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玲玲的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1

《玲玲的畫》這一堂課內容簡單,道理明確,主要講的是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不小心被弄髒了,在爸爸的啟發下,玲玲修改了畫,並且使畫看上去更好了。告訴我們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優點,但不足的地方更多。

優點是教師的基本素質,如普通話標準、語言富有情感、教姿教態自然等,這些都是之前在學校就已經打好的基礎,並不是我能夠一直啃下去的“老本”。

比起這屈指可數的優點,更多的是不足,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過於注重教學環節

在教學時,我太多過於注重教學的進度,一直往前面走,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學生是不是有時間去思考問題,有沒有跟上我的思路,有沒有跟着我從一個環節進入下一個環節。導致到最後,只有幾個學生跟着我思考,回答問題,大部分學生都已經走神、發呆。

二、不會組織學生,課堂的紀律不好

雖然有老師告訴我説,紀律好了很多,但還是不夠,我不會組織學生,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不知道怎麼把他們放飛的思想收攏,心思收回到課堂,課上有一個説擬聲詞的環節,學生們説出了很多,課堂一下就活躍了,之後我就收不回來了,只能乾巴巴的喊口令,強制收回來一小部分,有些孩子的精神還是處於這個環節,只是沒有講出來,這樣一來,課堂的聽課率自然很低。

三、不會發現課堂閃光點,聯繫實際不足

課後評課時,廖老師和張主任説課堂上課件上面出現錯誤,我立馬能夠改正,而不是説老師課後再改,做得很好,但是沒有抓住這一個閃光點,繼續點明課文的道理——壞事變好事。經過兩位老師的指點,我才恍然大悟,是啊,還可以這麼處理的。

根據最新的教學理念,應該要讓學生自己説,老師少説,沒有用的不説,學生不理解的不説。這一課我説的太多,很少讓學生自己説,甚至於聯繫實際時,都沒有讓學生們把自己的想法説完,匆匆結束。

四、朗讀不夠,板書不嚴謹

平時學生的朗讀拖音現象嚴重,老師讀得好,不知道怎麼讓孩子們學習。周麗老師給了我建議:平時朗讀一拖音就停,多放一放朗讀的音頻,給課文打拍子,有節奏就會好很多,朗讀之後老師的評價語也要到位,指明讀的哪裏好,其他孩子就會模仿。板書不嚴謹,不足,無法看出課文的過程,字跡不工整,需要多多練習。

今後,要培養學生們聽、説、讀、寫得到能力;多讀、多聽名師的講課,讓課堂更加精彩豐富;不斷提升自我,才能在課堂上更加遊刃有餘;繼續深鑽教材,提高短時間把握文本的能力;在每一堂課中間練習自己組織學生,吸引注意,收回學生思維的能力、經驗,多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以生為本,只有真正把學生裝在心中,處處以學生的需求出發,語文課才能更加充滿語文味。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2

我本着以讀為主的原則。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帶學生走進文本。

1、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概括能力不是很強,我們就把本課的主要內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在課件上這樣學生就知道從什麼地方去説、該怎麼去説,從而鍛鍊了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2、接着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玲玲從中明白的道理。找出來後自己讀、彙報讀、比賽讀。用多種形式的讀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

3、然後再讓學生讀課文,找找壞事是什麼好事又是什麼?壞事是怎麼變成好事的?通過對壞事和好事的理解,來進一步的感受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

4、再次讀這個道理時,學生對這句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就能讀出一定的哲理意味。在老師總結時,有兩個字正好是本文的生字,因為二年級的學生還得以識字為主,所以我在板書“腦筋”倆字時,做了一下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又學習了生字一舉兩得。

5、下面就該通過讀對話走入人物,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首先從文中找出爸爸的話和玲玲的話,先彙報玲玲的話,通過指導“好的,我把畫筆收拾一下就去睡。”和“我的畫髒了,另畫一張也來不及了。”來體會玲玲的情感變化。我先是指名讀,在學生讀時相機指導,齊讀時我加了一些提示語,比如説第一句我就説“玲玲高興地説”有了提示語的鋪墊學生們自然而然的就讀好了這句話。第二句話時,我就很傷心的説,“玲玲的畫弄髒了,玲玲傷心地説”學生立刻就進入的角色。讀爸爸的話時,我對學生讀進行點評,你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爸爸,你真是一位循循善誘的爸爸,從中體會到爸爸的啟發對玲玲的成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通過的爸爸的話從中又更深一步的體會到文中的道理。最後再來整體感知課文,在小組內分角色讀、小組與小組比賽讀、大組與大組比賽讀。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激起學生想把這個故事講下來的慾望。從而達到學為用的目的。

