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詩歌意象鑑賞與藝術的教學設計

詩歌意象鑑賞與藝術的教學設計

詩歌意象鑑賞是一門藝術?你GET到了嗎?下面就有小編來講解一下詩歌意象鑑賞與藝術這部分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歌意象鑑賞與藝術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在深化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語文學科的文學性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文學鑑賞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而詩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內容、凝練含蓄的語言和真摯純美的情感,成為文學領域裏最為璀璨奪目的明珠,並作為最集中精練的文學樣式,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詩歌鑑賞也成了高考大家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課本必修1》第一單元就安排了詩歌鑑賞,單元教學要求這樣寫道“鑑賞詩歌應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這説明詩歌意象鑑賞與情感把握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眾所周知,意象是一個古老的美學概念,也是鑑賞詩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審美單元,詩歌的意象鑑賞是開啟詩歌大門的一把重要鑰匙,可以説抓住了詩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領悟詩歌的意境、風格及作者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傳授給學生意象鑑賞的方法也就可以讓學生拿着鑰匙去打開詩歌殿堂之門,這是語文老師共同的心願。教師只有授之以“漁”,教以方法,才能讓學習主體以不變應萬變,切實提高鑑賞能力,積極應對高考試卷中變換莫測的試題。而藝術還原法是詩歌意象鑑賞的一種有效且常用的方法,因此,本課試圖通過意象鑑賞示例,引導學生學習掌握藝術還原法,切實提高鑑賞能力、審美能力。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詩歌鑑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雖然高一學生正處於詩一樣的年齡,對詩歌充滿嚮往,對詩歌鑑賞已有一定的常識與生活積累,但經典詩歌學習不多,鑑賞術語的積累還很單薄,面對詩歌的抽象語言符號不知從何下手;與此同時,學生的審美觀正在逐步形成,有一定的審美衝動,因此,必須從審美興趣的培養、鑑賞術語的積累、鑑賞方法的傳授和鑑賞能力的培養上加以積極的引導,授之以“漁”。

三、設計思想

本課依據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學目標,以學生的思維訓練和能力的培養為主線,以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為主,採用“啟發點撥式”的教學和“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評價、點撥作用,藉助多媒體,採用“受激共振”的教學法,用屏幕顯示詩歌意象的畫面,化無形為實體,變抽象為具象,體現直觀性教學原則,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詩歌意象鑑賞的方法。教師將引導學生充分調動生活積累,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把抽象的詩歌語言符號還原成具體形象的畫面,建構心靈的圖象,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並繪製詩歌情景圖,教師藉助多媒體設備展示具體生動的詩歌意象、情景,讓學生比較、感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意象鑑賞的“鑰匙”交給學生。

四、教學目標:

1、瞭解掌握部分傳統意象的寓意。

2、瞭解掌握意象鑑賞方法——藝術還原法。

3、提高感受美、鑑賞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與審美情趣。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藝術還原法。

難點:鑑賞詩歌的意象。

六、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準備:製作課件、多媒體教室

課前作業:要求學生蒐集常見的詩歌意象並分析意象的寓意,按照學習小組集中討論,嘗試為意象下個定義。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先秦的詩經、楚辭,漢、魏晉的樂府古詩,唐詩、宋詞、元曲以及現當代詩歌就是我國源遠流長的詩歌發展史中一顆顆璀璨明珠。歷代詩歌中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稱我國文明史河的積澱、漢民族語言的結晶。本單元我們將學習一組現當代詩歌,先看單元學習要求第二段中“鑑賞詩歌應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這説明詩歌意象鑑賞與情感把握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眾所周知,詩歌常常用具體的意象來營造詩歌的意境,表達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説詩歌的意象鑑賞是開啟詩歌大門的一把重要鑰匙,抓住了詩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領悟詩歌的意境、風格及作者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那麼什麼是意象呢?大家蒐集了多少常見的詩歌意象?這些意象又有何寓意呢?

