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三袋麥子》優質教學設計

《三袋麥子》優質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袋麥子》優質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袋麥子》優質教學設計

《三袋麥子》優質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

2、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讀懂課文內容,能分角色朗讀課文,講講這個故事。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理念:

簡潔高效、有情有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一個有趣的故事——《三袋麥子》,教師指導學生寫“麥”字。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達到讀正確、流利。

2、檢查讀本課生字,教師相機指導。重點區別“防”和“訪”的讀音。

3、檢查讀課文,注意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三、整體感知

默讀思考,這個故事圍繞“三袋麥子”,寫了一件什麼事?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這節課繼續學習第9課——《三袋麥子》,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

1、檢查讀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老師想聽大家讀課文,誰願意讀給大家聽呀?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看他們能不能讀得正確、流利。讀後説一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説一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板書:土地爺爺 小豬 小牛 小猴)

三、精讀課文

過渡:快過年了,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袋麥子,他們收到麥子後,分別是怎樣做的,結果又怎麼樣呢?我們先來看看小豬是怎麼做的。

1、指導分角色讀課文

(1)指導感情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指名讀第2自然段,隨即指導學生看文中插圖:貪吃的小豬看着黃燦燦的麥子,口水都流下來了,開心地喊道,他會怎麼喊呢?請大家都來讀一讀。請你再來讀。注意他的話中有兩個感歎號,説明他非常開心,再讀。是啊,語言有温度,標點也含情。這兩個感歎號説明了小豬太高興、太開心了!我們一起讀。請這位同學繼續讀。理解“迫不及待”,大家想一想,小豬看着黃燦燦的麥子,想到自己最愛吃的白麪饅頭和烙餅,他把麥子磨成麪粉做成這些食品時的心情怎樣?(急迫地不能再等待了)這就是文中的“迫不及待”。請你再讀,讀出小豬的迫不及待。

小豬收到麥子後,是怎麼做的?(板書:磨成麪粉)

小牛又是怎麼做的呢?

指名讀第3自然段,隨即指導心想時説的話,他是在心裏想,不是再説,老師範讀,學生練讀,原生讀。隨即理解防止,體會小牛非常珍惜、愛惜這袋麥子,讀好最後一句話。

小牛是怎麼做的?(板書:保存起來)

小猴又是怎麼做的呢?

自己讀,看能不能讀懂?小猴是怎麼做的?(板書:全種下了地)

過渡:一年以後,土地爺爺又來拜訪小豬、小牛和小猴,結果怎麼樣呢?他先到小豬家,結果怎麼樣呢?

指名讀第6自然段。老師解説,找一生表演,小豬説話和他的動作,大家覺着小豬怎麼樣?理解“憨厚可愛”。(板書:吃到最好吃的東西)

土地爺爺到了小牛家,又看到了什麼呢?

指名讀第7自然段,師指導:土地爺爺送給小牛的麥子從去年到現在吃完了嗎?從哪個詞看出來,理解“至今”,從中可以看出小牛真是太珍惜這袋麥子了。請你再讀。(板書:仍有半袋)

最後,土地爺爺又來到小猴家,他又看到什麼情景呢?

指名讀,指導讀好土地爺爺的話,複習注意提示語和標點符號來朗讀的方法。(板書:麥囤堆得滿滿的)

(2)分角色讀課文

4人一小組,分角色讀課文。一生讀旁白,一生讀土地爺爺的話,其餘3生分別讀小豬、小牛和小候説的、想的話。要讀誰,像誰。如果哪個同學讀得不好,其他同學都幫幫他。老師看看哪組同學練得最好,一會找哪組同學讀。

檢查一小組。

2、故事我們讀完了,小豬、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贊成誰的?為什麼?如果是你,會怎麼做?

自己先想一想,用“小豬、小牛、小猴的做法我最贊成-------的。因為--------所以我最贊成他。如果是我,我會----------------”句式説一説。説完後,再説給你的同桌聽。集體展示交流。

四、指導寫字

過渡:這節課同學們讀得好、説得好,我們還要寫得好,下面我們寫一寫本課的生字。

出示本課左右結構的字:份 保 防 訪 仍

讀貼:同學們,看一看這些字有什麼共同之處?(都是左右結構的字,部首都在左邊)仔細觀察這些字,寫時左邊和右邊需要注意什麼?(左右結構的字,部首在左邊時,左窄右寬,左緊右鬆)出示方法:看一看

示範:老師寫防、訪兩字,邊寫邊説明應注意左窄右寬,左緊右鬆。(老師講淸、讓學生看淸)學生書空。

描紅:學生描紅出示方法:描一描

臨寫: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示方法:寫一寫

點評:拿一個同學的,指導大家跟原來字比一比、然後改一改。出示方法:比一比、改一改

按照“看一看——描一描——寫一寫——比一比——改一改”的寫法,自己練習寫其他幾個字。

五、佈置作業

課下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三袋麥子》優質教學設計篇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小豬、小牛、小猴三個動物的美好品格。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一些重點詞的意思。

4、在閲讀教學中着尊重學生的體驗與感受,引導學生各抒已見,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以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教學重點:

理解三個小動物的美好品格,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

在閲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以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設計理念:

本節課通過閲讀課文,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培養他們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努力營造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注重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提高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小朋友,在節日裏你們最希望得到誰的什麼禮物?西方人過聖誕節的時候,是聖誕老人給大家送禮物,而在我們中國是土地爺爺給大家派送禮物。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童話故事《三袋麥子》,大家還記得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嗎?