最後拓展延伸環節。我從文中又拓展到課外,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説自己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壞事變好事的的事?學生説了很多自己的一些生活小事。説的很好。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3

《玲玲的畫》這篇文章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這樣的課文,卻往往是語文老師們心中最“怕”的課文,因為它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沒有高遠深奧的哲理,用我們的話説,就是沒有“可挖掘”的東西。在一陣“無措”之後,我決定先好好把握教材,相信無論是怎樣淺顯的課文,只要抓準了教材,我們的心靈都可以和孩子們在課堂是共舞。以下幾點是我對自己課堂的總結:

一、巧妙開頭,使師生之間和諧融洽

如何讓孩子們在課堂上盡情地展現自己,無所顧慮地思考問題,是我課前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最後,我決定以“誇獎”孩子們為契口,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這個深愛他們的胡老師,其實願和他們做朋友,暢遊語文課堂。事實證明,我的決定是正確的。我們的互相誇獎,使孩子們的勁頭十足,興趣盎然。精彩的回答,惟妙惟肖的表演,久舉不願放下的小手和一個個盛滿“思考”之水的小腦瓜,充分説明了好的開頭也為整節課堂上孩子們的出色表現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二、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

本文記敍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着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伊始,我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雲見日般明瞭了。

三、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

一開始,自由讀文,檢查生字認讀;然後聽看動畫片讀文,理清線索,兩次對課文的整體閲讀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務,層層逼進文章。這篇課文的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因此還是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只是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對於理解爸爸説的那段話的深刻含義有一定的困難,我就引導學生在反覆讀的基礎上體會。先讓學生聯繫課文對爸爸説的這段話説説自己是怎麼理解的,再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談談對這段話的感受。朗讀、感悟後,鏈接生活,我説:老師昨天穿的新裙子不小心被鈎破了一個洞,你們能幫我想想辦法,讓壞事變好事嗎?此時,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幫我出謀劃策。有的説,可以在鈎破的地方繡一朵美麗的小花;有的説可以從不要穿的舊衣服上剪一朵花下來粘在上面;有的説可以在上面繡一隻採蜜的蝴蝶。我微笑着點頭表示讚許,並對他們的建議表示感謝。這羣孩子已經真正能夠聯繫生活的實際,從多角度來考慮問題了,我感到很欣慰。接下來,我又進一步對説話內容進行拓展,問:在平時生活中,你還遇到過類似的事嗎?孩子們思如泉湧,各抒己見,把教學推向高潮。

當然,遺憾的是,課堂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詞的教學中,語言上不夠嚴密,應準確區分“圖案”和“畫”的區別,“名字”和“字”的區別,不能為了自己所認為的“巧妙”失去語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最後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説了努力克服的困難,但是沒有體現變後的“好”事。同時他們的思維也受到了侷限,無法打開。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4

《玲玲的畫》是二年級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這樣的課文,卻往往是語文老師心中最“怕”的課文,因為它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沒有高遠深奧的哲理,用語文老師們的話説,就是沒有“可挖掘”的東西。在一陣“無措”之後,我明白了:語文新課標的頒佈實施,對語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是課程改革的熱點,更是課程改革的難點。當一位語文老師真正具備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無論是怎樣淺顯的課文,我們的心靈都可以和孩子們在課堂是共舞。

一、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

本文記敍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着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伊始,我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雲見日般明瞭了。

