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決定語文課文教學內容取捨的因素(八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決定語文課文教學內容取捨的因素(八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聽過許多多學科課的教師一定都有這樣的感受:同樣一篇教材,其它學科不同的教師教,教學的基本內容一致,唯獨語文,不同的教師教,教學的基本內容卻可能迥乎不同。這是因為語文教材是以課文的形式呈現的,而選入教材的每一篇課文都只是我們培養學生諸方面語文能力和讓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載體,許多課文本身的內容並不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這是語文教材有別於別的學科教材的地方。既如此,決定語文課文教學內容取捨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結合教學實例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決定語文課文教學內容取捨的因素(八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一、編者意圖

從理論上講,面對學情相似的學生,執教同一版本的語文教材中的同一篇課文,其“教學內容”應該是相對統一的。就一套教材而言,編者的意圖往往體現在課文前面的“導讀”和課文後面的“練習”中,因而藉助課前的“單元主題導語”和課後的“探究練習”來確定“教學內容”,就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以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雲南的歌會》為例,從單元提示不難看出:編者編排本單元的意圖就是要引導學生去關注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就是要調動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學會發現日常生活中藴藏的情趣,更要引導學生體會每一位作者是怎樣富有個性地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以獨特的語言來展現民俗風情和獨特情感的。

再從課文閲讀提示看,提示主要抓住了該課的內容和主旨--主要描述了雲南歌會的形式,展現了雲南少數民族獨特的民間文化,表現了作者陶醉其中的濃厚興趣和發自肺腑的由衷讚賞。作為教材助讀系統的單元提示和閲讀提示,在內容上側重於幫助學生學,在表述上凝練而富有啟發性。我們可以從中揣摩出編者對於學生學的期待與要求,可以從中確定“教什麼”的大致方向。而要具體精準地確定這一篇的教學內容,還必須仔細研讀教材的練習系統。因為,練習系統才是教材的靈魂所在。教材中,真正能夠反映編者處置課文內容,並具體指引教師從課文中選擇相關信息來生成教學內容的是練習系統《雲南的歌會》一課,總共設計了以下四道“研討與練習”題,練習一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情感;練習二和三引導學生重點揣摩課文的文筆精華--對人物和景物的描寫;練習四由這一篇的閲讀引向課外,讓學生走向生活,關注身邊的民歌、民謠,用文中所學知識進行簡單分析,並體會其中的樂趣。這樣的設置,符合學生從整體入手走進文本,深入文本揣摩精彩之處,走出文本學會遷移的閲讀規律。這四道題體現了編者將課標“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的要求;此外這四道題還分別指向對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的培養。

據此,《雲南的歌會》所教內容必須涉及以下幾個方面:(1)引導學生閲讀本文,調動自身體驗,把握作者眼中的雲南歌會的特點;(2)引導學生透過雲南歌會的特點,揣摩雲南人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3)引導學生分析把握沈從文是怎樣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寫雲南的歌會的,體會作者在獨特的言語表達中所滲透的陶醉與讚賞之情。由此可見,編者意圖是取決我們該教什麼的首要因素。

二、文體要求

2015年11月25日上午,我到績溪縣適之中學東區聽了四節觀摩課,上課的四位語文老師都是我縣各校推薦的有一定名氣的老師,為了體現比賽的公正性,主辦方均讓他們上了七年級上冊的同一篇課文--《看雲識天氣》。此文是七年級學生在整個初中階段接觸到的第第一節是胡廣成老師的課,他的課自有他的妙處:由詮釋“招牌”入手,引領學生找到課文關鍵句--雲就像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然後緊抓本句,讓學生整理並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怎樣看雲識天氣的問題,在一道學生弄清此問題的教學過程中,胡老師引領學生對幾種形態的雲進行改寫,然後與原文比照,從中感受説明文語言的特點。

胡老師的課,明顯是有教學説明文的文體意識的,因為《看雲識天氣》是介紹科學知識的科普文,具體説就是向人們介紹看雲識天氣方法的科學知識,因此應屬於實用型文章,應該確定理解型的教學內容。所以,關於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等的知識不足以為這篇文章提供適宜的教學內容,不能登上課堂教學的“大雅之堂”。因而“讓學生整理並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怎樣看雲識天氣的問題”自然應該成為本課教學內容的首選。從課標的明確要求看也的確如此。課標對“科技作品”教學的明確要求是:“閲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儘管初中語文新教材的第一二冊並不強調文體的學習,但本文畢竟是一篇典範的説明文,適當介紹一點説明文的知識也是有必要的。鑑於本文在平實的説明文字中夾雜着生動活潑的描寫的特點,教師將學習本文生動的説明語言作為第二個教學內容,顯然也是比較恰當的。