過年了,土地爺爺送給(誰)送(什麼)節日禮物。一年以後,出現了三種完全不同的結果。

2、出現了哪三種不同的結果呢?今天我們繼續來欣賞這個故事。土地爺爺説今天誰表現最好,他也將得到一份禮物,想不想要土地爺爺的禮物?(想)那我們就來認真地學習課文,看看誰能拿到禮物。

(設計意圖:複習鞏固舊知,激趣導入,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

(二)精講課文。

1、請小朋友把書打開,自讀全文。要求:大聲朗讀,讀準確,讀連貫。

2、讀熟後再快速地默讀課文,網絡課件出示教學要求,學生自學:

邊讀邊思考下列三個問題。並找出描寫小豬的句子,用“_”劃出來,描寫小牛的句子用“﹏”劃出來,描寫小猴的句子用“…”劃出來。

(1)、三個小動物收到土地爺爺的麥子後,他們的心情如何?分別是怎麼想的?

(2)、他們是怎樣處理一袋麥子的?結果怎樣?

(3)、對三個小動物的做法,土地爺爺分別是什麼態度?

3、交流描寫小豬的句子。

(1)、誰來讀讀你找到的描寫小豬的句子,指名回答。

(2)、小豬看着黃燦燦的麥子,心裏會想些什麼?(吃)心情怎樣?課文裏哪個詞語最能體現小豬當時的心情,你能找出來嗎?(迫不及待)

(3)、“迫不及待”是什麼意思?你們在什麼時候也有過迫不及待的情況?

(4)、你能找一個詞語來替換“迫不及待”嗎?

(5)、請你用“迫不及待”説一句話。

(6)、他是怎樣處理這袋麥子的?結果怎樣?(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結果很快就吃光了。)

(7)、小豬的做法,土地爺爺是什麼態度?(哈哈大笑)(看課件錄象)

(8)、你覺得這是一頭怎樣的小豬?你是從哪裏讀懂的?你們喜歡這樣的小豬嗎?

(9)、揭示小豬的特點。原先老師很討厭豬,因為它又胖又懶。現在聽了這個故事後我不禁對小豬刮目相看,開始喜歡它了,因為他憨厚可愛,還是個美食家,會把麥子磨成麪粉,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

指導朗讀:用喜歡的語氣朗讀描寫小豬的句子,讀出小豬憨厚可愛的樣子。

看看大家是否都陶醉在各種各樣的美食之中,迫不及待地想嘗一嘗小豬的手藝。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讀一讀句子,找一找關鍵詞,認識了一頭憨厚老實的小豬,最後通過品讀來再次體驗小豬憨厚可愛的性格。

過渡:現在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自學描寫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遇到不懂的問題可在小組內討論解決。

(設計意圖:以小豬為教學突破點,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把學習小豬段落的方法遷移到學習小牛和小猴段落上。)

4、自學描寫小牛和小猴部分。(學生自己點擊課件自學)

彙報:

(1)、小牛又是怎樣處理麥子的?結果呢?

(2)、你從小牛身上發現了哪些優點?(勤勞、節儉、有打算)

(3)、小猴看出這是“上等的麥種”,他會怎麼做呢?(種下地)

(4)、你從小候身上發現了什麼優點?(看來小猴不僅聰明,還很有見。)

(5)、土地爺爺是怎樣評價小牛和小猴的?

小結:雖然三個小動物對麥子有不同的想法和處理方式,但它們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非常開心。

指導朗讀:現在我們就是課文裏的小牛和小猴,讀出我們當時開心的樣子來!

(設計意圖:該環節設計體現了課改的三個維度,讓學生把學到的方法,自己進行實踐,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在學習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5、土地爺爺認為誰的做法最好?你從哪裏看出來的?(興奮)你是怎樣理解“興奮”的?請你用興奮的語氣讀讀這句話。

6、小豬、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贊成誰的?為什麼?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面對不同的體驗、感受,鼓勵學生深入探究,以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總結。

1、讓學生口述故事的內容。(課件展示全篇課文動畫)

2、學完這個童話,你懂得了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迴歸整體,談談自己的收穫與感受,從中滲透思想教育。)

(四)拓展延伸。

1、課前老師説這節課誰表現好,土地爺爺就送他禮物。現在土地爺爺真的從小猴那裏拿回了些麥子,送給我們班的同學。學了這個故事後,你一定更聰明瞭,你會怎麼處理你那口袋麥子呢?

