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物質的量教案

物質的量教案

物質的量教案1

一、教學內容

物質的量教案

教學重點:

1、引入物質的量的必要性

2、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3、阿伏伽德羅常數及其應用。

4、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粒子數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兩個基本公式的應用。

課時安排:約15~20分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認識到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之間的關係;掌握摩爾質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爾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3、掌握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係。能用於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

過程與方法:

1. 培養邏輯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 培養計算能力,並通過計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培養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學過程設計

六、板書設計

二、基本公式

七、教學反思

物質的量教案2

一. 教學背景分析

根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所確定的“內容標準”,在必修課程的6個主題中,《化學實驗基礎》是必修課程的核心。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要讓學生學好化學首先要學生了解化學的這一特徵並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學習化學。物質的量作為化學基本概念學習。物質的量是學生在前面學習了化學實驗基本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的新概念,為以後物質的量濃度配製,化學計算的學習作了鋪墊。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及其單位摩爾;

2、初步學會“物質的量、微粒數”之間的相互轉化。

3、瞭解引進摩爾這一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類比的方法從熟悉、具體的概念入手來認識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學會選用合適的集合概念來計量物質。

3、學會從化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抽象出解決該問題的數學本質,並將其進一步應用到化學問題的解決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在化學研究、學習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養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的概念;物質的量和微粒數之間的相互轉化。

教學難點:物質的量的概念。

四、教學方法:實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實質,清晰脈絡關係,結合練習。

物質的量教案3

一、 教材分析

1. 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化學1(必修)第一章第二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第一課時。本節教材是在學習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物質組成的物理量,通過本節的探究既懂得了 “物質的量”這個新物理量的應用,又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物質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能力,同時為電解質溶液,中和滴定的學習奠定基礎。

2. 教學內容

本課題共包括三大內容: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與粒子數存在的關係。本節課的內容都是新的理論知識,同學們第一次接觸物質的量這個新物理量,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概念,單位以及應用。

3. 教學目標

⑴ 知識與技能:掌握物質的量、摩爾和摩爾質量的概念;掌握物質的量、物質的微粒數、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對知識的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邏輯推理和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⑵ 過程與方法:通過舉例分析和總結,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從達到本課題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以及和本單元《從實驗中學化學》中心內容的聯繫來看,《物質的量》這一內容的重點,可以確定為“物質的量的概念及單位”“ 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與粒子數之間的關係”和有關知識的應用。

【教學難點分析】從學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識與技能水平來看,教學的難點應該是“通過舉例分析總結得出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這些新概念及如何應用” 。由於高一學生化學科學意識還比較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同時《物質的量》是純理論性的知識。要使學生感興趣、完全理解物質的量這一個新的化學概念,需要多聯繫生活,通過舉例,把理論性知識生活化,並引導學生回想以前所學知識,通過例比的方法來學習本節課知識,從而加深理解和記憶。

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避免單一的授課方式,教師應該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⑴遊戲。通過學生數粉筆的活動,調動課堂氣氛,同時為接下來的課題的引入做準備。

⑵質疑。遊戲後,對遊戲結果提出質疑,結合生活分析,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

⑶分析總結。在“物質的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按“提出問題——結合生活的能力,運用已學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二、 學情學法分析

⒈ 學情分析

⑴ 學生起點能力分析

物質的量是一個新的化學概念,比較抽象,以高一學生的已有化學知識和科學素養,要完全理解,並懂得運用比較困難。把化學與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挖掘化學知識,並能運用已學知識,通過對比來理解記憶新知識。

⑵ 學生“認知方式”分析

學生理解能力基本沒問題,但是處理信息能力及對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識,運用知識等能力較差,因而在此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這些能力的培養。

⒉ 學法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而學生是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教學生怎樣去學,是學生動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⑴ 思——敢思會思

學生在課堂上要敢於思考,積極配合教師,改變“被動”、“灌輸式”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這樣,即活躍了思維活動,又使學生體會到思考的必要與快樂。

⑵ 探索——發現問題

對生活中的一些例子進行分析,發現生活中的化學,用化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

⑶ 回顧對比——舉一反三

本節教材是理論知識,通過回顧已學知識,再對比引入新知識,能更好的理解記憶新概念。

2、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以講述教學法為主,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自己觀察和思考去認知新知識,“發現”得出結論和規律性知識。從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探索發現的能力。

