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談談新課標中的過程與方法(網友來稿)

談談新課標中的過程與方法(網友來稿)

寧夏銀川十八中 高強

談談新課標中的過程與方法(網友來稿)

新課標在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方面,強調“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位一體的綜合。本文就“過程與方法”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充分落實課堂教學中重視“過程與方法”的重要性。

新課標明確提出“過程與方法”有別於過去大綱的相關思路,把它鄭重地提出來,説明在這方面,我們的教學已經出現了問題,正如一個人意識到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存在時,那就説明這個部件已經出現了毛病。

過去,我們在統一標準的尺度內,着重審核學生的結果,儘管講究一定的方法,但更看重的是殊途同歸,更形象的説法是: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於是培養了雙重性甚至多重性的學生,他們往往有高額的學業成績,卻沒有與之相適應的能力,他們往往在正常場合振振有詞,彬彬有禮,但在其它場合污言穢語,旁若無人,他們有的“什麼都懂”,但也有的“一竅不通”。所有這些都是因為我們使用着一把尺子,考核了學生原始性記憶的能力,忽略了學生的理解記憶,只注重了學生的天性,忽略了他們的人性,注重了先天因素,忽略了後天因素,其實説穿了,只考核了學生父母的優劣,忽略了學生的本身。在教學活動中,往往扼殺了學生奇思怪想,甚而諷刺挖苦他們為課堂的擾亂者,為此,教師還很生氣,有篇小小説這樣寫着:畫家有位六歲的小孫女喜歡畫畫,她畫了一棵樹,畫家説這不是樹,哪有樹枝比樹幹粗的樹;小孫女又畫了一隻兔子,畫家説這不是兔子,哪有紅色的兔子;小孫女又畫了一匹馬,畫家説這不是馬,哪有長翅膀的馬,小孫女説,我想讓它長翅膀。後來,小孫女畫了一隻母雞和雞蛋的畫,雞蛋比母雞大,送到西班牙參加國際兒童繪畫展,獲得了金獎。畫家很納悶:怎麼洋人跟孩子一樣。

教師就是這位畫家,用常規性的眼光和思維形式直對學生,小孫女就是那些有奇思妙想的學生。好在這位小孫女尚未被爺爺的標準所桎梏,還獲取了獎勵,試想,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再過幾年,十多年,讓她上完小學,讀中學,再上大學,她還能如此優異嗎?

當今時代,獨生子女的特殊性,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片呵護中,大腦思維運轉在一路規則中。在家庭,有父母的包辦代替,他們的藍圖父母用自己的愛好一向情原地框定,到學校,教師高標準、嚴要求,強化訓練,幾乎不給他們留下一頁空白紙讓自己填寫塗畫。時代的驕子,完全被攙扶着向前進。這樣,走到的地方,他們很熟悉,而未去的,卻茫然若無。再舉一實驗的事例:就畫蘋果而言,中國的教師在黑板上一筆一式給學生畫着教,日本教師則拿一個蘋果放在講桌上讓學生照着畫,美國教師則抬來一筐蘋果,給每個學生髮一個,學生一邊吃一邊畫。結果,中國學生畫得最好,但大家都是一個模式,缺乏個性。再如,美國教師的一堂生物課,講授蚯蚓,教師端來一盒蚯蚓讓每個學生拿一隻蚯蚓放在桌面上觀察,結果教室裏亂成一團糟,15分鐘後才安靜,教師也在這時才開始上課。這節課如何成功地下來,姑且不談,事後聽課人問為什麼15分鐘後才開課,這位教師説:試想一個學生連一隻蚯蚓都抓不到,我上這節課還有什麼意義?我們中國教師能有這樣大的魄力嗎?我們的教育管理者能容忍這種放任自流,甚至無政府主義的課堂秩序嗎?

