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農村中學初中生良好交往習慣培養的研究》課題結題報告

《農村中學初中生良好交往習慣培養的研究》課題結題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農村中學初中生良好交往習慣培養的研究》課題結題報告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重要的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所謂的“心理斷乳期”,他們的交往社會化普遍提高,交往的態度、意識、能力、習慣等差異很大。目前,由於我國的生育政策、社會環境等原因,獨生子女已很普遍,他們被稱為“中國的小皇帝”,普遍受到家庭的寵愛,他們在與人交往時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如:自高自大、粗暴無禮,欺侮弱小、冷酷虛偽、內向孤僻、自我封閉、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等,這些不良交往習慣如在初中階段得不到及時矯正,勢必影響他們今後的學業和事業的發展。在大力提倡“合作化學習”的今天,培養學生會關心,會合作,會交往的能力,尤其是加強對學生的交往習慣養 成教育,顯得不但重要,而且必要。學會交往,是未來社會可預見人才的人格要求。在農村開展交往習慣養成教育,並以此帶動相關的德育工作,應成為21世紀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可行的切入口。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和環境下,我們確定了“農村中學初中生良好交往習慣培養的實驗課題。

二、實驗的總體設想:

(一) 實驗的理論依據:

本項課題是以馬克思主義人際關係學説,孔子關於人的全成發展的教育思想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藴藏在其中》的報告為理論依據,培養學生在人類活動中的合作精神。旨在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學生自身各具特點及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動,培養初中生良好的交往習慣,全面提高農村初中生的綜合素質。

(二) 實驗目標:

1、 科研目標:

(1) 培養農村初中生良好的交往習慣,實施習慣的養成教育。

(2) 探討良好的交往習慣形成的手段、方法和途徑。

(3) 將良好交往習慣的養成教育納入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之中探索出班主任在學生良好交往習慣養成教育方面的教育模式。

2、 育人目標:

(1) 開發學生的交往潛能,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良好交往習慣的、能適應新世紀交往形勢發展的人才。

(2) 幫助有不良交往習慣的同學克服交往的心理障礙,矯正不良的交往習慣。

三、實驗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研究階段(2009年12月~2010年6月)

在這一階段,我們查找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對關往論述較集中的篇目,查找了素質教育理念中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説,作為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並對農村初中生的交往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在充分確定開展這項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制定了《農村中學初中生良好交往習慣的研》實驗課題計劃。

第二階段:實驗階段:(2010年7月~2011年8月)

(1) 在第一階段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我們對調查的結果進行了統計,選擇研究對象,(本班全體學生),確定對照班。

(2) 通過個別觀察與瞭解,思考農村中學初中生交往習慣的觀察與調查要點,然後在全校或更大範圍內開展普遍調查和典型調查,得出一個基本樣本和本班的前測情況。

(3) 建立學生在學校、家庭交往行為的評價標準。

(4) 確定農村中學初中生人際交往的指導原則、指導任務、指導範疇。

(5) 開展個案分析研究,實施個別指導,矯正一些學生的不良交往習慣。

(6) 調查研究,對調查情況進行分析,研究農村初中生交往素質的構成。

(7) 建立學生在學校、家庭的交往行為的監督機制,指導學生開展一些活動

(8) 撰寫階段性報告。根據個案研究的結果,撰寫論文《克服社交的心理障礙》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

(1)、課題組成員收集整理以前研究資料,並對實驗資料進行科學分析,撰寫實驗報告《農村初中生良好交往習慣養成教育可行性報告》。

(2)將實驗階段的階段性報告與小論文等彙編成冊,編寫《新時期農村初中生良好交往習慣的培養》一書。

(3)探索一條較為合理、相對完善的農村初中生良好交往習慣的養成教育模式,並進行推廣、運用。

四、研究方法:實驗法、觀察法、談話法、調查法、個案法、活動法。

五、實驗實施與問題 的探討。

(一)、建立學校--家庭學生交往信息反饋機制。

1、 制定家訪制度。

學校和家庭是學生進行交往活動的主要場所,學生在學校的交往情況,教師可以監督、指導,但在家庭中的交往表現,卻長期以來一直處在列人過問的狀態。我們課題組成員實行“分工負責制”,對固定對象進行家訪,並形成常規,瞭解學生在家庭的交往狀況,瞭解學長與孩子的溝通情況,瞭解家長的教育觀念以及他們對學生交往的滿意程。這樣,家長與課題組成員互相溝通,為培養學生良好的交往習慣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2、 召開家長會。

