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刻畫出曹劌及魯莊公的性格。而全文卻只有二百多字,可謂辭約意豐,言簡義明,文筆非常精練。

(四)課堂小結

本文以齊魯長勺之戰為背景,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生動刻畫了曹劌作為卓越軍事家富有遠謀的特點,語言簡練,情節詳略得當,充分代表了《左傳》的藝術成就,是《左傳》中的名篇。

(五)拓展延伸

學生活動,閲讀課文,理解詞義,找出文中相應的成語。如: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小信未孚——不孚眾望

四、指導背誦課文

五、總結課文,佈置作業

完成《生態課堂》上的相關練習

附:板書設計

《曹劌論戰》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大意和寫作特色。

教學步驟

(體現教學內容,教學問題設計,時間安排,板書設計,學法指導,作業佈置和預習等)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劌(gui4)孚(fu2) 轍(zhe2) 軾(shi4遂(sui4)盈(ying2 ) 靡(mi3) 玉帛(bo2) 鄙(bi3)

2.查字典,對照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左傳》(左傳)傳説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L止於魯悼公四年前453年)人記載這一時期(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J交、文化等方面的情況。

2.長勺之戰的背景

齊國襄公無道,在位時發生內亂。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他就逃到魯國,公子小白則逃奔到莒。莊公8年(前686年秋,齊國人殺死襄公,立公子無知,莊公9年(前685年〕無知又被人殺死。於是,糾和小白爭着回國。小白設計先到,做了國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齊國要殺公子糾,在乾…qian2時(地名)打敗魯軍,並再次威脅魯國,要求魯國殺公子糾。糾被殺後,齊軍就出動,在長勺與魯軍會戰。當時齊強魯弱,但最終魯軍勝利,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要求讀準語音,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流暢,有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二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十年春】魯莊公十年的春天。(提示:凡時間,不必強記年號,也不必換算成公元紀年)

【伐】攻打。【我】《左傳》是根據魯史寫的,所以稱魯國為“我”。【請]請求。【見】接見。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祿的人。【間】jian4,參與。

【鄙】鄙陋,這裏指目光短淺。

【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藉什麼作戰?以,介詞,憑,靠。

【安】有“養生”的意思。 【弗】不。 【專】獨自專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用人。人,這裏指的是一些臣子。

【對】指臣對君説話。 【偏 同“遍”,遍及。

【犧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指豬、牛、羊等祭品。帛,絲織品。

【加】虛誇,這裏是説以少報多。 【信】信實,意思是對神説實話。

【孚】為人所信服。 【福】動詞,賜福,保佑。

【獄】案件。 【雖】即使。

【察】(—一)明察,弄清楚。 【情】實情。

【忠之屬也】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人 忠,盡力做好本分的事。屬,類。

【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

【請】請讓我【從】跟隨,跟從。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乘】乘坐一輛戰車。

【長勺】魯國地名。

【鼓】動詞,擊鼓進軍。

【敗績】大敗。

【馳】驅車(追趕)。

【轍】車輪滾過地面所留下的痕跡。

【拭】古代車子前邊的橫木,供乘車人扶手用。

【遂】於是,就。

【逐】追趕,這裏有追擊的意思。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既克】已經戰勝。既,副詞。

【故】原因,緣故。

【夫】句首發語詞,表示議論或説明,沒有實在意義。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盈】充滿,這裏指士氣正旺盛。

【測】推測,估計。

【伏】埋伏。

【靡】倒下。

5.請學生全文翻譯。

6.朗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四、小結

1.古今詞語

伐:古義:討伐,攻打; 今義:砍伐

間:古義:參與 ; 今義:中間

鄙:古義:鄙陋,目光短淺;今義:卑鄙

犧牲:古義:指豬、牛、羊等祭品;今義:為了正義目的捨棄自己的生命

加:古義:虛誇,以少報多;今義:增加

信:古義:信實,誠實; 今義:書信

獄:古義:案件; 今義:監獄

雖: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再:古義:第二次 今義:表示事情或行為重複

忠:古義:盡力做的本分的事;今義:忠誠

2.詞性活用

福:名詞用為動詞 賜福 神弗福也

鼓:名詞用為動詞 擊鼓進軍 公將鼓之

3.通假字

編:同“遍”,遍及 小惠未偏

4.一詞多義

請:1、請求 曹劌請見;2、請讓我 戰則請從

從:1、跟隨 戰則請從;2、服從 民弗從也

故:1、緣故、原因 公問其故;2、所以 故克之

5.虛詞

以:1、憑 何以戰;2、把 必以分人

之:1、代詞 指這件事 肉食者謀之

2。助詞 的 小大之獄

3。代詞 他,指曹劌 公與之乘

6.句式

1)判斷句:夫戰,勇氣也。作戰(是靠)勇氣的。

2)省略句:再而衰 第二次(擊鼓進軍X土氣)衰弱了。

3)倒裝句:何以戰 憑藉什麼作戰?

