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將相和》教案設計(精選8篇)

《將相和》教案設計(精選8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將相和》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將相和》教案設計(精選8篇)

《將相和》教案設計篇1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資料。在理解課文資料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故事之間的聯繫

3、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學習重難點

瞭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資料,感受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2課時。

【A案】

第一課時

一、走進古典名著,瞭解名著資料

1、導入:你必須聽過或讀過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諸葛亮的故事……它們都出自我國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麼?(《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

我國的文學、歷史名著浩如煙海,除了“四大名著”,你還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資治通鑑》等)名著中有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故事。在我國漢代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叫司馬遷,他出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史記》,請同學們翻開教材,讀一讀“資料袋”。(生讀)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資料,領悟文章中心

1、聽課文配音朗讀,邊聽邊想:課文主要講了哪三個故事?指名説後再讓學生上台板書。(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

2、學生自讀課文,把生字詞多讀幾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當場交流解決。

3、指名接力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哪些自然段講“完璧歸趙”?哪些自然段講“澠池之會”?哪些自然段講“負荊請罪”?

讀後反饋、明確:第1~10自然段講“完璧歸趙”;第11~14自然段講“澠池之會”;第15~18自然段講“負荊請罪”。)

4、學習“完璧歸趙”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10自然段。其餘同學邊聽邊想,再提出幾個感興趣或不理解的問題。

(2)先在小組內交流解決;再指名提出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全班交流解決。

(3)以下的問題如果學生沒有提及,能夠由教師提問,重點討論:

①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説:“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導秦國去。……”

藺相如説話前為什麼要“想一會兒”?(一是因為這是一個事關國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務必思考成熟,二是因為這是一個難題,不能不假思索就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要思考。但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表現出藺相如的才智的確有超過一般人。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藺相如自己帶着和氏璧到強大的秦國去,表現出藺相如膽識過人和為了國家的利益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的勇於犧牲的精神。)

②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説:“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此刻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聯繫上下文,説説你對“理直氣壯”的理解。

藺相如為什麼能“理直氣壯”?(因為藺相如已經把璧獻給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給城,秦國理屈,趙國就佔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氣壯地説。)

◇藺相如真的要把“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嗎?(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歡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來威脅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來,送回趙國,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會真撞的,他決不會讓和氏璧落到秦王手裏。)

◇讀這句話,讀出“理直氣壯”的語氣來。

③到了舉行典禮那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説:“……”

藺相如為什麼能大大方方?能夠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個時候藺相如的心理狀態?(踏實、坦然、簡單、放心、沉着、簡單、無懼無畏)

④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從“只得”“客客氣氣”中你讀懂了什麼?

(秦王的“客客氣氣”與藺相如的“大大方方”構成比較,説明不可一世的秦王最後在藺相如的面前敗下陣來,而藺相如則取得第一個回合的勝利。“只得”説明秦王的“客客氣氣”,是無可奈何,沒有別的辦法,不是甘心失敗。)

(4)從這個故事中你能夠看出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

完成練筆:

藺相如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膽識過人、機智勇敢、隨機應變、勇於犧牲、英勇無畏、足智多謀……)

⑤朗讀課文第1~10自然段。

三、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繼續走進課文,理解資料

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天我們繼續學習新的資料。

1、學習“澠池之會”的故事。

(1)生默讀課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幾個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如藺相如為何拼命地堅持要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為何不敢拿趙王怎樣樣?

(2)提問:

①在課文的這個部分中,你對哪些詞句感受最深刻?

②這場鬥爭,趙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佔了上風?(趙國贏佔了上風。因為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秦王和趙王一樣為對方演奏樂器,秦王吃虧了。再説,趙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藺相如逼着擊缶的,秦王和藺相如身份不一樣,要求對方的方法也不一樣,所以説是趙國佔了上風。)

③你能用一些詞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取其辱……)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負荊請罪”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説廉頗負荊請罪,同學們認為廉頗有罪嗎?(答案能夠是──廉頗只能説犯錯,不能説有罪。廉頗認為自己有罪,這説明廉頗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也能夠是──如果廉頗不及時改正錯誤,就要成為國家的罪人。

(3)廉頗負荊請罪,能夠看出廉頗是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的人,最終還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人。)

(4)透過這個故事,你對藺相如又有哪些認識?(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5)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

二、迴歸全文,總結提高

1、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的含義。

2、説説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前面兩個故事,寫廉頗與藺相如的“和”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後面一個故事,廉頗與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圍繞“和”字來寫。

3、説説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麼?

