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詩意朗讀教學設計

詩意朗讀教學設計

——教學警語:朗讀教學,既是語感的、技能的,又是審美的。

詩意朗讀教學設計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界定“朗讀”:

朗讀,語文閲讀課常用的一種基本的語文實踐活動形式。

朗讀,讓同學們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味意境、發展語感的充滿情致的實踐活動。

朗讀,一種技能的訓練活動,一種品味感受的閲讀活動,一種充滿詩意的文學活動,也是一種豐富細膩的情感活動。

朗讀,是閲讀教學的一種基本課型,是閲讀教學過程中的一條常用教學線索,也是一種靈動多姿的教學細節。成功的朗讀教學一定層次非常細膩,過程非常生動,形式非常活潑。

課標説: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

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

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課標的説法,是關於朗讀的教學要求;在落實這種教學要求時,我們要追求教學設計的詩意手法。

指導朗讀,要靈動多姿。

設計朗讀教學,要富有詩意,要具有美感。

如果在我們的教學中只是單一地讓學生“讀”起來而沒有進行朗讀指導,這樣的朗讀訓練,可能只能教會學生“唸書”。

所以,我們要力求用詩意的手法來引領這詩意的課中活動。

詩意朗讀的設計思路之一是:小步輕邁——層次細膩。

運用這種設計思路,可以將朗讀技能訓練的某項內容進行切分,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也可以從不同角度讓學生對課文進行細膩的情感感受。

請看下面蘇教版七年級的一篇課文——

七 顆 鑽 石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發生過一次大旱災: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乾涸了,草木叢林也都乾枯了,許多人及動物都焦渴而死。

一天夜裏,一個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門,為她生病的母親去找水。小姑娘哪兒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當她醒來的時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裏竟裝滿了清亮新鮮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個夠,但又一想,這些水給媽媽還不夠呢,就趕緊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沒有注意到腳底下有一條狗,一下子絆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來。小姑娘趕緊去撿水罐。

她以為,水一定都灑了,但是沒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裏的水還滿滿的。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裏一點,小狗把它舔淨了,變得歡喜起來。當小姑娘再拿水罐時,木頭做的水罐竟變成了銀的。小姑娘把水罐帶回家,交給了母親。母親説:“我反正就要死了,還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遞給小姑娘。就在這一瞬間,水罐又從銀的變成了金的。這時,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湊上水罐去喝的時候,突然從門外走進來一個過路人,要討水喝。

小姑娘嚥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遞給了這過路人。這時,突然從水罐裏跳出了七顆很大的鑽石,接着從裏面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鮮的水流。

而那七顆鑽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就是人們所説的大熊星座。

筆者在教學中請同學們這樣來朗讀:

第一次讀:請大家用童聲來讀,語速要舒緩,語調要清新。

第二次讀:請同學們帶着表情朗讀,語音要甜美。

第三次讀:同學們,朗讀的時候要有給孩子們講故事的韻味呢。

第四次讀:請用突出重音的方式,用上揚的語調,讀好故事中的幾次“變”。

第五次讀:可愛的小姑娘感動着我們;讓我們進行表演式朗讀,來表達這種感動。

這樣的朗讀指導比較準確地把握了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比較準確地利用了課文的文體特點,教學立意有一定的高度且角度比較新穎,給學生一種沒有厭倦、漸入佳境的朗讀感覺。

詩意朗讀的設計思路之二是:角度精細——過程生動。

這裏的“角度精細”也含有“小步輕邁”的意思,也是要求在步驟細膩的朗讀之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課文中的情與景,人與事,理與趣,敍與議,等等。

下面《口技》“朗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比上例更為精細一點。它不僅關照到朗讀步驟的問題,還關照到對課文的分步處理的問題,還關照到師生共同活動的問題。每一次的朗讀要求都有它的“表達目的”:

第一次讀:讀得流暢響亮——人人出聲,讀得沸沸揚揚,以形成課堂氣氛並初步感知課文。

第二次讀:讀得字正腔圓——主要訓練朗讀第一段,教師示範,學生學讀。這裏的“字正腔圓”主要用於表現文中的氣氛,為全文的朗讀定下一個基調。

第三次讀:讀得層次分明——從理解段落層次的角度訓練朗讀第二、三段,同時訓練學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讀:讀得有情有境——朗讀第三、四段,老師示範,同學們體味文中情境並通過自己的朗讀將其表達出來。

第五次讀:讀得有急有緩——這裏重點朗讀第四段,先急後緩,讀出文中情景,讀出段中層次。

上述朗讀教學要求具體,層次明朗,覆蓋周全,活動充分;加上形式的變化與調控手法的運用,場面的活潑可以想見。

詩意朗讀的設計思路之三是:有引有讀——重點突出。

所謂“引”,就是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有意地“引導”着學生朗讀課文中最精彩或者最重要的內容,同時略去對課文中其他內容的朗讀,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連貫的“跳讀”的課中情境。請見筆者在《鶴羣翔空》中的教學實錄片斷

同學們,咱們先把課文讀起來。課文這樣讀:老師當主持人,把你們的朗讀串起來。好,開始了。

師:(當主持人串讀)“南側羣山的上空深處,浮現出一排黑芝麻粒般小斑點”,鶴羣映入了我的眼簾。請大家讀第3段,讀這一段要注意,有些字音要咬準,你們看,“這些鶴都是灰白色的,它們一律將長頸伸向前方,雙足向後方筆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實在是無可言喻”。“一律”、“筆直”、“實在”這些重音要讀好,這幅很美的畫面,要通過重音把它表現出來。好,請讀。