五、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二

《曹劌論戰》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曹劌的戰略思想—理解人民羣眾是否支持、指揮戰爭的策略是否得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兩大因素。

2。學習課文圍繞中心,突出重點,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3。瞭解“之”、“其”的用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解題,瞭解課文的內容結構,分析第一段。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中國曆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讚。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麼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麼,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2、解題:

學生閲讀註釋①,教師作如下補充。

①《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曆史《春秋》所編。由於《春秋》記事過簡,近於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敍事較為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為《春秋》作了較為詳備的註釋,所以後人又稱《左傳》為《左氏春秋》。《左傳》保存了重要的歷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於剪裁,敍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②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後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藉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於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③課文標題為“曹劌論戰”,曹劌是當時的奴隸主貴族,為了魯國的利益,他主動為魯莊公謀劃。又親臨戰場,協助魯莊公指揮,為戰勝齊國起了重大作用。但課文標題的中心詞是“論”字,可見課文側重要寫的是曹劌對戰爭的看法,表現曹劌的戰略思想,而不是側重記敍長勺之戰的戰況。

3、教師範讀課文,注意下邊加點字的讀音:

劌(gùi) 又何間焉(jiàn) 鄙(bǐ) 弗敢專也(fú) 小惠未編(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與之乘(chéng)轍(zhé) 軾(shì) 旗靡(mǐ)

4、學生參閲註釋默讀課文,要求:

①進一步給生字或容易讀錯的字正音,瞭解文句意思。

②課文共3段,是按什麼順序組織材料的?詳寫了什麼內容,略寫了什麼內容?

課文第1段寫曹劌與魯莊公討論戰爭能不能打,憑什麼可以戰勝敵人,這是戰前的政治準備。第二段寫曹劌協助魯莊公指揮魯軍打敗齊軍,取得戰爭的勝利。第3段寫打敗齊軍後,曹劌給魯莊公總結經驗。可見課文是按着戰前準備,戰爭進行,戰後總結的順序組織材料的。

課文詳細地記敍了戰前曹劌與魯莊公討論戰爭可不可以打,最後得出“可以一戰”的結論,而對長勺之戰的經過寫得非常簡略。所以課文詳寫戰前討論(論戰),略寫戰爭經過。

5、分析課文第1段。

①教師領讀或學生自讀課文後,參閲註釋理解文義,並注意理解下邊加點詞的意思:

齊師:軍隊。乃入見:於是,就。衣食所安:所用來養生的東西。小惠未徧:小恩小惠。必以情:實情。忠之屬也:一類、之類。可以一戰:可,可以。以,憑藉。一,助詞,加強語氣。

②這段文字先交代長勺之戰發生的時間、戰爭的性質和形勢,接着寫曹劌主動請見魯莊公,謀劃迎戰條件,再具體寫曹劌與魯莊公的討論情況。可討論如下問題:

a、長勺之戰是什麼性質的戰爭,對魯國來説當時的形勢如何?

長勺之戰是齊桓公藉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同自己爭做國君而興師問罪,企圖吞併魯國擴張領土的侵略戰爭,是大欺小,強欺弱的非正義戰爭。而對魯國來説則是抵禦侵略,保衞國家的正義戰爭。這從“齊師伐我”一句可以體現出來,“伐”即齊國藉口討伐,要達到吞併他人擴張自己的目的。當時的形勢對魯國很不利,不僅魯國弱小,軍事力量對比懸殊,更因為當權者魯莊公目光短淺,準備迎戰,卻不知憑什麼去迎戰。由於魯國充滿着危險,所以曹劌挺身而出,主動要與魯莊公“論戰”。

b、鄉人勸阻,對錶現曹劌的思想品質有什麼作用?

鄉人勸阻,反襯出曹劌對國事關心和他對當時形勢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對魯莊公的政治能力和魯國戰前的政治準備感到憂慮。這表現了曹劌的愛國熱情。同時,這一小插敍,也使故事一開始就橫生波瀾。

c、從曹劌和魯莊公的對話,可以看出魯莊公認為迎戰齊軍的條件是什麼,曹劌對此是怎樣認識的?這體現了他怎樣的軍事見解?