通過舉例,讓學生從生活中的例子發現化學問題,引導學生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引導學生回顧已學知識,類比的方式來學習理解新概念。

綜上所述,可依據“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引導探究——得出結論——回顧對比——加深理解——提問——學會應用”。

物質的量教案4

1.有關溶液的知識網絡

2.溶液體積、密度、溶質質量分數之間的關係

對於任意溶質B的水溶液,溶液體積V[B(aq)]、溶液密度[B(aq)]和溶質質量分數w(B)之間的關係是:

m[B(aq)]=V[B(aq)]×[B(aq)]

m(B)=m[B(aq)]×w(B)=V[B(aq)]×[B(aq)]×w(B)

3.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稀釋的規律

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稀釋前後,溶質質量保持不變。設稀釋前溶液的質量為m1、溶質質量分數為w1,稀釋後溶液的質量為m2、溶質質量分數為w2,則:

m1w1=m2w2本知識導學運用

本知識詮解重要提示1.物質的量濃度

(1)定義:以單位體積溶液裏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

(2)公式:c(B)n(B)/V

單位:molLB或molm-3

(3)含義:在1L溶液中含有1mol的溶質,這種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就是1molLB。

2.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製

(1)常用儀器

①配製中必須用到的儀器有容量瓶、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托盤天平或量筒。

②容量瓶是配製準確濃度的溶液的儀器,是細梨形、平底的玻璃瓶,瓶中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頸都有標線。常用規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

(2)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稱量前先把遊碼撥到標尺的零刻度處,檢查天平的擺動是否平衡,如未達到平衡,可以調節左、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在托盤天平兩個盤上各放一張相同質量的紙,然後把要稱量的藥品放在紙上稱量,潮濕的或具有腐蝕性的藥品必須放在玻璃器皿裏稱量。

③稱量物放在左盤,砝碼要用鑷子夾取,先加質量大的砝碼,再加質量小的砝碼,最後移動遊碼。

④稱量完畢應把砝碼放回砝碼盒中,把遊碼移回零刻度處。

(3)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製

①操作步驟:

a.計算→計算所需溶質的質量或體積。

b.稱量→用托盤天平稱取固體質量,或用量筒量取液體體積。

c.溶解或稀釋→在小燒杯中溶解固體、稀釋溶液,冷卻至室温。

d.移液→將小燒杯中液體(沿玻璃棒小心轉入一定體積的容量瓶中)進行無損轉移。(轉移過程將燒杯和玻璃棒用蒸餾水洗滌2~3次,將洗滌液一併轉移至容量瓶中振盪,使溶液混合均勻)

e.定容→向容量瓶中加水至離刻度線2~3cm,改用膠頭滴管加入至刻度線。搖勻→蓋好瓶塞,用食指頂住瓶塞,另一隻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轉過搖動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勻。裝瓶→貼標籤。

②應注意的問題:

a.根據所配溶液的體積選取合適規格的容量瓶,因為配製過程中用容量瓶定容,而容量瓶的規格是固定的,常用的有50mL、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不能配製任意體積的溶液。

b.因為溶質在燒杯中溶解或稀釋時常有熱效應。溶質在燒杯中溶解後需冷至或恢復至室温方能轉入容量瓶中,更不能把溶質直接放入容量瓶中加水溶解。

c.溶解溶質的燒杯及玻璃棒在溶質轉移後必須洗滌2~3次,洗滌液全部轉入容量瓶,否則,溶質將有損失。

d.如果定容時加水超過了刻度線,不能將超出的部分再吸走;若搖勻時不小心灑出幾滴,不能再補加水至刻度,這樣都將使配製的溶液濃度偏低。出現以上兩種情況,只能重新配製。

e.用膠頭滴管定容準確後再振盪,出現液麪低於刻度線的情況不要再加水,這是因為極少量的溶液濕潤磨口處而附着在玻璃壁上。對溶液濃度影響很小,可忽略不計。

f.在用固體NaOH配製NaOH溶液時,要注意易潮解和腐蝕性藥品的稱量。在用濃硫酸配製稀硫酸溶液的時候,要注意濃硫酸稀釋的操作。

3.基本計算

(1)稀釋定律:溶液在稀釋前後溶質的量保持不變:

