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教學設計反思

教學設計反思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設計反思

教學設計反思1

課文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可分為起因、經過、結果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所在的城市瀋陽有一年的冬天下了很大的雪,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發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雪人,雪人的胸前插着一張賀卡,是一個叫李小屹的孩子寫的,表達了她對雪人的關愛之情。而“我”被李小屹的純真童心深深地感動和吸引,似乎作為一個成年人已經好久沒有感受過這般賦予童話的美好心靈。

第二部分(第4—7段):寫“我”以雪人的名義給李小屹寫了一張賀卡,表示願意與她作好朋友,並祝福她學習進步,永遠快樂!李小屹收到賀卡,高興得跳了起來,以為夢中的神化實現了,但她的同學和父親卻告訴她這一切都是假的,是大人寫的。於是李小屹再次發出賀卡發出疑問“那大人是誰?”這樣的疑問也使“我”心中產生別樣心情:到底是把真相告訴李小屹,還是將遊戲繼續下去?此時的“我”也犯難了,告訴自己“在這場遊戲中,我應該小心而且罷手了。”

第三部分(第8—9段):寫“我”最後的決定:既不把事情的真相告訴李小屹,又不再寫回信給李小屹,就讓她驚訝着,期待着,將這個關於雪人的祕密當作一次奇遇,保存在她童年的記憶裏。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將目標設定為: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懂得珍惜純真的童心。

2.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執著追求。

二、過程與方法

1. 體會李小屹純真的童心,把握小説的主題。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家真誠,樸素的習作風格

三、知識與技能

1. 掌握本課中的生字詞。

2. 能用簡潔的語言複述故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將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本文篇幅短小,文字流暢,通俗易懂,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良好途徑。因此在教學本文時,自己通過如下流程,使學生體會童年、童趣、童心、童真,理解作者對兒童的關愛、對童心的呵護。

㈠、創設情境 撥動心絃

㈡、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㈢、 體會情感 釋疑解惑

㈣、感悟昇華 結束學習

我認為設計比較滿意的地方是:

1、 較好地落實了預定的三維目標;

2、 重視了語文素養的全面培養,安排了聽、説、讀、寫訓練。

3、 為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的問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難度的問題都做了適度的

鋪墊和方法的點撥。

4、 教學資源運用了DVD、圖片、音頻、視頻、多媒體展示台、課件、板書等,多樣而不

單調,適時而合理。

5、 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各個環節,整個課堂以學生活動為主,

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引導和點撥。貫徹落實了《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教師角色的轉變。

設計中還存在的問題及修改建議:

1、 課堂流程尚欠合理應改為以下6個環節:

㈠、創設情境 撥動心絃

㈡、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㈢、誦讀想象 體會情感

㈣、研讀課文 釋疑解惑

㈤、總結全文 點明主旨

㈥、感悟昇華 結束學習

這樣,更為合理。

2、設計中有幾處學生能做的事教師都一一代辦了,如:用課件呈現生字,可以讓學再讀課文的同時畫出不認識的生字、次,然後自己解決。再如:最後的總結也可以交由學生自己做, 既可以釋放學生情感,又能不失時機地鍛鍊學生,提高能力。

3、課時安排一課時有些緊張,應把可是調整為兩課時為宜。

教學設計反思2

“找質數”這一部分知識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不多,所以學生十分困難用自己的經驗進行知識的建構。因此,為了在教學中使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質數、合數的概念,本節課的設計以數學活動為主。

1.創設寬鬆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認知活動將受課堂情緒因素的影響,寬鬆活躍、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能使學生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的催化劑。在教學中,建立師生間的平等、和諧的友好夥伴關係,有利於學生思維的創新。因此,本課以做拼圖遊戲引入,學生很快地進入了角色,通過評選冠軍,讓學生產生爭議,“我們組有11塊小正方形,只能寫出一個乘法算式。只有一種設計方案。”説明比賽不公平,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為什麼有的組設計多,而有的組只有一種設計方案?”使學生在活動中引出質數、合數的概念,教學反思《《找質數》教學反思》。

2.採用小組合作形式,為思維的發展提供前提

在學生解決問題的探索中,充分留足學生的思考時間,讓他們在聯想猜測,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得出正確結論。小組合作不要僅僅流於形式,要有詳細的分工,真正達到合作交流的目的。討論的問題要有價值,避免一問一答。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學生良好合作習慣的培養。

3.新穎的活動設計

本節課的練習也採用了遊戲的形式,目的性強,學生樂於參加。“叫號遊戲”促進學生建立了新舊知識的聯繫,能正確的區分奇數、偶數、質數、合數。“自我介紹遊戲”使學生全面認識一些自然數的特性,如:我是20號。它是偶數,也是合數,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動腦筋出教室”也使學生的下課形式變得新穎。

在數學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試驗,歸納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證明,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及數學結論的確切。

教學設計反思3

一顆緊張而懸着的心放了下來,背上的沉重,肩頭的壓力隨着下課鈴聲的響起,統統都被卸掉了。我長長地舒了口氣,面對着空蕩蕩的教室,我心潮澎湃,我還有一種衝動,我還想再講一遍,兩遍??

回想自己在講課之前,是那麼迷茫、困惑、甚至還有點不知從何下手的意味。因為《空城計》出自名家名篇,有許多優秀的語文教師講過,同樣的教材,同樣的知識,似乎已經被人講爛了。目前教改的工作如火如荼,該怎樣講?才能適合教改口味,該怎樣講?才能夠推陳出新,該怎樣講?才能不落俗套。對這些問題我反覆琢磨、研究,既要讓一篇古文變得深入淺出,又要有新的立意,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還要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於是我想既然新課改使教師和學生有了變化,那麼我何妨不自己轉換轉換角色?以新穎的方式進行嘗試。給課堂教學帶來新的生機,新的活力。

思考之一:

我想到的是對教材的把握,對原文的把握。如果單純讀課文,或背誦原文,就顯得太老套、呆板,也難把握,於是我將教材內容進行了加工,以評書的形式進行了講解,還真是很有收穫,聽課的學生聽得聚精會神,就連聽課的老師也跟着頷首。這次大膽的嘗試使我信心百倍。對教材的把握,面對新課改的形勢,要求教師應該成為研讀者,真正對學生是做到教之以漁的創新。

思考之二:

備課的時候,必須備學生。現在的學生信息獲得的途徑很多,網絡的、電視的、廣播的,通過這些媒介,使學生的思維方式非常活躍。如果僅以教材授課,學生覺得睏倦,疲憊,説穿了,不願意上,於是我在教學方法上研究了學生的心理,使一堂枯燥無味的語文課變得適合學生的口味,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堂中,真正以青春風采,換回對知識的渴望,真正使學生變成學習的主動者,參與者。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我大膽採用了多媒體手段,形象生動的場景便深深吸引住了學生,大家都急切想進入下面的故事情節,這種吊胃口的手法,使我自然地過渡到用評書講解下面的故事,而學生的熱情還在高漲,直到我講完。學生的熱情達到了沸點,達到了高潮,這種多媒體演示和聲情並茂的講解效果很好。 思考之三:

對問題要精心設計,既要做到順理成章,又要做到富有新意,而且還要體現學生的自主精神,我是這樣做的,上課伊始,便讓學生閲讀單元説明,讓他們自己提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對小説的要素、知識,學生把握很準,在肯定了學生的正確回答後,我將問題凝結到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在分析人物形象上也是讓學生暢所欲言,他們是説分析誰就分析誰,最後大家一致同意分析諸葛亮。對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大家自己提出從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來分析。語言,動作方面學生能夠自主地找到。而關鍵是在神態描寫上,通過諸葛亮的三次“笑”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在這裏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也達到了教學目的。最後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來推斷出諸葛亮是一個足智多謀、機智、勇敢的人。當然,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之所以如此鮮明,是由於司馬懿在旁邊起到了陪襯的作用。怎麼陪襯?進而分析了司馬懿這個人物形象,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也完成了司馬懿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通過詞語的感情色彩,司馬懿的多疑、自負、老謀深算便躍然紙上,諸葛亮、司馬懿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對比,就使智者更智,愚者更愚了。

新課改走進了我們的課堂,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怎樣衡量一節課的好壞?關鍵取決於學生的歡迎程度。新課改並沒有改掉傳統的知識,而是我們用新的教學理念,同社會,同時代與時俱進。變則通,通則變,我們要永葆青春,用新的教學理念更好地為全社會服務。

教學設計反思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用“看、聽、聞、摸”等感官,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2.運用“看、聽、聞、摸”的方法,進行

“走進大自然”的調查,初步學會調查和記錄的方法。

3.激發學生走向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課前準備

1.準備花信子、鵝卵石、豌豆藤、“走進大自然”調查表。

2.學生課前準備好大自然的照片或圖畫。

教學過程

一、感受大自然

1. 小朋友,老師今天特別高興能來到城北小學,認識203班可愛的孩子們,一走進咱們城北小學的校園,我發現春天已經來到了我們的校園裏,咱們的校園可美了!瞧——(欣賞大自然圖片)。

2. 看了那麼多校園的風光,説説你的感受吧!

二、用眼睛看大自然

1.小組內分享課前準備的大自然美景照片和圖畫,説一説自己喜歡的景色。

2.全班交流。

三、遊戲體悟,用感官感知大自然的神奇美麗

剛才我們用自己明亮的大眼睛,看到了大自然美麗的景象。除了眼睛,我們還能用什麼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呢?

1.用耳朵聽

(1) “聲音模仿秀”。

(2)比比誰的耳朵最靈敏!

2.用鼻子聞、用手觸摸

遊戲:用鼻子聞、用手觸摸

3.小結:小朋友們,剛剛我們一起感受了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都用到了哪

些方法呀?我們用到了“看、聽、聞、摸”,接下來就用這些方法,真正地走進大自然,與大自然來一次親密的接觸,好嗎?

四、開展調查,走進大自然

1.出示“走進大自然”調查記錄表。

2.交流討論調查內容與記錄方法

3.分組實地調查校園某一綠化區。

4.調查交流。

五、總結延伸

我們校園的一角就已經這麼美麗神奇了,校園的其它地方也一定值得我們去細細觀察,還可以走向更廣闊的大自然,讓我們一起快樂地《走向大自然》吧!

走向了大自然,我們還可以和大自然一起玩呢!下節課我們就來和大自然一起玩,願意嗎?

板書:

聽 美麗

走進大自然

聞 神奇

教學設計反思5

這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個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而《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體現了汪曾祺散文“小敍事”的特點。文章信筆寫來,從容閒適;文筆自然生動,語言平實有味。所寫內容雖然簡單,但作者灌注深情於文章,寫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從文章出發,在自主探究這個環節中以語言為教學立足點,關注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和積累。首先引導學生朗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句子,使學生深入領會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合作探究,體味好詞好句。學生在朗讀討論後,找到了許多體現情感,以及語言特點的句子(比如:對比、字詞生動、文白夾雜等)。語言離不開生活,為了讓學生的語言發展得更好,我讓學生在分析時先朗讀,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説一説自己的感受。這時我適當地給予一些評價、點撥。比如:在體會作者對家鄉鴨蛋的自豪之情時,學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鴨蛋與家鄉鴨蛋那對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夠到位。我提示説:“作者還有哪些話沒説出來,意猶未盡呢?”教學就轉入了情感體會,學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調、神態、領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別的地方的鴨蛋哪裏有我們高郵的鴨蛋好,還是我們高郵的鴨蛋是真正的鴨蛋。”再如,説到文章為什麼引用元稹的詩句”除卻巫山不是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引用文言詩句的作用,我結合了以前學過的《春》這篇課文,提問説:我們以前學過哪篇課文的引用使用得較好,好在什麼地方?學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簡潔、凝練。而語文課堂教學就是在這種探究、品味、互動的過程中來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語言的賞析能力。

教學設計反思6

體育課大都是在室外進行,組織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種干擾,激發學生興趣,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只有合理而周密地組織教學,才可能使學生從物質上、從心理上作好充分準備,從而保證體育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因此,組織教學是上好體育課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通過複雜的相互作用,使學生成為一個動態的統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採取一定的組織教學形式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從而實現老師的 “ 教 ” 和學生的 “ 學 ” 的目的。

一、 根據體育課的特點組織教學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體育課是通過身體的各種練習,使體力活動與思維活動緊密結合,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課的特點,行之有效地組織教學。抓好體育課堂常規的組織教學。體育課堂常規是規範體育課必要條件,教師必須嚴格認真,堅持不懈地抓好體育課常規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隊、服裝、精神狀態、組織紀律、場地器材的佈置與收拾等常規訓練與教育。在教學中,教師要嚴格要求、反覆訓練使學生變成自覺行動,以保證體育課的順利進行。抓好體育各階段組織教學。體育教育過程是由開始、準備、基本、結束四個部分組成的。由於四部分教學內容和學生情緒各不相同。因此,教學中要靈活地組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忌出現先緊後鬆,龍頭蛇尾的不良現象。上課前,教師要組織學生布置好場地器材等,為上課作好準備;上課開始時的組織教學特別重要,因為體育課前,學生大部分在操場上進行各種活動,他所注意觀察的對象目標較多,思維比較活躍,注意力比較分散。因此在組織課堂教學前,採用趣味遊戲。如做反口令訓練遊戲,將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使他們興奮的情緒穩定下來:基本部分是體育中的重點部分,教師應力求做精講多練,語言生動,並不斷改變練習方法。如在聯繫中引入競爭性遊戲、不同形式的分組練習等,提高學生興趣。結束部分,學生情緒極易鬆懈,此時教師的組織教學更不能忽視,後採用一些調解情緒和恢復體力的放鬆性練習,保持學生興趣,如舞蹈放鬆,同時做好利用結束部分對課堂進行小結。

二、 根據教材特點組織教學

同一教材的組織教學。在體育課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課時重點練習的難道要求是不一致的。如初二年級的實心球投擲的教學,第一次課的要求是教會學生投擲方法。第二次則要求學生初步掌握投擲方法,通過多次重複練習,讓學生找到掌握正確技術動作的感覺,才能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投擲方法等,每一次重複練習的難度都有所提高,最終達到合格標準。對此,教師在同一教材的重複練習,如果每次都採用同樣的組織教學方法,學生自然會產生厭煩的心理,所以要不斷變換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教學設計反思7

教學設計與評課是教學過程中的兩個環節,一個在課前,一個在課後;一個是準備,一個是回顧。中心都是圍繞着上課展開的。

一、關於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學設計就是在上課之前,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預先制定的教學策略、教學思路等綜合方案,也就是上課前所做的一切準備工作。準備工作做得越充分,考慮問題越周到,課堂實施就越有效。那麼如何進行課前準備呢?

