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中考複習教案:記敍文閲讀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中考複習教案:記敍文閲讀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中考複習教案:記敍文閲讀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目標:掌握記敍文的基本知識和閲讀規律,能獨立、準確地閲讀篇幅較長的記敍文體,能基本把握其閲讀方法。 

      重點:記敍文的基本常識、閲讀的基本題型及基本解答方法。 

      安排:一教時 

      教程: 

      一、 導入: 

      二、 記敍文的基本知識:按一般文章體裁來分文章可分為記敍文(其中含小説、散文)、説明文、議論文、應用文。 

      1 記敍文的種類:一般分記事為主的、記人為主的、寫景為主的三種。 

      2 

      線索:情節發展的脈絡,它將有關的場面貫穿起來構成情節的整體。其安排有(1)以時空轉移為線索;(2)以一人(或人的感情等)、一事、一物為線索(一般貫穿文章的始終)。如《藤野先生》明線為對藤野先生的崇敬的懷念,暗線為作者的愛國主義感情。 

      3 記敍文的“六要素”:(略) 

      4 記敍文常用的表達方式:敍述、描寫、議論、抒情 

      (1)敍述: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概括的説明和交代,如人物的經歷、人物之間的關係、事件的進展、環境的擺設等。常與描寫交錯使用。敍述的手法(或記敍的順序)有順敍、倒敍、插敍。 

      (2)描寫(見考標28頁)對人物、事件、環境等繪聲繪色、細緻入微的描繪與刻畫。 

      (3)議論:對人或事等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行評價。記敍文中的議論是為了直接點明和加深所寫人或事的意義,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4)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寄情於人、事、物中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的感情)兩種。 

      三、 小説的基本知識:文學作品可分詩歌、小説、散文、戲劇、電影等。 

      (1)“三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 

      (2)情節的發展過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3)環境可分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4)小説的分類:短篇小説、中篇小説、長篇小説及小小説。 

      (5)小説的人物是作者虛構的。 

      四、 散文: 

      (1)按表達方式的側重點的不同可分敍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2)特點:形散而形不散(或形散神凝)。 

      (3)散文的“貴散”和“忌散” 

      五、 閲讀的注意事項: 

      六、 閲讀題分析(略) 

      七、 閲讀練習(題目略)

記敍文閲讀的基本思路與答題方法

(一)記敍文簡單的文體知識:

從一個大範圍看:記敍文有一般記敍文和特殊記敍文之分。其中一般記敍文就是簡單的寫人記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濃郁的散文和有着虛構情節的小説就屬於特殊記敍文的範疇。我們在閲讀的過程中,要首先注意弄清文章的體裁,然後根據不同的特點認真答題。

1、表達方式:(5種)敍述、描寫、議論、抒情、説明

    記敍文中一般都要綜合運用敍述、描寫、議論、抒情,而敍述和描寫是不可以缺少的。

描寫:是對事物、事件和環境所作的繪聲繪色、細緻入微的描繪與刻畫。

    (1)從對象分:*人物描寫*景物描寫*

    (2)從描寫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寫*側面描寫(也叫直接或間接描寫)

    (3)人物描寫方法:*外貌:(肖像、神態、衣着)*心理*語言*動作

    (4)景物描寫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是為了烘托氛圍或是人物的心情;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是為了交代當時的時代大背景。

2、記敍的六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六個要素不一定在記敍文中都出現。

3、記敍的順序:順敍     倒敍 (同一件事)       插敍(另一件事)

順敍,指記敍的時候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 順敍過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筆直接進行記敍,而是有詳寫,有略寫;有正面寫,有側面寫;有直接寫,有間接寫。如何處理素材,安排筆墨,採用不同的寫法,要根據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來決定。      

倒敍,指記敍的時候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生的事情寫在後面。倒敍方法先

記敍文複習教案

課題:一般記敍文的複習 

目的:使學生初步掌握一般記敍文的閲讀方法

課時:1課時

方法:歸納法,講練結合法

教學過程:

導入:

1、同學們好,這節課我們進行專題複習:記敍文的閲讀。記敍文是以記敍、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敍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從廣義角度理解,初中階段所學隨筆、寫景狀物的散文、小説、寓言、童話、新聞等文體都屬於記敍文範疇。對記敍文的考查,包括課內教讀記敍文的語段和課外整篇的記敍文,其考查點一般有以下幾點:

考點:(大屏幕顯示),請同學們讀一下。

考點:

1. 整體感知,分清要素、線索、順序。 

2. 劃分文章段落、層次,概括段意、層意,明確詳略,歸納中心。 

3. 理解重點段落、關鍵語句含義及作用。 

4. 理解敍述、描寫、説明、議論、抒情表達方式的作用。

5、 欣賞散文、小説等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現手法等。

針對中考考點,這節課重點複習寫人敍事的一般記敍文的閲讀,主要掌握以下幾點:

目標:(大屏幕顯示),讀一下。

目標:(一)記敍的要素、順序和線索的判斷與梳理

(二)記敍文重點語句和關鍵詞語的分析和體味

(三)記敍文段落層次的劃分,思想內容的把握 

對於目標,顯示完後,讓一學生複述,以檢測他們的聽課效果。如正確則欣賞其精力集中,否則提醒注意力,思維跟上。

指導與訓練

一、第一環節,教師講解,要素、順序和線索,要求學生適當做筆記。

記敍的要素、順序和線索的判斷與梳理

考點精講

中考常從要素、線索、順序入手考查對文章思路的理解。

記敍的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原因、經過和結果。掌握六要素,有助於分析文章的結構,理清事情的發生、發展的脈絡,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這三個要素,是記敍文的主體部分,內容的展現,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達,就是通過這些來實現的。閲讀記敍文要能明確這三個

記敍文閲讀的基本思路與答題方法

(一)記敍文簡單的文體知識:

從一個大範圍看:記敍文有一般記敍文和特殊記敍文之分。其中一般記敍文就是簡單的寫人記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濃郁的散文和有着虛構情節的小説就屬於特殊記敍文的範疇。我們在閲讀的過程中,要首先注意弄清文章的體裁,然後根據不同的特點認真答題。

1、表達方式:(5種)敍述、描寫、議論、抒情、説明

    記敍文中一般都要綜合運用敍述、描寫、議論、抒情,而敍述和描寫是不可以缺少的.。

描寫:是對事物、事件和環境所作的繪聲繪色、細緻入微的描繪與刻畫。

    (1)從對象分:*人物描寫*景物描寫*

    (2)從描寫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寫*側面描寫(也叫直接或間接描寫)

    (3)人物描寫方法:*外貌:(肖像、神態、衣着)*心理*語言*動作

    (4)景物描寫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是為了烘托氛圍或是人物的心情;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是為了交代當時的時代大背景。

2、記敍的六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六個要素不一定在記敍文中都出現。

3、記敍的順序:順敍     倒敍 (同一件事)       插敍(另一件事)

順敍,指記敍的時候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 順敍過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筆直接進行記敍,而是有詳寫,有略寫;有正面寫,有側面寫;有直接寫,有間接寫。如何處理素材,安排筆墨,採用不同的寫法,要根據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來決定。      

倒敍,指記敍的時候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生的事情寫在後面。倒敍方法先把事情的結局説了出來,便吸引讀者急於瞭解起因和過程,對照就比較顯著,給人的印象也較深刻。

      我們分析一篇記敍文,應能認識它的記敍順序,並且能夠對這種順序的選擇運用的作用有所瞭解。考試檢查這種能力,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讓考生分析某篇學過的,而且記敍的特點又比較突出的課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這種情況只限於基本課文;如果要求考生回想的課文,那就必須是要求熟讀或背誦的。另一種是列一篇課外的文章或一段記敍完整的文字讓考生分辨。

      閲讀時,注意倒敍、插敍的起訖點,對找出記敍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結構將有所幫助。

4、記敍的人稱:第一人稱我,好處是親切自然,真實可信

               第三人稱他,好處是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從更多的方面自由地敍述。

明確記敍的人稱,有助於體味作者對所寫的人物、事件的態度,進而理解文章的內容和結構。

5、記敍的線索:一人、一事、一物、時間、地點、感情。線索要貫穿整篇文章。

記敍文的線索形式有:以時空轉移為線索,以一人、一事、一物為線索。

    多數的記敍文只有一條線索,但有一些記敍文存在着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如《藤野先生》,該文除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敍事線索(明線)外,還有一條內在的線索,就是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線索是記敍文佈局謀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現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貫串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閲讀記敍文要設法找出文章的線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層次結構。

6、表現手法:對比(一般情況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對比)

象徵(注意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讀出隱含在表面意義之後的意向)

烘托(有時是環境的描寫)

7、分析記敍文的段落結構:

①按時間先後順序劃分,即抓住時間發展變化的關鍵詞語分出不同的階段。

②按地點的轉換劃分。

③按事物發展的過程或思想感情的變化劃分。

④按描述內容的角度劃分。

⑤按總-分-總的結構特點劃分。

8、八種常用修辭手法的定義:

(1)比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用乙事物(喻體)跟甲事物(本體)作比。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種。

