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關於七年級歷史第一課教學設計

關於七年級歷史第一課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歷史第一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七年級歷史第一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羣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製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着氏族生活。

通過學習本課初步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領域內各種不同知識範圍的能力以及觀察、想象能力和比較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閲讀,可以接觸考古知識、神話傳説、古史資料、歷史地圖、文物插圖等各類與歷史有關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重視歷史課的學習。

2、 過程與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圍繞“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這條主線進行講解,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性有哪些”。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國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萬年以前,以此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2、 難點: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導語一 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麼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羣?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閲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導語二 播放一段有關遠古人類社會生活的課件,然後提問:該片段反映了我國遠古人類怎樣的生產和生活狀況?他們生活在什麼時候?請大家預習課文

導語三 人從哪裏來呢?目前有兩種説法:一是人由神創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説”,我國的女蝸造人。二是人是古猿進化而來的,你同意哪一觀點?學完了本課,你或許可能找到答案。

(二) 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 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最早的人類是什麼人?他們生活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學生根據課本回答)

(2)那麼,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據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謀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發現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兩小塊燒過的骨頭,表明元謀人已經會製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聲調要深沉,感情要豐富,表述結束過一會兒再讓學生睜開眼睛。

(3)那麼,怎樣理解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會製造工具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製造工具本身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只有人類能夠製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即使是再聰明的動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須經過長期訓練。因而會製造工具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

〖想一想:動物園裏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樹上的野果子,這是否表明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消失了呢?

【點撥】某些動物利用現成的工具獲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動物的本能。而且動物只能簡單地利用現有的工具,並不能對工具進行加工改進,更不能製造出任何一件簡單、粗糙的工具。只有人類才能根據實際需要,製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因此,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沒有消失。

2. 北京人

(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個洞穴裏,年輕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驚喜地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轟動了全世界。從此,“北京人”名揚世界了。那麼,“北京人”生活在什麼時候呢?又長什麼樣子呢?請看頭像模型。

[展示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模型]

[師問]北京人與古猿相比,面部有什麼特點呢?(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教師小結)

北京人前額低平、後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沒有明顯下額。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他們不再像古猿那樣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製造和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2)那麼,北京人能夠製造哪些工具呢?他們又怎樣生活呢?請大家結合投影,閲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獸》圖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產工具?

[生答]石塊、木棒、火把。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過着怎樣的生活呢?

[生答]羣居生活。

(3)北京人為什麼要過羣居生活呢?(學生看書、思考、討論,教師歸納小結)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極其簡陋,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常常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各種威脅。在這險惡的環境下,只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而他們必須羣居在一起。這是由當時的生產狀況決定的。北京人的這種羣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4) 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他們用火幹什麼?有什麼意義?(學生依據教材回答)

〖議一議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們是怎樣保存火種的呢?

【提示】雷電可以使森林着火;人骨和獸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温炎熱的天氣裏可以自燃;這些自然現象都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種。有了火種,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還學會了保存火種。他們用乾燥易燃的花草、樹葉把火種輕輕蓋上,讓他們冒着輕煙。這可是件技術活,需要有經驗的長者擔任。到用火的時候,就用勁吹煽,讓火種再燒起來。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體驗設想】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回答示例】天亮以後,北京人開始成羣結隊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獵,一部分人去採集,到天黑以後,採集狩獵等尋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採集到的野果分給大家。幾個壯年男子把打到的動物剝皮,把肉割開,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燒烤。熟了以後,根據每人的具體情況分開。當人們填飽肚子以後,便就着火先進入夢鄉,由於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遠處的野獸是不敢問津的。

北京人的衣服一是把植物枝葉系在腰間,這類衣物不能抵禦嚴寒,但多少可以起一點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獵到的動物剝皮後吹乾稍稍加工當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採集,二靠狩獵。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點撥】想象一定要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要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1)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除了元謀人、北京人外,祖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活動遺址還分佈着好多,山頂洞人就是其中之一。那麼,山頂洞人生活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長什麼摸樣?(學生看書回答)

(2)[投影]《山頂洞人的生活》

[比一比]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進步?

[提示]從生產工具上看,山頂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已會人工取火。從勞動對象上看,山頂洞人不僅採集、狩獵,還會捕魚,勞動對象的範圍擴大了。從活動範圍上看,山頂洞人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羣交換生活用品,活動範圍擴大了。從生活上看,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製衣服,懂得愛美,死後還要埋葬。

(3)山頂洞人是怎樣組織在一起生活的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也就是説,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之間都有着血緣關係,彼此都是親屬。這樣,有着血緣關係的一羣人生活在一起就構成了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想一想]氏族成員為什麼要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

[點撥]因為山頂洞人的生產工具極其簡陋,僅憑單個人的力量很難獲得食物,因而他們必須共同勞動,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在分配過程中,誰也不能多佔,否則就會有人餓死,從而削弱整個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滅亡的危險。這樣,在氏族生活中,氏族成員之間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議一議]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是不是人類的理想生活?

[提示]一方面,由於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氏族成員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脅,如飢餓、寒冷、疾病、野獸、自然災害等,人均壽命非常短;另一方面。氏族與氏族之間常常為爭奪食物而發生血腥戰爭,一旦失敗,整個氏族成員就會被殺掉或吃掉。因此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不是人類的理想社會。人類的理想社會應該是共產主義社會。

(4) 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例1](學案例2)在學習“北京人”時,有人説北京其實是“猿”而不是“人”。你是否同意這一看法,請説明理由。

[解析]本題圍繞“北京人”是“猿”還是“人”展開命題,實質是考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依據所學知識可以明確:北京人在體態特徵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北京人不僅會製造和使用石器。而且還能使用天然火,這是動物所不能及的。因此,北京人應該屬於“人”,而不是“猿”。

[答案]不同意這一看法。從頭部看,北京人雖然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上肢發育與現代人基本相同。尤其是北京人能通過砸擊、敲打、碰撞等方法制造和使用石器。製造和使用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其他任何動物所不能及的。並且北京人還能使用天然火,既提高了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又促進了自身體質的發展。因此,北京人是“人”而不是“猿”。

[點評]本題設計新穎,主要考查學生對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這一知識點的理解,以及對北京人體質特徵及生活狀況的認識程度。

[例2](學案例3)火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説:“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和動物界分開。”人類對火的使用經歷了怎樣的過程?火的使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

[解析]本題引用恩格斯的名言,主要考查火的使用所經歷的過程及其作用。依所學知識可知:人類對火的使用經歷了從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過程;火的使用不僅促進了人的體質的發展,擴大了活動的範圍,而且還能用火製造工具,改造自然,提高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

[點評]本題圍繞與人們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火的使用”為中心來命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此題包含兩問:第一問考查人類使用火的進程,第二問考查火的使用對人類發展產生的作用,層次清楚,指向明確。

(5) 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採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並作為學習資料保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mpmr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