(二)介紹意象的概念,舉例分析鑑賞詩歌的意象

1、請部分學習小組代表介紹所查找的常見的詩歌意象及其寓意,並嘗試為意象下個定義。

教師等學生討論結束後,展示一組詩歌意象圖片,每張圖片都配有詩句

歸類總結:(屏幕展示)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它必須是經過詩人主觀的篩選與情感化合,以符合詩人的美學理想和美學趣味與人格情趣的物象。

部分傳統意象的寓意:

楊柳—惜別

圓月—思鄉

落花—傷春

浮雲—漂泊

流水—惜時

古蹟—懷舊

黃葉—悲秋

蓮花—高潔

[特別提醒]

A、積累傳統意象及其寓意。鑑賞古代詩歌需要了解這些意象特有的文化內涵,如歲寒三友中的“鬆”,中國文化賦予它“堅韌挺拔”的性格,“竹”則賦予它“剛正有節”的節操,“梅”則賦予它“傲霜鬥雪”的風骨,“水仙”則是“冰清玉潔”的象徵,“杜鵑”則代表一種悲劇氛圍,倚欄杆而憑弔,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聽梧桐細雨則倍感悽楚悲涼。

B、知人論世看意象。由於詩歌語言的多意性、不確定性決定了大部分的意象含義是不確定的,它隨着詩人的生活閲歷、情感體驗、人生理想、審美情趣的不同而千差萬別。

2、(屏幕展示)一組黃昏畫面

同樣是黃昏,不同情境,不同人有不同感受。看到這些畫面,請大家説説感想。並用一句詩來描述該情景。

學生回答後,提示:同樣是黃昏,在王勃筆下是“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雄闊壯美;在李清照看來卻是“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哀婉悲涼;李商隱面對黃昏覺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發出了生命暮年,青春難再的人生感慨。

因此,解讀詩歌的意象,要注意結合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狀態去分析。

詩歌意象鑑賞與藝術的.教學反思

1、本節課課件主要運用POWERPOINT軟件製作,融音樂、圖片、文字為一體。凡課件設計到的詩歌意象儘可能配上清晰、優美的圖片,音樂以極富古典韻味的古箏曲為主,用以營造良好的詩歌氛圍,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詩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2、本課採用“啟發點撥式”的教學和“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以學生的思維訓練和鑑賞、審美能力的培養為主線,以學生的探究學習為主體,進行知識的課堂內化和布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本課以欣賞詩意盎然的音樂與圖片導入,以詩歌語言符號為元點,引導學生充分調動生活積累,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把抽象的詩歌語言符號還原成具體形象的畫面,建構心靈的圖象,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並繪製詩歌情景圖,教師藉助多媒體設備展示具體生動的詩歌意象、情景,讓學生比較、感悟,化無形為實體,變抽象為具象,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又有利於知識的保持記憶,便於學生在認知圖式上建築新的認知結構,切切實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審美性的統一、理論引導與實踐操作的統一、傳授技能與培養能力的統一,做到師生互動,循序漸進,教學相長。

3、學生在課前積極蒐集詩歌的傳統意象,思考並將這些詩歌意象的寓意並進行歸類;課堂上積極參與活動,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還原出詩歌的意象、意境,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悦,陶冶情操。課後,認真進行發散引申訓練,能舉一反三,形成能力。

詩歌意象鑑賞與藝術的點評

本設計能夠突出新課程的理念,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和認知特點,教學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強。

關於詩歌意象的理解,作者能夠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累,以學生已知的常見的詩歌意象及其寓意為支撐,進而導入對意象的整體把握。如何正確地理解意象?作者從“知人論世看意象”提出了“還原法”,意即藉助詩歌所提供的詩句以及與詩篇相關的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狀態等去分析。顯然,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也符合文學作品“知人論世”的閲讀規律。為了使學生真正把握這一方法,作者以《致橡樹》和《天淨沙·秋思》這二篇學生並不太陌生的作品為例子,驗證並使學生掌握這一方法。按照這一思路,後面的練習,還是以掌握和鞏固這一方法為訓練的目標。可以説,本課的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

但是,作為中學生的詩歌鑑賞,“還原法”只是理解意象的一種手段,更重要的還在於學生的審美。這一點作者顯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其次,就中學生而言,“還原法”在實際運用中也有一定的侷限性,這一點也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ovjm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