要注意的是,用“像”“彷彿”不一定就是比喻。

    (2)擬人:是把事物當作人,把它寫成有人一樣的感情和人一樣的動作神態。

    (3)誇張:是為了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某一事物,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説出來。句子或短語量上夠不上三個的,不是排比。

    (5)對偶:是用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詩歌或對聯中出現。

    (6)反覆:是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詞、短語或句子的修辭方法。反覆有連續反覆和間隔反覆(重複的詞、短語或句子中間插入其它內容)兩種。

    (7)設問: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説出來的修辭方法。設問分兩種,一種是自問自答,一種是問而不答。

    (8)反問:是為了加強語氣,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以肯定形式問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設問、反問、反覆、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語言氣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閲讀步驟:分以下幾步:

第一:要速讀全文,確定文體,捕捉關鍵語句,大致把握材料概要。

第二:精讀文章,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調。注意線索、過渡與照應、段落層次。

第三:看文章所設的問題,再次回頭細讀文章,一一找出答案。(能用文章原文回答的,儘量用原文回答。) 

第四:對拓展延伸的題目,要審清題意後再認真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閲讀題答題要點:

    答題原則:1、明確文體(文體知識紮實)    2、聯繫主題      3、語言準確,言之有物

具體方法:1、對文章的整體感知:

(1)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內容、中心或段意、層意。

答題時,注意語言的文體特色。記敍文是記敍了一件什麼事或寫了一個怎樣的人,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議論文是針對什麼問題,作者有怎樣的觀點;説明文是介紹了説明對象的什麼特徵。段意、層意的總結要針對某一段落進行。

注意提示語:題目、開頭、結尾;議論句、抒情句;總結性詞語。

記敍文的整體感知與記敍的六個要素密切相關,當然,有時候文章中的時間、地點是虛化了,而經過又不能多説,所以記敍文的整體感知就是如下要素:人物、事件、結果。

(2)對文章思路的理解。文體不同,思路考查也不同。

閲讀記敍文要對事件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行文過程能夠分析理解,對人物的思想、品行的發展變化進行品析理解。

(3)能夠理解上下文前後呼應、緊密相關的內容。

包括:詞義照應,如就某個詞找出與之對應的描述句子;

結構照應,如對過渡句的理解,開頭與結尾的呼應等;

選擇照應,如從文中抽出一句話能還原到恰當的位置上。這需要在充分理解這句話內容以外,還必須弄清原來位置的語言環境。

(4)能比較閲讀。即對體裁和題材相同或相近,表達方式相同或相近的兩個文段就內容、中心、結構、寫作特點、語句理解等方面進行比較。

2、理解某一段的作用:

    首段--總領全文;引起下文。

    尾段--總結全文;點明主旨。

    過渡段--承上啟下。

3、理解句子作用:理解關鍵句子主要是指能體味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從內容看,是點明主旨或表達作者的主要感受,聯繫主題。如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褒貶態度及思想傾向等。

(2)從結構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總起、尾句總結、中間句承上啟下的作用

(3)從藝術效果看:昇華中心,渲染烘托氣氛等作用。

關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①點明題旨的句子;記敍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結尾。

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描寫的句子一般穿插在行文的過程中,而議論抒情的句子多在文章的結尾,起到點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③總結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轉合的句子。(過渡句)

4、理解詞語在選文中的意思和在語境中的含義

 解答這類題目,要注意兩點:

(1)是這個詞可能不再具有詞典中的含義,而是特定語境中的特定含義。

(2)是要理解詞語的語境含義。首先必須正確理解詞語所在的語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標緻”一詞,先必須知道該語境表達的是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之情,然後才能對“標緻”做出準確理解。

5、培養學生解答開放性閲讀試題的能力

    這類試題實際就是要考查學生對選文內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學生把閲讀與生活、閲讀與寫作、閲讀與學習方法、閲讀與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

開放性試題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

①要求根據選文材料談看法、感受和啟示;一般情況下,這種題目要針對文章的主題來理解。

②結合實際闡述對選文內容的理解;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或者是針對當代青少年的實際情況,從正面看待問題。

③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説;先談這是個怎樣的人物形象,然後再説自己對他的看法。

④根據生活、學習經驗,判斷優劣,對選文材料談自己獨到的見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從某一個方面進入。

⑤聯繫實際對文中説明的現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和設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⑥調動知識的積累,考查選文材料由內向外的延伸和課本外與內的聯繫;還有學科間的整合知識。

⑦發揮聯想、想像補寫有關內容;

⑧對文中的藝術手法或美點進行賞析。先寫出自己對文中的哪個方面比較欣賞,然後按照賞析的基本步驟進行。

⑨要求仿照文中的有關句子的修辭手法、句式,仿寫一句話,要求在內容上緊密相關,在形式上一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k4gro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