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中學文言文教學之我見 (人教版)

中學文言文教學之我見 (人教版)

   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誦讀古代詩詞和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語言材料和表現手法,豐富現代語文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豐富文學素養。國家教育部新頒發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增加文言文的閲讀量,正是為了達到這目的。 

中學文言文教學之我見 (人教版)

    當今的文言文教學卻不盡人意,“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文言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師最不願深究的領域,公開課、評優課,極少有教師選擇文言文教學。因此,教好文言文是個待解決而又棘手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好文言文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着手。 

    策略之一,要轉變觀念。 

    文言文教學基本上是文學教學。“歷來選入教材的文言文,絕大多數是文學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學性而入選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滕王閣序》、《岳陽樓記》等等不折不扣的文藝散文。語文教材用《鴻門宴》、《赤壁之戰》等作為課文是取其文學性而入選的……《答司馬諫議書》是所謂‘應用文’的一種--書信,然而選入語文教材並不是用它教給學生怎樣寫信……只是由於王安石的信寫得富有很強的感染力,‘拗相公’的形象躍然紙上。《活板》不是科學論文或科普文章,它本來就是從《夢溪筆談》這部‘筆記小説’選出來的。”(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172頁)文言文的詩、詞、曲就更應進行文學教學了。因此,在文言文教學時,我們應側重於欣賞,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進行審美教育。 

    策略之二,要走出誤區。 

    誤區之一,文言文教學目標的單一性,即着眼於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雖然對字、詞、句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也是文言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目標,但僅此一個目標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還得全面學習課文的內容,正確評價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理解思想內容,學習表現形式,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薰陶,學到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讀寫能力。比如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不僅要從字面上讀懂全文,還要學習司馬遷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交歡三個故事從不同側面表現人物性格的選材方法,理解古人“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胸襟。 

    此外,還要結合課文內容,恰當地聯繫學生思想生活實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扁鵲見蔡桓公》,教育學生防微杜漸,虛心聽取意見,及時克服缺點,糾正錯誤。教《岳陽樓記》,啟發學生效法“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熱愛祖國,報效人民。 

    誤區之二,文言文教學方法的單一性。一般文言文教學都是教師一講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學生只需記憶就行了。我們對學生的估計太低了,文言文教學不是外語教學,仍是母語教學,不是零開始,正如錢夢龍所説:“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漢語的詞彙、句法和修辭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學語言的血緣關係……學生閲讀文言文雖然有一定的語言障礙,但絕不像學習外國語那樣毫無根基。”(《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事實上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如果註釋充分的話,學生在閲讀上不會和對現代文的理解有什麼很大的差距。 

    策略之三,要講究方法。 

    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興趣與能力,我們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使知識類化。文言文教學要充分運用誦讀法、貫講法、評點法、譯註法、綜合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下面擇幾種作簡要介紹。 

    誦讀法是日漸被現代語文教育者注意的傳統教學法。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通過朗讀,可以培養學生語感。而文言文比現代文講究韻律,帶有明顯的聲音美,學生也願意讀,學生喜歡讀、背《陋室銘》、《愛蓮説》的程度絕對高於《拿來主義》、《“友邦驚詫”論》。在朗讀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包括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能更好地朗讀課外作品,從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誦讀需與會意密切結合,疏通文義;例如在誦讀《岳陽樓記》時,要領會洞庭湖勝景,岳陽樓陰冷景象、晴明景象等畫面的意境,從而幫助自己理解內容。同時也要探索作者行文意圖,掌握文章理路,做到靈活記誦。例如在背誦《出師表》時,要抓住諸葛亮由談論形勢到三條治國方針的提出,由敍述21年來的經歷到“出師”戰略目標的提出,由歸納各方面的責任到全篇主旨的點明這條行文線索,做到靈活記誦。

    貫講法是最為傳統的教學法。“講者,講其實惠,初講時用之。貫者,貫其神理,有貫串之意焉。”(崔學古《少學》)“因為文言與咱們的口語不一樣”,所以“國文課讀到文言,就得作一番講解的工夫。”(《葉聖陶集》第十四卷57頁《文言的講解》)葉老文章中認為講解可由學生試講,由教師和其他同學給他訂正是好方法。貫講法可以分為直述法、比較法、歸納法。 

    直述法即直述其規律,使其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是”與現代漢語的“是”不一樣,是指示代詞“這”,教師直述之,那麼“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説》)學生便可看懂了。 

    比較法要比較古今字義異同、語法異同、詞性變化活用、一字多義、多字一義。如“望桓侯而旋走”(《扁鵲見蔡恆公》)句中“走”是“跑”之意,“委而去之”(《孟子二章》)句中“去”“是”“離開”之意,“無論魏晉”(《桃花源記》)句中“無論”是“不要説”之意,這些都古今異義的詞,一定要比較使之清楚。又如古代漢語中有名詞作狀語的語法習慣,“其一犬坐於前”(《狼》)句中“犬”與現代漢語不一樣,要翻譯成“像狗一樣”,“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要譯成“用箕畚”,也要比較,使學生明用法。又如多字一義現象,“曩與吾祖居者”、“向吾不為斯役”(《捕蛇者説》)兩句中“曩”與“向”均是“從前”之意。 

    但更要比較思想感情和寫作特點。如《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兩位作者雖然都受貶,兩篇文體基本相同,但抒發的感情卻有區別,《岳陽樓記》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很難見到受貶後的抑鬱之情;而《醉翁亭記》卻流露出作者受貶後娛情山水以排譴抑鬱的複雜感情。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雖然都沒有一般送別詩的憂傷情緒,但《送孟浩然之廣陵》充滿了詩情畫意,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發積極健康的感情,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追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d0lrk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