1.(1)溶液體積不等於溶劑體積,是溶質和溶劑混合溶解後的實際體積。

(2)“溶質”是溶液中的溶質,可以指化合物,也可指離子。

(3)對於一定濃度的溶液,不論取用體積是多少,雖然在不同體積的溶液中,溶質的量不同,但濃度是不變的。

(4)帶有結晶水的物質作為溶質時,其“物質的量”的計算,用帶有結晶水物質的質量除以帶有結晶水物質的摩爾質量即可。

2.容量瓶使用應注意

(1)要考慮容量瓶的規格,每一容量瓶只能使用瓶上規定容積的溶液。

(2)使用前要檢查是否漏水。

(3)不能加熱,不能久貯溶液、不能在瓶內溶解固體或稀釋液體。

4.思考:(1)在托盤上稱量NaOH固體應注意什麼問題?

(2)稀釋濃H2SO4時應注意什麼問題?

答案:(1)因NaOH極易潮解,應用小燒杯間接量,不能用小紙片;因跟CO2反應,稱量要快速。

(2)把濃H2SO4逐滴滴入水中,不可反加,並用玻璃棒不斷攪拌。

4.(1)溶質在燒杯中稀釋或溶解過程總有熱效應。因容量瓶的使用有一定的温度指數,只標明在一定温度下的正確體積(如20℃、250mL),其含義是,只有當液體的温度與容量瓶上標出的温度相同時,量出的體積才是準確的。這是因為,不管是固體(容量瓶的材料)還是液體(溶液)都存在熱脹冷縮現象,所以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冷卻。

(2)因為當兩種性質不同的溶液混合時,混合物的體積有可能小於兩種液體體積之和,也有可能大於兩種液體體積之和,若等水加到標線時再振盪搖勻,則振盪搖勻後液體的體積就有可能超過標線,這樣配製的溶液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在容量瓶中的液體尚未達到標線時,就必須反覆振盪搖勻。c1V1=c2V2

(2)有關溶質B的基本計算公式:

cB=

nB=cBV= = =

(3)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換算式:

cB=

注意理解上述表達式中各英字符所表達的意義及單位:

nB——溶質B的物質的量(mol)

ω——溶質B的質量分數

V——溶液體積(L)

cB——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mol/L)

mB——溶質的質量(g)

B——溶質B的式量

B——溶液密度(通常用g/cm3)

物質的量教案5

一、指導思想

化學基本概念的學習,長期以來都陷入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困境。既無生動有趣的實驗,又無形象具體的研究對象,如何讓概念學習的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對此我進行了大量探索,選取了“物質的量濃度”這一概念教學作為嘗試。

在教育部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我力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第一課時。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通過本節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 技能:a.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別與聯繫。

c.瞭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能力 方法: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 態度: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成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c.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係,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為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為教學難點。

三、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初中接觸的 “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祕感和泛味感。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依據主體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

按照主體探究式學習,我在教學中力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設情景 引入課題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於課堂。我提前一週佈置學生課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種溶液的標籤,很快他們帶來了自己家中的諸如複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藥水、枝江大麴、礦泉水等,實驗室諸如硫酸、NaOH溶液等標籤。在課堂上我將請他們相互展示,並根據自己手中的標籤歸納表示溶液組成的多種方法:v/v 、/v 、n/v、/,從而教師引入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之一—物質的量濃度。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真正感受到化學於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主體探究式學習認為:學習者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新知識。

採用主體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再把“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從課本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質的量”、“溶液的質量”、“溶液的體積”等基礎通過生生間、師生間的相互協作來獲取新的概念。

學生首先自主閲讀課本感受概念,然後在三個具體實例的練習中運用概念。

(計算下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1. 1l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為1L的溶液。

3. 1lNaOH固體溶於1L水配製的溶液。)

第一個練習直接運用概念的表達式;第二個練習鞏固前面所學知識“物質的量與物質的質量間的換算”。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學生更是如此。兩個不同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個練習看似簡單,實則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學生們將在各自不同的評判與反思中,激烈的爭論,我將這個“舞台”讓給學生,他們盡情發揮、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對此練習可能會有下列見解: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1 l/L;溶液的體積和溶劑的體積是不相同的; 此題尚須補充、添加已知條件;必須知道NaOH固體的密度,則可計算NaOH固體的體積,然後與水的體積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體積;體積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須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過溶液的質量求出溶液的體積。