三、佈置作業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有條件的同學課外閲讀司馬遷和其他歷史人物的故事。

(福建省廈門市康樂小學黃秀婷福建省廈門市金尚小學蔣麗萍)

《將相和》教案設計篇2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質疑

1、出示課題。理解:“和”,就是和好。

2、質疑激趣。看到課題,你們想明白什麼?

“將”和“相”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為什麼和好?

二、初讀感知

1、帶着問題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3、快速瀏覽全文,把“將”、“相”的名字用________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用自己的話簡單概括一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

三、理清層次

1、這三件事情分別用了哪幾個自然段來敍述的?根據提綱給課文分段,説説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維護國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四、深入研讀

1、你覺得廉頗和藺相如由和轉向不和的原因是什麼?課文中哪裏開始寫到了不和。

“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從廉頗的話中能讀懂些什麼?(廉頗內心的不滿……)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這樣下去,廉頗和藺相如遲早有一天會鬧僵,到那時,趙國可能將國將不國了。你此刻的任務是勸服正在氣頭上的,什麼也聽不進去的廉頗。為了勸好,老師推薦大家讀讀全文,看看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張嘴,沒什麼能耐?

3、出示學習提示:

(1)學習任務:一邊讀一邊感悟,哪些地方能夠看出了藺相如並不僅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學習推薦:推薦大家先劃出重點句子或重點詞揣摩人物特點,並感情朗讀,然後採用擺事實或講道理的方法,來説服廉頗。

(3)友情提醒:你能夠直接從藺相如的語言、動作來體會藺相如的特點;也能夠從趙王和秦王的表現跟藺相如作比較,從而體會藺相如的特點。

4、學生自主研讀課文

5、交流

第二課時

一、感悟體會

1、説説哪些地方能夠看出了藺相如並不僅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指導幾個重點句子的理解。

(1)“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直到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説:‘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説着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讀這段話,從中你發現了藺相如得什麼特點?從哪裏看出來的?

“……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

“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

②體會藺相如在説這些話時的情緒,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説的話。

(2)“藺相如一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藺相如也叫人記下來,所在澠池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①讀讀這段話,想象當時的情境。

②從那裏能夠看出藺相如得什麼特點?

“我就跟你拼了”──捨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為趙王擊缶。”──不畏權勢

三、主角體驗

1、導入:廉頗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錯誤。於是有了動人的負荊請罪這一幕。

2、讀一讀書上描述負荊請罪的句子。

3、引導學生看插圖,書上只説:“他脱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廉頗負荊請罪一向被後人傳為美談,我想他們當時必須説了許多感人的話。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們當時説的話還原出來。

4、學生寫作,交流。

5、想象説話:如果當時圍觀的百姓看到了這動人的一幕,他們會説些什麼?這件事傳到趙王或秦王的耳朵裏,他們可能會説些什麼?廉頗的屬下或藺相如的屬下看到大將軍廉頗負荊請罪,又有何感想?這天的你看到了這動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又想説什麼?請你任意選取一個主角説一説。自由準備──同桌互説──指名説。

6、同學們,一位功勛卓著,叱吒風雲的老將軍,他能夠脱下戰袍,露着脊背,赤着腳,背上荊條,跪在相府門前認錯,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氣魄啊!所以,有句俗語叫:宰相肚裏能撐船,將軍背上能插荊。

四、總結提升,課後延伸

1、學完了課文,請你結合課文資料,説説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麼?