二、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

一開始,自由讀文,檢查生字認讀;然後聽看動畫片讀文,理清線索,兩次對課文的整體閲讀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務,層層逼進文章。在教學過程中,我緊跟“讀(走進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帶着感受讀(表現文本)”這一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根據文本的特點和孩子們的表現特點,我設計了表演讀(讀玲玲和爸爸的對話時)、推前想後體會讀(如讀玲玲“哇”地哭了起來的句子時,憑藉老師提供的句式勸玲玲,幫玲玲)、加提示語讀(如讀玲玲哭着説話的句子時)、抓重點詞理解讀(如理解“端詳”一詞時)、背誦爸爸意味深長的話等等,多形式的讀使學生讀得自然,讀得開心讀得意味無窮,讀得“愛不釋口”。課堂上琅琅的讀書聲不絕於耳,學生邊讀邊感悟語言,同時對人物心情變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掩卷深思,這次授課給自己帶來的啟示很多:多看語文教學專家的論著,將理論和實踐恰好地結合,才會使課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師、向周圍的人學習的機會,不斷豐富自我,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上的自己更加遊刃有餘;繼續深鑽教材,提高短時間把握文本的能力;時刻不忘語文教學的本,不忘記在語文課堂上紮實培養孩子的“聽、説、讀、寫“的能力……對於徜徉於語文課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麗,自己是那樣地痴迷,那麼,就讓自己帶着這些啟示、這些教學中寶貴的財富繼續完美自己的語文課堂吧。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5

《玲玲的畫》講述的是一個生動活潑的小故事。玲玲準備參加比賽的畫,不小心被弄髒,已經沒有時間重畫一張,玲玲急得哭了起來,但在爸爸的啟發下,她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條小花狗。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本文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站在玲玲的角度,想想遇到這樣的壞事情,會有多着急,讓學生相互交流體會,並通過朗讀把她的急切心情讀出來,而後來她的心情大變,注意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

為了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我讓他們先結合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談從中受到的啟發,起初學生並沒有很深的感悟,我便引導學生理解玲玲是在爸爸的啟發下在畫上畫上小狗這個環節,我重點引導學生領會玲玲在遇到困難後,認真思考,動腦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學生們都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説出很多精彩的實例來。

不足之處是啟發學生弄清道理後應進行生活中動腦方面的拓展。大概是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的緣故吧,他們的例子都脱離不了課堂,家庭的小圈子。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6

《玲玲的畫》是一篇內容比較淺顯,而且篇幅較短的文章。作者想借由玲玲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如果肯動腦筋,壞事往往會變成好事!這讓我想起了《塞翁失馬》的故事。於是我就由《塞翁失馬》的故事,引出了本單元的單元導讀(我一般在一單元開始或結束都會讓學生閲讀單元導讀,因為單元導讀常常很明確地告訴孩子們本單元學習的重點,為中高年級孩子的學習打下基礎)。

再利用單元導讀,引入本課的學習。雖然看起來饒了一個彎,但結果在實際的課堂上卻為孩子的學習降低了難度,對於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打下了基礎。那麼情感目標達成順利,我就把接下來的重點放在了句式訓練和分角色朗讀上。這樣一來夯實了語言的訓練,使課堂就顯得更有實效了。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7

教學反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不小心被弄髒,已經沒有時間重畫一張,玲玲着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啟發下,他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花狗,不僅巧妙地掩蓋了污跡,還給作品平添了幾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這樣,劣勢也可能轉化為優勢。遇到不如意的事,要以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這篇文章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這堂課是第二課時,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兩個地方:①體會玲玲和爸爸的情感變化,指導朗讀對話部分。②品味、思索爸爸的話中藴涵的深刻道理。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努力體現這幾方面:

一重視與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閲讀過程中的主體,學生的閲讀是自主的,獨立的。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閲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從孩子自己體會感悟文章意藴出發,以一個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不斷地變化方式來引導、發現,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充分地讀,自主地讀,在讀中求知,讀中感悟。為此,我安排了五個“讀”的環節:

①自由讀,初步感知內容。

②細讀,體會人物心情。

③個別讀,通過評價指導朗讀。

④教師與學生互讀,教師的朗讀起到示範的作用。

⑤小組合作讀,分角色表演,體會情境中的人物。

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課文中爸爸説的話中藴涵着深刻的哲理。那麼,如何深入淺出地讓孩子悟出其中的道理呢?我曾經試想安排這樣的一個環節:讓孩子們説説生活中“壞事變好事”的例子。但是由於孩子們生活經歷不夠豐富,生活中劣勢轉化為優勢的事遇到的並不多,感觸不深,舉例會有一定困難。鑑於此,將這一環節改成交流收集的有關故事。孩子們喜歡聽故事,文中所藴涵的哲理孩子們就很容易體會到了。