1、熟悉教材。當你着手準備選用某一篇課文進行教學時,你必須要對這篇課文非常熟悉,要做到“三讀”。

一讀寫作者。作者把他的思想通過文章呈現在你的眼前,你在讀文的時候,不僅要了解作者在文中寫了什麼,你還要明白他是怎樣寫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寫?你不僅要讀懂字面上的東西,你更要想辦法讀出文字背後的內容,這就需要你反覆閲讀,要逐字逐句地讀,要邊讀邊問。

如一年級課文《棉花姑娘》,文中棉花姑娘請燕子、啄木鳥、青蛙幫她治病,三次説了同樣的話:“你能幫我治病嗎?”你在閲讀時對這種反覆出現的句式不妨問問自己:棉花姑娘在請三個朋友幫忙的時候她的想法會有什麼變化嗎?

還比如《草船借箭》一課中多次出現諸葛亮與人交談的情節,但只有一處寫的是“諸葛亮笑着説”,其他十處都是“諸葛亮説”,對這種突然發生變化的地方,你也應該問問自己:諸葛亮這時候為什麼笑着説?他笑什麼呢?

還有如四年級《看不見的愛》,文中的母親面對我的不解,她説:“別的孩子都這麼玩兒。”在這看似明白無疑之處,其實藴涵着很多很多的東西:別的孩子怎麼玩?正常孩子的玩與盲童的玩肯定有相當大的差異,這位母親不會不知道,那麼當看到別的孩子在玩打彈弓時,她會想些什麼呢?這樣一追問,你對這位母親的做法或許不會僅僅停留在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無私的這樣膚淺的、空洞的理解上了。

在不斷自問、自悟的過程中,你會讀透課文,讀懂作者。

二讀編寫者。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小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要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像拼音、識字、查字典、寫話等語文知識、能力都不是孤立出現的,而是分散在一篇篇的選文之中。因此編輯在挑選文章、在給文章編排的時候都有一定的用意。你在熟悉教材的時候,不能只盯着一篇課文,孤立地來看它。你要把它融入到整冊教材中去,最起碼是一個單元中去考慮,想想編者為什麼把此文編入這一單元?它與前後文之間有什麼聯繫?又有什麼區別?

三讀學習者。學生是你實施教學的對象,作為決策者的教師,你必須瞭解你的學生,你要知道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會有什麼困難,他們已有哪些知識儲備等等。

你在讀作者、讀編者、讀學者的過程中,你也就讀出了你自己。

2、確定目標。根據教材的特點、教材的要求,結合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從知識與能力,技能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緯度確定你的教學目標,明白你要教什麼。小學語文知識千頭萬緒,從教材呈現的方式來看是螺旋遞進的,又是交叉進行的。從學習過程來看,一般是非線性的。在紛繁的內容中,你要重點明確,抓住主要任務。記住前人説過的話:文章無非是個例子;我們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現在你只是藉助了教材這個例子要完成你的教學任務。如《桂林山水》一文,它最大的特點是語言優美,成語連成串,排比、比喻連成段;段落結構相似,語言表述相仿,這些與本單元的其它幾篇介紹各地美景的課文有所不同。藉助本文可以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向教材學習規範的語言表達。為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可以把主要目標確定為:通過反覆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並積累描寫山水的詞語、句子;用對比、舉例的方法把一個意思寫具體。

3、選用方法。這一步主要是解決“如何教,如何學”的問題。圍繞教學目標你要設計教學思路,選用教學方法。教學中每一環節的安排、每一個問題的提出、甚至是請哪個學生來回答,你都要儘可能地想好。而所有的一切都是為實現你的教學任務服務的。

也許你曾聽到過這樣一句話:教無定法,只要得法。解決同一個問題,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同一個老師,面對不同的學生也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方法無所謂好壞,只要管用就行,只要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對學生的成長有利就好。比如教《桂林山水》,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山水之美,你可以播放介紹桂林山水的錄象;你也可以現身説法,把你旅遊途中的所見栩栩如生地進行描述;你也可以……

如果你覺得這些方法都可行,那麼你在選用的時候就要考慮教學成本。這個成本不僅僅是你的付出,還要看學生的付出。如果你的付出只是讓部分學生得益,那麼你以犧牲其他學生的利益為代價,顯然是不經濟的。比如小組討論,由於話題不夠集中,學生分工不夠明確,幾個孩子湊在一起瞎聊一通,即使後來有學生彙報,但彙報的內容往往不是大家的智慧,若是這樣,那麼損失的不只是你的幾分鐘,而是全班學生每人的幾分鐘!這個成本就太高。

再有,環節的安排也不可小視,哪個先講,哪個慢做也有講究。課堂好比是一首樂曲,它有節奏、有起伏、有高潮。你在過程的推進中要有自然的銜接、要有前進的助力、要有結束的餘韻。

總之,要設計好一節課是很不容易的,你不僅要熟知你的學生,更要有對教材的獨特感悟,對教學方法的瞭然於心。

二、關於評課的反思

評課,也就是教學評議,它是教育教學研究活動過程中經常採用的一種方法,也是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同伴之間經常開展評課活動,可以共同研討,互相學習;可以發現不足,推廣經驗;可以明確方向,提高認識。因此,評課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那麼怎樣評課呢?

1、評教學內容。

(1)教學內容正確。首先教師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語文課教“語文”這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有些語文課,老師讓學生把課文內容演一演,孩子們很投入,他們分角色、排練、評獎;有時老師讓學生把課文內容畫一畫,在畫的同時老師還不時地予以指點,最後不忘讓學生評一評:誰畫得最好。這些活動,學生也在積極參加,教師也有指導,但教師在課堂上所教的內容其實跟語文關係不大,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沒有多大的幫助。

其次,教師所教的內容切合學生的實際,並與學生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所需相一致。有些內容看似“語文”的,但意義是不大的。如查字典,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查文後生字表中的生字,並記下在字典中的頁碼。查字典的過程既不是為了認讀生字,也不是為了瞭解字意,而是要讓學生記下頁碼。顯然,查字典的真正意義被記頁碼給沖淡了。

“21世紀的語文教育,應該打好兩個基礎,一是打好文化的底子,二是打好精神的底子。”小學語文課就是要幫學生打好這兩個基礎,教學生有用的“語文”內容。

(2)教學內容集中。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總是覺得這樣放不下,那樣丟不開,什麼東西都想教,結果一節課上下來,似乎教了很多,但都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俗話説: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一節課短短的幾十分鐘不可能面面俱到,什麼都解決,教學內容要相對集中。所謂集中,就是要把一堂課的主要任務重點呈現出來,而其它內容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完成主要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得相對透徹一些。

2、評教學方法。

(1)過程自然。教學內容在展開的過程中有鋪墊,有銜接,前後照應,層層深入。節奏快慢相宜,該慢的地方決不吝惜時間,該快的時候決不留戀片刻。整個過程完整,無論是“順序型”、“變序型”還是“情景型”,都要進得去出得來。一節好課就像是一首樂曲,一篇美文,既要給人以美的享受,又要讓人回味無窮。

