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常見虛詞辨析(網友來稿)

常見虛詞辨析(網友來稿)

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伍隍中學 李明隆

虛詞的數量雖不及實詞多,可是它的重要性遠在實詞之上。一是虛詞比實詞用得頻繁,二是實詞的作用以它本身為限,虛詞的作用在它本身以外。用錯一個實詞只是錯一個詞而已,而錯一個虛詞就可能影響很大。《助字辨略》的作者列淇説得好:“一字之失,一句為之蹉跎;一句之誤,通篇為之梗塞。討論可闕如乎?”這裏擬對高考常考、人們常用和易錯的一些虛詞略作辨析,以幫助同學們提高正確使用虛詞的能力。

對於虛詞,我們要辨別它的用法。要防備的,一是亂,二是濫。不必用而用,是濫用。該用甲字而用乙字是亂用,就乙字本身來説也是濫用。

“比”的用法

比較兩樣東西,不一定都能用“比”,只有分高下的時候才用“比”。如:

(1)這個人比那個人聰明。

相等的時候,相同或不同的時候,都不用“比”。但是能用“比起……來”或“跟……比起來”。這三句是錯的:

(2)每月所丟失圖書的數量比每月所購入圖書的數量幾乎相等。

(3)並且事實上所有課本和教師都很少能夠使後一個循環比前一個循環有什麼顯著的區別。

(4)學校條件,由於整個經濟情勢開始好轉,比過去起了變化,有了好轉。

例(2)和例(3)不用“比”,用“和”或“跟”。例(4)改為:學校條件隨着整個經濟情勢的好轉而好轉。下面這句用“比”字,就得在別的地方修改一下,才能前後搭配:

(5)這些消息一次比一次地令人興奮。

“地”不需要,倒是應該把它改成“更”,“比”才有着落。

關於“的”

有些地方在習慣上是不用“的”的,如在數量詞和名詞中間。下面這句的“的”是多餘的:

(6)平均每月舉行兩次的展覽。

在某些副詞之後按照通例也是不用“的”的。下面這句“正好”後的“的”多餘:

(7)有些沒有批判能力的人,聽了之後到處散佈,正好的給敵人當了義務宣傳員。

和上面的情形相反的是下面的例子:

(8)提高全國人民熱愛祖國情緒。

“情緒”之前應該加一個“的”,否則會讀成“祖國情緒”。

常常看見有些句子,把“的”的位置放錯了。如:

(9)這算是關於這件事情的全部官方的紀錄。

應改為“全部的官方紀錄”(或“官方的全部紀錄”)。“全部紀錄”是可以的,但在其中插進“官方的”,那末“全部”之後就必須有“的”。

關於“和、跟、同、與”

“和、跟、同、與”的意義和用法相同,既可作連詞,也可作介詞。如:

(10)你和我都不認識他。

(11)你和我們鄉下人説話,少轉文。

例(10)“和”是連詞,例(11)“和”是介詞。當然也有“和”究竟是連詞還是介詞,難於分辨的情形 。如:

(12)這一國際爭端必須由中國、美國、德國和英國談判解決。

這裏的意思自然是四國共同談判,可是形式上不能不叫人誤會是由前三國和英國談判,這就是因為“和”既可作連詞,也可作介詞造成的。要避免這個誤會,可以去掉“和”,加個頓號,或是在“英國”後面加“四國”兩字,或是兩個辦法都用。

關於“及、以及、並”

“及”前後的兩個部分有主要和次要、先和後之分,因此,它前後的兩部分不能倒過來:一般情況下,“及”不能用“與”去替代。如:

(13)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反動派終於被打垮了。

“以及”不但能連接名詞,也能連接動詞、短語或句子。如:

(14)我已經忘記了怎麼和他初次會面,以及他怎麼能到了北京。

“並”專門連接動詞或動詞短語。如:

(15)全國高等教育會議熱烈地討論了有關高等教育的種種實際問題,並作出了各種決定。

下面這句是該用“並”而用了“及”的例子:

(16)欣逢這偉大的日子,我謹代表我國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閣下及通過閣下向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致以熱烈的祝賀。

關於“着”

“着”表示行為的持續。在動詞後面加“着”,表示這個行為在持續之中。因此不能持續的行為就不能用“着”。如:

(17)對婚姻法的貫徹執行,部分幹部採取着漠不關心的態度。

沒有采取就是沒有采取,已經採取就是“採取了”,不能老在那裏“採取着”。

動詞本身含有持續的意思,也就不必再用“着”。如:

(18)還有許多偉大的計劃和方案需要着我們的勞動和知識來完成。

“着”既然是表示行為的持續,那末如果行為已經結束,自然不能再加“着”。如:

(19)充分説明着在廣大人民面前沒有不可戰勝的困難。

因“説”而“明”,已有結束的意思,所以不能加“着”。

用“把”和用“被”的句子後面的動詞大都有結束的意思,一般説來,也不能再加“着”。如下面這個句子的第二個“着”是不能有的.:

(20)因為是隨着許多民主人士一塊兒來的,所以也被招待着住在北京飯店。

上下文也能決定某一行為是否結束,下面這句就是結束了的,因此“着”也應去掉。

(21)他用行動回答着老鄉們的問題。

“能”“會”“可以”“應該”這些動詞後面的動詞表示一種還沒有實現的行為,無所謂持續,所以不能用“着”。如:

(22)中國人民開始過着美好的日子。

行為才剛開始,就不能同時已在持續,應該去掉“着”。

有些跟時間有關的副詞能決定用“着”,還是不用“着”。如:

(23)近百年來,中國不斷髮生着戰爭。

“不斷”似乎跟“着”配合得很好,其實不然。“不斷”表示一次又一次,是斷斷續續的,不是持續的。

關於“了”

“了”表示行為的結束。大多數行為都是能結束的,所以很少有動詞不能加“了”。只有少數動詞,它們所表示的行為,短期內是不能結束的,所以不能加“了”。如:

(24)我愛了他。

如果一個動詞在某一句裏,本身含有結束的意思,就不必再加“了”。如:

(25)責成了各級黨委和黨組幫助這項工作。

有一個方法可以檢查“了”用得妥不妥;如果能説“××了沒有?”“還沒有××呢”,就能用“了”,否則就不妥。這裏的“責成”放在這兩個格式裏都不合適。

“能”“會”“可以”“應該”這些動詞後面的動詞代表一種沒有實現的行為,無所謂結束,所以不能加“了”。如:

(26)其次要避免某一本書的重複翻譯,以免浪費了人力。

有些跟時間有關的副詞能決定用“了”,還是不用“了”。如:

(27)目前,全國人民正在掀起了抗擊禽流感的運動。

“把”的用法

“把”的作用是把賓語提前,所在後面的主要動詞必須是及物的,並且是能管那賓語的。否則便是錯誤的。如:

(28)經過反覆試驗,終於把蘋果樹在南方也能生長了。

“生長”是不及物的,所以該句不能用“把”,應該用“使”或“讓”。

根據同一理由,主要動詞不能另有賓語。(雙賓語的第二賓語和其他特殊賓語除外,如“把這件事情告訴他”、“把大門上了閂”、“把他免了職”。)下面這個句子是不合於這個條件的例子:

(29)把對待成人的方法去對待兒童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你知道嗎?

“把”應該改為“拿”。

沒有別的動詞跟“把”聯繫,不能單用“把”。下面這句“把”無着落:

(30)故莎士比亞之藝術手法能把我們常人的感情,愛情、憎、喜、怒、猜忌、嫉妒、友情、貪慾,句句驚人,句句道破人生之奧妙。

應該在“貪慾”之後加“刻畫得淋漓盡致”之類的詞語。

“和”與“或”的區別

“和”表示並列關係,“或”表示選擇關係,如不留心就容易混用。如:

(31)詩歌或小説,你喜歡哪一個?

