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沙漠裏的奇怪現象

沙漠裏的奇怪現象

教學目標:

一、瞭解科學小品科學性和文藝性相結合的特點。

二、掌握詮釋説明和引用説明的方法。

三、理解“沙漠裏的一切怪異現象,其實都是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説明的”的道理。

教學重點:

一、掌握科學小品的特點。

二、掌握詮釋説明和引用説明。

教學難點:能科學解釋沙漠裏的怪異現象,並能解釋生活當中和本文原理相同的怪異現象。

教學方法:實驗、引導、討論。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

教學過程:

一、做實驗。

用玻璃杯裝滿水,中間放一根筷子。請學生解釋筷子彎曲現象,用物理知識來闡明其中的道理。

二、導入:沙漠裏的“海市蜃樓”同樣可以用上面的知識進行解釋,請大家仔細閲讀全文,然後用自己的'話解釋“魔鬼的海”、“海市蜃樓”、“鳴沙”等現象。

三、討論回答。

明確:

1、海市蜃樓:沙漠地面由於酷夏烈日暴曬,上下層空氣温差很大,加上光線的折射和反射的影響,使人們產生錯覺,因而形成“海市蜃樓”。(找出闡釋的語句,並能輔以圖示)

2、鳴沙:沙漠面部的沙子細小而乾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陽曬得火熱後,經風的吹拂或人馬的走動,沙粒移動磨動磨擦起來便會發出聲音。

四、思考:

1、作者由此現象的解釋得出什麼結論?

2、作者是如何來闡明事理的?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單回顧上堂課內容。

二、解答思考題。

(一)、結論:沙漠裏的一切怪異現象,其實都是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説明的。——點明題旨,收攬全篇。

(二)、第4段:引用法國人孟奇的説法,解釋沙漠裏“海市蜃樓”現象的成因。

設問——説明現象出現的時間、地點——描述現象——説明成因(引用説明、作詮釋)

第5段:用作者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解釋“鳴沙”現象的成因。

過渡——介紹位置、形狀(描述)——記敍親身經歷——説明成因(作詮釋、引用説明)

三、閲讀1-3段,概括內容,思考為什麼要這些段?

明確:引述古代旅行家對沙漠鬼怪離奇現象的描述,引出説明對象。

引用見聞——現代人暢行無阻(相比較)——説明原因

形成對比,用敍事語言增強形象性。

四、寫作特點:

1、説明與敍事相結合。科學小品既具有一般説明文的科學性,又具有文學作品生動形象的特點。因此,要求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用文學的筆法來表現科學的內容。

2、詮釋説明和引用説明等説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作詮釋——逐一解説,使因果條件充分、事理邏輯嚴密,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引用説明——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為突出文章中心服務。

3、語言準確周密而又生動活潑。運用科學術語,詮釋準確、簡練,同時運用形象化的描述,恰當地使用成語,又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和趣味性。

五、文體、作者

事理説明文,科學小品(文藝性説明文)

竺可楨——浙江紹興人,現代著名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向沙漠進軍》

六、作業:完成相應練習冊。

標籤: 奇怪 沙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zxqw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