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陳情表》教案9篇

《陳情表》教案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陳情表》教案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陳情表》教案9篇

《陳情表》教案 篇1

教材、教法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訴自己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境況,申訴暫時不能應召為官的苦衷。因而申訴什麼、如何申訴就成了文章的重點。本文出於情字,歸於理字,融理於情,融情於事,樸素細膩,曲折委婉,令人讀之悵然。教學中要把握這個寫作特點,加強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融於字裏行間的心緒、感受、願望等。另外,本文説理邏輯性很強,可通過理清文章的思路來進行體會,並注意文章前後內容的照應,注意整體把握,讀出層次,讀出感情。最後落實到文本來看“孝”字,聯繫現實談“孝”字,吸納文中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

教學方法

以誦讀、點撥為主,輔以討論和練習。

媒體設計

投影或多媒體展示部分提示語句,以及結構框架,為加強理解、識記之用。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的美德,譬如勤勞、善良等,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並論,下面我們就來看以孝而著稱的《陳情表》。

(解説:可請學生對“孝”字小議一二,以活躍思維,加強感性認識,為閲讀本文和解決課後練習三作準備。)

二、解題

1、出處: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卷三十七。

2、體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陳述已見的一種奏章(如《出師表》)。

(解説:解題可先停留在題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後由點撥“陳情”直接過渡到文章內容,而將有關作者和背景知識穿插在課文內容品析中,以便於記憶。)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對照註釋,自由誦讀全文,自行圈點加註。提醒學生注意“鮮”“期”“強”“洗”“有”等讀音變化的字,以及“閔凶”“見背”“祚薄”“兒息”“逋慢”“盤桓”“希冀”等詞語的解釋。

②內容與形式梳理。

範讀全文,由題目展開思考:為什麼要“陳”?“陳”什麼?如何“陳”?

內容梳理:

“陳”的原因:除臣洗馬,辭不就職(或:不想到晉朝為官)。

“陳”的內容:夙遭閔凶;更相為命;不能廢遠;願乞終養。(或:陳述幼時的孤苦及祖孫的相依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結構梳理:

“陳”的方法:融理於情,融情於事,樸素細膩,曲折委婉(或以情動人)。

(解説:以寬泛的討論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瞭解本文寫作的內容及意圖,感受“情”的魅力。內容、形式梳理可製作成投影片。)

2、具體研習1~2段

①自由誦讀第1段。

A.哪句話是作者陳述的總提?

(抓住本段的綱)下面哪些內容屬於“閔凶”?

故不能廢遠(為下文伏筆)

B.圍繞“閔凶”,作者的敍述角度、層次是怎樣的?語言特點及作用是什麼?

(解説:把握作者陳述思路,以便於理解、品味和記憶)

提示:

縱的方面(生孩六月……至於成立)

品析:父死母嫁,寫“躬親撫養”的原因;多病不行,寫“躬親撫養”的不易。語言簡潔,寥寥數語表現了“躬親撫養”的艱難、辛酸與勞苦,為下文“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張本。

橫的方面:外、內

品析:強調“無(鮮)”字,“兒息”雖有卻“晚”,可見“門衰祚薄”,祖孫相依為命。“無”“鮮”等寫出了人丁不旺、兩代孤傳的特殊關係。以白描手法見情感的樸素、真摯。

C.哪些語句可見祖孫的相依為命?哪些詞語直接寫其悽苦?作用是什麼?

提示:

相依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憫惜;撫養(照應“臣無祖母無以……”);夙嬰疾病——靠孫子侍湯藥(照應“祖母無臣,無以……”)。

悽苦: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等。

作用:生動地表現其孤苦之情狀,令人讀而生悲。

D.開頭以“險畔”“閔凶”備述孤苦,作用是什麼?

提示:層層敍述,極言悽苦,落在“未曾廢離”上,為表主旨蓄勢。

(解説:教師先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參照課文回答,回答同時即解釋重點字詞句,為詞語理解創造語境,不孤立地、割裂地、僵硬地解釋、記憶。在回答的同時引用、整理、理解、誦讀、記憶,並將品味穿插其中。部分提示可製作投影片。)

②自由誦讀第2段。

A.本段分幾個層次?各自的重點是什麼?

提示:二層。第一層敍朝廷徵召之殷;第二層寫自己進退兩難的境地。

B.前一層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按時間順序)和時間詞相對應的表徵召的詞有哪些?由這些詞可見什麼?為何官職遞增卻“辭不赴命”(就職)?(採追加問的方式)

提示:

表時間:逮、前、後、尋(解釋“逮”和“尋”,積累相關詞語)。

表徵召:察、舉、拜、除、當;孝廉、秀才、郎中、洗馬(解釋、積累有關文化常識。“孝廉”“秀才”是薦舉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辭不赴命”;“郎中”“洗馬”是官職,所以用“辭不就職”)。

作用:先郡,次州,後朝廷,可見徵召級別越來越高,表達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辭理由:供養無主,劉病日篤(承上文“夙嬰疾病”;張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層如何見事態的嚴重、緊迫和作者處境的狼狽?目的何在?“奉聖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麼?

