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沙漠裏的奇怪現象的教學反思

沙漠裏的奇怪現象的教學反思

又一個循環教學。上到《沙漠裏的奇怪現象》一文,本文寫作上的顯著特點是示異釋疑,吸引力強;語言準確生動,可讀性強。比較自己三年前的教學設計和我欣賞的他人今年的教學設計,反思語文教學。

沙漠裏的奇怪現象的教學反思

三年前,我強調的是讀書“三到”(宋*朱熹):眼到、口到、心到;細細品味本文,感受科學的魅力,又從中受到優美語言的薰陶。面面俱到。

今天,此教學設計注重的是情境創設,如果説《沙漠裏的奇怪現象》寓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於一體的話,這樣的教學設計寓教於樂,讓學生在故事中受啟發,整堂課一線貫穿,具有整體性,更強調的是“擇其一點,不及其餘。”捨得放棄。

看《聽李鎮西老師上課》一書,聯繫此事,讀李鎮西老師的細思碎想,頗有同感。摘引如下,代為感悟:

舉重若輕,行雲流水,是我追求的課堂教學境界。

所謂“舉重若輕”,是指教師的內在功底以及對教材的處理藝術。這裏的“重”,指的是教師本人的文化儲備和課文固有的文化內涵;“輕”則指的是教學深入淺出的教學。備課時,教師應該儘可能深入地鑽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內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內涵;但是在課堂上,則要儘可能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將課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打通,讓他們輕鬆地感悟課文內容。任何脱離學生實際因而讓學生不知所云的“精彩講解”,都不過是教師“舉重若重”的自言自語。

所謂“行雲流水”,是指駕馭課堂教學環節、流程、節奏等等的藝術。語文課有多種上法,不能定於一尊,但我追求追求一種自然、瀟灑與“隨意”。如果把語文課比作畫國畫,那麼有人喜歡畫工筆畫――追求課堂的精巧,甚至對每一個細小的環節在課前都精心設計因而胸有成竹,對這樣的老師我充滿敬意,但我不願意畫工筆畫,我更願意“大寫意”,願意課堂上有一些“突發情況”――這最能激發我的即興發揮的教學靈感;不要把課堂填得太滿,留一些空間,留一些空白。教學的流程隨課堂現場的情況而自然推進,教師“教”的思路和學生“學”的思路融為一體,教師和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對方的心靈,同時也走進課文的深處。

……

有人的課充滿了知識與能力的講授與訓練,便被指責為“語文課的人文精神蕩然無存”;有人的.課充滿了思想與情感的激盪與流淌,便被批評為“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或主題班會課”。我們當然可以折衷一些或者説“圓滑”一些,把語文課上得既有知識、能力,又有思想、感情。偶爾上一堂這樣“全面”的課是可以的,但不太可能(至少我不可能)每堂課都如此。

評價一個老師的課是否“語文”,恐怕不能只憑一堂課就做結論,否則所作結論往往為盲人摸象般的自以為是(我有時正是這樣的盲人)。如果所上的課文剛好是重點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訓練,這樣

的課無疑是語文課;如果所上的課文剛好是側重於視野的拓展、思想的啟迪、感情的薰陶,這樣的課也很“語文”。

因此,我們要着眼於整個三年當中給學生一生有用的語文素養: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習慣、信念、價值觀等等等等,而不是某一堂課的面面俱到。只要是從文本出發,從語言出發,無論訓練還是薰陶,都是語文課。管他“工具”不“工具”或者“人文”不“人文”!

……

反思之,學習之,改進之。語文教學是一項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r74v0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