齊軍來犯,魯莊公認為可以迎戰的條件是衣食分人不獨專,對神誠實不虛誇,大小案件盡誠心。曹劌否定了前兩個條件,認為“衣食分人”得到好處的不過是些近臣,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眾人,人民是不會跟你去作戰的。對神誠實,也不過是小信用,還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會保佑你的。而對第3個條件曹劌加以肯定,認為這是作君主的對人民盡了本職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可以憑這個條件抵禦齊國的侵略。曹劌對戰前政治準備的分析,説明了他充分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對當權者來説,戰爭能不能打,能不能勝,最重要的一條是能否取信於民。曹劌的這種認識是難能可貴的,表明了他正確的戰略思想。

③課文第1段交代了戰爭發生的時間,戰爭的性質及雙方的形勢,重點寫了曹劌論述戰前的政治準備:必須取信於民。

6、課後練習與思考:

①指出下邊句子中加點字的古義和今義:

a、齊師伐我。

b、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c、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d、可以一戰。

②參閲註釋,預習課文第2、3段內容。

③背誦第1段。

《曹劌論戰》教案 篇9

教學要點:

一、認識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戰前必須做好政準備——取信於民的道理,在作指揮上,必須重視士氣、詳察敵情、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善於掌握有利戰機,語文教案- 曹劌論戰。

二、瞭解本文記敍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三、掌握課文中一些字詞的用法。

教法與學法: 啟發式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及要求:

一、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二、 熟讀課文。

教學重點:

一、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二、 熟讀課文。

教學難點:

題解,瞭解本文的作者、出處及歷史背景。

教學過程:

一、 題解:

1、作者及出處:

本文選自《左傳》,題目是後加的。《左傳》傳説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據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2、歷史背景:

春秋初期,齊桓公藉口魯國曾經幫助過同自己爭做國君公子糾,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處於防禦地位。本文記敍了曹劌向魯莊公獻策,並在長勺之戰中幫助魯莊公採取正確的戰略,終於戰勝了強齊的史實。“長勺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以小勝大、以弱勝強著名戰例之一。

二、 給出重點字詞,引導學生自讀理解課文。

(課堂練習)

1、重點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劌 謀 間 帛 轍 竭 靡

2、重點詞解釋:

齊師伐我——軍隊; 又何間焉——參與;

肉食者鄙——鄙陋。這裏指目光短淺; 衣食所安——養;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犧牲玉帛——指豬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小大之獄——案件;

忠之屬也——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戰——可以憑藉;

公將鼓之——擊鼓; 公將馳之——驅車(追趕);

彼竭我盈——充滿,這裏指士氣正旺盛; 故克之——戰勝。

課堂小結:本文通過記敍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説明要取信於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並掌握戰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軍事才能。

佈置作業:

1, 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及要求:

一、 檢查上節課重點詞的掌握情況、課文的自讀理解情況。

二、 小結每段所述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詞的掌握情況、課文的自讀理解情況。

教學過程:

一、分析 第1段

1、(課堂練習)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課堂練習)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戰爭的時間、國家?

②表現戰爭性質的句子?“齊師伐我”(即對魯國來説是正義之戰)

③莊公的態度?“公將戰”

④劌請見的原因?

直接原因-“齊師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⑤這一舉動表現了曹劌的什麼品質?愛國

⑥劌分析戰前準備“何以戰”是通過與莊公的幾次對話完成的?三次

⑦劌否定了什麼作法?肯定了什麼作法?怎樣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斷獄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戰前準備上,曹劌重視的是什麼?人民的支持

⑨這又反映了曹劌的什麼戰略思想?“取信於民”

⑩表現莊公“鄙”的句子是什麼?“公將戰”,“衣食所安”“犧牲玉帛”“公將馳之”

5、小結:

本段寫了兩層內容,概述戰前曹劌求見莊公,通過與莊公的對話,明確作戰的先決條件是取信於民,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二、分析第2段

1、(課堂練習)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課堂練習)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劌與莊公二人的表現分別是什麼?表現出各自的什麼特點?