生:(齊讀第3段)

師:讀快了一點,重音讀得還不夠。繼續往下看,可能是由於山太高了吧,鶴羣在那裏轉彎了,改變了飛行的方向,它們這時候飛行的景觀是多麼的壯麗呀!請讀第8段、第9段。讀這兩段要注意處理好停頓,你們看,“這種景觀多麼壯麗啊!”後面一定要停一下。為什麼?後面的句子都是來解説“壯麗”的。因此,“壯麗”這個地方是一箇中心句,在這裏要停頓一下。好,開始讀了。

生:(齊讀第8段、第9段)

師:但是,生活的平靜被打破了,一隻蒼鷹“颼”地一下以極快的速度插到鶴羣之中,一場鶴與鷹的激戰在長空展開。下面讀13、14、15、16段。注意要讀出速度,表現戰鬥的激烈。好,開始讀。

生:(齊讀13~16段)

師:鷹逃走了,留下了一隻傷鶴,那麼後面是怎麼回事呢?下面讀21、22、23三段。在這要讀出情感,你就像那隻大鶴來救死扶傷的朋友。好,開始讀。

生:(齊讀21、22、23段)

師:剛才咱們讀的是課文中最精美的部分!……

“有引有讀”的教學設計思路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藝術地處理比較長的課文,同時形成課堂上波瀾起伏的朗讀場景,師生的活動都很專注。

詩意朗讀的設計思路之四是:讀中有析——動腦動口。

這種教學設計的思路不僅強調朗讀,而且巧妙地在朗讀之中增加學生感悟分析的活動,因而這種設計及教學過程不僅表現出一種立體的美感,一種錯綜的美感,還表現出一種高效率的教學設計藝術。

請見筆者《紀念白求恩》教學實錄片斷:

師:同學們,我們對白求恩這個名字是很熟悉的。多少年來,這個名字作為一種力量、一種象徵,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今天來學習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我們學習的步驟是:感知一篇,精讀一段,背誦一節。我們主要的學習方法就是:朗讀。

師:下面我們開始進入第一個步驟:感知一篇,也就是感知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感知它的寫法。請大家各自大聲地、快速地朗讀課文,在朗讀的時候注意:課文中敍述了白求恩醫生哪些方面的情況。

學生讀全文,讀了將近3分鐘。有學生已開始在書上動筆做記號。

師:下面我們就來感知一下課文對白求恩事蹟(情況)的介紹、敍説。

下面看第一段,大家把介紹白求恩的內容一起朗讀出來。注意:朗讀的時候不要讀到議論的方面去了。

生齊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黨員,50多歲了,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去年春上到延安,後來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

師:這裏介紹了白求恩在中國的經歷。好,看第二段,讀出文中敍述的.部分。老師提示一下,就是從“從前線回來的人”到“無不為之感動”。

生齊讀:“從前線回來的人説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晉察冀邊區的軍民,凡是親身受過白求恩醫生的治療和親眼看過白求恩醫生的工作的,無不為之感動。”

師:好,第三部分自己判斷,讀出敍述部分。

生讀:“白求恩同志是個醫生,他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整個八路軍醫務系統中,他的醫術是很高明的。”

師:再看第四段,作者在這裏敍述了與白求恩的關係,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心情,讀的時候,要注意停頓。

生齊讀:“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見過一面。後來他給我來過很多信。可是因為忙,僅回過一封信,還不知他收到沒有。對於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師:剛才我們讀的都是敍述部分,但是,這篇文章叫做《紀念白求恩》,是一篇悼詞,因此在敍述白求恩的生平、事蹟、精神的同時,作者一定會加以評議。下面我們把評議的部分讀出來。

我們來讀第一段,男生讀敍的部分,女生讀議的部分。

男生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黨員,50多歲了,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去年春上到延安,後來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

女生讀:“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這就是我們的國際主義,這就是我們用以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和狹隘愛國主義的國際主義。”

師:剛才同學們讀的這個段落很明顯由兩個層次組成——敍和議。由敍到議,表現了作者通過白求恩的事實發表自己的見解加以評論的思路。後面我們也可以根據這種體會,來感知其他段落的層次。

下面我們來看第三段,大家思索一下怎樣讀出層次來。(有同學在思索,有同學在小聲議論。)

好,試一試。女生讀第一個層次,男生讀第二個層次。

女生讀:“白求恩同志是個醫生,他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整個八路軍醫務系統中,他的醫術是很高明的。”

男生讀:“這對於一班見異思遷的人,對於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師:第四段,請一個同學起來讀第一個層次,然後我們大家一起來讀第二個層次。

生1讀:“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見過一面。後來他給我來過很多信。可是因為忙,僅回過一封信,還不知他收到沒有。對於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齊讀:“現在大家紀念他,可見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師:我們剛讀的三個段落都是先敍後議。通過前面這個步驟,我們初步瞭解了文章的寫法——敍議結合。敍是基礎,再通過議來表現作者的情感和觀點。下面我們就來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通過概括對課文的內容加以濃縮,吸收其精華

在朗讀中帶出分析,在朗讀中讓同學們不但動口,更要動腦,在朗讀中讓學生進行揣摩體味,這就是教學設計藝術所帶來的藝術氛圍。

標籤: 教學 詩意 朗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kywwl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