整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僅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説,用彼此的心靈去相互碰撞。直到他們達成共識,共享成功後,我再給出練習所缺條件—溶液的密度,同學們再次進行計算,他們就不僅僅領悟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還掌握了溶液體積的計算方法。乘勝追擊的`幾個判斷題的設計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啟發學生總結溶液稀釋和體積分割時對物質的量濃度的影響及溶液中溶質的微粒種類,即為後面的“當堂反饋”作好鋪墊,又達到了昇華概念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為豐富。

在他們享受成功喜悦之際,我隨即會對他們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的關係:

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都是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他們之間有怎樣的區別與聯繫呢?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在學科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我請同學們自行設計表格將兩個物理量進行對比。相信他們很快就能從兩者的“溶質的單位、溶液的單位、計算公式”作出比較。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對感性認識強於理性認識的絕大多數學生來説,兩個物理量間轉換關係的建立存在着較大難度。於是我為學生準備了密度為1.38 g/c3的40%的NaOH溶液,當他們經過具體化、形象化的轉換,再採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將所有的數據換成字母進行推導,抽象的公式隨即而生。

拓展昇華

成功的喜悦會再一次觸及他們,而課本知識此時一定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於是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昇華。充分利用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投影,為學生提供了物質的量濃度在工業生產、醫療保健、環境監測和科學實驗等方面的應用,使學生從中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與本節知識相關網站的提供,供學生課後進行延伸性學習,促使其萌發新的學習動機。

當堂反饋

精心設計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當堂反饋,鞏固知識、技能目標。

1. 下列溶液中氯離子的濃度與150L0.5 l/L氯化鋁溶液中的氯離子的濃度相等的是:

A.150L1l/L氯化鎂溶液 B.450L1.5 l/L氯酸鉀溶液

C.50L1.5 l/L氯化鉀溶液 D.50L0.5 l/L氯化鐵溶液

2. 一種NaOH溶液的濃度為a l/L, 密度為g/c3,則這種溶液的質量分數是:

A.1000a/40 B.40/1000a C.1000/40a D.40a/1000

3.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有很多種,他們之間都存在着一定的聯繫。我請同學們利用自己課前收集的各種溶液的標籤,相互命題,將其它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換算成物質的量濃度。一時間,同學們由學生身份轉變為教師身份,他們定會興趣盎然,相互命題相互解答的過程,既能讓學生體驗成就感、充實感,又能提升學生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靈活運用程度。而對於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我為他們準備下列練習。

(1)礦泉水中各元素的組成常用質量體積濃度來表達,其單位為g/L。其中鈣的含量為≥4.0,它表達什麼含義?其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2)枝江大麴的酒精度為450,它表示體積百分含量,要將其換算成物質的量濃度,尚須哪些物理量?

帶着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的學生們,此時又帶着化學課堂的收穫走向生活實踐,實現了學習與生活的有機銜接,課堂教學也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設計中,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我沒有過分強調,而側重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學會分享與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將使他們受益無窮。

一週前,學生們經歷了溶液標籤的收集過程,都主動與我交流,他們這樣説道:“原來我的家裏就有這麼多與化學知識相關的物品呀!” “我帶來的1:4的鹽酸是什麼意思?”“我們什麼時侯上這節課呢?”……課未始而思無盡,主體探究式教學模式為我和我的學生們創造了一片共同學習的廣闊天地。

物質的量教案6

一、課題:高一化學-物質的量

二、課型:新授課

三、課時:第1課時

四、授課教師:卜婷婷

五、教學目的:1、理解物質的量的概念,知道摩爾,知道阿伏加德羅常數及其與物質的量的關係,學會已知粒子的數目、摩爾質量中的任意一個求另一個。2、知道摩爾質量的概念,理解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的關係,學會已知物質的量、質量中的任何一個求另一個。

六、教學重點物質的量的概念 摩爾質量的概念 物質的量的求法 已知質量求摩爾質量 已知物質的量求粒子數

七、教學難點對物質的量 摩爾 摩爾質量 摩爾質量與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的關係

八、教學過程

1、通過複習第一章氧化還原反應,寫出化學方程式,從宏觀物質的質量和微觀粒子的數量兩個角度來分析該方程式,從而得到宏觀與微觀必然存在某種聯繫的結論,引出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物質的量”。