(32)坐汽車和坐火車,我認為都行。

例(31)是説“詩歌”“小説”兩項中喜歡的是哪一項。用了“或”,實際上是説兩項中的一項,這就不存在“喜歡哪一個”的問題了。因此須改“或”為“和”。而例(32)中“坐汽車”和“坐火車”兩項中只能任選其中一項。所以“和”須改為“或”。

關於“越……越”

凡是用“越”的時候,前後都得用“越”。下面這句,前用“越”,後用“更”不合一般的説話習慣。

(33)有些人條件越好,依賴性就更大。

“儘管”和“不管”

這兩個詞常常用錯。下面的句子就是把“儘管”當“不管”用,把“不管”當“儘管”用。

(34)學校裏的空氣盡管多麼紛擾,我的心境終是寧靜的。

(35)五四時代的白話文是一個革命的運動,不管其中有部分的人是軟弱妥協的,但它卻是要革文言文的命。

只要記住“儘管”等於“雖然”,“不管”等於“無論”,就不會用錯了。例(34)句中有“多麼”,當然是“無論”的意思,該用“不管”。例(35)如果是“有多少人”,前面就可以用“不管”,否則只能用“儘管”。

“只有”和“只要”

“只有”和“只要”都表示條件。“只要”跟“如果”的意思一樣,不過特別強調無須同時有別的條件,但是不否認別的條件也能有同樣的後果。“只有”表示這是唯一的條件,除此以外都不成。跟“只要”呼應的是“就”,跟“只有”呼應的是“才”。如:

(36)只要下雨,我就不出去。

(37)只有下大雨,我才不出去。

關於“既然”

“既然”是推論之詞。

(38)你既然不知道,就不應該亂説。

跟“既然”呼應的是“就”,不是“所以”。下面這句不對。

(39)我當時認為組織上既然這樣看重我,所以經過考慮後,從三月一日便到讀者來信組工作了。

如果在“既然這樣看重我”之後加“我就應該接受這個任務”,後面可以不變。

疑問句不用“或”

疑問句中表示交替的關係不用“或”,用“還是”。如:

(40)不知道他愛吃酸還是愛吃辣。

下面這句不該用“或”。

(41)我不知道是錢在變化或者是人在變化。

既然“不知道”,就是有疑問,只能用“還是”。

“除……外”

“除……外”的正確用法可用下面這兩句來代表:

(42)除了音樂,他哪門功課都很好。

(43)除存有許多面粉和小麥外,還擁有存款九萬多元。

“除……外”口語裏多半説“除了”。例(42)的“音樂”本來在“功課”的範圍以內,現在把它除外了。例(43)的“麪粉和小麥”和“存款”是互不相屬但是可以列舉的兩個項目。下面句子裏的“除……外”有問題。

(44)黃花菜單獨做菜,除了發甜發膩外,是沒有什麼好吃的。

(45)他們除了要衝破腐朽的文言文以外,在新的形式上也並不十分講究。

例(44)的“發甜發膩”不在“好吃”的範圍以內,因此不能從那裏面“除外”。應該説“只是發甜發膩,沒有什麼好吃的。”例(45)是相互補充的兩件事,也不能用“除……外”,該説“他們的目的只是要衝破腐朽的文言文,在新的形式上倒並不十分講究”。

“不是……就是”

“不是……就是”表示二者必居其一。如:

(46)不是實行正確的政策,就是實行錯誤的政策;不是自覺地,就是盲目地實行某種政策。

要注意的是,這二者必須互相排斥,實行正確的政策就不能同時實行錯誤的政策,反過來也是一樣。

因、果、目的的重複表示

把表示原因、結果、目的的詞語配合起來使用,用得好可以把這些關係交代得更清楚,用得不好就不免重複和累贅。如:

(47)水泥工廠的生產業績之所以能突飛猛進,其原因之一是因為宣傳鼓動工作做得好。

(48)由於這種錯誤的看法,就使我走錯了路徑。

(49)由於以上情況,造成了許多難於解決的問題。

(50)由於教會學校的這一套思想教育的結果,養成了一些青年學生的崇美思想。

例(47)去掉“因為”,例(48)去掉“由於”,例(49)去掉“由於”,例(50)去掉“由於”和“的結果”。

關於“由於”

“由於”後面可以是一個名詞。如:

(51)由於政權領導者的地位,領導者威信的提高就容易產生驕傲情緒,在黨內黨外拒絕批評,壓制批評。

“由於”後面也可以是一個主謂短語。如:

(52)北京的家庭手工針織業,由於財力薄弱,既不能儲備原料,又不能儲備產品,多是現做現賣。

“由於”後面也可以是一個偏正短語。如:

(53)裝載軍火的美國船隻抵達比利時安特衞普時,由於該港工人的抗議,無法卸貨,只得轉運他處。

由“由於”帶頭的短語或分句,可以放在句子的開頭,如例(51),或是插在中間,如例(52)和例(53)。

“由於”是表示原因的,用“由於”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有因無果”,“由於”變得沒着落。如:

(54)到了北京之後,一方面由於各革命學校都已開學,沒法進去;另一方面也由於我對革命的認識不夠,在我的思想上還存在着輕視短期學校、害怕改造的觀念。在這種情況之下,我轉入北京師範大學。

去掉“由於”和“也由於”。

“由於”位置不當也會出毛病。如:

(55)這個學期由於他學習不努力,致使成績一團糟。

“由於”應該放在“他”之後。

有人常常把“由於”和“由”混為一談。如:

(56)這件事情怎麼辦?由於你決定。

應該把“由於”改為“由”。

“因為”和“為了”

“因為”一般表示原因,“為了”一般表示目的。下面兩句用錯了:

(57)我們才來這村的時候,因為更容易瞭解情況,便決定輪流到各家吃飯。

(58)為了另有任務,我今年寒假不能回家。

例(57)“因為”應該改為“為了”,例(58)“為了”改為“因為”。

“當”的用法

“當”表示兩件事情的時間相當。在口語裏,通常只用“……的時候”,如:

(59)我來的時候,他的病還沒好。

當它組成的短語不在句子的開頭,就加個“在”,如:

(60)人在生病的時候,就會想家。

在句子開頭用“在”或“當”目的是提起讀者的注意。但要注意“當”的後面一定要有“的時候”跟它配合,不能像下面這句只用個“當”了事。

(61)當這些人在高談“安全”、“和平”,他們事實上正在準備發動戰爭。

假如後面不能用“的時候”,前面也就不能用“當”。如:

(62)當早稻一收割,她就趕忙耙地種小麥。

後面有了“的時候”,前面並不是一定就可以用“當”。如:

(63)當她十六歲的時候,就從鄉下到了上海。

這一句的“當”是多餘的,實際上“的時候”也是多餘的。

“從……中”、“從……上”

“從”單用不大會錯,跟“中”或“上”配合的時候卻容易用錯。如:

(64)從露天崩巖事故中,兩個模範共產黨員犧牲了。

(65)後來學校又介紹她到北京大學去學習,使她更快的從思想上提高一步。

例(64)應該用“在……中”,例(65)應該用“在……上)。

“在……中”、“在……上”、“在……下”

“在”跟“中”“上”“下”配合的時候,稍不注意便會出錯。如:

(66)在我校二十三個教研組中,大體上可分為三種類型。

(67)雖然他也負責剪出不少資料,但在工作態度上還沒有端正過來。

(68)在晚上沒有電燈的條件下,她也沒忘記帶領大家學習。

例(66)去掉“在”和“中”,例(67)去掉“在”和“上”,例(68)去掉“在”和“的條件下”。

“對於”和“關於”

“對於”和“關於”很容易出錯。現在舉例説明。

(69)我們對於自己的語文修養也要不斷提高。

(70)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八年的歷史,對於我們都是相當熟悉的。

(71)數學對於我好像是分外難於瞭解。

(72)關於以上兩門課程,內容都是相當豐富的,而且都是於實際有幫助的。

(73)關於論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書籍,我認為以下三本書值得一讀。

例(69)應該去掉“對於”。例(70)照字面看,不是人熟悉歷史而是歷史熟悉人,這當然不是作者的本意。因此應該改為:我們對於……的歷史都是相當熟悉的。例(71)顯然犯了主體客體顛倒的毛病,如果把“對於我”放在“數學”之前,這一句就講得通了。例(72)去掉“關於”。例(73)不該用“關於”,該用“在……中”。

關於“們”

照漢語的習慣,前面有表示數量的詞,或“各”、“其他”等,後面就不加“們”。下面的例句不合於這個習慣,應該把“們”去掉。

(74)到了北京之後,很快的便由各位專家們把報告寫出。

表示集體意義的名詞,如“人民”“羣眾”“觀眾”“軍隊”等,本身就表示複數,自然不能再加“們”。

(75)永遠想不到學術是公開的,是應該充分的公開給人民們享用的。

作者郵箱:

標籤: 虛詞 辨析 來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dql34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