2、感興趣的同學能夠課後去閲讀有關的書籍,瞭解一下之後秦國滅了六國,趙國也包括在內。那麼趙國之後怎樣也逃脱不了被滅亡的命運呢?

《將相和》教案設計篇3

教學目的:

學習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教育學生學習藺相如以國家為重、顧全大局的品質和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昨天,我們學了前面兩個故事,看到藺相如為使完璧歸趙,在秦王面前臨危不懼,以死相拼,澠池會上又是藺相如機智勇敢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三個故事。(板書:負荊請罪)

二、新授

(一)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

1、出示填空題:

(1)藺相如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聲稱,藺相如聽了就。

(2)他對手下説這樣做為的是。

(3)廉頗知道了,就到藺相如門上。從此,他們,保衞趙國。

2、學生自讀課文,練做填空題,請學生填空。

3、小結層意:這三題把這則故事分成三層。第一層講藺相如職位比廉頗高,因而將相不和。第二層藺相如為了趙國利益,一再避讓。第三層講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二)學習故事第一層。

1、先來看故事第一層,一生讀。

2、小結過渡:從這一層我們知道廉頗起初曾想給藺相如一個下不去,可後來卻與對方握手言和,最終將相和好。在這個過程中,誰起了關鍵作用?

(三)學習故事第二層。

1、過渡討論:關鍵因為誰?他是怎麼做的?他的行動用一個詞來概括(避開)。他為什麼一再避開廉頗呢?在整個事情過程中,藺相如的行動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還有什麼?

2、幻燈出示:藺相如説: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就因為我們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國。我之所以避着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啊!

3、齊讀,你讀了這段話理解了什麼?(板書:顧全大局)

4、老師分層,同學們對這段話已經有了初步認識,我們再來一層一層細細討論一下。

5、齊讀第一層:這句話説什麼?

6、齊讀第二層:(1)這層圍繞哪個字來寫的?(2)怎麼説和這個道理的?(正反兩方面)(3)不和有什麼壞處呢?指齊讀。(4)和呢?(引讀)(5)這句話你怎麼理解的?文的作用從前兩個故事可以看出,武呢?(6)是啊,因為我們文武兼備,齊心合力,才保住了趙國;如果我們不和,只能是國破家亡。

7、齊讀第三層:趙國的利益指什麼?

8、藺相如關心的是趙國的利益,他一心為了趙國。你們看看他這段話中幾次提到趙國?把我們換成趙國讀一下好嗎?

9、藺相如的話一心為了國家,處處維護國家的利益。(板書:維護國家利益)

10、我們能不能讀出他表達的意思呢?(讀、評)

(四)再學故事第一層,藺相如這樣説,廉頗又是怎麼説的呢?

1、一生讀廉頗説的話,你覺得廉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2、先看第一句: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1)他為誰而攻?為誰而戰?(2)克是什麼意思?攻無不克呢?戰無不勝?(3)這克、這勝來得容易嗎?怎麼來的?為的誰?3、再讀讀澠池相會中寫廉頗的句子,你有什麼體會?4、廉頗是一位戰功赫赫、聲名遠揚的大將軍。他也是為了國家身經百戰,出生入死。這時的居功自傲,我想,只是他一時只看到自己的功勞,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5、過渡:當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傳到廉頗的耳朵裏,廉頗又是怎麼想的呢?

(五)學習故事第三層。

1、齊讀,討論:廉頗怎麼想的?引讀。2、他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請同學們看這幅畫面。3、幻燈出示:(負荊請罪圖)(1)從圖上你能看出誰是廉頗嗎?誰是藺相如?(2)你能描繪一下廉頗的樣子嗎?(3)他認為自己有什麼罪?他背荊條做什麼?4、一個威望極高、戰功赫赫的堂堂大將軍竟然這樣跪在人家面前,你對廉頗有什麼新的想法?別人會怎麼想?(廉頗為了國家的利益,不顧自己的顏面,不計較榮辱得失,勇於改過,負荊請罪,這是多麼難能可貴啊!板書:勇於改過)5、此時此刻,面對廉頗的舉動,藺相如是怎麼做的?小結:他們兩人,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前嫌、寬容大度的宰相,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得失、勇於改過的將軍,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齊心協力保衞國家,多麼偉大的兩個人物啊!6、齊讀。

(六)小結文章寫作方法。

1、這篇文章有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合起來就是(生説)。三個故事是怎麼連起來的?