(2)方法適當。語文教學方法多樣,有人喜歡串講,有人喜歡討論,串講有串講的優勢,討論有討論的長處,關鍵是看方法的選用恰當與否。方法是為內容服務的,離開了內容一切所謂的方法都不復存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同樣是朗讀,可以是齊讀,也可以是個別讀、引讀,男女生分角色讀等。但在不同的場合,它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評課前要對教師所選用的方法進行分析,想想他為什麼用這個辦法?如果換一種方法效果會怎樣?為什麼?由此判斷這種方法是否為實現教學內容服務,是否適合學生的學習。

3、評學生參與。

(1)學生情緒。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是很情緒化的,他們的喜怒往往就寫在臉上,表現在行動上。一節好的語文課,學生的表情是專注的,是好奇的,是生動的,而不是散漫的、麻木的、雜亂無章的……

(2)學生表現。看學生髮言的態度是否大方,參與活動的面有多廣;聽學生的語言表達是否流暢、朗讀是否悦耳;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否養成。

4、注意事項。

(1)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教師為上好一節課都是經過認真備課,精心設計的,但由於教師個體的差異,認識水平的不同,課的效果也千差萬別。評課時要客觀對待,不要一好百好,也不要一棍子打翻在地。對教學中的亮點,要加以肯定;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也要善意地提出自己的建議或希望,決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的頭上。

(2)突出重點,不要面面俱到。儘管評課可以從多方面進行,但並不意味着面面俱到。評課時抓住教學中主要的優點、存在的問題,或是需要研究的重點進行剖析,要有理有據,不要泛泛而談。當然,也可以對整個教學過程“逐行掃描”,進行解剖式的評點,這就需要抓住細節,分析透徹,但最好還是要有一個很明確的重點。

總之,不同的人對課堂教學有不同的解讀,要想真正評好課,就必須不斷學習,從理論的高度去剖析課堂,從課堂中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給被評者以啟發,給被聽者以啟迪。

教學設計反思8

教學目標:

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語言。

二、弄清課文內容,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懂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三、透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知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

教學重點: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

教學難點: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啟示。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課題

1、同學們,你們看過雜技表演麼?在觀看雜技表演的時候,你有什麼感受? 雜技是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的表演性節目,“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今天我們就去了解一位頂碗少年的故事。(展示課件1)

2、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合作學習

1、我們先來學習這課得生字、詞語。(展示課件2)

2、現在,讓我們帶着幾個問題有感情地自讀課文。(展示課件3)

三、問題反饋、整體感知

1、誰來讀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2、課文講述了什麼?

3、你覺得這是一場怎樣的雜技表演?

四、品讀語句、體會感情

文中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讓我們再次快速地讀文,找出描寫少年表演時情形以及描寫觀眾的句子。(展示課件4)

<一、>第一次表演

1、 提問(展示課件5),你體會到了什麼?帶着你的感情讀一讀這段話。

2、 對比讀(同),你又有怎樣的感受?

3、 指名讀,全班齊讀。

4、 少年那原本行雲流水般的表演,此時,卻戛然而止,叫人感到多麼遺憾啊!在場的觀眾是怎樣的反應呢?(展示課件6)

5、 少年的反應是怎樣的?(同)你體會到了什麼?

6、 讓我們像頂碗少年那樣鎮定從容的讀着兩句話。

<二、>第二次表演

1、 誰來説説描寫頂碗少年第二次表演的句子?

2、 你覺得那些詞語需要重讀才能體現頂碗少年的技藝高超?誰來試試?

3、 觀眾們耐心的等待少年的精彩表演,結果,卻仍然失敗了,他們是怎樣的反應呢?(課件展示7)

4、 指名回答,男女讀。

5、 假如此時,你就是這位頂碗少年,面對在場觀眾各種各樣的打擊,而且我

們知道,這已經是第二次了,你會怎麼想?你會怎麼做?

6、 是啊,頂碗少年和同學們的年齡差不多啊,面對這樣的場面,他是怎樣的呢?(課件展示8)你體會到了什麼?

7、此時,他呆呆地站着,他已經不知所措了,他還有勇氣重新站起來嗎?是什麼力量讓他又一次的鼓起了勇氣?

8、 想想,老者會説什麼呢?聽了老者的話,少年又是怎樣想的?

<三、>第三次表演

少年第三次捧起了碗,向觀眾第三次鞠躬,音樂也第三次奏響了!場子裏靜得沒有一絲聲息。有些女觀眾,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同學們,假如你也是當時在場的觀眾,你的心情怎樣?會想些什麼呢?

1、 作者覺得,這不僅僅是表演了,而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誰來讀一下少年第三次拼搏的句子?

2、 你體會到了什麼?

3、 頂碗少年終於成功了!他戰勝了自己,把前兩次的失敗踩在了腳下!同學們,你們覺得,頂碗少年成功的祕訣是什麼?

4、 你知道哪些名言警句能用在此時此刻的?(課件展示9)

5、 這位年齡和同學們相仿的少年給大家留下了什麼印象?請聯繫自己的實際説説!

<四、>最後兩個自然段

1、 我想,觀看了這場演出的所有觀眾都不會忘記這位頂碗少年在遭遇失敗後,那種堅忍不拔、敢於拼搏的精神,讓我們懷着這種感情齊讀最後兩個自然段!

2、 (展示課件10)你是怎麼理解這段話的?誰能聯繫課文中的頂碗少年説説?

五、小結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沒有絕境,只有被困難嚇倒而絕望的人!所以,我們不能丟失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學了這篇課文,我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觸,把你的體會整理一下,寫成一篇讀後感!(展示課件11)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指導學生閲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

在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突破重點,我通過讓學生對比在表演兩次失敗後觀眾的反應和少年的表現來讓學生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在觀眾的巨大壓力下永不放棄的精神。當時我設計了兩條線來幫助學生理解。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後觀眾的反應,另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後少年的表現。在這兩條線的設計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學生沒有把

更多的時間放在少年由失敗再失敗直到成功這一過程的理解上,使學生的感悟不夠到位。

現在回頭想想應當是以抓兩次失敗後少年的表現為主,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一過程,再逐步引導學生找觀眾的反應,因為觀眾的反應只是為了能更好的襯托少年失敗後當時的心理,也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

教學設計反思9

語文整合性教學是根據新課程教材觀的示範性,也就是把教材看做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引導學生認知、分析、理解事物並進行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生己有的學習經驗為基礎,根據教科書所提供的學習材料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從而使之適合學生需要,有效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摒棄了傳統的單篇教學的做法,將語文教學活動轉換為師生共同開發、運用教材的一種互動、共生的動態過程。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

單元整合是語文整合性教學的方法之一。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以探險為話題,由《偉大的悲劇》《荒島餘生》《壁上地球之巔》和《真正的英雄》四篇課文組成。這四篇課文內容豐富,主題明確,人物刻畫鮮明。但如何在短短兩節課的時間內通過整合設計完成本單元快速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的教學任務呢?

 一、單元整合教學的設計思路

(一)適當取捨,凸顯學法指導

四篇課文包含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可教學的要點也很多。因此,在進行單元整合設計時,要善於取捨。在短短兩節課的時間內,要求學生首先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其次概述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蹟,最後動手寫作,再現英雄人物的動人事蹟。要完成這些任務,必須另闢蹊徑,採取恰當的閲讀方法,以求出奇制勝。七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利用人物描寫分析人物精神品質的方法,所以此次不再把這點作為教學重點,而學會運用跳讀法快速獲取信息成為這次設計的重點之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略讀,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閲讀材料的大意;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查能否從閲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這次的學法指導一一跳讀法,屬於快讀法之一,着重培養學生從閲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那麼,如何指導學生運用跳讀法學習課文暱?學習這四篇課文該從什麼角度切入呢?

