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教學設計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教學設計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是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散文之部”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了“《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教學設計”,希望能幫助到您。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教學設計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教學設計篇1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篇幅比較長,除了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現象外,學生理解其內容也有一定難度,尤其是第一段的繪畫理論。鑑於繪畫理論並非語文課探究的主體,所以從簡處理。這節課採用了以小組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旨在充分激發學生積極性,發揮其各自的知識特長,以思維碰撞思維,以智慧啟迪智慧,以便使學生在掌握文言知識的基礎上,探究人物個性,把握文章情感,體會文章散而不亂、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教學目標:

1.掌握“躡、遺、妄、實、少、斫、與”等重點實詞和“諸、然、所以”等虛詞以及特殊句式。

2.瞭解文與可的為人以及他與蘇軾之間深厚情感。

3.感受文章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明確學習目標

二  師生合作,研讀文章第三段

1.學生齊讀第三段。

2.師生共同疏通句意。

強調“沒、曝、廢、載、疇昔、見”等重點實詞的釋義。

3.品味蘇軾和文與可的情感。

蘇軾與文與可感情如何?(親厚)

三  小組合作,研讀文章第二段

1.請學生讀第二段。

2.小組合作,研讀第二段。

(1)疏通字詞,解釋重點字詞和句式。

特殊句式: ①初不自貴重  ②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

重點字詞:躡、諸、以為、口實、遺、擬、妄、實、尋、許、辯、發

(2)合作探究本段寫了蘇軾與文與可交往的幾件事,每件事所反映的文與可的特點及其與蘇軾關係。

三件事。

第一件:文與可 “淡泊”“率性”“狂放”“灑脱”,兩人是關係很好的朋友。

第二件:文與可 “温和”“厚道”“風趣”,兩人不是一般朋友,而是親密的摯友。

第三件:文與可是個清廉的太守,兩人是心有靈犀的知己。

(3)探究第二段與第三段的關係。

明確:歡樂之事和蘇軾最後的失聲痛哭進行對比,以樂襯哀,倍增其哀。

3.小結本段內容。

四  研讀第一段

1.學生齊讀。

2.小組合作,疏通句意。

特殊句式:庖丁,解牛者也

重點字詞:蜩腹蛇蚹、乃、熟、振、少、所以、然、平居、斫、與、斯

3.師生合作,研讀第一段。

(1)朗讀第一層,探討蘇軾和文與可之間的關係,理解“胸有成竹”的繪畫技法。

(2)朗讀第二層,探討蘇軾對此繪畫技法的認識和體悟。

(3)朗讀第三層,探討蘇子由對文與可的評價。

4.小結本段內容。

五  課堂小結

歸納情感線索,引領學生體會蘇軾對文與可的深厚情感,感受蘇軾文章“信筆揮灑,姿態橫生”和散文“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

六  隨堂小測

七  佈置作業

課下誦讀文章兩遍,鞏固文言知識,體會蘇軾對文與可的深厚情感。

附板書

敬佩     師生       高超

淡泊

親厚     知己       厚道

(摯友朋友)    清廉

痛哭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教學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相關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徵;

2、通過閲讀人物的的幾個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題,探索哲理深意。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歸納掌握相關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徵;

2、難點:感悟文章主題,探索哲理深意。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古代有句成語,叫做“胸有成竹”,亦稱“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蘇軾的《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講的就是這個有趣的故事。北宋時期,有個擅長畫竹的人,也是蘇軾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與可。

據有關史料説,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圍種了許多竹子,無論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細觀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節、不同天氣裏的變化和姿態。時間久了,他墨繪的竹子,幅幅動人,富有生氣。他的一個好友曾題詩讚歎:“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就是説,與可在落筆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無獨有偶,據説我國近代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內置一器,養蝦其中,時時觀其姿,體其態,以致齊老先生筆下之蝦,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兩則故事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必須對客觀事物反覆觀察,仔細研究,最終才能創作出完整而有生氣的藝術形象。