這些問題的癥結就在於結果與標準的統一,大一統的思想,整齊劃一的要求嚴重困束着我們。中國教育下的學生善於解決問題,這一點為國際所共識,奧林匹克大賽,中國學生幾乎囊括,追尋歷史,人類許多重大發明與發現無不閃爍華人智慧,但近幾百年來,中國人落後了,產生不了重大的國際影響,近代的四大哲學學説,沒有一個產生在古老文明的中國,中國人被動落後,開始跟着洋人跑,充分驗證了孔夫子的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就是教學理念,至關重要。

我們靜下心來思考:當我們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時,無不為一些討氣的事物津津樂道,所以千萬不要對自己學生的玩皮表示反感和憎恨;當我們獲得某種成功時,美味彷彿是在走向成功之路上的挫折與失敗,所以不要懊惱我們眼前的不如意;啟發孩子體悟母愛的苦衷,是要用愛的過程去打動;長城的結果是雄偉與驕傲,但伴隨在它聳立的全過程中卻是人民的苦難和孟姜女的悲壯;沙漠化的現實與危害是人類一步步破壞自然,自尋滅頂之災的過程。過程是創新的一個重要環節。居里夫人在鐳的提練過程中,發現了r射線的穿透能力,倫琴在實驗過程中,偶或發現了x光射線,李冰父子領大家開鑿都江堰的時候用火把山石燒熱,再澆上水再挖的辦法,八年時間完成了三十年的工作任務,這辦法自然比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盡的辦法更好。其它如鼓風冶鐵,火淬法鍊鋼都是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發現的。其實在做的過程中,這中間藴含着無窮的樂趣,這是創造的樂趣。與其説它是在偉業完成之後,倒不如説是在創造過程 中。在勞動中獲取滿足,在寧靜中體味豪邁。

那麼,如何在教育實踐中去重視以至實施過程與方法呢?

首先,重視學生真切體驗。學生生活清晰記憶保留在真切體驗上,哪怕是因為做錯了什麼被老師打或罵過的體驗,這種記憶尤清,所以體驗是很重要的。比如初二(7)班主題班會,“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班會成功得讓每個聽課老師歎為觀止,原因是初二(7)班學生在一年多時間中有過多次收購廢舊電池的活動體驗,他們由衷之情溢於言表。《論語》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子路、公西華、冉有、曾皙侍坐,孔子讓他們談各自的人生理想,前三個或急躁、或謙讓、或等待,孔子問曾皙“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對話過程中,人生理想的深邃含義讓人在美妙的體味中得到形象的理解,這是一種人生哲理的審美體驗。再如蘇軾,《赤壁賦》中與客的對話,結末是“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美的享受過程中,得到精神境界體驗的超越。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歷史,讓學生在體驗中明白思想品德教育內容,這是不容含糊的。並且要善於把體驗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訓。再者要提醒的是,體驗過份和營養過甚,同樣是有害而無益的。

其次,智力開發的方向是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思維方式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裏,把“學會學習”作為未來社會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學會學習”的基礎是興趣,是方法。孔子説過:“學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中國幾千年前還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著名論述。我們培養學生,要着眼於學生終身的興趣,以及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千萬不能在學校教育中就扼殺他們今後的動力。諸如英國有許多人競無興致莎士比亞的劇作和詩作,原因是在少年時代就被學校強制添壓,搞得厭倦而牴觸,。我們在這方面是值得反思的。

再者,倡導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和與人合作奮發探究的遠大的人生理想。有句名言説的好:“知識是財富,智慧是更大財富,人格是最寶貴的財富”,一個人知識水準可有據可依發畢業證,但一個人的人格道德尺度,審美情趣以及人生經歷中的能力和毅力都無法定性地發放畢業證,因為他是不斷養成,不斷完善貫徹人的一生的過程。

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工作崗位上要把握住過程與方法的設計,爭取用靈活多樣,積極向上的心態,來面對千姿百態的學生,讓他們既能有“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歷練,又要有讓他們“牆內鮮花檣外番”的胸懷,千萬不可因自己的權威標準影響了創新思維的百花齊放,不要到頭來“多情反被無情惱”。

作者郵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noxeq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