2、這是內容上相連,什麼思想貫穿全文?是啊,《將相和》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閃爍着一種愛國主義的光輝。正因為這點,這則記載在《史記》中的故事才流傳了幾千年。故事中兩位偉大人物的崇高品質啟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們還傳為美談!我們也應該像他們一樣,熱愛祖國,處處維護國家的尊嚴,維護國家的利益。

《將相和》教案設計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0個生字,能正確的讀寫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4、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連繫。

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體會人物的美好品質,受到思想教育。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將相不和的原因。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的這一課,雖然只有三個字,卻包含了兩個人物,三個小故事。你們能從標題中看出是哪兩個人物嗎?(學生自由發言)那麼“將”“相”各指誰?“和”又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讀文去看看吧!

二、自讀自悟,瞭解故事內容。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試給文中的三個小故事加一個小標題,想想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3、提出你感興趣的問題或不懂得問題準備組內討論。

三、交流自學情況。

1、檢查讀文,糾詞正音。

2、交流三個小故事所加小標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3、學生現在小組內交流提出的不懂的問題,初步解決一部分問題,留出有價值的問題和難以解決的問題,班內交流。

4、教師同學生共同分類歸納重點問題

(1)完璧歸趙

藺相如為什麼要説“這塊比上有點兒小毛病?”

藺相如為什麼要讓自己的腦袋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

秦王沒有得到和氏璧怎麼會心甘情願的讓藺相如回國?

(2)澠池之會

藺相如為什麼逼秦王擊缶?

秦王擊缶後為什麼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3)負荊請罪

藺相如為什麼要避讓廉頗?

廉頗至藺相如門上請罪時為什麼要脱下戰袍,背上荊條?

四、佈置作業。

要求學生精讀課文,勾畫重點問題答案,為下一節課的彙報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這節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廉頗和藺相如,讓我們感知古人的機智和風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點問題提示。

引導: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小故事?練習多讀讀,自由結組,解決故事中的問題。

三、圍繞“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説説為什麼?”這一話題,交流討論並指導朗讀。

1、藺相如:機智勇敢;熱愛祖國;胸懷寬廣;顧全大局;

2、廉頗:英勇善戰;熱愛祖國;知錯就改;

3、要求學生想全理由,組織好語言。

4、指導學生朗讀藺相如和廉頗的相關語句。

重點語句

1、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的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四、總結。

《將相和》中,藺相如和廉頗使兩個同樣熠熠生輝的人物,他們的故事流芳千古,傳為佳話,讓他們身上的這種優秀品質在我們的身上發揚光大吧!

第三課時

一、出示掛圖“負荊請罪”,觀察想想。

廉頗到藺府負荊請罪會怎麼説,怎麼做呢?藺相如又會如何做和説呢?

1、學生自己練習説一説。

2、把“負荊請罪”的結尾補充豐滿,寫一個片斷。

3、讀習作,師生評議。

二、編排課本劇。

1、選擇一個小故事,試演。

2、師生品評

三、佈置作業。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選做)有條件的學生看看錶現“將相和”內容的戲曲的錄像、錄音。

《將相和》教案設計篇5

一、複習舊知,提出問題。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將相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小故事(學生齊讀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我們還學習了第三個故事,明白了藺相如是一個顧全大局,胸懷寬廣的人(板書:顧全大局、胸懷寬廣),所以負荊請罪的結果是——將相和好了,藺相如和廉頗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衞趙國。

2、既然有“和”,就説明他們曾經“不和”,為什麼“不和”呢?

指名讀第16自然段,明白廉頗認為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升了官,他不服氣。

討論“嘴”指什麼?(板書:嘴)

(廉頗看不起藺相如,認為他只是靠嘴巴説説,沒有其他本領。)

3、推出研究問題:藺相如是不是隻憑一張嘴,沒有其他能耐呢?