蘇軾自己不擅作畫,但文章卻從“胸有成竹”中精闢的展示了從觀察到構思,從學習到實踐,再到表達這一藝術創作的主要環節和基本過程。其實,文章並非僅僅在告訴人們該如何去作畫,“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這裏面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題解

文與可(1018~1079),是蘇軾的表兄,比蘇軾大18歲。文與可以善畫竹聞名於世,是當時墨竹畫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寧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陝西洋縣)知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於陳州(今山東諸城)。

元豐二年三月,蘇軾任湖州知州,這時文與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蘇軾在晾曬書畫時,發現亡故的文與可送給自己的一幅《篔簹谷偃竹圖》,見物生情,就寫了這篇雜記。本文莊諧相襯,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體現蘇軾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特點的優秀散文。

三、檢查預習,讀準下列字的音

與可以書遺餘(     )    近語士大夫(      )   萃(     ) 寒梢(     )

筆硯(     )  斤斧何曾赦籜龍(     )       噴飯(     )

疇昔(     )

四、梳理文章結構

第一段  闡述文與可的繪畫理論,談自我藝術實踐的體會。

第1層  由竹説起,提出畫竹應當有成竹在胸。

第2層  寫作者自己學習文與可畫論的心得。

第3層  評價蘇轍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領悟文與可的畫論。

第二段  追憶二人在交往過程中與畫竹相關的幾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畫者的絹於地,並言當襪穿,傳為笑話。

第2件  書信往來各自表述藝術創作中神似重於形似的美學觀點。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篔簹谷”詩令文夫婦為之噴飯。

第三段  交代了寫作此文的緣由,並表明二人關係感情深厚、親密無間。

五、知識積累

(1)、重點掌握詞語

1、為《墨竹賦》以遺與可

2、投諸地而罵

3、以為口實

4、而讀書者與之

5、餘因而實之

6、月落庭空影許長

7、近語士大夫

8、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

9、而餘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

(2)、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

1、與可沒與陳州

2、少縱即逝矣

3、初不自貴重

4、月落庭空影許長

5、廢卷而哭失聲

6、吾將以為襪

7、發函得詩

8、而讀書者與之

9、以書遺餘曰

(3)詞類活用現象

1、吾將買田而歸老焉

2、餘因而實之

3、與可厭之

4、自蜩腹蛇蚹以至於劍拔十尋者

5、初不自貴重

(4)虛詞

1、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

2、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

3、餘為徐州

4、而予以為有道者

5、吾將以為襪

1、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

2、乃見其所欲畫者

1、乃見其所欲畫者

2、豈獨得其意

3、而予亦悔其隨之

4、以追其所見

5、其所以然

6、豈獨得其意

1、自視瞭然

2、予不能然也

3、然二百五十匹絹

1、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

2、與可以書遺予曰

3、吾將以為襪

1、竹之始生

2、一寸之萌耳

3、生而有之也

4、臨事忽喪之

5、士大夫傳之

6、而讀書者與之

(5)文言句式

1、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

2、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

3、足相躡於其門

4、自蜩腹蛇蚹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5、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

6、吾將以為襪

7、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

8、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

9、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10、輪扁,斫輪者也

11、豈復有竹乎:

12、世豈有萬尺竹哉?

(6)難句翻譯

1、自蜩腹蛇蚹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2、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

3、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

4、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5、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

6、襪材當萃於子矣。

7、蘇子辯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

六、問題探討

1、本文的體裁是什麼?

2、文中記敍了文與可的哪些事情,説明了文與可是怎樣的一個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麼?作者是怎樣表達這一主題思想的?

明確:

1、文體,雜文。

2、記敍了文與可厭世俗求畫,不自貴重,説明了他的脱俗淡泊,與蘇軾詩畫互答,説明了他是個才情過人、無拘率直的人。

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敍述兩人的深摯友誼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僅僅通過日常趣事來表現兩人的親密無間的關係,而且又借用典故表達兩人的深厚情誼,從而寫出了對文與可的思念和緬懷之情。

七、作業

教學反思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同學們認識到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對預作之事認真分析,掌握客觀事物的各種因素和條件,預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質準備,對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這樣才能克服盲目性、無目的性和無把握性。才能與己有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n0273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