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鏡面對稱》教學設計

《鏡面對稱》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鏡面對稱》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鏡面對稱》教學設計

《鏡面對稱》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2、通過遊戲和動手操作,加強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的感知。

能力點:激發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勵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

德育點:使學生感受生活之美,學會欣賞對稱的美。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圖,再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直觀分析對稱的兩邊圖形有什麼關係。

教學難點: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正確判斷鏡子裏的樣子。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鏡子、圖片、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老師給你們出一個謎語:你哭她也哭,你笑他也笑,你問他是誰,他説你知道。

師:是的這是一面鏡子,今天我們學習鏡面對稱。(板書:鏡面對稱)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3的圖片。仔細觀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些現象有什麼特點。

2、學生在鏡子前做各種動作,你發現了什麼?

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體驗鏡面對稱

3、你能舉出生活中哪兒還有這樣的現象嗎?

三、拓展應用:

1、做“做一做”。

先想像一下,照鏡子時向前走一步,鏡子裏的人會怎樣運動,左右手拿不同的東西時,鏡子裏的人是怎樣拿的,然後再用鏡子驗證一下。通過活動使學生知道,照鏡子是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後位置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對換。

2、出示半個蝴蝶、雪花、天壇,問:這些是什麼?你通過什麼方法可以知道?

3、回家後看一看鏡子裏的你是怎樣刷牙的,怎樣吃飯的…?

4、開放題;小明在鏡子裏看到他去公園的時間是9時,你知道實際時間是幾時嗎?

《鏡面對稱》教學設計2

一、設計思想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就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鏡面對稱(教材第69頁)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後進行教學的。鏡面對稱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之一。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感知鏡面對稱的特點,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二、教材分析

《鏡面對稱》屬於第一學段"空間與圖形"的內容(見人教版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第69頁)。通俗地説,"鏡面對稱"是指相對於一個平面的對稱。對於這一內容的教學,《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具體目標中指出:"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和對稱現象",在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學習數學,用學得的知識解決數學現象。

本課通過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讓學生認識鏡面對稱,初步感受鏡面對稱的特點,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見的現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數學思想。湖面的倒影是相對水平平面的對稱,而照鏡子是相對豎直平面的對稱,這是最常見的兩類鏡面對稱,學生通過觀察,可以很直觀地理解鏡面對稱的兩邊的圖形有什麼關係。下面的"做一做"呈現的.是照鏡子的活動,意圖是通過鏡面內外人的上下、前後、左右位置的關係進一步感受鏡面對稱的性質。

對稱作為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處處都有體現,與學

生的日常實際聯繫較多,故在二年級上冊引入"對稱"這一常見變換應該説是必要的。對稱的表現方式很多,如中心對稱、平移對稱、旋轉對稱、軸對稱、鏡面對稱等,囿於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教材只對軸對稱和鏡面對稱作了介紹,其中鏡面對稱是教材新增加的內容。

三、學情分析

《鏡面對稱》是在學習了"軸對稱圖形"的知識後來學習的內容,它是前一課時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但又不同於軸對稱,它富有變化性。湖面的倒影,人在鏡子裏可以成像,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理解起來也比較方便。因此,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來體驗,在"玩"中學,從體驗中獲得知識。也有部分學生可能對鏡面對稱的特徵不容理解,可能會對鏡面對稱特徵的感知、描述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時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在操作體驗中理解鏡面對稱的特點。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2)瞭解平面鏡成像的一些特點。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對平面鏡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⑵通過假想、觀察、實驗等活動進行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在探究、實驗中領略鏡面對稱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悦,激勵學生主動探索未知。

⑵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和數學美。

五、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感知鏡面對稱現象。

教學難點:探索鏡面對稱的性質:上下、前後位置不變,左右位置相反。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1、學法:活動探究,觀察實驗,小組合作。

2、教法:創設情境,啟發引導、分析。

七、課前準備

每位學生準備一面小鏡子。教師準備一些鏡面對稱的圖片。學校裏有大鏡子的組織學生去鏡子面前"照一照",如果沒有,教師準備一面大鏡子。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導入,引出水面對稱

1、講述"猴子撈月"的故事,引出問題。

--月亮真的掉到水裏了嗎?猴子為什麼撈不到月亮?

2、彙報:平靜的水面就象鏡子一樣,猴子撈的是天上月亮的倒影,當然撈不到月亮。水面這個大鏡子真是太奇妙了。

3、同學們,平常你見過這種現象嗎?出示第一幅主題圖。讓學生説出主題圖中的倒影。

4、繼續欣賞水面對稱圖片(説明這些都是對稱現象,大小形狀一樣,是一種上下對稱。)

5、導入鏡面對稱

師:除了水以外,你還見過能照出人或其他事物的東西嗎?(鏡子裏。出示第二幅主題圖。映在鏡子裏的擦桌子的男孩。)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和鏡面有關的數學知識。(板書:鏡子裏的數學)

你們想知道鏡子裏有哪些數學嗎?先想一想再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關鏡子裏的數學問題?