提示:

事態嚴重:詔、責、逼、催等,含蓄地表明瞭強己所難之窘迫。

處境狼狽:“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可是“供養無主”,“欲奉詔奔馳”,“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品析:訴説自己辭職不就職的矛盾心理(狼狽處境),“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情辭悲切,動人心肺。“奉”“沐浴”,稱頌朝廷,並表感恩之情,可見語言的得體和機智。

(解説:將詞句理解、內容探究、語言品味及背誦記憶融合起來,做到讀在口中,感在心中,記在腦中。因此穿插在討論中的朗讀必不可少,朗讀也成為本課訓練的重點。)

3、課堂小結

文章簡潔生動、真摯樸實。寫自己的遭遇和對祖母的感情,如傾吐肺腑,沒有一點藻飾、做作或誇張,於樸實中見至真、至美、至善。語言形式,駢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語表情達意。思路清晰,語言機智得體,內涵豐富,惟多讀方能體會。

四、佈置作業

1、列出“陳情”的思路,並在此基礎上背誦。

2、與第1段“未曾廢離”照應的地方有哪幾處?可見作者的什麼感情?

(解説:作業1為識記之用;2為進一步熟悉下文,體察感情。)

《陳情表》教案 篇2

一、題解

《陳情表》是李密向晉武帝司馬炎上的表文。文章敍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況和祖母對自己的辛勤撫養,詳盡而委曲地説明了自己屢次辭謝晉朝徵召的原因,表達了對晉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終養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是臣子上給皇帝的書信。《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選》卷三十七題作《陳情事表》。

二、課文分析

寫文章的目的,在於影響對方(讀者)。或者是宣傳一種主張,或者是表達一種願望,都要使對方接受。而在實現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現手段來説,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篇《陳情表》就是這樣情理兼備的好文章。

李密所陳之情,無非是孝養祖母,這屬於封建道德範疇。我們推舉這篇文章的重點不在此,而是從批判繼承的意義看,覺得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處,堪稱西晉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現真實的感情。

《古文觀止》選這篇文章評説:“歷敍情事,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駕飾。……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李密從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劉氏一人撫養成人的,這種孝親的關係自然不可分離。所以作者首先從這裏寫起。他先寫自己,從小孤弱,虧了劉氏的撫養。而且“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這裏見出劉氏的辛苦。再寫劉氏,“夙嬰疾病,常在牀蓐。”時候只有密來服侍照應。劉與李密這不可分割的關係説到了,這還不夠,作者還補充特殊的具體情況,這就是他家“既無叔伯,終鮮兄弟”,處在“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環境裏,祖母的依傍關係是分離不得的。最後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形容劉氏晚年垂危的景況,現太應上文,歸結到這自然而然的情勢:“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情感是真實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評説:“沛然從肺腑中流出殊不見父鑿痕。”(《冷齋夜話》引李格非語)更有評説:“此段寫盡慈孝,使人讀之慾涕。”(《古文觀止》批註)

第二, 説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開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個難題。我們知道,李密原是蜀國的郎官,蜀亡於職,會不會使晉“疑其以名節自矜”?再者,在此陳表之前,已經詔書累下,郡縣逼迫。所以李密寫這篇陳情表,就非得動腦筋把道理陳述清楚不可,把真實情況擺開不可。他在陳述暫不能出仕的理由時,先從“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入手,而後折入本意:“況臣孤苦,特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説明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耳,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然後文章又一轉折,空出主意:“但以劉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年餘,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這樣就使道理更周全,表達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對方的懷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襯托而更鮮明。

三、鑑賞要點

1、 邏輯嚴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歸祖母劉氏撫養。曾拜蜀的重臣譙周為老師,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為郎。晉泰始初,始被徵召為太子洗馬,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奉養,遂上《陳情表》固辭。後劉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馬,出為温縣令,官至漢中太守。

嚴密的邏輯,真實的理由在曲折推進中得到清楚的表現,而陳述又是那樣委婉,衷曲又是那樣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顯得搖曳多姿。《麗澤文説》曾指出:“文章貴曲折斡旋。”

2、 章法多變

説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達,曲令釋精微,辨析透徹,都得根據説的對象和文章所在表達的內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講究頓挫、跌宕、抑揚、迂迴等等。就不單是形式上一種技巧,或只是章法的變化了,它有更恰當、更委婉的説理作用。

四、作業

完成一課三練。

《陳情表》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2、能力目標:學習和運用作者陳情的構思藝術以及駢散結合的語言藝術。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感人至深的親情,正確評價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點和難點】

掌握重點文言實詞,弄清陳情的層次和“辭不就職”的原因是重點。對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難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在誦讀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讀成誦。

3.探究法。理清結構,把握文旨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引用導入

蘇軾説:“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必不友。”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並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陳情表》最終把晉武帝感動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讀感知