(二)主題切入,兩條線索貫串

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回答了誰是真正的英雄的問題。這個主題內容學生通過瀏覽課文就可掌握,所以選擇從這個角度切入。這是單元整合的第一條線索:主題的整合。四篇文章篇幅都比較長,內容容量大,信息繁多,如何在短短的兩節課內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呢?無疑,運用跳讀法閲讀課文是比較恰當的方法,這就構成了單元整合的另一條線索:跳讀方法的指導。 至此,整合的思路已經清晰,兩條線索貫串始終。一條線索是主題內容:誰是真正的英雄。教學分為三個環節:1.初讀課文,認識英雄;2.細讀課文,品味英雄;3.回顧課文,記住英雄。另一條線索是讀法寫法指導:跳讀課文,抓住關鍵語段,概括內容一跳讀主要人物,抓住關鍵詞語,概括主要事件一跳讀演講文段,品味敍述語言,仿寫英雄事蹟。那麼,問題出現了:這兩條線索是否有主次之分呢?我們進行如下分析:

四篇文章內容豐富、容易理解,但篇幅較長,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迅速獲取有效信息成為教學難點之一。 採用跳讀的閲讀方法,正是要培養學生從大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以跳讀的方法指導為主線,以主題內容的梳理為輔線,把四篇課文整合為一體,兩條線索貫串始終,能夠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在閲讀中運用跳讀的方法,首先抓住關鍵語段,迅速梳理故事情節;然後抓住關鍵詞語,體會刻畫人物的方法,從而以閲讀促進寫作;在寫作中細讀文本,再現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蹟,以寫作深化閲讀,整堂課閲讀寫作有機結合,融為一體。

(三)以讀促寫,閲讀與寫作相結合

第二環節是以前兩個環節中提取的主要信息為寫作素材進行仿寫練習。這一環節是對前兩個環節中所學習的文本內容的進一步概括和加工,並通過仿寫練習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第三環節的教學有以下三個預設目標:一是學習運用排比段落,在表達上增強語言的氣勢,內容上加深對英雄的無比崇敬之情;二是運用前兩個環節所提取的主要信息積累寫作素材解決寫作時無米下鍋的惱人問題;三是進行寫作訓練,再次回顧文本,概括文本要點,理清主要內容,同時學習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提高寫作能力,從而達到閲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

教材不僅是閲讀教學的示範文本,同時也是寫作教學的示範文本。日常教學中,我們有時不辭辛苦地從課外尋找例文,卻忘記了教材所選文章大都文質兼美。有效地發掘教材的寫作示範功能,引導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整合寫作訓練,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做法之一。

教學設計反思10

許多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好的教學設計是教學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合理,再加上老師潛移默化的指導對教學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反思。現在的教學理念是教師教學如何使用教材,是對教師教學評估的依據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編排具有邏輯上的錯誤。因此,如何內化學生,是要教師在課堂中如何使用教法進行加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最後歸納為自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這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知識。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在教"10以內數的組成",她的教學是這樣設計是"7的組成",她的設計如下:

師:你們到過市場買過菜嗎?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師:你們都有愛吃魚嗎?(愛)。

師:很好。因為魚含有豐富的鈣、鐵、蛋白質等,對我們身體有用的物質。

師:請同學們看上黑板,下面老師讓大家來數一數黑板上的魚(出示7條魚的教具),誰來數一數黑板上老師掛了多少條魚?

生: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7條)。

師:你能用算式來表示你是怎樣數的嗎?請同桌同學相互討論寫出你們的算式,看誰寫得最多、最快。誰來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

生:學生通過思考交流,然後各自説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條魚加上4條魚等於7條魚,列式為:3+4=7。

生:我把它看成2條魚加上5條魚等於7條魚,列式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條魚加上6條魚等於7條魚,列式為:1+6=7

師:你們説的都對。

師:最後反饋小結。

教師做到了:1、在教學中既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聯繫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的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數"7"的合成,達到了預先教學的效果。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3、在教學中也提出了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4、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羣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教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反思》。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5、整個課堂教師始終保持着師生平等關係,不斷鼓勵與讚賞學生,形成互動。這樣的教學,如果能上用多媒體展示小朋友參與到菜市場購買魚的情景,並從中發現問題、解題課堂教學會更生動些。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以下是筆者在教學"7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教學設計:

師:前面我們學習過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這些圖形的周長是取決於什麼?它們的公式是怎樣的?

師:我們先回顧一下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取決於什麼?周長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生:取決於正方形的邊長,即:C=4a

師: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邊長是什麼關係?為什麼?

生:周長總是邊長的4倍,因為四條邊長相等。

師:矩形的周長又取決於什麼?周長計算公式是什麼?

生:矩形的長和寬的和:即:C=2(a+b)

師:矩形的周長和它的長寬的和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

生:周長總是等於寬與長的和的2倍;因為矩形兩條對應邊相等。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圓的周長取決於什麼呢?

生:(通過思考後,發現圓的直徑不同,圓的大小也不同)圓的周長取決於的直徑,直徑不同周長也不同。

師: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有沒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個固定的倍數關係呢?如果有我們就能夠根據這個倍數關係來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對不對?(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實驗、操作、學生自我質疑、最後發現公式)

在這個教學筆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在課堂中學生通過質疑、實驗後歸納出圓周長和直徑之間的倍數關係為3倍多一點。筆者趁機引入π,順利地完成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的教學。2、筆者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4、教學中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了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三、創設問題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維。教師的教學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問題同樣引起學生積極探索,產生求知慾望。而補充知識的引導更能使學生髮散思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級教師在教學"分數的分數的加法時"的設計。

師:出示蘋果的教具問學生你們都有吃過蘋果嗎?

生:吃過。

師:如果你媽媽買回的蘋果只有一個,而你又要把蘋果分給你的爸爸和你的媽媽,你會怎樣分呢?

生:思考後彙報,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師: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況,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幾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媽媽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應該吃了幾分之幾?

師:出示條件:有一個蘋果,小明吃了這個蘋果的2/4,爸爸吃了這個蘋果的1/4,

師:看了這些條件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幾分之幾?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幾分之幾?

生:小明與爸爸一共吃了幾分之幾?

生:剩下幾分之幾還沒有吃?