[以生動的故事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通過觀察生動有趣的情境,並結合平時的認知,初步悟出人在鏡子裏可以成像,像和人的動作一樣。]

(二)、鏡面對稱,探究鏡面對稱的特徵

師:剛才我們看到了鏡子裏的擦桌子的男孩,你們想不想自己到鏡子前去做一做動作,照一照自己呢?

生:學生們頓時情緒高漲,齊答:想!(學生走出教室,到大鏡子前去照一照)

師:那麼,大家一起來觀察觀察"我們"和""鏡子中的我們"上下、前後、左右的位置,哪些發生了變化,哪些沒有變?

(學生們投入到做一做、看一看、説一説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在鏡子中做出了各

種各樣的動作,一邊做,一邊議論。稍後回到教室。)彙報交流:鏡子外的我和鏡子中的我,大小一樣,前後、上下的位置也沒變,就是左右的位置變了。

師:照鏡子,就是我們數學中説的鏡面對稱,鏡面對稱的特徵就是左右的方向發生了改變。

[把學生喜歡做的遊戲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遊戲中解決問題,在遊戲中學習數學清晰地感知鏡面對稱的特點和相對性。]

(三)、鞏固練習

1、遊戲:《照鏡子》教師做鏡外人動作,學生做鏡中人動作。(也可以學生跟學生做照鏡子游戲。)

師:我蹲下。生:我們也蹲下。師:我起立。生:我們也起立。師:我向前走。生:我們也向前走。師:我向後退。生:我們也向後退。師:我左手摸右耳朵。生:我右手摸左耳朵。

[説明:在這個遊戲中,教師也可先請一個學生與教師合作,其他學生判斷這名學生做得對不對。這樣設計是照顧一部分學困生。整個遊戲活動在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全體學生在遊戲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設計出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動作,既鞏固了鏡面對稱的性質的理解和運用,又培養學生們的合作精神、創新能力,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做"中思,讓學生的體驗豐滿起來。]

2、選擇:哪面鏡子是我照的樣子,把它圈出來。(課本71頁第5題。)

3、利用鏡子找另一半

課本71頁第4題。讓學生想辦法利用鏡面對稱判斷出是什麼,指出這些圖形的對稱軸?

4、拓展題

(1)寫下1-9的一排數字,用小鏡子照一照,看在鏡子裏是什麼樣的?

(2)找找鏡子外是什麼時候?教師出示幾個鏡子中的鐘面讓學生説説鏡子外實際是幾時幾分?

(四)、回顧總結

説説這節課裏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麼收穫?

九、板書設計

鏡子中的數學――――鏡面對稱

前後 左右--變

上下 互換

十、作業設計

《鏡面對稱》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69頁內容及練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實踐檢驗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合作討論和遊戲等活動,加強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的感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勵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主動地探索未知。

【教學重點】通過實踐檢驗活動,初步理解鏡面對稱的現象。

【教學難點】理解鏡面的左右是發生變化的現象。

【教具準備】大鏡子一面,數字卡片,課件,字母卡片。

【學具準備】每人一面小鏡子,數字卡片,字母卡片,水果一個。

【教學過程】

【課後反思】

1.要營造師生親和的課堂氛圍。首先教師尊重學生要體現在一言一行上,親切生動的話語,微笑和藹的表情,自然真摯的體態,讓學生從聽覺、視覺及整個身心都感受到舒服、自然、放鬆,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每個人的關愛。不用怕失敗、不用怕犯錯誤,隨時得到的是鼓勵、激勵。教師會和他們同思考,同提問,同判斷,同理解,同解決。師生攜手,學習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樂於參與,主動提問,積極實踐,對學習也更加自信了。

2.要滿足學生需要,讓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發展。在新授中,首先出示判斷題,讓學生產生分歧,主動提出用實踐驗證的方法來解決。鑑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考方式的不同,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徵,建議自主選擇實踐操作的內容和形式,讓每個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驗證方式與合作形式。能力強的學生選擇了自己實踐觀察鏡面對稱中的一些現象,有的學生則與同伴合作共同實踐操作,觀察這些現象。這樣教學既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又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到不同的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

3.活動要豐富有序,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課堂始終在活動中幫助學生觀察體驗鏡面對稱的現象。通過學生的個人活動、生生合作活動、師生合作活動,充分體驗、感知鏡面對稱的一些現象,儘可能地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交流、實踐和自尊的需要。學生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情緒高昂,切身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悦。

本課有以下不足,有待進一步改進。

1.鏡面對稱、平面對稱都是對稱中的現象,“鏡面對稱”一詞對學生而言超出範圍,用“對稱”更為合適。

2.學生照大鏡子來感知、觀察鏡內外現象的時間和活動都少了。應該讓學生充分照鏡子,使學生建立表象,感受、理解鏡面對稱現象。

3.課件應該再生動形象些,能用動畫表現出鏡內外人前後、上下位置的不變、左右位置發生變化就更好了。

4.練習活動中蝴蝶等的半個圖案如果能給每個學生一個,讓學生自己拿圖案照鏡子,利用鏡面對稱看到圖案的整個面貌就更好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nk2ny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