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玲玲的畫》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玲玲的畫》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玲玲的畫》第一課時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玲玲的畫》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玲玲的畫》第一課時教學反思1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這樣的經過我的精心設計,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以下兩點是我認為課堂中的比較成功的地方。

1、識字教學結合實際理解,如“端詳”一詞挖掘出來的時候,讓學生結合動作理解,學生接受快。

2、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當學生沒能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跟文中的玲玲類似的事情的時候,教師還是很靈活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的。我覺得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是具有生成性的,教師是很難預設的,它需要教師靈活、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如讓學生講述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類似的事情這一教學環節,起初學生並沒有很深的感悟,在引導學生理解玲玲是在爸爸的啟發下在畫上畫上小狗這個環節,我重點引導學生領會玲玲在遇到困難後,認真思考,動腦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玲玲的畫》第一課時教學反思2

《玲玲的畫》是一篇內容比較淺顯,而且篇幅較短的文章。作者想借由玲玲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如果肯動腦筋,壞事往往會變成好事!這讓我想起了《塞翁失馬》的故事。於是我就由《塞翁失馬》的故事,引出了本單元的單元導讀(我一般在一單元開始或結束都會讓學生閲讀單元導讀,因為單元導讀常常很明確地告訴孩子們本單元學習的重點,為中高年級孩子的學習打下基礎)。

再利用單元導讀,引入本課的學習。雖然看起來饒了一個彎,但結果在實際的課堂上卻為孩子的學習降低了難度,對於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打下了基礎。那麼情感目標達成順利,我就把接下來的重點放在了句式訓練和分角色朗讀上。這樣一來夯實了語言的訓練,使課堂就顯得更有實效了。

《玲玲的畫》第一課時教學反思3

現代媒體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等特點,合理運用媒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能幫助學生求知、悟情、啟智;能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掌握重點。我在教學《玲玲的畫》時,用多媒體串連各教學環節,使每個環節的銜接自然流暢。整個課堂給人渾然一體感覺。這是這堂課中感到最滿意的地方。所以我以後要常用媒體串連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如行雲流水般的流暢。

朗讀是我國傳統的、經久不衰的讀書方法,是最能發揮學生在學習中主體地位的讀書方法。我認為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閲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所以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始終圍繞讀來進行的。同時,我還努力從孩子自己感悟文章意藴出發,以一個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不斷地變化方式來引導孩子去感悟人物情感,發現壞事變好事的竊門。

為此,我安排了六個“讀”的環節:

①自讀,感知文本。

②選讀,讀出興趣。

③跟讀,讀出節奏。

④練讀,讀出方法。

⑤分角色讀,讀出體會。

⑥齊讀,讀出語氣。

正因為讀的充分,讀的透徹,文中的難點才能水到渠成地得以解決,文中的道理才能在學生心中紮根,課堂才會精彩紛呈。

亮點之處,必有失誤之所。思考許久,覺得最大失誤就是:注重了學生的生成,削弱了教師的主導。以致於,忘記在課堂結束時運用歸納性描述對學生的學習作一番回顧,把所學的知識,所領悟的道理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中。

《玲玲的畫》第一課時教學反思4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本文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我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案。經過反覆修改之後,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成功之處:

1、教學中,我抓住“端詳、肯、腦筋、糟”等重點詞語進行識字教學。首先是初讀,重點落實字音,結合字形和實際初步理解字義,如:“端詳”讓學生做動作理解,學生懂得快。再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段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最後練寫字詞,讓學生觀察生字的結構,並説説自己的發現(這些字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要注意的地方)後再書寫生字。又一步步有效地指導抄寫句子,不光要注意寫準字形,更要注意一句一句地抄寫。就這樣,緊緊咬住字詞不放鬆。

2、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

本文記敍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着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伊始,我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雲見日般明瞭了。

3、爸爸的話是文章的主題,我設計“玲玲改畫後心情是那樣的高興,但更讓他高興的是什麼呢?”在學生交流後,“這正如爸爸所説的、”再讀、背爸爸的話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事嗎?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這段話的含義。

不足之處:

學生在總結課文的啟示時,大多數的孩子不能抓住關鍵詞句去總結,語言不夠幹練,概括能力比較弱,今後的教學中要重視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玲玲的畫》第一課時教學反思5

以前開課,總喜歡“挑”,挑語言優美的文章,挑自己有感覺的文章,挑容易把握的文章,感覺唯有如此,心裏才塌實。現在開課呢,也不自覺地“挑”,但挑的標準大不相同,挑符合教學進度的,挑自己不敢上的,哈,有點自我折磨的嫌疑。確實,挑了《玲玲的畫》一課,回想這一路的備課歷程,真是猶如煉獄。

《玲玲的畫》一課,文章語言樸實,故事情節簡單,學生一讀便明瞭。那如何讓語文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呢?文章的語言訓練點挖在何處呢?我怎麼才能站在語文這塊基石上,讓學生明白“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的道理呢?在多次試教、修改後,最終將目光聚焦於生字詞語,通過動作演示、換詞理解等手段活化語言,抓住關鍵句“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再現情景,在感悟、朗讀中,理解所藴涵的深刻道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收穫,亦有遺憾。

收穫之一:目標定位準,使教學有了明確的方向。

根據二年級閲讀教學的目標,字詞教學是重中之重。教學中,我抓住“端詳、糟”等重點詞語,分三步落實。首先是初讀層面,重點落實字音,結合字形初步接觸字義,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段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其次是細讀感悟中,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詞語的意思。最後,練寫字詞,留足時間讓孩子書寫生字,又一步步有效地指導抄寫句子,不光要注意寫準字形,更要注意一句一句地抄寫。就這樣,緊緊咬住字詞不放鬆。目標定位的準確,使這節課朝着語文的方向前進着。

收穫之二:手段語文化,使語文課更像語文課。

無論是生字詞語的教學,還是文章重點句的學習,都運用了語文的手段來習得語言,內化語言。“叭”字與“趴”相比較教學,根據觀察字形,結合動作演示,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口子旁的“叭”表示聲音,足字旁的“趴”表示動作。又對本課中表示聲音的另一個詞進行了拓展,使學生了解,很多表示聲音的詞有口子旁。父親的話多麼富有哲理,既是教學重點,也是理解的難點。我通過再造情景想象説話,體驗玲玲心情的變化,通過朗讀加以提升,其中反覆強調爸爸的話。整節課,書聲琅琅。最後,通過記者採訪,轉述語言,獲得人文內涵。

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我更多的關注教師的教,缺少對學生的需求的關注。呈現在課堂上,學生顯得被動。而細節之處的處理也欠圓滑,教學的痕跡比較濃。 看來,只有真正把學生裝在心中,處處以學生的需求出發,語文課才能更加充滿語文味。努力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70z3d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