三積極倡導合作學習方式。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對於今天的學生,從小就應該開始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本節課安排了互幫互助讀課文,讓孩子們相互評價,取長補短;分小組合作表演等環節。在這些環節中,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又給膽小的學生創造了小羣體發言的機會,使每位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8

1、學生在本節課中學有所獲:《玲玲的畫》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活動的小故事。玲玲準備參加比賽的畫,不小心弄上了墨漬,在爸爸的啟發下,墨漬被“變“成了小花狗。課文中爸爸的話揭示了主題,引人思考。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本文記敍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因此教學中我牢牢抓住這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重點,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在尊重學生個性的理解的同時,巧妙的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閲讀能力,指導學生讀書方法,在讀書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故事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響和啟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2、現在在語文課堂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將多媒體使用到位、用到精的並不多。我已經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來展示玲玲改了之後的畫,接着進一步使用這一教學資源,讓原來的畫與改了之後的畫進行一個比較,對比出因為一個無意間的過失讓畫面上多了一隻懶洋洋的小狗,使得整個畫面顯得生趣盎然。

從而有助於學生更好地領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內在含義,也向學生傳達這樣一個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生活就會有無限的可能。

3、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我更多的關注教師的教,缺少對學生的需求的關注。呈現在課堂上,學生顯得被動。而細節之處的處理也欠圓滑,教學的痕跡比較濃。看來,只有真正把學生裝在心中,處處以學生的需求出發,語文課才能更加充滿語文味。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9

《玲玲的畫》是一篇讀後讓人頗受啟發的小故事。主人公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話不小心被弄髒,已經沒有時間重畫一張了,玲玲着急的哭了。在爸爸的啟發下,玲玲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花狗,不僅巧妙的掩蓋了污漬,還給作品平添了幾份家的温馨。

這節課是《玲玲的畫》第二課時,我以玲玲的心情變化為主線,以理解文中爸爸的話“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為主要問題來理解課文。

在探究“玲玲哭了的原音”的教學中,我抓住“啪”這個象聲詞,理解象聲詞的概念,體會玲玲的難過心情,瞭解玲玲哭了的原因。首先,演示彩筆掉地上的聲音,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這象聲詞。在教學本來設計了相關的練習,並想讓學生聯繫實際説説自己所知道的象聲詞,但是一緊張給忘記了。

本文我在設計時讓學生通過問題解決困惑來理解課文,讓學生自讀自悟,在讀的過程中來理解課文所藴含的道理,但我自己感覺由於考慮怕時間緊張在讀的方面做的還是不夠,還有在理解父親所説的那段話時理解的不夠深,這點內容本來就是本課的重點,但我做的還是不太好,沒有讓學生理解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多在朗讀方面下功夫讓學生從深層來把課文所藴含的道理來理解,並在提問題方面多斟酌,爭取提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來多思考,多動腦筋。還有就是課後題中涉及的講故事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設計,沒有讓學生真正體會叫講故事的過程。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10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我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案。經過反覆修改之後,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1、教學中,我嘗試着隨文識字,抓住“端詳、評獎、叭、糟”等重點詞語進行識字教學。先從文中發現生字,然後學習生字理解生字,最後把生字放回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樣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年級語文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

2、當然,遺憾的是課堂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詞的教學中,語言上不夠嚴密,應準確分“案”和“畫”的區別,“名字”和“字”的區別,不能為了自己所認為的“巧妙”失去語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

最後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説了努力克服的困難,但是沒有體現的“好”事。由於是第一課時,字只停留在認讀上,如果有時間的話,應做寫字的具體指導, 掩卷深思,是帶來的啟示很多:多看語文教學專家的論着,將理論和實踐恰好地結合,才會使課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師、向周圍的人學習的機會,不斷豐富自我,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上的自己更加遊刃有餘;繼續深鑽教材,提高短時間把握文本的能力;時刻不忘語文教學的本,不忘記在語文課堂上紮實培養孩子的“聽説、讀、寫“的能力。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11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玲、祥”等8個生字,會寫“叭、玲”等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悟積累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

3、瞭解課文內容後,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

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

二、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生字是重點。難點是感悟積累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自主探究、自讀自悟