師:你們提的問題都很好。

然後按照學生所提的問題一一解決。讓學生從這些問題中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綜合得到分數的加法規律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

其教學特點是:1、重視課程的開發,也重視生活實際的數學概念,充分利用直觀教學,遵循學生的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2、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3、重視理解與鞏固相結合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4、給學生鋪設合理的思維空間,補充問題的方法,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5、樹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有趣味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6、設疑問題具有嚴謹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使學生在探究新知識輕鬆地獲取知識。7、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遵循從簡單到複雜的認識規律,創設情境既符合學生實際,為探究、認識新知識的結構奠定基礎。

教師的教學設計準線不同對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響。學生要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取決於一個教師教學中充當怎麼樣角色。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教育者來説,應"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為本。教師對每一節課多付出心血,並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對每個學生充分了解合理設計教學,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起,才能觸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教學設計反思11

一、教材分析

《一次有趣的觀察》是第四冊的一篇文章,整篇文章從題目到內容體現一個“趣”字:首先,這個題目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其次,“聽大人説,扁豆蔓兒是向右繞着爬的”,這個問題的提出很有趣;其三,我種扁豆,特意把蔓兒從竹竿的左邊繞纏,而蔓兒偷偷繞到了竹竿的右邊。這太有趣了!於是“我”便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細心的觀察,終於相信扁豆蔓兒是向右繞着爬的。

教學本課,要着重引導學生自己默讀,發現並提出問題,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保護學生自己讀書的熱情。

二、學情分析

小學生好奇心強,又身處農村,對身邊常見植物有比較多的瞭解和較濃厚的興趣,教學中很容易在教師引導下對課題產生好奇心,對生髮較強的讀書熱情。加上二年級下學期學生具備了初步的默讀能力,課文語言又十分貼近學生生活,因此,學生在默讀中感悟課文內容並不難。

三、教學目標

1、會認6個字。

2、練習默讀課文。

3、喜歡觀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熱情,肯動腦筋想辦法。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②在默讀課文過程中感悟課題的“趣”。

2、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課文,激發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探究慾望。過渡:

同學們,剛才老師發現,大家對課文的朗讀和詞語掌握的不錯,那麼通過讀課文,你都知道了什麼?

教學過程:

一、深入文本,學習感悟。

1、同學們,作者在對扁豆進行觀察的過程中都有哪些有趣的'發現呢?現在請大家按照自學提示學習課文。請看大屏幕:

現在請大家採取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用”_”出畫出作者觀察扁豆時有趣的發現。多讀幾遍,和同位交流自己的感受。

2、感悟有趣發現:

句2:第二天天剛亮,我就起牀了,跑去一看,扁豆蔓兒偷偷地繞到了竹竿的右邊。

引導感悟趣二:為什麼你覺得這個發現很有趣?

是啊,有趣的是我特意把蔓兒從竹竿的左邊繞着纏上去,結果第二天,蔓兒 偷偷的跑到了右邊。它是怎麼從左邊轉到右邊的呢?是啊,這是一個多麼有意思的發現?你們能讀出有趣嗎?

句3: 星期天,我又把扁豆蔓兒從左邊繞着纏在竹竿上,還在竹竿上用紅墨水做了記號。 我緊盯着它。過了半個小時,扁豆開始離開了記號,向右邊移動。又過了兩個小時,扁豆蔓兒離記號更遠了。我還注意到,每隔一小時左右,扁豆蔓兒就突然抖一下。四個小時以後,扁豆蔓兒又轉到竹竿右邊,繞着纏上去了。

感悟趣三:為什麼這個發現很有趣,您能具體説説嗎?

原來扁豆蔓兒竟然會抖動,還會自己改變纏繞方向!扁豆蔓兒真的是向右繞着爬的呢。大家説,這樣的觀察有趣嗎?你能試着通過朗讀,讀出扁豆生長的有趣嗎?

3、孩子們,這樣有趣的發現,作者是怎麼觀察的呢?請大家用波浪線畫出寫小作者認真觀察的詞句。

半小時 兩個小時 每隔1小時 四小時

作記號 緊盯着 還注意到

4、交流畫出來的詞語,現在讓我們抓住這些詞讀出自己的體會。誰來讀?

5、孩子們,你們看,作者為了發現扁豆蔓兒到底是怎麼爬的,他不僅細心觀察,而且連續觀察了很久,最終解決了心中的疑問。小作者的觀察過程多麼細緻啊。

6、這樣細緻地觀察,我們一起練習複述吧。那現在,請大家按照老師的複述提示,同位合作練習複述這一段。

交流複述。

7、欣賞着大家精彩的複述,老是覺得小作者的觀察真是一次 有趣的觀察。然而這樣的結果是作者親自觀察得到的,此刻,他的心情會怎麼樣呢?(高興)現在讓我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讀出小作者高興的心情。

二、複述練習

孩子們,著名的雕塑大師羅丹説過:“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你們都是善於觀察的孩子,小作者發現了扁豆的生長特點,那你們在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發現呢?課前大家做了準備,誰想來交流一下自己的發現過程?

1、同學們,看來,生活處處皆學問,老師希望大家留心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相信,那樣,你們會發現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

教學反思:

昨天課後,我把豆種發給學生。有因課上表現好,為小組得到豆種的,這些是可以種在班裏的;有因個人喜歡,得到豆種回家種的。對了,我也拿回了幾粒種子回家種,嘿嘿!我也想試試呢。

幫學生把花盆裏放滿土,並根據不同的豆種在每個盆裏種上三到四粒種子,剩下的事兒就交給孩子們了。今天,又給每個小組發了一本本子,那是讓他們寫觀察日記的,4月14日,是一個需要記住的日子。現在,我跟孩子們一樣,在期盼着那小豆苗苗早點從土裏鑽出來,讓我們早一點目睹它們的風采,並親自觀察它們的蔓兒是如何從可向上纏繞生長的。

從一年級開始,我就想着讓孩子們做點什麼,曾讓孩子們養過蒜苗,雖説只有一小盆,那長出的小苗苗讓孩子們高興了好幾天,但後來熱情過去了,他們便任那盆蒜苗乾乾在花盆裏,最後,我連盆一起扔了出去。與些同時,我讓孩子們養小烏龜。他們讓家長買來了養龜的缸,也帶來了龜食,最後是主角出場,一下子好幾只呢,一時我一個缸裏都養不下了,後來又一個孩子帶來了小魚缸,才讓這些小烏龜“龜均佔地”不至於太可憐。可是,可是後來,那些小烏龜一個一個地眼睛都瞎了,最後,一個接一個地去了天國。我就奇怪了,為什麼我就養不好小烏龜呢?在這之前之後,我都曾自己養過,無論我如何努力,它們就是不活,讓我鬱悶了好一陣子。

後來,後來就什麼也沒幹了,也是因為我們的教室一年四季都不見陽光,養什麼都賴賴嘰嘰的,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讓我越來越沒有養點什麼的興趣。

這次與孩子們一學習《一次有趣的觀察》,又勾起了我想種點什麼,養點什麼的心思,借18課的東風,就種點豆豆吧。不知道多少天后,那些小豆豆才會鑽出來與三班的孩子打招呼。

教學設計反思12

設計目的:鑑於本篇文章共有40個段落,讓學生養成有目的預習的好習慣,培養超前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課堂效率。

一、五“讀”俱全

【一讀文章】認真讀文章,推薦你認為重要的生字詞(字形、字音)。

推薦:

【二讀文章】

A 速讀文章,用一句話文章概括文章內容

B 文章講了那幾件事?

【三讀文章】 細讀文章,找出標註你最喜歡的人物及故事並仔細研讀,簡要説説你為什麼喜歡他。

【四讀文章】文中所寫的社戲並不好看,但作者在文章結尾卻説“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

你怎樣理解這段話?