2、舉出幾個與物質的量作用相似的幾個生活中常見的發明。如:12 個 = 1 打等。

3、講解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符號、單位。

4、物質的量的單位引出本課的第二個重點——“阿伏加德羅常數”;講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由來,數值(強調其單位)。

5、講解阿伏加德羅常數與物質的量的關係,給出公式:n = N / NA

6、運用上述公式做計算練習。

7、總結本課的主要內容,提出注意“粒子”的概念。

物質的量教案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專題,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單元,第二標題。物質的量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貫穿於高中化學的始終,在化學計算中處於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學生主要從定性的角度或簡單的定量角度去學習化學知識,而《物質的量》這一節的學習會使學生對化學中的"量"有一個新的認識。因此教好物質的量的概念,不僅能直接幫助學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關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而且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有關的計算打下基礎。所以,物質的量的教學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含義;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通過練習掌握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數目間的關係,初步認識到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之間的關係。

(2)能力目標: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概念的推導及應用,形成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養成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新的優良品質。

3.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掌握摩爾的概念及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間的轉化。

二、教學方法分析

(1)採取目標分層教學法

課前五分鐘檢測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微粒間轉換的理解與應用,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新課教學主要採取對比歸納法:通過與生活中的某些質量小,數量大的實例對比指出化學反應中存在的相同情況--提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通過與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單位的對比提出摩爾的概念,幫助學生通過對比理解和記憶物質的量與摩爾的關係;通過與生活中實例對比(一盒粉筆,一打羽毛球)重點説明摩爾的概念,以此使學生對抽象的摩爾概念具體化;通過適當的分層練習強調指出學習摩爾需要注意的問題並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的掌握本節知識。

(2)講練結合

課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老師很快掌握學生的情況,更能讓學生及時地熟悉所學知識。

三、學生情況分析:

對於化學課的學習,高一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老師將一個知識點多次講練以強化其理解與記憶,因為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較慢,遺忘速度快。由於物質的量這一節的概念比較抽象,限於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理解透徹。因此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四、 教學程序:

[課前檢測]:

(1)1個H2O中含___個H,___個O,___個原子。

(2)105個H2SO4中含___個H,___個S,___個O,___個原

(3)1個C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4)1個NH3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幫助學生回憶微粒間的轉換關係,為從"個 --> 摩爾"的轉化做好鋪墊)

[導入]:

(1)由一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單位(粒)和實際生活中並不使用粒的矛盾為後來引出化學反應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過反應方程式:C + O2 === CO2 引導學生討論:反應實質是什麼?(微粒間的反應);實際中是採用稱取質量的方法進行反應,質量如何體現反應的實質?已知一個碳原子的質量是 1.993X10-23g , 計算12g碳含多少個碳原子?(約6.02X1023個碳原子)

[小結]:

用所學的知識表達反應實質是很麻煩的,必須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物質的量[新課講解]:物質的量:表示物質微粒數目多少的物理量。

物質的量教案8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瞭解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係。

2.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係。掌握有關概念的計算。

3.進一步加深理解鞏固物質的量和摩爾的概念。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並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強調解題規範化,單位使用準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摩爾質量的概念和相關計算

教學難點: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係

教學方法:探究式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什麼是物質的量?什麼是摩爾?它們的使用範圍是什麼?

[回答]物質的量是表示物質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每摩爾物質都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粒子,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為。物質的量和摩爾都只適用於微觀粒子,不能用於宏觀物體。在使用物質的量時應該用化學式指明粒子的種類。

[引言]既然物質的量是聯繫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橋樑,那麼如何通過物質的量求出物質的質量呢?也就是説1mol物質的質量到底有多大呢?我們先填寫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從這些數據中得出有用的結論。粒子符號

物質的式量

每個粒子的質量

(g/個)

1摩爾物質含有的

粒子數(個)

1摩爾物質質量

(g)

[答案]C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2,1mol碳原子含有個碳原子,1mol碳原子的質量為個。同理Fe的相對原子質量是56,1mol鐵原子含個鐵原子,是56g。的相對分子質量是98,1mol硫酸含個硫酸分子,是98g。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8,1mol水含個水分子,質量是18g。電子質量過於微小,因此失去或得到電子的質量可忽略不計,所以的式量是23。1mol鈉離子含有個鈉離子,是23g。的式量為17。1mol氫氧根離子含個氫氧根離子,是17g。

[學生思考]由以上計算結果可得出什麼規律?

