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爭論故事教學設計

爭論故事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爭論故事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爭論故事教學設計

爭論故事教學設計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有條理地口述課文中的故事。

4、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故事中所藴涵的做事應抓住時機的道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板書:爭論,你知道“爭論”是什麼意思嗎?

2、繼續板書課題:爭論的故事

3、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

二、初讀課文

1、自學生字新詞

(1)師範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

(2)默自由朗讀課文,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

(3)記憶生字的字形。

2、檢查自學效果

(1)檢查生字的讀音,採用多種形式讀。

烤鴨評理剖開可惜真笨浪費

關鍵原諒煙熏火燎

(2)指名分自然段進行朗讀課文。

三、學習課文1~5自然段

1、自由讀一讀,要求:理解“爭論不休”“不以為然”

2、討論交流

(1)故事中誰和誰為什麼事而爭吵?他們是怎樣爭論的?

(2)理解“不以為然”(出示:對如此這樣然而)

(3)聽錄音,指導讀兄弟倆的對話,重點指導幾個反問句的讀法。

(4)小結:從對話看,兄弟倆各抒己見,爭論激烈,讀時要體會兄弟倆這兩種不同的語氣。

3、課文中用了一個詞語説明他們爭論沒有停止?(爭論不休)

理解“休”的意思(停止休息表示禁止或勸阻)

4、引讀4、5段

5、齊讀盛老師的話。

四、學習生字

倆烤評剖惜笨抓費鍵

(1)用熟字換偏旁的方法。

(2)用形聲字進行記憶。

(3)教師範寫生字。

(4)學生描紅

五、作業

1、讀熟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聽寫詞語

2、你能用聽寫的詞語,來講這個故事嗎?要求講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也可以出示填空:故事的起因是兄弟倆看到大雁想充飢,經過是兄弟倆為怎樣吃大雁,並跑到村裏找人。結果他倆找到了一個的辦法,可大雁。)

(一)(1)學生準備(不會講的同學看書默讀)

(2)請學生上講台講爭論的故事

(3)共同評價

(二)既然是爭論,就應該讓故事中的兄弟倆爭論起來,再講故事,講出爭論語氣。

(1)四人小組準備

(2)請同學講

(3)學生根據要求進行評價

(三)結合板書:兩全其美不以為然爭論不休無影無蹤煙熏火燎你能説説它們的意思嗎?

(四)如果再配上適當的動作就更好了。大家練習後,請同學表演。

二、學習課文,領悟道理

1、自由讀一讀剩下的部分

2、討論:你覺得這些話有道理嗎?談談你的體會。

3、指導讀好文中同學們的話,相機提問:

(1)“兄弟倆真笨”“笨”在哪裏?

(2)“他們沒有抓住時機”指的是什麼時機?

(3)為什麼説兄弟倆這樣爭論下去時間都白白浪費掉了?

(4)與其這樣毫無意義地爭論下去,還不如怎樣做?

4、再讀同學們的話,品位品位,從中你領悟到了什麼?(談自己對抓住時機的認識)

5、引導讀:盛老師聚精會神地聽着,不時向同學們投去讚許的目光——

(1)“讚許”是什麼意思“

(2)盛老師為什麼向同學們投去讚許的目光?

三、總結課文,佈置練筆

1、總結課文

(1)師生分角色表演朗讀課文。

(2)這堂課你有什麼收穫?

2、佈置練筆

(1)實際生活中,也有人和你爭論嗎?講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注意表達的語氣。

(2)作業:認真練習朗讀課文,注意提示語,並仿寫一個片段。如:《課堂上的一次爭論》、《飯桌上的對話》、《文具盒裏的爭論》、《冰箱裏的爭論》

爭論故事教學設計2

《爭論的故事》系蘇教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課文講了盛老師給同學講了一個故事:兄弟倆為怎麼些大雁而爭論,結果大雁早已飛走了。故事講完,盛老師讓大家各自發表自己的感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圍繞這個問題,我校的教師不僅引導學生進行了“爭論”,而且教師之間也進行了三輪“爭論”。在爭論中,思維的火花進行了碰撞,對教育行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來自課堂上的爭論:

1、課堂上的聲音

在《爭論的故事》教學中,出現了兩種聲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現將兩種聲音實錄如下:

a、課堂1的聲音:

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

生1:兄弟倆真笨,白白讓大雁飛走了。

生2:不是他們的笨,是他們沒有抓住時機。

生3:兄弟倆這樣爭論下去,時間都白白浪費了。

生4:不管做什麼,關鍵是要先做起來。

師:剛才説的是書上的四種觀點,你們以為誰説得對呢?

生:我支持第四種觀點:不管做什麼,關鍵是要先做起來。

師:為什麼呢?

生1:因為前面的三種説法太淺顯了,最後一句話才是總結道理。

生2:這句話放在最後,又最深重,是整個故事的總結。所以“不管做什麼,關鍵是要先做起來”,真正告訴我們的是道理。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都滿意地點點頭,沒有一個表示有異議。)

師;(總結)是啊,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關鍵是要先做起來。光説不做是不明智的,這樣只能浪費時間,貽誤時機。 b、課堂2的聲音:

師:聽了這個故事,和課文中這些學生的感想。你又是怎麼想的呢?在小組裏交流一下。(師生交流)

生1:兄弟倆真笨,白白讓大雁飛走了。

生2:不是他們笨,是他們沒有抓住時機。

生3:他們的爭論,白白浪費了時機。

生4:不管做什麼,關鍵要先做起來。

生5:我以為兄弟倆的爭論都在説死話,結果大雁飛走了,告訴我們人不能説死話,要相互謙讓一點。

生6:我奶奶常跟我説,“好貓不叫”叫的最響的.貓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貓,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説的多不如做的多。”(大家交流了許多觀點,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麼,關鍵要做起來”)師:課文中的盛老師支持哪一種觀點呢?

