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七年級上冊《散步》優秀教學設計

七年級上冊《散步》優秀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七年級上冊《散步》優秀教學設計

《散步》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23課,是一篇課內自讀課文

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瓏剔透、秀美雋永、藴藉豐富的精美散文,它象一首動人心絃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反映了我國文明家庭建設的可喜成就。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鑑,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劃。為此,通過本課的學習要使學生着重解決如下兩個問題:①、抓關鍵語句感悟濃濃的親情。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的自尊心、主動性和求知慾已大大提高了,同時,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審美和口頭表達能力,基於此,在教學中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做問題的發現者、思考者、探索者。

三、設計理念: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己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或全班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教師走下講台與學生交流,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四、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培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情感。

重點:1、抓關鍵語句感悟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對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

五、學習過程:

(一)、導入 :

(播放短片〈〈媽媽洗腳〉〉)

生觀看後談感受。

師:家,是一個多麼温馨的字眼。它是一個避風的港灣,一個幸福的搖籃。家,因為有了深深的愛而温暖,因為有了濃濃的情而美好。本節課,讓我們走進莫懷戚先生的家,陪同他們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們家濃濃的親情。

(二)、初讀課文:

1、師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生聽讀並思考:

①、劃出你認為在讀音、字形和字義上需要注意的詞語,提交到班上交流。

②、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散步的過程。

2、共同交流:

①、提交字詞。學生提出,指派一生記,投影出示。

②、指生概述內容。

3、談一談聽讀後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

1、生自由朗讀課文:

①、大聲朗讀課文,劃出最能表現濃濃親情的詞語、句子,並把你的感受記下來。

②、在小組內交流你的感受,同時,提出你的疑問,小組內合作探究。

2、師巡視指導,參與交流,注意歸納整和學生有價值的問題。

3、全班交流:

①、交流感受:

學情分析:學生能很快找出課文中的相關語句,也能説出自己的感受,但不一定能有感情地朗讀相關的語段。

點撥策略:進行必要的朗讀指導,在讀中悟,悟中讀,讀後思。

①、學生先自由談感受。②、小組內互讀,相互指出朗讀的優點和不足。③、指生朗讀,評價,並討論如何有感情地朗讀。(能歸納出語速、語氣、重音和感情投入等方面即可。)師指導學生朗讀。④、指生再讀,可配上音樂。

4、學生質疑:

關於本課,你還有不懂的問題嗎?可以提出來,全班討論解決。

學情分析: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①、如何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意義?②、題目能否換?③、文中寫景句子的作用?

點撥策略:先由本組同學發表意見,其他組同學補充,再指生讀(可配

樂)或自由讀。

5、再讀體會:

師:這是用580字凝成的一首動人心絃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讓我們再次朗讀課文,體會這種深深的愛和濃濃的親情。

生自由朗讀課文

(四)、暢談親情:

師:我們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親情無處不在,它不僅在莫懷戚先生的家中,也在我們每個人的家中,每一個人的心中,只要你用心觀察。請同學們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家庭中的親情故事。

指3~~4名學生講述。

(五)、親情作業 ;

師:同學們講的這些親情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不過,老師覺得親情不應該只是父母無條件的付出,它也需要我們的努力;親情不單單是寒冷時父親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也不單單是深夜裏母親為你衝的一杯牛奶,親情更應該是父親勞累時孩子關心的話語,應該是母親疲憊時孩子遞上椅子的體貼;親情不單單靠今天課堂上片刻時間的領會,不僅僅是我們現在的聲情並茂的述説,它更應該落實在行動上。①、回家後,請同學們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腳,揉揉肩,陪父母看看電視散步②、把你的真實感受和父母的反映寫下來,以後的語文課大家交流。

師:我們對親情有説不完的故事,將不完的細節。其實,生活中親情無處不在,生活的細枝末節無不體現出父母對我們的關愛,用心靈感受親情,珍愛親情,讓愛永住我們的心中,讓愛永住我們的家庭。

(播放MTV《讓愛住我家》)

結束全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e7lxz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