我們改變了過去在家長會上只向家長通報學生學業成績的做法,將學生在學校的交往表現按評價標準進行量化評分,不公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往的評價結果,而且讓每一位家長都知道評價的過程,瞭解自己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的優缺點,從而便於和學生家長在家庭教育這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指導。

(二)、建立個案卡,對學生進行個案分析研究。

課題組成員,對對照班中較為特殊的學生建立個案卡,對學生的交往習慣、存在問題、形成原因進行追蹤記載。我們在對照班中建立了定期談話制度,通過觀察、交談,瞭解學生的交往狀態,並進行記錄。一段時間後,對“個案卡”進行分析整理,分析學生的交往個性與共性,對具有共同交往習慣特點的學生提出交往建 議,形成交往策略。

(三)、參加課外活動,建構交往課堂。

課題組成員對學生課外活動的情況進行了調查,並有意識地安排一些課外活動,這些活動主要包括:

1、 春遊踏青活動,夏令營活動。

2、 為學校周邊的敬老院老人義務勞動活動。

3、 學校義務植樹活動。

4、 “六一”、“十一”文藝匯演活動。

5、 清明節瞻仰烈士墓活動。

6、 學校秋季運動會、廣播操表演活動。

課題組成員深入以上活動之中,瞭解學生的交往狀況,適時、恰當地給學生以指導。學生在這些課外活動中充分展現了自我,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四)、探索班主任工作在指導學生交往方面的有效途徑。

當前農村中學初中生交往問題日益嚴重的現狀,對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適應新形勢,更好地完成交往教育工作,班主任就一定要明確自身的多重角色中不僅有管理者、長輩的角色,還應有“朋友”的角色,這是由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決定的,是班主任工作的'職責,也是學生和家長的需要。從學校整體實施交往教育的現狀及發展的角度看,班主任也應是課題實施系統中的主要力量。班主任要有意識地加大交往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比例,不斷總結教育經驗,從而探索出班主任工作在指導學生交往方面的策略。

課題組中的所有班主任教師,將對學生的交往教育有效地納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之中,總結出的交往策略主要有:

1、 自尊,但又尊人;

2、 坦誠,但不粗率;

3、 謙虛,但不虛偽;

4、 活潑,但不輕浮;

5、 謹慎,但不拘謹;

6、 嚴於律己,又寬以待人;

7、 充滿自信,又不自以為是;

8、 顯現自己,又不貶低別人;

9、 老練成熟,又不圓  世故;

總結如下表:

附表一:

農村學初中生良好交往習慣目標模式評價體系表:

 學段

目標        第一段

(初一) 第二段

初二) 第三段

(初三)

自尊

坦誠

謙虛 迅速適應初中生活,並與新同學正常交往,交往中不説謊話,不説大話。 培養較強的自尊心,遇到困難,能向家長和老師求援,能將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的煩惱向老師、朋友傾訴。 具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和民族自尊心,為人正直,有正義感,能掌握謙虛與虛偽的尺度。

活潑

謹慎

自信 能參加到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當中,在活動中能適當表現自己,敢於

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感受。 積極參加有組織的遊戲活動,樂於向老師、同學、家長交流。 具有較強的織織能力,處事細心、謹慎,能依據自己的思維習慣進行獨立思考,並向同伴陳述自己的見解,具有較強的合作精神。

嚴於律己

適當表現

老練成熟 能對自己所説的話承擔責任,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敢於承認錯誤,虛心向其他同學學習,取長補短。 無人監督時能進行自我約束,學習辨別是非,學習處理同學之間的日常矛盾。 具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交往中表現出較強的理智,做事具有強的責任心,善於區分朋友的類型,與朋友交談時善於總結以給教訓。

 

月是故鄉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7knyq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