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高中詩歌教學之我見

高中詩歌教學之我見

 摘要:詩歌是文學中的瑰寶,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位置。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提升自身素養,不斷優化思維觀念和教學方法,着力提升高中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全面增強高中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高中詩歌教學之我見

關鍵詞:朗讀  類比   拓展  啟發想象  情感滲透

正文:

詩歌是文學中的瑰寶,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位置。現行高中語文統編教材中所選的詩歌近二十首。這些詩歌作品上起《詩經》,下迄當代新詩,體式各別,風格各異,大致可以反映我國詩歌發展的輪廓。新課標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作了明確的要求:“培養鑑賞詩歌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提升自身素養,不斷優化思維觀念和教學方法,着力提升高中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全面增強高中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詩歌的教學方法談幾點看法。

一、注重朗讀教學  

    我國古代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説法,可見誦讀是開啟理解一首詩歌大門的金鑰匙,是詩歌教學的靈魂。梁實秋先生也説過:“詩不僅供閲讀,還要發出聲音來吟,而且要拉長聲音來詠,這樣才能陶冶性情。”所以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第一要領就是反覆誦讀詩歌。如“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是喜悦;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是憂思;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是激憤;“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豪放;“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悲壯;“悽悽慘慘慼戚”則是悽婉……凡此種種情感,只有通過朗讀教學,才能把學生帶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聯想與想象。

如教學《沁園春長沙》應指導通過學生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朗讀,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園,崢嶸歲月圖,中流擊水圖,感受“萬類霜天競自由”的逢勃氣象,領略毛澤東“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邁氣概。古代詩詞更應採用朗讀教學法,讓學生在朗朗吟誦中入情入境,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內容、品味語言;在朗讀中享受美的薰陶,形成語感,培養想象力。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詩歌外,還可以在學習完這一詩歌后,專門設置一節誦讀課:先由學生自由誦讀,然後有感情的朗讀,直至背誦而出。積極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付諸於寫作,進行詩歌創作。在教學完一個詩歌專題後,教師應安排一兩節課舉辦班級背誦古詩詞比賽、班級朗誦會、即興演唱古詩詞等活動。將學生創作的詩歌編輯、打印,裝訂成冊,在班級或學校展覽。這些有益的嘗試容易激發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也會喚起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美好情愫。

二、注重類比教學

在推進高中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在比較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詩歌教學中類比教法,不斷訓練學生的比較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綜合概括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如在《沁園春長沙》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其與《沁園春雪》進行比較學習。首先要讓學生説出自己更加喜歡哪一首,然後讓學生從詩詞中找出自己最喜歡之處,比如詩詞中所呈現出來的意境美、氣魄美、色彩美、情感美、動詞美、結構美等,之後讓學生自行分析和剖析一下各自對詩詞美的理解,再根據學生的不同理解,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系統的文字材料。這對學生而言,也是一次詩詞創作思維的“大練兵”“大檢閲”。雖然學生在這方面的思維還顯稚嫩,甚至比較膚淺,但是可以讓學生面對這樣的題目,知道如何切入,如何深化,如何化大為小、化小為大等等,從而讓學生的創作思維更加清晰,不斷激發學生的自信心。 

三、注重拓展教學

詩歌語言精美,內涵豐富,所以在詩歌教學中,應該有效拓展文本,不斷挖掘深意。如教《歸園田居》時,我在解答《歸園田居》中“從何而歸”這一問題時,就專門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尋找出“塵網、樊籠”來作答,之後再從中分析它的比喻義,而不是簡簡單單地隨口告訴學生是“從官場歸”,借用“塵網、樊籠”向學生作答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比較貼切。因為官場就像網、就似籠,在官場的作者就如籠中之羈鳥,網中之池魚,真正入木三分、具體可感地形容出官場之不自由、不自在,這比直接回答“官場”兩字,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從而真正達到迂迴啟發的效果。教師在高中詩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不斷挖掘引申之義。在講清陶淵明“歸去如何?”的問題時,就可以告知學生,作者在詩歌中不斷歌頌田園之美,怒斥官場之厭,其實正是作者在不斷追求自身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堅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園,追求着人生更高的境界,如此的詩歌教學不僅僅教授了語文知識,更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説是既教好了書,又育好了人,一舉兩得。發現的過程其實就是質疑的開始,許多看似容易實則複雜的問題正是在這種“疑義相與析”的過程中得到解決的`。在講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學生對我照教參講的“雞鳴桑樹巔”一句有異議,認為雞怎麼會飛到桑樹上去叫呢?是不是古代的雞和今天的雞不一樣呢?這個問題當時令我也一時語塞。師生在課堂上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最後達成共識:前一句“狗吠深巷中”寫狗叫聲從深巷中傳出,寫聽覺,“雞鳴桑樹巔”是緊承上句繼續寫聽覺,應是“雞鳴之聲高過樹巔”之意。我又順勢發問:既然兩句均寫聽覺,那麼又表現了什麼呢?學生回答:“反襯村莊的幽靜。”教學的民主化開啟了學生的大腦思維,使他們發現了美。 因此,要使學生對久遠的詩歌文化作更深入的瞭解、思考,達到賞析,我們就必須營造一種詩歌賞析的氛圍,本着“讓課堂更有活力,讓孩子更加聰明,讓發展更為全面,讓教學更富創意”的宗旨,教學中我不斷啟發學生充分聯繫社會生活背景,去理解、賞析詩歌。比如教學杜甫的《登高》一詩時,我們就很有必要聯繫杜甫的生平以及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對杜甫做全方位的瞭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這首詩歌中,讀出詩人老病孤愁、身世飄零之感慨,也才能體悟出詩人關注時事、憂國憂民的情懷。走進詩歌,即從多個角度切入,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的內在情感與分析鑑賞詩歌的藝術手法。切入點找準了,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同時還可以使課堂教學別緻生動。