四、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自讀識字

1、創設情景、談話導入

(1)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

不高興的事,我們來看看,她是怎麼處理的呢?板書課題:25玲玲的畫

(2)齊讀課題,學習生字“玲”。説説可以用什麼方法記住“玲”。

2、自主讀文識字

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用你喜歡的符號

標出本課的字詞語多讀幾遍。再標一標,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二、合作交流

1、檢查生字詞語

(1)出示帶拼音生字詞

同桌合作學習,互讀、互聽、互糾。

學生當老師,主持學習生字。

(2)不帶拼音生字詞

指讀,開火車讀,挑戰讀

2、整體感知、初步瞭解。

分段指讀課文,糾正讀音,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3、交流: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4、教師引導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經過;結果。

全班同學用自己的話説説這件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隨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起因:畫弄髒,來不及畫。(壞事)

經過:在弄髒的地方畫了只小花狗。

結果:得了一等獎。(好事)

5、設疑:

一件壞事怎麼變成了好事,其中有什麼奧妙嗎?

三、品讀領悟。

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有關句子。

1、交流。並讀出相關的句子。

(1)爸爸仔細地看了看,説:“別哭,孩子。在這兒畫點兒什麼,不是很好嗎?”

為什麼要加上“仔細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為什麼爸爸不直接告訴玲玲畫什麼?

你覺得這是一位怎麼樣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懶洋洋地趴在樓梯上。玲玲滿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會想什麼?

她為什麼要畫小花狗?而不是其它東西?

玲玲滿意地笑了”説明什麼?如果是你,你會想些什麼?

(3)爸爸看了,高興地説:“看到了吧,……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

這裏的壞事指什麼?好事呢?你找到壞事變好事的祕訣了嗎?

(隨學生回答完成板書:動腦筋)

2、朗讀指導。

爸爸的話要讀得親切一些,問句要讀出詢問的語氣;玲玲的話要讀出天真的、

幼稚的語氣。

3、有感情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四、鞏固延伸

1、複習認讀生字詞語

2、分角色朗讀課文,深化理解。

3、啟發思維、訓練表達

小朋友們看,從課文中我們不難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興的事,在爸爸的指點下,

她通過動腦筋,將壞事變成了好事,老師想知道,在你們的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事嗎?

4、指導觀察、練習寫字。

(1)讓學生先自己觀察文後每個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後在小組中進行交流。

(2)教師重點指導並範寫“糟、樓梯、腦筋”這幾個字、詞,要注意指導學生把

他們的各部分寫緊湊些。

(3)學生練寫。

(4)展示學生寫的生字、詞,並引導學生評一評。

5、做一做:完成課後練習

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

板書:

25玲玲的畫

畫(我家的一角)弄髒

添畫小狗

得一等獎

動腦筋壞事變好事

教後反思

到了二年級下冊,孩子們已經初步掌握了比較多的識字方法,能夠獨立認識一些新字。新課程倡導在生活中識字的理念也已經滲透到孩子的骨子裏,他們無意或有意間識字能力不斷提高,課外認識了很多生字新詞。因此,開展小組交流識字,相互評價能夠提高孩子的識字興趣。這篇課文寫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不小心被弄髒,已經沒有時間得畫一張,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啟發下,她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花狗,不僅巧妙地掩蓋了污漬,還給作品平添了幾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這樣,只要善於思考,劣勢也可能轉化為優勢。學習這篇課文,我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一下玲玲的情感的變化——滿意、着急和戰勝困難後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簡短的話語中藴含的深刻道理。並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後又走出文本,尋找同類題材的文章閲讀,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對文章的感悟。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12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不小心被弄髒,已經沒有時間重畫一張,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啟發下,她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狗,不僅巧妙地掩蓋了了污漬,還給作品平添了幾分家的温馨。告訴我們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這樣的課文,卻往往是語文老師心中最“怕”的課文,因為它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沒有高遠深奧的哲理,用語文老師們的話説,就是沒有“可挖掘”的東西。在一陣“無措”之後,靜下心來備課……經過我的精心設計,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以下幾點是我認為課堂中的比較成功的地方。

