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日本教學設計

日本教學設計

第八章 第一節《日本》教學設計

日本教學設計

(第1課時

【教學目標】運用板塊構造學説,解釋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等。 運用資料,説明日本出口加工貿易特徵 。

【教學重點和難點】運用板塊構造學説,解釋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等

【教學方法】 小組學習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

【課前準備】

1.分組:將班級按人數情況分為三大組,分別負責有關“多火山、地震的島國”、“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東西方兼容的文化”三個專題的資料收集、分析等工作。

2.教具:世界政區圖,日本地形圖,日本景觀圖,教學演示平台,電腦等 【教學設計】

1.各小組利用有關資料,通過觀察、分析、閲讀、歸納、整理等方法,記錄下有關內容,第一組:負責有關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內容;第二組:負責有關日本的經濟特點方面的內容;第三組:負責有關日本的文化特點方面的內容;

2.進行組內相關知識和內容的探究學習,問題分析,活動研究;

3.就本組內容及相關問題、探究活動結論在班級進行 學習彙報;

【教學過程】

小組合作整理有關資料,進行組內探究活動

(1)分組:把全班按照自願和協商的原則分為三個學習活動小組,人數根據班級大小和研究任務多少合理分配。

一組:負責有關“多火山、地震的島國”專題的資料收集、分析等工作,學生通過世界地圖、日本地圖、日本的景觀圖、課文中提到的活動中的英國地圖等,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將觀察到的內容和有關問題記錄下來。

二組:負責有關“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專題的資料收集、分析等工作,學生利用有關日本的經濟數據、工業產品、資源狀況、貿易、海外投資、歷史發展等內容,整理出有關日本經濟特點的觀點,記錄下來。

三組:負責有關“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專題的資料收集、分析等工作,根據有關日本的民族構成、文化習俗、人民生活、與中國的文化交流等資料,分析有關日本的文化特徵,記錄下來。

(2)組內相關知識和內容的探究學習,問題分析,活動研究:

一組:

①要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特徵和自然條件特徵;

②對比日本與英國的地形圖,完成課文第一部分的活動;

③討論日本海岸線的特點,分析其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④收集有關日本火山爆發、地震發生等方面的錄像,獲得感性認識;

⑤收集有關板塊構造的知識,認識相關理論,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⑥比較日本“傳統民居”和歐洲民居的不同,分析原因;

⑦收集有關預防地震的知識,設計“防震演習”等;

二組:

①分析日本被稱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具體表現;

②歸納日本的資源特徵;

③歸納日本主要的工業原料來源和主要產品的輸出地;

④指出日本主要的.經濟部門及形成的原因;

⑤收集資料認識日本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

⑥分析日本經濟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結合我國國情,討論應如何充分發揮優勢條件,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⑦完成第二部分的活動,指出日本主要的工業區分佈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户內海沿岸的原因;

⑧討論有關活動的3,4中涉及的問題,得出小組的結論;

三組:

①收集資料,瞭解日本的民族構成,大和民族的特徵;

②收集有關日本傳統服飾、建築、飲食、風俗等資料,進行介紹説明; ③收集日本的“外來文化”及其影響;

④通過資料,瞭解日本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歷史;

⑤歸納日本文化的特點和形成原因;

(1)學生收集資料,在小組內集體研究整合,討論得出結論;

(2)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小組內成員之間和各小組之間應該相互協調、相互合作。

(3)做到合作又分工,全體全過程參與,及時進行小組內的過程評價。

(4)彙報前,各小組要將本組的彙報成果準備充分,有些資料要在課前做好。

(5)彙報要圖文並茂,對資料的引用要註明出處,對資料的處理要申明處理過程、方法與理由。學生是活動的中心與主體,教師是輔導着。活動彙報力爭做到活而不亂。

【板書設計】

專題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專題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專題三“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標籤: 日本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gexwr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