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讀後感

《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讀後感

《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讀後感1

新的學期開始了,我了一個新的一年級。剛剛從幼兒園升上來的小朋友們行為習慣都不適合小學生的要求。好動,好説,注意力不集中,不會傾聽好像是他們的天性。

我深深地知道: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形成學生健全人格的基礎,是學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因此,從一開始就要認真抓好,決不可有半點的馬虎。萬事開頭難,面對三十九個活蹦亂跳的孩子,我不知從何抓起。與孩子們這幾天的接觸瞭解中我感受到:我應該從舉止文明、誠實守信、尊重他人、守時惜時、懂得感恩、勤儉節約、遵守秩序、勤於動手、講究衞生等點點滴滴抓起。多鼓勵,少批評,多評比,多給學生做示範,樹立榜樣,我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孩子們定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

一年級小學生要養成的習慣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愛護校園環境衞生,在公共場所不亂扔果皮紙屑,不在牆壁、桌面亂刻亂畫,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等的潔淨,勤洗澡、勤換衣、勤理髮、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保護眼睛……如此多的“該”與“不該”無一不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教育,這些往往使剛入學的小學生顧此失彼、應接不暇。老師反覆強調不要亂扔紙屑、不要隨地吐痰,要講衞生愛清潔,要保護環境的衞生。

可是,仍然有一些學生就是改不了。這是由於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尤其是對剛進學校一年級的學生來説,什麼叫衞生,根本就不懂。為此,教師要了解小學生的特點,對他們進行經常性的、耐心的教育和培養。但是光靠平時的講還是不夠的,關鍵在於讓學生產生自覺性。人們常説,學生身上有着老師和家長的影子,這是因為小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教師的形象及言談舉止都直接影響到學生,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到。

所以在平時我比較注意以身示範,在生活中對學生進行不斷地教育。如學生個人衞生裏有一條:“勤洗手、剪手甲”。平時我不但要求學生做到,我自己也首先做到勤洗手、剪指甲。又比如:當地上有紙時,我會趕緊撿起,當下樓梯時,我總是靠右邊走……

這一切,學生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慢慢地,學生就會照着我的樣子去做,如地上有紙屑時,會有學生去打掃乾淨等。我在做這些事時,是發自內心,不是做給學生看,久而久之,有時老師一個眼神,學生就會明白是什麼意思。

良好習慣的養成並不是兩三天的事情,所以,教師要時時講、天天講,做到百講不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家庭和社會也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小學生健康成長起着重要作用。學校要主動與家庭密切配合,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規守矩,教師要家長也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並注意儘量避免消極言行對孩子的不良影響。畢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還很差,沒有父母的督責,培養良好習慣就是一句空話。

總之,習慣的養成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堅持。我們要做到反覆抓,長期不懈的抓,堅持示範誘導,抓好起始訓練,堅持用一顆愛心,對學生進行耐心的教育,包容他們的不足,在反覆的訓練中,逐步培養,並結合實際情況有步驟地進行養成教育,從點滴做起,潛移默化,並與家長積極配合,共同努力,一起堅持把學生的養成教育抓好,讓學生將來有一個很好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讀後感2

葉聖陶先生説: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句話説明了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是我們每個老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種各樣的習慣,如果單從表面來看,它是一件小事,不引人注意,但是很多人就失敗在不良習慣上。由此看來,習慣決定着命運,教育無小節。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不但可以提升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它影響着學生今後的發展,關係着他們的一生。

《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共分為五章:習慣的一般性認識、良好習慣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良好習慣的外界影響、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案例。本書從學生應培養的諸多重要習慣入筆,注重方法的闡述,聯繫教學的實際,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可模仿性。

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讓學生養成好習慣!這是我們對孩子一生的成長負有的最重要的責任。面對孩子,我們應該德高為範,學高為師。教師自己首先應該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來不得半點馬虎。家長和老師的.品格對學生構成一種巨大的影響力,這力量絕非教科書、格言和道德説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貼在牆上的豪言壯語,也不是寫在紙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掛在嘴上的信條,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對學生的教育。

教育無小節。在學生活動的世界裏,教師應約束自己,不要以為是細枝末節就可以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要知道細枝末節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話更具吸引力的。每個教師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為去影響學生,去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

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很艱鉅的任務,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小學階段是人的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低年級則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心理學研究表明: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後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所以儘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根據孩子們可塑性和模仿性較強的特點,採取適當的方法和措施,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和培養。年齡小時,習慣既容易建立,也易於鞏固,不良的習慣若被及時發現也易於糾正,等到不良習慣越積越多並穩固定形時,既影響良好習慣的建立,又不易糾正。

常言道:習慣成自然,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形成一種定型性的行為,就會變成人的一種自覺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幫助學生弄清楚好習慣的價值,壞習慣的危害。只有認知提高了,改變不良習慣就有了思想基礎、行動指南,當孩子們犯了錯誤,除了給予及時的矯正以外,還要多給他們一個讚許的眼神、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輕柔的撫摸,讓他們感到無限的温暖,如同焦渴的小苗吸吮甘甜的晨露,進而點燃希望之火。

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堅持不懈地、有條不紊地進行練習和強化。所以,我們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時,應該先找準教育時機,在培養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循序漸進,反覆抓,抓反覆,這樣才能最終讓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很多,如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衞生習慣等等,我認為這些都十分重要,作為小學老師,最重要的是根據他們的年齡及其心理髮展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的特長,為他們今後的學習打牢基礎。

學生除了學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習慣的培養不單單是我們教師的責任,也是家長、社會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積極爭的家長的配合,讓學生在家與在校的表現都一樣,這樣會加速習慣養成的速度。只有教師、家長、社會聯合,才能更好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因此,在教學工作中,除了在學校處處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外,還要與家長密切聯繫,請求家長配合我們的工作,在家庭的學習過程中,督促學生的行為,時刻提醒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體現在日常教學細微的環節中,這需要我們善於發現並加以耐心地去培養,只要我們的心中時時裝着學生,時時關愛學生,那這樣的課堂教學一定會充滿人性的光輝。

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艱辛的育人工程,我們要本着以嚴為綱,以愛為本的原則,給孩子們的人生當好向導,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在和孩子朝夕相處的學習生活中,讓我們從點滴做起,從不經意的小事上做起,以一位教師優秀人格的魅力去打動學生,以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去影響學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9rp2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