藺相如幫趙王解決了許多難題,比如“完璧歸趙”(出示貼圖)這個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我們就來聽一聽,在這個故事中,趙王面臨着怎樣的難題?

二、深入閲讀,研討材料。(完璧歸趙)

㈠第2~3自然段

1、聽2~3自然段錄音,説一説:趙王遇上了什麼麻煩事?(秦王知道趙王得了個無價之寶——和氏璧,就寫信説願意拿十五個城換這塊璧。)

2、趙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趙王為什麼如此着急?

(引讀):大家説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打。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話説説趙王為什麼而着急?

(趙王深深地知道秦國並無誠意以城換璧,如果如信上所説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如約交付城池,趙王就只能白白吃虧,讓秦王輕易地佔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話做,只怕秦王會以此為藉口,發兵進攻,到時候遭秧的就是趙國。)

㈡第4~7自然段

1、正當羣臣無策,趙王左右為難之時,有人向他推薦了勇敢機智的藺相如。(板書:勇敢機智)

聽4~7自然段錄音

2、我們來看看,所謂“機智勇敢”的藺相如是怎麼給趙王出主意的。

(生齊讀第6自然段)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説:“我願意帶着這塊和氏璧到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個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個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3、我們以前學過,文章一般通過哪些方面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呢?(人物的言行)

⑴在這段話裏,能否從藺相如的言行中體現出機智勇敢呢?抓住重點詞品一品,填好表格,説説為什麼。

⑵學生彙報,教師點撥

①藺相如“想了一會兒”,他在想什麼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嗎?

(藺相如想的並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給秦王發兵進攻製造機會。)

②“願意”:在國家危難之時能挺身而出。

③“如果……就……;如果……一定……”(出示句子):這是兩個假設句的連用,表示對兩種情況的對策。藺相如把兩種情況都考慮到了,説明他慎謀遠慮,考慮周全。

④句式訓練:能否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説一句話

⑷朗讀指導:藺相如把問題考慮得非常透徹,連對策都想好了,真可謂是成竹在胸。該怎麼才能把這幾句讀好呢?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㈢第8~9自然段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了秦國。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向秦王獻上和氏璧(板書:進宮獻寶)。秦王喜歡這件寶物嗎?從哪裏看出來的?

朗讀訓練:指名學生讀“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讚歎”。

《將相和》教案設計篇6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

2、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和文章的命題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簡要地講述故事,並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複述能力、概括能力。

4、幫助學生認識“璧、廉、頗、缶”;會寫“趙、壁、騙、怯、廉、頗、辭、缶、卿、削”;理解“膽怯、推辭、侮辱、擊缶、上卿、大夫、削弱、無價之寶、完璧歸趙、理直氣壯、負荊請罪”等詞語。

5、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編寫小劇本,並嘗試進行排練表演。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難點:

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並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複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複習上一節課整理的問題

二、根據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1.學習完璧歸趙

(1)默讀課文1-10自然段,概括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秦王倚仗強勢,要騙寶玉;

經過:藺相如向趙王獻策,並與秦王面對面鬥爭;

結果:藺相如派人送寶玉回趙國。

(2)深入閲讀,認識人物形象,回答下列問題

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②帶着問題深入閲讀

③在什麼情況下,藺相如向趙王獻策?

理解“戰國”“和氏壁”“説願意拿15個城池換這個寶玉”“為難”。

④藺相如獻策時説了什麼,他的態度、想法、心情怎樣?

理解“我願意帶着寶玉到秦國去”“如果”“理屈”。

⑤藺相如怎樣把獻給秦王的寶玉又拿到手並送回趙國?

“……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他是真撞還是假撞?由此你領悟出什麼?

⑥你怎樣認識這個故事的結果?取得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3)課文哪些語句描寫突出了藺相如的精神品質?有感情的朗讀。

三、總結第一段的學習方法。

1.默讀課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帶着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4.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質。

四、運用學習方法,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1.提出有價值問題。

2.閲讀,思考以下問題

①趙王在什麼情況下動身去澠池赴會?