1、初讀:教師示範朗讀,學生邊聽邊結合課文註釋初步理解文句,並從整體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調。朗讀後讓學生自由發言,談初讀感受。(考查學情,調整教學對策)

學生讀後或聽後感略。

討論各段感情基調小結如下(確保讀出感情):

【板書】第一段:悽苦,悲涼;

第二段:感激,懇切;

第三段:真摯,誠懇;

第四段:忠誠,懇切,期待。

2、 板書強調重點讀音。(確保讀準字音)

險釁(xìn) 閔(mǐn)兇 門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 應(yìng)門

煢煢(qióng)孑(jié)立 牀蓐(rù)

猥(wěi)以微賤 隕(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劉病日篤(dǔ) 猶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氣息奄奄(yǎn)(yǎn) 盤桓(huán) 更(gēng)相為命

 三、再讀整體把握

1、要求學生對照註釋自主閲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師巡迴輔導並通過提問檢查落實預習情況。(要求積累的文言詞句,老師幫助學生在書中標示出來)

①實詞

險釁 隕首 東宮 伏惟 伏渥 區區

②古今異義同形詞

成立 告訴 區區 不行 沐浴 無主 上報 辛苦

成語

煢煢孑立 形影相弔 日薄西山 氣息奄奄 人命危淺 朝不慮夕

④單音文言實詞

夙 鮮 息 吊 嬰 逮 拜 尋 除 矜 聽 聞

⑤通假字

閔——憫 蓐——褥 有(同)又

⑥重點文言虛詞

見(慈父見背) 更(更相為命) 於(介詞,“勝過”、“比”之意)

以(介詞,“憑”)

⑦句式

判斷句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非,副詞,否定判斷)

實為狼狽 (動詞“為”肯定判斷)

本圖宦達 (副詞“本”表示判斷,本來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上官)(上官)不許。

前太守臣逵察(為)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為)洗馬。

具以表聞(之)/拜表以問(之)。

⑨被動句

而劉宿嬰疾病

倒裝句

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終……,(既……又……)

有所……,(有……的人)

無以,(又寫作“亡以”,表示沒有辦法)

是以,(因此)

非獨,(不單,不僅)

2、學生分組討論概括課文的層次大意。(每組由推選出的代表陳述)

老師歸納後明確(學生參考):

第一段: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第二段: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第四段;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願乞終養請求。

 四、擴展訓練

結合誦讀課文的體會,你認為“情”在本文中有哪幾層含意?(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 後老師再明確:情:情況(事實);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業設計

1、熟讀並開始背誦課文。(爭取三天之內背誦並默寫)

2、李密“辭不就職”除了課文的理由,還有沒有其他的考慮?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上一節課,大體疏通了文意,初步瞭解了李密想要表達的情感。今天,我們將從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討。

 二、檢查

1、檢查背誦。

學生準備兩分鐘。後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幹部或語文課代表)。每人背誦完,學生點評。

2、師生齊讀或背誦,再次體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陳什麼情?

討論後回答。(考查學生會不會藉助原文回答,對能有意識用原文回答的同學提出表揚)

老師明確: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原文:“劉夙嬰疾病,常在牀褥“、“供養無主“,“願乞終養”)

2、李密為什麼從“孝”的角度來説理呢?

學生討論回答後歸納明確:⑴晉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這種心理投其所好,獲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並非清高,僅僅是為了盡孝和報恩,以消除晉武帝對自己的疑忌。

⑶陳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難以兩全、進退兩難之情,以喚起同情。

3、 晉武帝為什麼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⑴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

⑵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論者認為,李密反覆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藉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麼?(開放性問題,各抒已見,自圓其説)

引導:⑴李密反覆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藉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對蜀漢念念於懷,他曾説劉禪“可次齊桓”。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這種想法,被晉武多少察覺到了,因此“州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更大的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四、藝術鑑賞

1、語言藝術。

排比、對偶句式,駢散結合

2、構思藝術

【板書】陳情於理、寓理於情

陳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養無主 孝情

沐浴清化 過蒙拔擢 聖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篤 盡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盡忠日長 (理)

請求: 先盡孝後盡忠

 五、作業設計

1、蒐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兩全嗎?你是怎麼看待忠和孝的?(輔導課重點考查內容)

 【教學反思】

忠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精神道德嚴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對獨生子女這些“新新人類”來説,仍有現實借鑑的意義。所以我在教案設計時,緊緊結合課文內容打親情牌,巧妙滲透親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過反覆的朗讀體會和學習討論,喚起了學生的親情意識,許多學生通過日記和博客反思自己過去對雙親的言行,愧疚意識溢於言表,讓人倍感欣慰。這是教案體現出的人文性最為成功的一面。

不過,畢竟是古文,古文知識積累相當重要。在教案設計時,除了朗讀背誦突出外,對古文言知識的檢查落實稍感不足,這一點,在輔導課安排的測驗中已經表現了出來。另外,古文背誦對學生來説是難點,學生都有畏難情緒。我發現解決的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進,通過默寫檢查落實;二教師示範背誦能消除學生背誦的畏難情緒三獎勵背誦也富有成效。

《陳情表》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一、 導入課題

以簡介作者及後人對該文的評價導入。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於鄉里。

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後來晉武帝徵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於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

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並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導學生疏通字詞,理解全文內容

三、反覆誦讀課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幾層含義?

