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課堂問答的思維訓練方法 (人教版)

課堂問答的思維訓練方法 (人教版)

 課堂問答的思維訓練方法

課堂問答的思維訓練方法 (人教版)

目前,總觀學生的課堂回答,其通病是“亂、淺、缺、和”四個字。“亂”就是説話吞吞吐吐,語無倫次,缺乏條理;“淺”就是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深究;“缺”就是隻會從問題到答案,缺少分析過程;“和”就是人云亦云,隨聲附和,缺少主見。其病根與學生的思維品質有關。

那麼,怎樣克服其通病,提高學生課堂語言表達能力呢?重要的途徑是通過思維訓練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的。

一、教給思路,信連思維的條理性

要克服課堂語言表達的“亂”,首先應克服思路的亂;學生的語言表達要有條理,首先思維要有條理性,即思路要清晰。

要使學生的思路清晰,首先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條理性,要能夠讓學生摸準思路,能夠讓學生沿着幾個連續性的問題把思維引向深處。問題要由易到難,不能出得太大、太空、太繁。其次,教師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路子。比如,“為什麼”的問題,一般是先考慮原因,後考慮結果;“哪幾方面”、“哪幾點”的問題,一般先要一方面一方面地考慮,然後考慮哪一方面先説,哪一方面後説,怎麼連起來説。另外,教師提出問題後,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組織語言,並要提示學生不要急於搶答。最後,教師要消除學生的心裏障礙,要鼓勵學生敢於説,然後達到善於説的境界。

二、由表及裏,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認識事物深刻與否,在於思維的深淺程度。學生認識事物往往只看表面,不善於頭國現象去抓本質;理解課文,解答問題也往往限於表面意思。只知道作者是這樣寫的,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寫;只知道要這樣分段,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分段。

  教師只要依據教材,設計一些深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問幾個“怎麼樣”,慢慢地培養學生深究問題的習慣,從而訓練思維的深刻性。例如《飛奪瀘定橋》的第六小節,是描寫瀘定橋所處地勢的。對於瀘定橋地勢的險要,學生能通過字面意思領會到。在此基礎上,教師只要追問一下,或教會學生自己問一下:作者為什麼要寫橋險呢?這一問,學生的思維與理解課文的主旨就聯繫起來了。又如理解句子的意思,有些學生往往只主意字面意思,不會深究句子內含的意思。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透過字面意思去探索句子內含的意思。當學生自覺地養成了一問三追,不僅要知其然,而

且要知其所以然的習慣,那麼,學生的思維也就深刻了。

三、架設橋樑,訓練思維的完整性。

學生回答問題,往往是直接從問題通向答案,而缺少問題到答案之間的分析過程。教師要善於引導、教會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過程。思維是憑藉感覺材料而進行的,沒有感覺中的東西,思維中也就沒有,學生分析問題的思維過程,可以憑藉課文材料和生活表象的儲存來完成。即教會學生在分析思考問題時,藉助回憶、聯想、想象、再現、假設、邏輯推理等,把已知參與到對未知的思維過程中去。如《琥珀》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問題:課文為什麼要寫時間長和大自然發生變化?答案很簡單,因為時間長和大自然發生變化是松脂球形成琥珀的必要條件。但是如果問一下學生,你是怎樣分析出這樣的答案的呢?有些學生就很難説出這一思維過程。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一是憑藉課文材料進行分析,找出根據;二是可以聯想黃河象骨骼形成化石這一已知去推斷、分析。還可以從反面假設:如果時間不長,大自然不發生變化,那將會怎樣?經常引導學生進行這樣的正面分析、聯想推斷、反面假設等,實際上教給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給學生架設了一座從問題通向答案的橋樑,訓練了思維的完整性。

四、求異質疑,訓練思維的獨創性。

學生回答問題,往往人云亦云,隨聲附和,缺少主見。如果教師不積極引導再思,而是一錘定音,那將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形成傳統刻板式的一問一答。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既要肯定,又要引導多方面地去考慮問題。當學生回答後,可追問學生,你對這個問題還有什麼不同的見解?要鼓勵學生敢於否定對方的意見,擺出自己獨特的意見,造成互相爭辯的氣氛。也可以設置一些創造性議題,讓學求異發散,進行正向、背向、逆向、縱向、橫向、對比等思維活動。要鼓勵學生質疑,大膽提出問題,教師積極引導解疑。這樣通過多方面的求知心理要求,從而喚起學生獵取新的認識的慾望。

言為心聲,思維和語言是密切聯繫着的,只要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那麼學生的課堂語言表達能力也將會隨之得到提高。當然,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涉及到其他生理、心理因素,本文就不作贅述了。

 

追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4y7z2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