第二節是黃菊時老師的課,第三節是陳麗娟老師的課,她們兩人的課較之胡老師只探討了胡老師的第一個教學內容,而第四節汪新都老師的課,就幾乎把本文作為典範的説明文,從説明文教學的方方面面進行全面教學了。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四位語文名師的課都有一共同特點:教學有文體意識,文體要求是決定教學內容取捨的又一重要文本因素。

三、寫作需要

語文的實質是對語言文字的使用技巧和應用藝術。封建時代科舉考試往往只考一篇文章,即考查考生對社會上某些現象或問題的分析能力和對語言文字的使用技巧和應用藝術。可見寫作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既如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將寫作從語文教學中單獨分離出來教學嗎?如果可以的話,為什麼我們的教材編寫專家不這麼做呢?為什麼我們的教材基本上要以課文的形式呈現呢?很顯然,閲讀與寫作的關係十分密切,專家們主要是要讓我們通過引領學生對一些課文範文的學習,學會寫作的方法技巧。然而選入教材的課文並非每一篇都是適合學生模仿寫作的範文,因為語文教學是由教學時間的連續性、內容的人文性與科學性、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學結果評價的多元性等特點所組成的系統,是這些特點的有機統一。教材編者選課文的原則並非只有適合學生寫作一條。對於那些適合學生模仿寫作的課文或者説有適合學生學習的寫作技巧的課文,教學時我們當然要根據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需要來決定教學內容的取捨了。如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課文《我的老師》,鑑於文本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繫密切,學生在過去也寫過這樣的文章及本文在取材及材料詳略處理上的特點,就應把“學習本文選材及材料詳略處理的技巧”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四、口表需要

語文作為語言學科,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應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途徑固然很多,但着眼於文本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是語文課堂教學最重要的途徑。課堂上多提出文本問題讓學生作答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方式,對於那些情節性很強的文章,如小説《楊修之死》,將複述文本故事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應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徑。

五、情商需要

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都沒有成型,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語文教學三維目標中一重要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對於教材中那些有很好、很明顯價值觀取向的課文,就一定要將培養學生的“情商”作為教學的內容。如:教學《孫權勸學》就應將“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作為教學的具體內容。

六、學情狀況

語文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從理論上看主要取決於上述五大因素,然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學情狀況,我們千萬不可忽視,這是備課要備學生的基本原則所決定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經驗關係密切。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角度教育專家王榮生把它歸結為三句話:學生不喜歡的,使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使他讀好。也就是説,教師要教的,是學生不喜歡的地方,是學生讀不懂的地方,是學生讀不好的地方。這是我國優秀語文教師的成功經驗。備課,文本的教學解讀,一方面要依據體式,正確解讀課文。更重要的是,要根據學生閲讀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學情的,對學生讀不懂、讀不好的地方有切實幫助的教學內容。如:《背影》教什麼呢?

董水龍老師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設計了三個問題:(1)"文章有一條分界線,分開了回憶與現在兩個部分,你能把它找出來嗎?”這是關於文章結構的,也與理解文章的主旨有直接的關係。(2) "為什麼説‘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而不是説‘我’與父親沒有見面已二年餘了?”試圖通過“不相見”和“沒有見面”這兩個短語的不同,探討朱自清父子的關係,體會朱自清所感受到的父愛。(3)"為什麼説‘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只是背影,而不是其他外貌、體態或品德之類呢?”教《背影》,這三個問題是不是最關鍵的問題?這可以討論。但董老師這種努力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教學生不懂的,從學生學情出發,選擇適合學生學情的教學內容。一名優秀的教師總是能依據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基礎,估計學生學習潛力,創生出適宜的教學內容促進有意義學習,而不僅僅根據教學任務硬性規定學生學習內容。

總而言之,取捨語文課文教學內容要多管齊下,綜合兼顧。只有這樣,確定的教學內容才可能為我們打造高效語文課堂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啟良春華--上海特級教師李春華的博客《語文教學內容的有效選擇與確定》

2《根據學生學情選擇教學內容》王榮生/文

 

洪光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m9mww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