引導: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表”是一種奏章,用於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陳”是陳述的意思,情:(1)情況(事實);(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構思藝術;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齊讀課文,思考:為何“陳”?“陳”什麼?

提示:為何陳----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馬,不能就職。(不想到晉朝為官)

陳什麼---用原文作答:夙遭閔凶;更相為命;不能廢遠;願乞終養。(陳述年幼時的孤苦及祖孫的相依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賞析構思藝術

1.討論: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麼困難?

引導:作者處在一種忠孝兩難的矛盾境地裏,請大家把作者的這種矛盾境地讀

來。

進一步引導:什麼地方寫了“孝情”?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進一步引導:什麼地方寫“忠情”?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2.祖母情深似海,聖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裏,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下面我們來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3.思考討論:請補寫出“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後面省略的一句話,並想想作者為什麼要省略這句話?

提示:故臣當終養祖母,不能廢遠。

引導:這是一個三段論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結論卻沒有説,請你説出結論,並想想作者為什麼不把這個結論直截了當地説出來,而是宕開一筆,寫自己少仕偽朝的事?

4.思考:假設你是晉武帝,正與李密面談,此時李密直接提出了終養祖母的請求,你晉武帝能不能一兩句話就把李密駁得啞口無言?

引導:晉武可能會説,既然你要終養祖母以盡孝心,為什麼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迴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二在聖朝“寵命優渥,豈敢盤桓”讓晉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後再以一幅祖母病篤圖深深打動了晉武帝,讓他明瞭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祖母病重,從而提出不能廢遠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時將孝治天下的理與祖母病篤須盡孝的情作了對照,應作什麼選擇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讀思考:李密最後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麼?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引導:作者以列數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後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後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後盡孝。(投影)

6、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調整一個位置,先講理後講情好不好?

引導:出於情,歸於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總之,全文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悽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係,作為陳情的依據。繼則寫自己願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於狼狽之境,藉以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准許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願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後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三、賞析語言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陳情表》明顯的保留了賦的語言特點。《古文觀止》評論《陳情表》的語言,説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有人説,《陳情表》的語言是有形的,有聲的;讀《陳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弔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惻,看到帝王微笑背後的惱怒,看到作者誠惶誠恐的怖懼……;你還可聽少年的無助哀歎,老人病中無奈的呻吟,孝子懇切的哀告,帝王嚴厲的呵斥……

請輕聲朗讀課文,把你認為好的語句畫下來,讀出來,然後結合文章的構思,説説這些語句有什麼特點,好在哪?

(學生讀書思考約3-5分鐘,老師巡堂瞭解情況)

重點賞析語段(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隻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聖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雲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後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聖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説服力。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説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誇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以鳥喻人,回溯至動物的本性,鳥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誠摯懇切之情溢於言表,豈能不打動人?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提問:你能説出哪些成語出自本文嗎?

引導:此文的問世,為後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5.小結: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雲流水般通暢。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説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彙。

四、作品評價

(一)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1.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覆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藉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麼?

引導:1、李密反覆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藉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導:2、李密對蜀漢念念於懷。

《陳情表》教案 篇5

預習指導

獨立研讀文本《陳情表》。依據導學案要求,做好標記和勾畫。

學習目標

1、在誦讀中體會李密祖孫之間真摯深厚的感情,繼承孝敬父母長輩的傳統美德;

2、理清課文思路,學習本文勸説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3、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等文言現象

重點難點

1、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等文言現象

2、學習本文高超的勸説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情景導學

“忠則出師,孝則陳情”,我們今天來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關知識

1、“表”:這種文體,我們在初中就接觸過,學習過《出師表》,表:古代一種文體,是古代臣屬給君王的上書,內容多為勸諫、辭免、慶賀、貢物等。它與一般上書奏摺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常含有表示陳情、訴説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晉犍為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於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徵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徵。

二、朗讀疏通課文,歸納知識點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文章脈絡。

探究案

學習目標

1、掌握文章的藝術手法。

2、瞭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重點難點

1、學習文中設事明理的寫法,注意以傳記的方式説理、用類比説理、用鮮明對比説理的特點。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義。

情景導學

結合現實,談談本文的現實意義。以小組為單位,大家交流探討。

學習活動

一、深入學習理解《陳情表》

1,請用文中語言回答,李密在什麼樣的背景下陳情?

2,請用文中語言回答,李密所陳何情?想達到什麼目的?

3、李密最後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麼?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4、題目中的“情”字有幾層含義?

