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三年級上冊《做一名小科學家》教學設計

三年級上冊《做一名小科學家》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做一名小科學家》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上冊《做一名小科學家》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從探究紙鸚鵡“站立”的祕密活動中提出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會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問題。

知識與技能:

找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從小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曲別針、卡紙等。

學生準備:剪刀、彩筆、夾子等;課前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的資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加深對科學的理解。課一開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紙鸚鵡來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帶着問題探究其中的奧祕,接下來可以通過不同的形狀的`紙片來嘗試,尋找如何讓它們平衡。由於學生是剛接觸科學探究活動,所以活動中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保持活動場地整潔,實驗井然有序。

教學過程:

(一)、會站立的紙鸚鵡導入:

1、教師出示會站立的紙鸚鵡。

2、談話:今天科學課老師帶來了一隻紙鸚鵡,它能夠站立在老師的手上。好玩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呢?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製作紙鸚鵡,探究其中的奧祕。

1、教師介紹做紙鸚鵡的材料。

2、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指導

3、嘗試:讓紙鸚鵡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紙環上。(或成功或失敗)

4、引導學生思考:鸚鵡為什麼能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怎樣才能讓鸚鵡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

5、分組試驗,商量可行辦法。(提示:把想到的辦法簡單記錄在活動記錄紙上。)

6、分組彙報、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簡便性。

7、教師做整個活動的總結。

活動二:想辦法讓更多的東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問:除了讓紙鸚鵡站在你的手指上,你還能讓其他東西(比如:鉛筆、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嗎?

2、學生分組活動。

3、談話:別上回形針試試,換作夾子試試。

4、交流發現,尋找相似之處。

(1)、提問:剛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體是否能站立時有什麼發現呢?

(2)、學生交流、彙報。

(3)、談話:同學們想想看今天我們科學課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課後繼續研究怎樣讓更多的物體站起來。

(三)、總結拓展。

1、講述:科學研究是個複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現在都內有得到準確的答案。比如:……

2、談話:運用大家發現的原理,可以讓許多物體“站”起來,你能利用這個原理製作一個玩具嗎?

3、你們準備怎麼做?做之前需要準備些什麼?

4、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鞏固課中的學習發現。

(四)、佈置任務:

1、下節課把製作好的玩具帶到班上來,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參考資料:

紙鸚鵡為什麼會“站”起來

要一個物體保持平衡,就要提到重心。重心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也就是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任何物體都有一個重心。對於一個物體來説,當共點力的合力為零時,我們就説該物體是處於平衡狀態。地面上任何靜止的物體,都是處於平衡狀態。影響物體穩定平衡的因素有兩個:一個因素是支持面(底面)的大小。當支持面大時,平衡的穩定性也增大。比如籃球架、枱燈座的底部就非常大,穩定性好;決定物體穩定性的另一個因素是重心相對於支持面(或支持點)的位置:一個物體,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則穩定性越好。紙鸚鵡尾部彆着的回形針起到了降低重心的作用,所以它就“站”在手指尖上了。當一個物體的重心是在物體支持面(點)的下面,那麼,這個物體的穩定性就很強,加上金屬絲和夾子的鉛筆能夠“站”起來就是這個道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gyz0x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