2、課後續寫《三袋麥子新傳》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我體驗、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的素質。讓學生的心態得到開放,個性得到張揚,創造力得到解放。)

附板書設計:

三袋麥子

小豬 小牛 小猴

吃光 慢慢吃 種下地

憨厚可愛 節儉 聰明,能幹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三個小動物的美好品格,學生一目瞭然。)

《三袋麥子》優質教學設計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2、在閲讀的過程中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知道小豬,小牛,小猴誰的做法好,體會三個動物的美好品質。

3、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自己編小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小豬,小牛,小猴誰的做法好,體會三個動物的美好品質。

教具:掛圖一份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上一節課,我們聽了童話故事《三袋麥子》,大家還記得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嗎?

(過年了,( )送給( )、( )和( )一份節日禮物( )。一年以後,出現了三種完全不同的結果。)

二、提出疑問,導入新課

出現了哪三種不同的結果呢?今天我們繼續欣賞這個故事。

三、精講課文(1——4)自然段

1、請小朋友把書打開,齊聲朗讀1——4自然段。

(1)土地爺爺送的三袋麥子是一模一樣的嗎?可小動物們看到的不一樣呀?

(2)什麼樣的麥子是上等的麥種?(書:黃燦燦飽滿上等的麥種)

(3)看來,土地爺爺送的三袋麥子完全是一模一樣的,可是為什麼只有小猴能看出這是“上等的麥種”?(看得仔細,全面,有豐富的勞動經驗。)

2、(1)小猴看出這是“上等的麥種”,他會怎麼做呢?為什麼要選擇這種方法?

(2)你從小猴身上發現了什麼優點?(看來小猴不僅聰明,還很有遠見。)

[體現小猴看問題全面,有豐富的勞動經驗,做事有遠見的優點而打下基礎。]

3、(1)小豬收到禮物時,心情怎樣?請你用開心的語氣朗讀小豬的話。

(2)小豬是這樣説的,他又是怎樣做呢?(書:吃)

(3)故事中用了兩個成語分別來描寫小豬吃的心情和方式,你能找出來嗎?(迫不及待、各種各樣)(板書:迫不及待)

(4)你能找一個詞語來替換“迫不及待”嗎?

(5)請你用“迫不及待”説一句話。

(6)揭示小豬的特點。原先老師很討厭豬,它又胖又懶。聽了這個故事我不禁對小豬刮目相看,開始喜歡它了,知道為什麼嗎?

[體現——小豬美食家的全新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

(7)指導朗讀:這樣的小豬你喜歡嗎?讓我們用喜歡的語氣朗讀第二自然段,要讓大家都能陶醉在各種各樣的美食之中,迫不及待地想嘗一嘗小豬的手藝。

4、小牛又是怎樣處理麥子的?

5、你從小牛身上發現了哪些優點?(勤勞、節儉、有打算)

6、指導朗讀

四、自學課文(5——9)自然段

過渡:三個小動物用自己的方式處理了土地爺爺送的麥子,一年以後,土地爺爺又來拜訪了,結果如何呢?請同學們自己帶着這樣四個問題自學課文。

出示並讓學生討論:

1、出現了哪三種不同的結果?

2、土地爺爺對誰的做法最滿意?為什麼?

3、三個小動物中你最喜歡誰?為什麼?

4、如果土地爺爺給你一袋麥子,你會怎麼處理?

1、檢查自學字詞情況。

通過剛才的自學,請你用自己的話解釋一下這幾個詞語:憨厚、節儉、神祕。

2、逐個討論四個問題。

(1)出現了哪三種不同的結果?

(2)土地爺爺認為誰的做法最好?你從哪裏看出來的?(書:興奮)你是怎樣理解“興奮”的?請你用興奮的語氣讀讀這句話。

(3)土地爺爺是怎樣評價小豬、小牛的?

3、三個小動物中你最喜歡誰?為什麼?請你來做xx(分角色朗讀)

4、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每人一袋麥子,可是誰吃到的麥子最多?為什麼?

五、課堂小節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小豬,小牛,小猴三個動物性格各異,然而都很可愛,小豬憨厚得可愛,小牛的可愛在於節儉,小猴的聰明能幹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六、拓展延伸

如果土地爺爺給你一袋麥子,你會怎麼處理?一年以後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自己編寫故事,小組合作,並表演出來。

七、板書設計

八、三袋麥子

主人公 態度 性格

小豬 (迫不及待) 全吃光 憨厚可愛

小牛 保存 勤勞、節儉、有打算

小猴 全種下了地 聰明能幹

標籤: 麥子 三袋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kxl0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