5、討論:武帝為什麼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陳情表》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體會所陳之情,欣賞陳情藝術。

2.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思路。

3.通過誦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彙,積澱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

4.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苦情。正確認識“孝”,繼承孝敬父母長輩的傳統道德。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熟悉課文,掌握古漢語語詞知識,理清課文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並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向蜀漢後主劉禪陳情的奏章。

李密,不是瓦崗寨的李密。 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里。師事當時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祖母去世後,方出任太子洗馬,遷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

二、背景分析

司馬氏集團滅蜀後,為了籠絡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賢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應詔,會被誤認為“矜守名節”,不與司馬氏王朝合作,招來殺身之禍。司馬氏集團通過陰謀和屠殺建立了西晉政權,為了鞏固統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為什麼“辭不就職”呢?大致有這樣三個原因:第一,李密確實有一個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説的“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第二,李密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還認為漢主劉禪是一個“可以齊桓”的人物,對於晉滅蜀漢是有一點不服氣的。第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土芥。出於歷史的教訓,李密不能沒有後顧之憂。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又不甚瞭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所以李密“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至孝,與祖母相依為命,寫此奏章,陳述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提出終養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寫,皆是真情實意。為了喚起武帝的憐憫心,作者不是直陳其事,而是悽切婉轉地表明心意,圍繞着“情”“孝”二字反覆陳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親情,表達對新朝寵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順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的《陳情表》把晉武帝感動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可見此文感染力之大。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向誰陳情?

晉武帝。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採取懷柔政策,徵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2)陳什麼情?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徵,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3)李密怎樣才能説服晉武帝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李密要想説服晉武帝,是應該先曉之以真情呢,還是喻之以大義?是的,李密先自訴家庭的悲慘境況,讓晉武帝一開始就落入悽苦悲涼的氛圍之中。

四、分析課文(一)

1、齊讀第一段。

2、譯本段文字。

1)、實詞

夙遭閔凶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期功強近之親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夙嬰疾病

2)、古今異義

不行至於成立

3)、通假字

閔—憫蓐—褥零丁—伶仃

3、文章一開始,作者説:“臣以險釁,夙遭閔凶。”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麼作用?(學生回答:總攝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

第一:半歲喪父,四歲母嫁,祖母撫養;

第二:年幼多病,九歲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弔;

第四:祖母年邁,夙嬰疾病,卧牀不起。

4、學生對照板述試背第一段。

五、結束語:

僅僅有第一段的悲苦説辭,能夠打動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嗎?晉武帝會不會認為這是他為保留名節堅辭不仕的託辭呢?這個問題對於李密來説至關重要,這關係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樣陳述的,我們下一節課再賞讀《陳情表》的其他章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繼續積累古漢語語詞知識;賞析李密婉曲的言辭技巧;鑑賞融情於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教師背誦第一段前兩句,引導學生齊誦全段。

二、導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裏訴説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晉武帝的同情了。但問題在於晉武帝建立新晉,招攬人才,收買人心,“我徵召你一個李密,你就照顧祖母,辭不應徵,你不是存心不給我個面子嗎?我看你還咋説?”我們首先看新晉對李密的態度。

三、分析課文(二)

1、學生齊讀第二段。

舉臣秀才尋蒙國恩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

責臣逋慢劉病日篤告訴不許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

晉對李 李對晉陳情

察臣 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舉臣

拜臣 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除臣

責臣 劉病日篤

催臣

告訴不許 進退兩難

3、從本段中我們看到的是李密的態度堅決呢,還是他的哀婉陳情?

詞意悽惻婉轉,恭謹虔誠,外表象是俯首乞憐,令人同情。實質是態度堅決,還是不去應徵。

4、情以動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僅僅想用情來打動晉武帝的話,也許晉武帝會稍動惻隱之心,而這種惻隱之心很快就會從搞政治的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心中溜走。你盡孝但不能不盡忠啊?自古説“忠孝不能兩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陳情的第二手就是“喻之以孝道之大義”,(為什麼李密從“孝”的角度來説理呢?)因為晉武帝治國標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1)通譯第三段;

猶蒙矜育不矜名節有所希冀人命危淺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2)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他是怎麼為自己辯解的?