[結論]①1mol任何原子的質量在數值上等於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②1mol任何分子的質量在數值上等於這種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

③1mol任何離子的質量在數值上等於這種離子的式量。

(此處還可以用其他方法引入得出結論。例如:通過推導得出

[講解]因為任何一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以12C的1/12為標準所得的比值。所以,1mol任何原子的質量比,就等於它們的相對原子質量比。由此我們可求出x值和y值。

計算得出x=16gy=32g

[得出結論]1mol任何原子的質量,若以克為單位,在數值上等於其相對原子質量。那麼由原子構成的分子,1mol分子的質量應該在數值上等於其相對分子質量。而對於離子,由於電子的質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因此1mol任何離子的質量在數值上等於這種離子的式量。)

物質的量教案9

[課題] 第三章第一節:物質的量

[課時] 1課時

[教學目的要求]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瞭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係。

2、使學生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

3、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係。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教學過程]

[引入基本概念] 18克水可以用托盤天平稱量,但1個水分子卻無法稱;1把大米可以稱量,1粒大米卻無法稱,但1粒大米質量可以計算,同理,1個水分子的質量也可以計算,通過物質的量進行換算。科學上用“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把一定數目的原子、分子或離子等微觀粒子與可稱量的物質聯繫起來。

[板書] 一、物質的量

[類比] 物質的量是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之一,是一個基本物理量。(幻燈或小黑板)7個基本物理量一覽。正如時間、質量這些物理量一樣,物質的量這四個字是一個整體,不能拆開理解。物質的量的符號為n。

[板書]1、表示含有一定數目粒子的集體。

2、符號:n。

[講述] 1971年,第十四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用摩爾作為計量原子、分子或離子等微觀粒子的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的符號為mol,簡稱摩。

[板書] 二、摩爾

1、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

2、符號:mol。

[過渡] 1mol的粒子到底含有多少個粒子?又怎麼跟質量聯繫起來呢?

[講述] 每個基本物理量的單位都有它的標準,如質量的單位——千克的標準是國際千克原器。摩爾這個單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數目為標準的。而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數目約為6.02×1023個,也即1mol12C中所含C原子個數約為6.02×1023個。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以NA約為6.02×1023個。

[板 書] 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約為6.02×1023個。

[舉 例]

1摩爾



氧原子



約為6.02×1023個



1摩爾



水分子



約為6.02×1023個



1摩爾



氯離子



約為6.02×1023個



[講 述] 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摩爾這個概念只適用於微觀

2、使用摩爾時必須指明物質微粒的名稱或符號。例:1molH2、2molNa+。

3、6.02×1023只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約字不能漏掉。

[計 算] n=N/NA

0.1molH2中,含有 molH。

2molCH4中,含有 molC, molH。

3.01×1023個H2O中,含有 molH, molO。

0.1molNa作還原劑時,失去的電子數是 個。

[過 渡] 1mol不同物質中所含的分子、原子或離子的數目雖然相同,但1mol不同物質的質量是否相同呢?

[復 習] 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

以12C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其它原子的質量跟它比較所得的比值,就是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例:1個12C原子質量是:1.993×10-26kg,1個O原子質量是:2.657×10-26。那麼,O的相對原子質量=12×2.657×10-26/1.993×10-26=16。

[講 述]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1個C的質量與1個O的質量之比是12∶16。因此1molC與1molO的質量之比是12∶16。又1molC質量為12g ,因此1molO質量為16g。

由此推出,1mol任何粒子的質量,就是以克為單位,數值上等於該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這個質量就是摩爾質量,即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

[板 書] 三、摩爾質量

1、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

2、符號:M

3、單位:g/mol

4、計算公式:M=m/n

[舉 例] 課本上例題。

[小 結] 物質的量、摩爾、摩爾質量概念。

[作 業] 課本P48習題。

物質的量教案10

一、指導思想

化學基本概念的學習,長期以來都陷入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困境。既無生動有趣的實驗,又無形象具體的研究對象,如何讓概念學習的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對此我進行了大量探索,選取了物質的量濃度這一概念教學作為嘗試。

在教育部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我力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第一課時。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通過本節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a.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別與聯繫。

c.瞭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能力方法:

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

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

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成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c.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係,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為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為教學難點。

三、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初中接觸的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祕感和泛味感。

標籤: 物質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299qr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