劌:“未可”,“可矣”,等待時機,觀察時機――善於抓住有利戰機

公:“將鼓之”,“將馳之”――盲目指揮,“鄙”

②體現劌指揮正確的句子?“齊師敗績”,“遂逐齊師”

③本段表現了劌的什麼能力?決斷能力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段介紹了戰爭的哪兩個過程?反攻和追擊

5、小結:

講述戰爭經過。

三、分析第3段

1、(課堂練習)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課堂練習)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表現莊公“鄙”的句子?“公問其故”

②一“未可”為何?“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

③齊人三鼓後為何“可矣”?“夫戰,勇氣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為何?“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⑤後為何又“可矣”?“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⑥總結有利於反攻和追擊的最佳時機是什麼?

反攻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追擊時機——其“轍亂旗靡”之時

⑦從本段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麼?

《曹劌論戰》教案 篇10

【創新設計】

一、訓練重點

1、瞭解詞的古今義差異。

2、背誦這篇課文。

二、創新視點

無提問式教學設計。

三、教學藍圖

1、正讀。

2、點讀。

3、譯讀。

4、品讀。

5、理讀。

6、背讀。

四、教學主要過程

教學步驟

一:正讀。(所謂“正讀”,就是在課文教學之初、學生朗讀課文之後,教師糾正讀音,糾正語調。)

1、導入。

2、同學們朗讀課文。

3、教師根據朗讀實況正音。如“間、帛、孚、勺、轍、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學們再讀課文。

5、教師根據朗讀實況糾正語調。如:

①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應讀出“反對”的語氣。

②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應讀出“否定”的語氣。

③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應讀出“肯定”的語氣。

④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應讀出“議論”的語氣。

⑤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應讀出“解説”的語氣。

6、同學們再讀課文。

教學步驟

二:點讀。所謂“點讀”,就是從課文朗讀轉向閲讀課文註釋,要求學生“點”着課文註釋,一個一個地讀。)

1、要求同學們認真點讀課文註釋。

2、學生質疑問難,老師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3、教師點出應該重點理解的10個詞:

4、學生邊讀課文邊温習對課文註釋的理解。

5、再朗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三:譯讀。(所謂“譯讀”,就是同學們自讀課文,自譯課文,讀讀譯譯,譯譯讀讀。)

1、各人自讀自譯。

2、男生讀課文,女生譯課文,讀一句譯一句。

3、女生讀課文,男生譯課文,方法同上。

教師聽學生的讀與譯,指出譯得不當之處。再請同學們質疑。

教學步驟

四:品讀。(所謂“品讀”,就是在整體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分析、品味、賞析。)

1、教師介紹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學們自選角度,談談對課文層次、情節、人物、筆法的理解。發言者可用“……從……可以看出……”的句式説話。

3、學生準備,學生髮言,教師點撥、引導。

教學步驟

五:理讀。(所謂“理讀”,就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突出文言字詞的學習,用“整理”方式,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的板塊。)

1、教師解説:理讀,是對所學課文的內容進行清理,進行梳理,進行整理,從而形成知識板塊以供積累的一種讀法。這種讀法的好處是有利於積累,有利於提煉,有利於高效率學習。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重點是理讀課文中的文言字詞。

2、教師介紹學法。指出,理讀文言字詞,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詞的板塊,在辨析中理解詞義。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課文中的一詞多義現象,找出課文中(或加上課文外的)同義詞組,找出課文中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詞語等等,這些都要形成一組一組的形式。另外還有一種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據所學詞的詞義找出能夠進行印證的成語,這是一種雙重意義上的積累。我們今天着重來學一學這種方法。

3、教師示例:“齊師伐我”的“師”的意思是“軍隊”,能夠印證此意的成語有:師出無名,師出有名。

4、同學們活動,理解詞義,找出、想出相應的成語。如: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惡貫滿盈

小信未孚——不孚眾望

懼有伏焉——危機四伏

故克之——克敵制勝

攻無不克

三而竭——彈精竭慮

精疲力竭

觀其轍——南轅北轍

重蹈覆轍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難測也——莫測高深

心懷叵測

未能遠謀——足智多謀

深謀遠慮

教學步驟

六:背讀。(所謂“背讀”,就是在課文感知、理解的基礎上背讀課文,背誦課文。)

1、同學們先進行演讀,也就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表演式的朗讀。

①學生以兩人為一個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進入情境,讀出語音語調。

②學生以兩人為一個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大聲演讀,讀出語音語調。

③將同學們分為兩大組,老師讀課文的非對話部分,學生進行演讀。

2、同學們背讀。

3、用比賽的方式組織背讀。

標籤: 論戰 通用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wz3mw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