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這樣的課文,卻往往是語文老師心中最“怕”的課文,因為它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沒有高遠深奧的哲理,用語文老師們的話説,就是沒有“可挖掘”的東西。在一陣“無措”之後,靜下心來備課……經過我的精心設計,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以下幾點是我認為課堂中的比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開頭,激起學生興致上課開始,我便對學生説:“今天老師知道有領導來聽咱班的課,所以就特意買了一件特別漂亮的裙子,可惜在來校的時候不小心被刮壞了,老師非常傷心,你能幫幫老師嗎?”學生聽後紛紛舉手發言,同時又恰當的引出課題。

二、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本文記敍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着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伊始,我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雲見日般明瞭了。

三、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

1、自由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細讀,體會人物的心情。

3、個別讀,通過評價指導朗讀。

4、小組合作讀,分角色表演,體會情境中的人物。在讀讀、説説、議議中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了。

四、聯繫實際,理解爸爸的話理解爸爸的話是本課的主題所在,但在生活中,好事變壞事的事其實很少。

我在課堂中,就引導學生説説在生活中碰到困難是如何解決的,學生在思考中也就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我認為課文所要表達的東西也就是讓學生懂得碰到困難要動腦筋思考。

五、圖文並茂的板書,課後名言的拓展,字詞卡片的精心設計和製作,都可以成為今後教學中的小小的收穫。當然,遺憾的是,課堂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詞的教學中,語言上不夠嚴密,且時間較短。

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我更多的關注教師的教,缺少對學生的需求的關注。呈現在課堂上,學生顯得被動。而細節之處的處理也欠圓滑,教學的痕跡比較濃。看來,只有真正把學生裝在心中,處處以學生的需求出發,語文課才能更加充滿語文味。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13

以前開課,總喜歡“挑”,挑語言優美的文章,挑自己有感覺的文章,挑容易把握的文章,感覺唯有如此,心裏才塌實。現在開課呢,也不自覺地“挑”,但挑的標準大不相同,挑符合教學進度的,挑自己不敢上的,哈,有點自我折磨的嫌疑。確實,挑了《玲玲的畫》一課,回想這一路的備課歷程,真是猶如煉獄。

《玲玲的畫》一課,文章語言樸實,故事情節簡單,學生一讀便明瞭。那如何讓語文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呢?文章的語言訓練點挖在何處呢?我怎麼才能站在語文這塊基石上,讓學生明白“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的道理呢?在多次試教、修改後,最終將目光聚焦於生字詞語,通過動作演示、換詞理解等手段活化語言,抓住關鍵句“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再現情景,在感悟、朗讀中,理解所藴涵的深刻道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收穫,亦有遺憾。

收穫之一:目標定位準,使教學有了明確的方向。

根據二年級閲讀教學的目標,字詞教學是重中之重。教學中,我抓住“端詳、糟”等重點詞語,分三步落實。首先是初讀層面,重點落實字音,結合字形初步接觸字義,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段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其次是細讀感悟中,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詞語的意思。最後,練寫字詞,留足時間讓孩子書寫生字,又一步步有效地指導抄寫句子,不光要注意寫準字形,更要注意一句一句地抄寫。就這樣,緊緊咬住字詞不放鬆。目標定位的準確,使這節課朝着語文的方向前進着。

收穫之二:手段語文化,使語文課更像語文課。

無論是生字詞語的教學,還是文章重點句的學習,都運用了語文的手段來習得語言,內化語言。“叭”字與“趴”相比較教學,根據觀察字形,結合動作演示,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口子旁的“叭”表示聲音,足字旁的“趴”表示動作。又對本課中表示聲音的另一個詞進行了拓展,使學生了解,很多表示聲音的詞有口子旁。父親的話多麼富有哲理,既是教學重點,也是理解的難點。我通過再造情景想象説話,體驗玲玲心情的變化,通過朗讀加以提升,其中反覆強調爸爸的話。整節課,書聲琅琅。最後,通過記者採訪,轉述語言,獲得人文內涵。

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我更多的關注教師的教,缺少對學生的需求的關注。呈現在課堂上,學生顯得被動。而細節之處的處理也欠圓滑,教學的痕跡比較濃。 看來,只有真正把學生裝在心中,處處以學生的需求出發,語文課才能更加充滿語文味。努力吧!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14