②澠池會見時,藺相如怎樣與秦王針鋒相對?

③這個故事的結果是什麼?取得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3.引導討論,着重體會重點詞句,明確當時情況;針鋒相對;事情結果及原因。

總結:藺相如進一步發揚維護國家尊嚴與利益的精神及機智勇敢的品質戰勝了秦王;廉頗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後盾,雙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

五、自學第三段。

1、把這一段分成三層,理出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將相不和的原因是什麼,又是怎樣和好的,促使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3、藺相如和廉頗的行動和表現有哪些感人之處?

4、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六、總結。

1、迅速瀏覽全文,思考

(1)把三個故事連起來看,前一個故事的結果與後一個故事的起因有什麼聯繫,具體説一説。

(2)從課文中找到三個故事連接、過渡的句子,讀讀並體會它們的作用。

2、評價人物,着重認識二人的品質。

藺相如和廉頗各自表現的品質是什麼?共有的品質是什麼?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麼?

3、朗讀,欣賞人物的描寫。

《將相和》教案設計篇7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繫及各段與整篇的關係,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點】準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預習提示】本文篇幅較長,但故事情節並不難懂,語句也不難讀,歷史故事也為學生喜聞樂見,預習時要能理解字詞,熟練地讀通課文,並考慮課後作業問題。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要重點用於概括人物特點和搞清聯繫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預習的基礎上,從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組織分段,仔細閲讀第一大段;開始接觸第二大段。

教學步驟:

一、啟發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係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後説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敍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形成的板書:

22、將相和

5。小結。

①這個故事為什麼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為什麼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

③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麼聯繫,與全文有什麼關係。(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

繼續閲讀二、三兩段,並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將相和》教案設計篇8

《將相和》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也讚揚了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課文是通過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領會和學習這一寫作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本着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的宗旨,圍繞課文教學重點,我採用瞭如下的教學步驟:

(一)疑

在正確讀出課題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看着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紛紛提出:“將”是誰?“相”是誰?“將”、“相”為何失和?又怎樣和好?……質疑以激起學生強烈的閲讀願望。在學生質疑時,教師板書:

(二)讀

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疑問去讀課文。在閲讀中識讀生字新詞,找出上述問題的答案,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並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明確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當中,教師去掉上面板書中的問號,第一次完善板書。

(三)講

要求學生講講三個小故事。既是複述的訓練,又進一步熟悉故事內容,為下一個教學環節作準備。三個小故事的複述指導由“扶”到“放”。具體做法如下:

“完璧歸趙”:師生一起閲讀故事,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共同列出提綱(小黑板上)。讓學生邊看提綱,邊看課文插圖進行復述。

“澠池會”:讓學生自己閲讀故事,列提綱,看提綱複述。

“負荊請罪”:讓學生看課文插圖,回想故事,進行創造性複述。

(四)品

一品人物特點。在複述故事後,追問:你覺得“將”、“相”各是怎樣的人?讓學生充分發言,師生評判,形成共識,第三次完善板書。

二品課文是如何體現人物特點的(這是整篇的教學重點,花時要多)。先讓學生再次閲讀課文,用筆劃出文中能體現人物特點的語句,並分別註明體現了人物的什麼特點;然後進行交流。交流時隨機進行品讀,要求讀出適當的語氣,讀出感情。

通過交流、品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廉頗、藺相如的可貴,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滲透思想教育。

三品課文的寫作方法。在前兩品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出本課的寫作方法。

(五)寫

讓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一次小練筆:寫一個人物片斷。要求選取一件典型的事,注意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一個特點。小練筆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真正掌握學到的寫作方法,也使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結合起來。

關於教學設計的三點説明:

1、把預習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即“讀”),有利於加強指導,提高教學效益。

2、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較多。不要集中學習,可隨課文識讀理解,個別詞語也可隨課文進行説話訓練。

3、教學時間為兩課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jzlwm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