矜守名節。本圖宦達→至微至陋→過蒙拔擢→豈敢盤桓

3)本段文勢有三轉,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麼?(伏惟、且、但)文意的重點落在哪裏?(區區不能廢遠)

4)“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中“是”指代上文的什麼內容?(指代“但以劉日薄西山……更相為命”)

5)本段討歡心、訴悲苦、求諒解、表心志,極盡陳情之能事,請結合本段文字具體分析。

5、教師範讀第四段。

臣之辛苦聽臣微志

第四段明確提出“願乞終養”,表示要先盡孝後盡忠,以期感動武帝達到陳情目的。

“報國恩”跟“徇私情”只有為時極短的矛盾,稍稍從長遠着眼就根本沒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決盡忠跟盡孝暫時發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據。

6、經過李密的一番婉曲悽切的陳情,晉武帝覽表之後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學生閲讀課後練習中《古文觀止》的評語)

四、師生討論總結四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第一段: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第二段: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第四段;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願乞終養請求。

五、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整理本課的語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分組背誦全文。

二、分析藝術特色:

亞里士多德説:“只有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在適當的時機下,以適當的方式發生的感情,才是適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運用了最恰當的抒情方式,終於打動了晉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後説“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詔”,允其不仕。

(一)融情於事。

強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無論是述自己的孤苦無依之情,還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為命的深厚親情,都是通過敍事來表達的。而自己對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對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滿情感的筆調來寫的。

作者在文中所陳之情,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二是對“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三是對祖母劉氏的孝情。正因為作者所寫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會產生“悲惻動人”的效果。

可引導學生討論:

1.李密給晉武帝上表陳情,只在説明祖母年老,難以廢遠赴命而已。這樣簡單的一件事,為何不直接陳述,卻要從自己的坎坷家世説起?

要想讓皇帝真正相信自己,體諒不奉詔的苦衷,必須先動之以深情,而後才能喻之以大義。因而作者於首段先從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説起,一開篇就把對方也帶進悲愴酸楚的環境氛圍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親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贍養侍奉的陳述,文章第三段“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的話,才有所依憑,第二段説自己在新朝的徵召催逼中“進退”“狼狽”的情狀,也才能喚起他人的同情心。

2.晉滅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書郎,也就是所謂“少仕偽朝,歷職郎署”。現在新朝建立,這本是他的一個“歷史污點”,為什麼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陳此事?

李密多次“辭不赴命”,最擔心的就是晉武帝會懷疑自己有懷念舊朝、矜憐名節、不事二主之心,現在李密“實話實説”,反倒容易得到晉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頌“聖朝”之“情化”,説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所“蒙國恩”,“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就更能讓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確乎是出自“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的苦衷。

(二)融情於理

李密《陳情表》中的“理”據何在?

李密陳情的理據,就在“聖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還舉出了“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的普遍事實為論據。司馬氏集團標榜綱常名教本屬虛偽,但李密一本正經地援引來為自己“辭不赴命”辯護,卻不失為最有力的武器。

(三)語言形象生動,自然精粹。

本文雖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對偶句,有駢文的整儷之工,但語言卻絕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彷彿是從肺腑流出,絲毫不見斧鑿痕跡。文章語言十分生動形象,如第一段寫孤苦無依之狀,第二段寫州縣催迫之景,第三段寫祖母病篤的慘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該文在語言上還十分精練準確,有些詞句,成了成語。

(四)陳辭婉曲,屈伸適宜。

探討陳情、諷諫、勸説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題發揮、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陳利弊、曲徑通幽等等

作業:1、練習冊題

2、背誦課文

《陳情表》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基礎知識。

2、體會作者深摯的思想感情。

3、鑑賞本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表達效果。

學習重點:

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體會作者深摯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品味本文摯樸懇切的語言,鑑賞本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表達效果。

學法指導:

誦讀法、質疑探討法、品味涵泳法

知識鏈接:

1、作者與作品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自幼喪父,母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於鄉里。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公元265年,晉武帝司馬炎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採取了懷柔政策,請李密出來做官,先拜郎中,後又拜為洗馬(太子侍從官),李密拒絕應召,但這很容易招致武帝的疑慮,以為他懷念舊朝,於是李密上《陳情表》,以奉養祖母為理由辭不應徵。

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並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2、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是臣子上給皇帝的書信。它與一般上書奏摺的不同在於常含有表示陳情、訴説心曲的意思。《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本文出自《文選》(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卷三十七,原題作《陳情事表》。

學習過程:

一、初讀:夯實基礎,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給加點字注音(a級)

險釁( ) 夙( )遭閔( )兇 祚( )薄 期( )年 隕( )首

逋( )慢 煢煢( )孑( )立 拔擢( ) 矜( )育 日篤( )

優渥( ) 終鮮( )兄弟 期( )功強( )近( )

洗( )馬 猥( )以微賤 責臣逋( )慢 猶蒙矜( )育

2、積累文中出現的古今義詞及表現官職變動的詞語:

3、思考:作者陳情的'背景如何?試用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b級)

點撥:重點研讀第二段中體現作者上表陳情時兩難處境的相關語句。

二、品讀:品讀賞析,體會感情。

(一)品讀第一、二段:

1、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身世?試找出相關語句,試着翻譯並加以賞析 。(c級)

品析:

2.哪些語句寫出了祖孫相依為命的悽苦?試找出來並加以翻譯。(c級)

點撥: 重點研讀第一段的相關語句,也可以參照第二段中的“更相為命”的相關語句進行解讀。

3、有感情地朗讀以上語句,並試着背誦。

4、小結一、二段的抒情內容,深入體會本部分陳情於事,動之以情的表達效果。

(二)品讀第三段,思考:

1、在這部分的表述中,作者寓理於情,曉之以理。試分條概括關於作者“情不得已”的説理內容。(d級)

點撥:説理內容可以分為三層,分別以“伏惟”“且”“但”為語言標誌進行文意轉換。

2、寫自己在前朝為官的經歷是否是閒筆?試談談你自己的看法。(d級)

點撥:可結合本文的第一讀者的特殊身份,進行深入探討。

(三)品讀第四段,思考:

1、作者直接表現陳情目的的語句是哪句?並試着翻譯。(c級)

2、本段在提出目的前,還進行了哪些鋪墊?是否多餘?(e級)

三、總結陳情的脈絡:(d級)

小結:為了達到“乞終養”的目的,作者首先陳述個人遭遇,祖母情深,作為陳情依據;繼寫進退兩難的狼狽境地,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時剖明心跡,排除了不願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後提出解決方案。

作者一路寫來,發乎情,歸乎理,情真意切。於懇切、樸實中見至真、至善、至美。

四、表達交流(d級)

《陳情表》的動人之處在於它陳情的情真意切。有人説:“它的語言是有形的,也是有聲的。”假如你是晉武帝,你會被李密打動嗎?請寫一段話,來表達你的閲讀感受。要求:語言得體、準確。

五、作業佈置

熟悉全文的抒情脈絡,採用“關鍵語句串聯法”,誦讀全詩。

《陳情表》教案 篇8

一、課文悟讀

本文是李密向晉武帝司馬炎上的表文。文中敍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況和祖母對自己的辛勤撫養,真摯地表達了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感情,詳盡婉轉地説明了自己屢次辭謝晉朝徵召的原因,既表達了對晉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終養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文章將訴情之語與陳理之言交融一體,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與説服力。本文交錯出現了幾種感情:處境狼狽的憂懼之情,對晉武帝催逼就任的不滿之情,對祖母的孝順之情。如奉詔,則是不顧相依為命的祖孫之情;如順私情,又陳述苦衷而不被允許。況且李密作為蜀漢舊臣,如果堅持不從新朝天子的命令,便容易被懷疑為堅守名節,蔑視當朝,恐怕要被視為心懷不滿,圖謀復辟的賊子貳臣了。因此在爽快明言之後,李密便語帶感激地表達出以“我”“亡國賤俘,至微至陋”的身份,承皇帝“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待遇,“豈敢盤桓,有所希冀”的憂懼之情,但理在情中。而今,九十有六的祖母“夙嬰疾病,常在牀蓐”。病榻之前惟有他一人常“侍湯藥,未曾廢離”。在下文中,作者又一次對這種感情作了照應:“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此情之下,要讓李密撇開祖母遠去,實在是天理良心所不容的。作者就是這樣將感情真真切切地表露出來,在人聽來既合乎情,又達於理。文章的第4段,李密提出瞭解決的辦法。“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所以,“願乞終養”。即先盡孝後盡忠,亦合情合理!晉武帝閲其表後,竟讚揚他説:“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不但停詔,而且給予優厚待遇: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從這驚人的效果中,足見這篇奏表寫得多麼成功。

二、亮點探究

1.用詞委婉、感情真摯。

探究學習:陳情,述説自己的心情境況。表,向皇帝上書陳述請求的一種文體。此表是西晉初晉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寫的。三國後期,魏的實權落在司馬氏手裏,到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公元265),司馬炎代魏即帝位,改國號為晉,年號泰始。在此之前兩年,蜀漢(劉備建立的政權)已經滅亡(孫吳到公元280年才滅亡),李密的家鄉由晉統治。李密有學問,所以晉武帝想徵他做官。李密原是蜀漢的舊臣,故國滅亡才三四年,難免有傷感之情,又因為司馬氏陰險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難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堅辭。《陳情表》所面對的是晉武帝這個特殊人物,所寫的又是他最為敏感的問題。文中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詞,比如不説“父死”,而説“慈父見背”,不説“母親改嫁”,而説“舅奪母志”;又如“猥以微賤”“犬馬怖懼”“伏惟”等,以典雅謙恭的語言,懇切真摯的語氣,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跡。特別到結尾處,簡直是含淚哀求的語氣,並以“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為誓,忠愛之情溢於言表,出現在武帝面前的儼然是一個活脱脱的忠臣形象,終於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2.語言駢散並用。

探究學習:藉着排比、對偶句式整齊而和諧的節奏,反覆地強調語意,情感也得以加強,往往通過內容上的相互對立和相輔相成,來表達情緒上的起伏變化。例如“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通過內容的對立,突出了李密無所適從的心態。又如“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通過“祖母”與“臣”的兩情依依、相輔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3.以四字句為主,間以長短句。