記的自己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時,留下印象更深的並不是課文中所闡述的道理,畢竟這些道理是我們耳熟能想的,做為一個母親,我更佩服的是爸爸的那片刻的“仔細看了看”,和那不露聲色的“在這兒畫點什麼,不是很好?”聰明智慧的爸爸用自己輕輕的一句提醒,讓女兒通過自己的實踐,在自己的動腦筋解決問題之後,將道理闡述,對於孩子而言,道理就不是硬邦邦的灌輸了,接受也就顯得容易的多了。不管是作為老師,亦或是母親,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有效的教育策略都是我必須學習的。

可是,也是那麼一次的《畫畫》,兒子的畫畫,我用的“越芻代辦”使兒子與“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會變成好事”這一道理擦肩而過,曾使我懊惱不已。(文章附後)

於是,當我拋出:為什麼玲玲弄髒的畫怎麼會得一等獎?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關於玲玲的那句話,以及寫爸爸的兩句話,在學生分析之後,不知怎麼,我的頭腦中就蹦出了發生在兒子身上的這件事,我就這樣講述起來。學生聽的十分的認真,因為他們對揚帆起航很熟悉,學生聽的也很入境,有時還發出一陣陣笑聲,我知道那是他們對揚帆起航的疼愛,所以,當我再拋出問題時,那氣氛可夠熱烈的。

師:小朋友,知道揚帆起航為什麼對那幅改後的畫不感興趣嗎?

生:我知道,我知道,那畫不是他們自己改的。

生:老師代他們改了,他們不滿意。

師:那麼有什麼話想説嗎?

生:揚帆起航,你們要記住: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會變成好事。

生:揚帆起航,你們要自己動腦筋啊!

生:揚帆起航,沒什麼好生氣的,那麼要自己想辦法讓壞事變成好事啊。

(哦,學生的勸説可緊扣中心喲,一副小大人的樣子。)

生:老師,我還想説説您,可以嗎?

(我正期待着呢。只是小鬼竟懂得用“您”,懂得用商量的語氣。)

生:老師,您應該讓他們自己改,您不應該自己改。

生:老師,您自己改,他們又怎麼會知道壞事能變成好事呢?

生:老師,您怎麼不讓他們自己動腦筋思考啊!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15

5月份,市教研室開展了市級教學能手的評比活動,我有幸成為了參賽選手之一。在經過了抽課、備課、試講等各個環節過後,5月15日終於迎來了講課的日子。

本節課的特色之一是識字教學環節,我設計的是“隨文識字”,識字方法主要是教學生利用形聲字的規律來識記生字;特色之二是“間休的設計”,在利用形聲字的規律識記完“叭”“哇”以後,我又設計了拓展識字,和學生一起做遊戲來識記帶有口字旁的表示聲音的生字,接着,我利用這些形聲字編了一首小兒歌,正好作為間休的歌曲,可謂是“一舉兩得”;在指導朗讀時,我採用與學生配合讀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在我們交換角色時,我扮演傷心難過、着急的玲玲,邊做動作邊讀玲玲的話,學生們聽的認真看的仔細,一下就領悟到了玲玲的難過和着急,我不用過多的話語,學生很自然的就能讀好玲玲的話了,這個環節的配合,讓我們的“讀”提升了一個新的高度;最後在本節課的重要語句昇華的部分,首先我設計了玲玲在頒獎典禮上發表獲獎感言的環節,讓孩子們把自己當成玲玲,説出爸爸曾經對她講過的最經典的話,接着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也可以這樣對自己説;當老師在工作中碰到難題時也會把這句話背給自己聽,引導學生積累背誦;最後,如果你的爸媽在生活中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你應該告訴他們什麼呢?這樣在一次次的朗讀、背誦中,讓本節課的重點得到了昇華。

我順利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在這節課上,來校長擔當了攝像師這一角色,一節課她都舉着攝像機在為我錄像,在此,對來校長在這節課中付出的辛苦表示深深的感謝!《玲玲的畫》教學反思在課程結束後,來校長提醒我在“玲玲滿意地笑了”這句話裏的“地”錯打成了“的”,還説總的來説整堂課還是不錯的。

這次能手的競賽對我來説,又是一次新的歷練,記得教研室的李主任曾經説過: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我會在這項藝術的活動中,逐步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讓自己的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台階。加油!《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標籤: 玲玲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2x7k8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