【五讀文章】找出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的語句,體味其中藴含的思想情感,並反覆朗讀,用自己的聲音把作者的情感展示出來。

二、相關資料

1.關於社戲

《社戲》中的社戲:關於社戲演出的內容,據徐淦(gàn)《魯迅和紹興戲》一文考證,這是紹興戲《遊園吊打》。該戲敍述的是唐朝宰相盧杞陷害忠良,縱子作惡,終於被懲的故事。盧杞的兒子(劇中稱為惡少)帶了幫困家丁到忠良朱文光家搶親,被朱文光抓住打了一頓,直到寫了服辯(悔過書)方才罷休。服辯詞雲:惡少——搶姣姣;家丁——惹禍苗;惡少——下遭再來搶姣姣;家丁——變豬變狗變阿貓。小説中被綁在台柱上的紅衫小丑就是盧杞的兒子,那個花白鬍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另據周作人回憶,小説中所寫的社戲的內容,“是紹興戲中精彩內容之一”,……看過的人都不能忘記,……雖然他不曾説是什麼戲文來”。

2.《社戲》刪減的部分

我在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前十年是絕不看,因為沒有看戲的意思和機會,那兩回全在後十年,然而都沒有看出什麼來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當時一個朋友對我説,北京戲最好,你不去見見世面麼?我想,看戲是有味的,而況在北京呢。於是都興致勃勃的跑到什麼園,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鼕鼕地響。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台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議論,我因為耳朵已經喤的響着了,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説“有人,不行!”

我們退到後面,一個辮子很光的卻來領我們到了側面,指出一個地位來。這所謂地位者,原來是一條長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他的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着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許多路,忽聽得我的朋友的聲音道,“究竟怎的?”我回過臉去,原來他也被我帶出來了。他很詫異的説,“怎麼總是走,不答應?”我説,“朋友,對不起,我耳朵只在鼕鼕喤喤的響,並沒有聽到你的話。”

後來我每一想到,便很以為奇怪,似乎這戲太不好,——否則便是我近來在戲台下不適於生存了。

第二回忘記了那一年,總之是募集湖北水災捐而譚叫天⑵還沒有死。捐法是兩元錢買一張戲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戲,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買了一張票,本是對於勸募人聊以塞責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機對我説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於是忘了前幾年的鼕鼕喤喤之災,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約一半也因為重價購來的寶票,總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聽得叫天出台是遲的,而第一舞台卻是新式構造,用不着爭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點鐘才去,誰料照例,人都滿了,連立足也難,我只得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一個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邊插着兩個點火的紙捻子,旁邊有一個鬼卒,我費盡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連⑶的母親,因為後來又出來了一個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誰,就去問擠小在我的左邊的一位胖紳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説道,“龔雲甫⑷!”我深愧淺陋而且粗疏,臉上一熱,同時腦裏也製出了決不再問的定章,於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麼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待過什麼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吁吁的喘氣,這台上的鼕鼕喤喤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盪,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省誤到在這裏不適於生存了。我同時便機械的擰轉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擠,覺得背後便已滿滿的,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後無迴路,自然擠而又擠2,終於出了大門。街上除了專等看客的車輛之外,幾乎沒有什麼行人了,大門口卻還有十幾個人昂着頭看戲目,別有一堆人站着並不看什麼,我想:他們大概是看散戲之後出來的女人們的,而叫天卻還沒有來……

然而夜氣很清爽,真所謂“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這樣的好空氣,彷彿這是第一遭了。

這一夜,就是我對於中國戲告了別的一夜,此後再沒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經過戲園,我們也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幾天,我忽在無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書,可惜忘記了書名和著者,總之是關於中國戲的。其中有一篇,大意彷彿説,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於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我當時覺着這正是説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話,因為我確記得在野外看過很好的戲,到北京以後的連進兩回戲園去,也許還是受了那時的影響哩。可惜我不知道怎麼一來,竟將書名忘卻了。

至於我看好戲的時候,卻實在已經是“遠哉遙遙”的了,其時恐怕我還不過十一二歲。

3.魯迅作品集相關知識:

《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回憶童年往事的散文集,“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早上的花晚上來撿,就是成年時回憶往事。

《吶喊》:《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説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小説集於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説,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説集。

《社戲》教學反思: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一直有這樣一種觀點,就是語文閲讀教學一定要根據文章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這樣不僅有利於知識能力的傳授,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對教材的處理,我也一直堅持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原則。

在上《社戲》這篇課文時,我也是這樣做的。

一、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充分考慮教材特點。

本篇文章是鄂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話題是《幸福的滋味》,單元閲讀要求是“閲讀本單元課文,揣摩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語句,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但這篇文章,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説;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二、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充分考慮文章特點。

有人説教《社戲》課文最後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鑰匙。在備課的時候,我也在考慮,作者為什麼把文中的戲和豆説的那麼好?我們知道,這篇文章是作者對童年生活回憶。大抵來説,回憶的總是美好的事物。那麼,該如何來引導學生來理解這篇文章呢?從《社戲》文章來看,那晚的戲並不好看,豆呢也僅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卻説是:“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為什麼作者如此難忘呢?

三、在教學過程的落實上,充分引導學生參與。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堂課我十分注重讓每個學生全員全程參與。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文眼,即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發學生去認真讀書,充分地和文本進行對話,去思考、討論、交流。

我嘗試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如果經常有意識的讓學生質疑,我相信,學生質疑的能力會得到充分的提高。會使課堂成為一個充滿創造和發現的樂園。

當然,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對學生的課前準備沒有足夠的重視。雖然有要求,但是學生是否認真落實沒有認真的去檢查,也沒有去細緻的去搜集學生的疑問,以致於在課堂上不可能很好的解決學生中很有價值的問題。

二是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進行很好的分析。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生活與作者的生活的時代差異,整個教學過程中感覺有些教學要求有些拔高。

教學設計反思13

漸暖的空氣,破冰的流水,漸綠的柳枝,吐芽的苞蕾,金黃的菜花,這些春的使者,驅散了料峭的寒風,送來了温暖的氣息!四月,一個萬物復甦的月份,一個勃勃生機月份。 四月,也是我們學校的遠程資源教研月,這幾天正如火如荼的舉行“遠程教育資源運用”比賽,全校老師必須運用多媒體上一節課,昨天,這個令人害怕又激動的時刻到了……..

在這次活動中,我選擇的是西師版第十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

讀課文《空城計》。

《空城計》節選自《三國演義》第95回。課文描述諸葛亮面對強敵而能處變不驚,設下計謀,終於使司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現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為了使以後的教學再上新台階,發揚優點,彌補不足,結合本課的教學環節,談談自己教學本課後的一些感受。

(一)教學資源運用的時機與效果的關係

為了對課文內容及人物性格特徵的理解,我下載了一個關於《空城計》司馬懿退兵的視頻,意在讓學生能通過直觀的形象情境,讓學生進入課文意境和角色之中,理解課文內容。如在理解司馬懿的性格特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諸葛亮在笑容中施計,在笑聲中取勝,但諸葛亮的取勝還取決於一個人,他是誰啊?馬上學生回答説司馬懿,為什麼説取決於司馬懿呢?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説因為他沒有

直接攻打進去,她反而中計啦!哦!是這麼回事,我聽出來了,假如此時領兵的是你,當眼前看到西城這樣一幅景象時,你是選擇進還是選擇退呢?別忙着告訴我,你們先和同桌討論討論,於是學生開始熱烈的討論起來。在彙報時,有的選擇了進,也有選擇了退兵,還有的選擇先去探個虛實在攻打進去…….都得到了我的肯定。藉此機會,我説司馬懿究竟怎麼想的呢,我們一起來看段錄像(播放錄像)。此時有的學生邊看邊笑了起來,我趁機問,你們笑什麼啊?(因為司馬懿中計了)是啊,不光我們在笑他,連諸葛亮也在撫掌而笑啊。緊接着介紹司馬懿的有關資料,最後請同學們想想司馬懿退兵是草率之舉還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請同學們在文中找一找司馬懿退兵的理由?就這樣讓學生來感受司馬懿謹慎多疑,剛愎自用的性格特點,用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調動積極性與參與意識的關係