    四、注重啟發想象

    詩歌大多有形象感。利用詩歌的這一特點,可以進行聯想和想象能力的訓練。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寥寥幾筆,將幾種景物組合起來,便構成了一幅絕妙的田園風光畫。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幾句,單從表面上看是狀寫江水拍擊崖岸的宏偉壯麗的景象,學生並不難想象。但是要聯繫到詞的標題“赤壁懷古”,就可進一步想象出當年赤壁鏖戰、曹軍“灰飛煙滅”的場面:此火彼水,一紅一白,色彩對比何等鮮明,古今比照何其強烈,恰是應“懷古”二字,實扣傷今之意。再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幾句,祖國江山色彩壯麗,世間萬物爭奇鬥豔,促人上進,催人奮發。學生於此不正可以感受到一代偉人勃發之雄心、激盪之情懷?正是這些極富感性的詩句把學生帶到了一種藝術創造的空間,在對它們進行咀嚼、品味的同時,也獲得了思維的靈動、想象空間的拓展和審美情趣的昇華。詩人藉助詩中生動而有立體感的景物和優美和諧、富於節奏的聲律,喚起讀 潛在的思想感情,生髮聯想,虛構出形象或展現出某種意境,這種形象和意境美,或訴諸視覺,或訴諸聽覺,能誘發鑑賞者更自由地去聯想、想象。所以我們在吟誦詩歌時,要細心地去捕捉他們,進而通過想象正確地把握詩人的藝術構思,並且豐富地再現詩人創造的形象。“形象大於思想”,詩尤其如此。可以説,運用詩歌對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能力的訓練,應該是詩歌教學的主要任務。

    五、注重情感滲透  

    詩歌本身既有形象性,又有情感性。其實,形象思維的特徵之一就是情感性,所謂“觸景生情”就是 這個意思。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僅僅靠朗誦是不夠的,還必須運用一定的形象思維手段。利用這一手段可以使一些學生的情感由“粗糙”而變得細膩,使煩躁的情緒得到控制。讀詩不是純理智的活動,是有情感因素滲透期間的,越是和自己情感狀態相近的內容,體會就越深。由於交代情節、描寫人物不是詩的擅長,詩不可能更多地告訴什麼,詩的特點在於抒情。讀詩並試圖達到正確的欣賞,主要不在於通過詩瞭解更多的事物。與其説是為了瞭解,不如説是為了感動。作為讀者,希望通過詩的形象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因此對詩中的意象要用心感受,要能在詩人情感中寄託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經有過的情感經歷,要把詩人由繁複的生活現象加以高度精練的東西,還原到它原先的狀態中去。例如《致大海》的結尾,詩人的心靈充滿了大海,他要把峭巖、海灣、閃光、陰影、浪淘的喧響,以及與大海有關的一切帶進森林、荒原,帶進詩人要去的一切地方。詩人太愛大海了,大海幾乎佔有了他全部的思想感情,好象大海流進了他的心臟,他的血液,大海就是他的理想和生命。詩情彷彿海浪,層層掀起,一浪高過一浪,動人心魄。可見,詩歌就是情感的化身。沒有情感的詩歌就是沒有生命的詩歌。

總之,詩歌教學是一門藝術,富有挑戰性,詩歌教學方法的探索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拋棄過去曾經有過的對詩詞結構字詞繁瑣的分析和講解,在縱情的朗誦和吟唱中領悟詩詞的韻律之美,在親身的創作中感受詩詞的形式和用語之美,及時總結反思教學中的得失,努力探索新穎而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就一定會增強學生學習詩歌的能力,提高詩歌教學效益,就一定會讓課堂充滿生機,讓古典詩歌煥發青春活力。

參考文獻:

1、《誦讀是語文閲讀教學的不二法寶》 《文學教育 下半月》 2007年11月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

3、陶福興《詩歌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初探》 2003.3

4、朱光潛《詩論》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4

 

胡俊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mzdyv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