探究學習:參差錯落的句式,不僅音節、語氣有緩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於更好地表達情感。作者在寫到應詔與奉親的矛盾時,一連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朝廷催促甚急“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但“劉病日篤”,使他不能成行。所以,他處在“欲奉詔奔馳”和“欲苟順私情”的“進退”之間,狀況“實為狼狽”。短促的節奏,反映出異常緊張的情勢,有效地突現出從皇上到地方官徵召的急切心情,又表現出李密無所適從的矛盾心理。

三、選題設計

“忠”“孝”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內涵,請同學就當今社會裏如何理解“忠”和“孝”談談自己的看法。

研究方法:

(1)比較法。可將本文與《鄭伯克段於鄢》《獄中上母書》等作比較閲讀,從中揭示規律。

(2)情境探究法。可聯繫具體的背景和情境進行分析。

《陳情表》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明確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詞語,充實文言倉庫,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

2、通過反覆誦讀,體會作者在敍事中表達的至真至誠的苦情、親情、忠情。

3、激發學生孝親意識,繼承古人孝敬長輩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難點】體會作者於層層敍事中表達的衷情,繼承古人孝敬長輩的傳統美德。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啟發法、合作探究法

【預習檢測】

1、給下列加點詞語注音:

臣以險釁( ) 憫( )臣孤弱 夙遭閔( )兇

終鮮( )兄弟  常在牀蓐( ) 猥( )以微賤

責臣逋( )慢 猶蒙衿( )育  寵命優渥( )

豈敢盤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

除臣洗( )馬 逮( )奉聖朝  過蒙拔擢( )

門衰祚( )薄 更( )相為命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 ) 常在牀蓐( )

零丁孤苦( ) 四十有四( )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有一位蜀漢舊臣,幼年父親早死,母親改嫁,和祖母相依為命。蜀國滅亡後,新帝晉武帝多次徵召他為官,可這時祖母已是96歲高齡,疾病纏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為官他就沒有辦法孝敬祖母,同學們你們説他該怎麼辦?他寫了一篇表文婉言辭謝,據説晉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他奴婢兩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表文。

(二)預習檢查,解讀文題

1、檢查預習

小組自查,抽查部分學生,讓他們介紹作者、寫作背景以及文章體例,解釋“夙、兇、薄、息、尋、除、拔”等字的意義。

2、提問解題:本文是誰在陳情?向誰陳情?為何陳情?

小組搶答陳述

李密( 224 - 287),西晉犍為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於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徵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徵。

晉武帝。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採取懷柔政策,徵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徵,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三)初讀感知,明確內容

1、自讀課文,説説四段文字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教師總結:第一段 孤苦無依母孫相扶(身世悽苦,祖母撫養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盡孝責無旁貸。)

第二段 朝廷恩遇進退兩難(進,無以報答祖母養育之恩;退,不能回報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激君恩 感念母恩(感激朝廷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撫養之情。)

第四段先孝後忠忠孝兩全(願乞終養,報答祖母養育之情;保卒餘年,盡節陛下知遇之恩。)

(四)誦讀文本,體會情感

1、教師範讀。

學生談感受,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婉轉悽切、真摯動人。

幻燈展示誦讀提示:悲的感情“氣沉聲緩”

急的感情“氣短聲促”

重點指導以下句子: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2、小組朗讀

以小組為單位互讀互評,揣摩情感,感受節奏、重讀、語氣的運用,最後推選一名同學進行誦讀PK

3、誦讀PK

每組派一名同學選讀文本,評選最佳誦讀選手。

4、反覆誦讀,體會作者在文章中陳了什麼情?

教師補充:李密原是蜀漢的舊臣,故國滅亡才三四年,難免有傷感之情,又因為司馬氏陰險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難免有戒心,所以李密均以侍奉祖母為由,均辭命不從。在封建社會裏,違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更何況是一個“至微至陋”的蜀漢降臣。

學生的回答可以不拘泥於孝情和忠情,可談孤苦之情、感恩之情、兩難之情、恐懼之情,對舊朝的忠心,對司馬氏政權的戒心,等等。

5、集體有感情地誦讀全文,結束文本學習。

(五)拓展延伸,抒寫孝情

過渡:李密至孝,與祖母相依為命。文中所寫皆是真情實意。為了喚取晉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陳其事,而是悽切婉轉地表明心意,層層陳情,同學們認為哪種情感最為重要。圍繞着“忠”“孝”二字反覆陳述自己家庭不幸,與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親情,表達對新朝寵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順祖母的哀哀衷情。

播放組圖,配音解説。

2、請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説”為題寫一段話。

(六)作業

1、整理課文中的成語。

2、反覆誦讀,揣摩文章的語言藝術。

【小結】

《陳情表》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它陳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歲的年紀始終關注的永遠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愛情,最易忽略的卻常常是親情、孝情。希望李密對祖母的烏鳥深情能讓我們有所感悟,有所行動,為親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卻真誠的回報。

【板書設計】

《陳情表》教案《陳情表》教案忠 陳情 孝

(先盡忠,後盡孝)

標籤: 陳情表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pewrn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