由於我上課的時間在上午的最後一節課,學生的精神狀態不是很好,這是課前讓我最苦惱的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想到了,我的課以分析諸葛亮的笑為切入點,為什麼我不以笑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這樣不是一舉兩得了嗎??於是在課前幾分鐘,我先和同學們開起了玩笑:“同學們,你們可知道,周老師一般在上午最後一節課一般是不會上新課的,因為我怕,我怕我的精神狀態不好,也怕你們的精神狀態不好,影響上課的質量,今天沒有辦法,周老師抽到了這以籤,那就不得不打破這個慣例呢?不過今天周老師特別有精神,因為我知道我要上這節課,

早上我吃了兩個大埋頭另加一瓶牛奶,你們看我多有精神,你們呢?“有”。好的,還有幾分鐘,才上課我們先來做一個小遊戲,老師出示詞語,你們表演,好嗎?學生精神抖擻的説“好“。課件出示“會心一笑、捧腹大笑、撫掌而笑、哭笑不得、回眸一笑”最後我説:“總之,笑比哭好,你們要記住在生活中,如果你笑世界陪你笑,如果你哭那就自己一個去哭吧!所以你是願意笑對每一天還是哭對每一天呢?好,上課!”整節課,學生精神飽滿,主動性高!!!

(三)朗讀與感悟的關係

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的生動逼真。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會中心思想,把握人物形象,要引導學生儘量模擬人物語氣;反覆的讀,充分得讀,有效地讀。有效地讀,就是進一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加深的文章中心的理解。我讓學生在課前熟讀了課文,當堂也安排了不同方式的讀,如默讀、個別讀、分角色讀,齊讀等方式,個別讀的也很精彩,感悟的也很深刻,但我感覺堂課上只是讀出了聲,讀的不夠到位,沒有模擬人物的表情,沒有達到把“話”讀成“畫”的要求。

(四)有待改進的地方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儘管我非常投入地走進課堂,也得到了同事們的好評,但是細細回味課堂中的每一環節,許多疏漏和處理不當的地方便呈現出來。

1、普通話還是有待加強,板書夠工整(這也是我的強項,但總感覺上這種課時間要緊,沒有達到我理想的境界)過渡型語言不簡潔明瞭,課堂情況應具備隨時調整教學環節的能力,以後在這方面還需加強錘鍊。

2.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學機智。如課上有個同學説了一句不禮貌的話,(司馬懿説:諸葛亮,你有種就過來單挑)我當時只是評價了一句“説話要有禮貌哦同學”。當時就沒有想到追問一句:“孩子,你想想司馬懿他也是魏之名將,久經沙場,他會這樣説嗎?你這句話他會怎樣説呢?”我相信效果大不一樣的!總之,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僅是一種智慧,一項技能,更是一門藝術,多思、多學、多練就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評價語言愈來愈精彩。

3、説實話,我自認為自己最大的缺點就是課堂上還沒有真正的走進文本,走進作者,走進學生,我相信這也許是教師的最高境界吧!!

最後我想對自己説:“變則通,通則變,要永葆青春,用新的

教學理念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為教育服務!”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教學設計反思14

背景介紹

上週我在網上學習了《最後一刻》的教學設計,下面是其中 【教學設想及依據】

1、文獻法:指導學生根據預習提示蒐集作品寫作時代背景,瞭解作家,完成材料積累。

2、誦讀法:要求學生聽讀、默讀,熟悉小説的故事情節,整體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並用簡要的語言表述出來。

3、探究法:在邊讀邊議的過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發展與變化,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進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質,個性特徵以及社會意義。

4、創新法: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寫作遷移。

案例敍述

這是這節課的主要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1、通過聽讀、默讀,瞭解小説的主要情節;

2、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的描寫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語句理解其深刻含義

情感目標:通過對小弗郎士與韓麥爾先生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激發學生高度的愛國熱情,並激勵學生認真學習,準備將來為祖國的建設作貢獻。

發展目標:學習本文出色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引導學生創新寫作,激發想象力和發展思維的能力。

【教學方略】

教學內容:

1、瞭解小説的背景

2、領會本文運用語言、心理、動作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領會本文所表達出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

4、聯繫學生實際進行思想教育,並進行創新寫作

教學重難點:

1、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後悔悲憤的心情,深刻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2、通過聽讀,加深對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案例分析

本教案在教學中充分突出學生髮展的主體地位,努力實現積累、運用、實踐、創新的目標,而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和組織者。在預習階段,學生就利用各種途徑蒐集了大量有關作者的資料,擴大了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而對都德的全面瞭解,使學生能在教學過程中迸發積極性,更有利於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在導入階段,就讓學生自己跳讀,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導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在第一個教學板塊,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學生的聽與説。第二個教學板塊,注重默讀並把學習方法的傳授落實到具體的課文分析中,使學生輕易掌握了閲讀分析的方法,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而其中的“討論與交流、小結”使學生必須要説,既培養了學生説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第三個教學板塊中“激活思想”這一教學環節,使學生自己來判斷情感取向,並且培養了學生勇於向他人表達自己情感的能力,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體現。“創新寫作”則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置於實踐中,發展了學生的智力,開啟了學生創新思維的源泉,突出了“寫”的重要性。作業中再寫一次同題材作文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學會反思,並從優秀作文中吸取養分,從而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根據本教案教學,本人發現教師處於引導地位以後,學生更能大膽表述,勇於思考,能更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設計反思15

作為語文教師,寫教學反思是我們每天必做的事情了,只有寫教學反思,我們才會發現在教學中的優點與不足在哪裏,然後總結歸納,提出更好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的進步。這是我寫的是課文《邊城》教學反思日誌。

《邊城》是沈從文的一部中長篇小説,課文節選了有關端午節翠翠巧遇儺送、大佬等人物的場景,語言樸實,韻味無窮。然而在學習過程中我的心頭卻縈繞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閲讀就沒有達到預定效果。自認為是小説所以在設置時給了簡介,給了背景介紹,給了作家作品相關知識,要求學生自讀。但課上我發現閲讀效果不好。

其次,導學目標不夠具體。我們的學生已經是高一的學生了,我認為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給了綜合鑑賞題(品味語言)。結果在審題上又有學生吃虧。

最後,課上教師導學過程不夠靈敏。課上發現問題雖及時停止了繼續學習,但未能及時採取相應措施,以致此課師生收益都不大,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雖然在第三課時及時調整了學習方法,但該導學課實施過程的缺失卻至今讓我耿耿於懷,我懷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懷疑自己的教學理念。可是學生的讀書習慣卻讓我痛上加痛,他們告訴我:老師即使你説得再好,我們也不可能讀這樣的文字,它離我們太遠了。找到了根我才釋懷,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樣東西:應該平實地帶領他們穿行於語文學習中,而不是憑感性。

今天我們師生都有了新的認識和發展,都能心態平和的閲讀和學習了。我注重教學過程的每一步實施,學生注重學習的每一個細節,咬文嚼字已經成為目前我們學習語言的一個法寶。

現在看到學生的時步,我也心慰了。課文《邊城》教學反思日誌暫時就是這樣了,通過這次的教學反思,我相信對於其它課的教學是有所幫助的。

標籤: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jn99o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