生:課文寫“盛老師聚精會神的聽着,不時向同學們投去讚許的目光”,那麼盛老師對所有的觀點都贊同肯定。

師:你們對盛老師的態度滿意嗎?

生:不滿意,盛老師對什麼觀點都:“讚許”,那我們就不知道該聽誰的了。

(生大多數不滿意,都分學生表示滿意。)

師:同學們,對於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實,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説的有道理。説兄弟倆很笨,我覺得有理;説他們白白浪費時間也是事實;説沒抓住時機也對,説做事關鍵先做起來也行??

(課堂上嘰嘰喳喳,議論紛紛。)

2、爭論的聲音

課堂上兩種聲音,折射出兩種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作深刻的反思,大膽地解剖。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們反覆地剖析與反思,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行為。孰是孰非呢?支持課堂1的教師認為,故事是則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學生的發表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確,只有“不管做什麼,關鍵是要先做起來”才一語破的,而且這樣學生也能接受。支持課堂2的教師認為,新的課程標準一再提出學生對文本的反應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些也是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基礎。文中盛老師那“讚許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這種多元的反應,也體現了編者、教材的價值取向。

3、爭論的反思:

這次的爭論,歸結為對文本的理解、學生的感受是要“一元”還是“多元”?從文學作品鑑賞的多元性和學生認知規律及差異性來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受應是多元的,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能以一刀整齊劃一的方式要求學生,也不能以部分學生甚至教師的理解強加給全體學生。

二、來自檢測的爭論:

1、來自檢測的情況反饋課堂上的爭論平息不久,年級組搞了一次階段檢測,檢測試卷就有一題:讀了《爭論的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結果課堂1的學生基本上都寫成“不管做什麼,關鍵是要先做起來”,閲卷的教師都予以肯定,課堂2的學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門,有説兄弟倆笨的;有説他們白白浪費時間;有説要抓住時機的;還有説別的等。閲卷教師逐一予以甄別。説“要抓住時機”“要關鍵做起來”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説“真笨”“浪費時間”等答案打了叉,經過統計,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對了。

2、爭論的聲音。

爭論發生在本年級組老師同閲卷的老師之間。

年級組老師認為,學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強求一致,説“真笨”“浪費時間”的也是學生獨特感受,這裏不應該判錯。

閲卷老師認為,學生的獨特感受應當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時機”算對,“關鍵做起來”等也算對。而試題問的是“你懂得了什麼道理?”“兄弟倆真笨”“兄弟倆浪費時間”只能是當時的狀況和簡單的判斷,你能説這也叫道理嗎?

3、爭論的反思:

這次的爭論體現瞭如何處理好文本的價值取向和學生的體驗這一矛盾。

語文教學要尊重文本的價值取向,束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文本的價值取向和學生的體驗感受在更多的時候對更多的學生來説,是一致的。不應該把兩者截然對立起來。在特定的情況下,學生對特定材料有獨特的體驗,這是正常的,也必須予以保護與尊重。另一方面,“學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卻是不是個人感受的問題,它應該是明確的,最多數元的,不應該存在“一個個讀者就有一個道理”的説法,如何處理好這種矛盾呢?在爭論中,全體老師再次達到共識:首先教師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要善於聽取不同的聲音。教師應予以具體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圓其説,只要他的體驗是積極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師都應該予以肯定和保護。但是,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跳出原有的思維定勢。從更廣、更深的角度看問題(這時學生的體驗也有可能迴歸到文本的價值取向中來,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來自教後記的爭論:

1、教後感交流

原以為這場爭論應該結來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動中又引發了全校語文老師的一次爭論。在一次教師交流教後記的活動中,課堂上的老師在提出《爭論的故事》教學中,他問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和課文中這些學生的感想,你又是怎麼想的?或者你支持哪一種觀點?”其中只問“感想”,沒問“道理”,以致於課文學會了,感想很豐富獨特,但“道理”卻只有一半的人掌握。“一石激起千層浪”,應問“感想”還是應問“道理”呢?

2、爭論的聲音

支持問“感想”的教師認為,“感想”即感悟以及想到的內容,其中包括道理的感悟,還包括聯繫自己看到聽到的情況產生的聯想。語文教學就應當讓學生充分地感悟和體驗。只有讓學生真正感悟到的道理,學生才能有所收穫,才能真的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爭論後的反思:

這次爭論的其實體現了教學要以“教材為中心”和還是以“學生為主體”這對矛盾上。故事學完了,問“學生有什麼感想”和“學生懂得什麼道理”這本身本無誰優誰劣之分,兩者可以兼得,既問“感想”又問“道理”,在感想中學生談出道理最好,如牽不出“道理”也可順勢深究一下。但從教師的爭論中,要可以看出教師的教育思想的不同的傾向。主張問“道理”的,是從文本出發,從落後課程評價出發,他們是在圍繞教材教,圍繞考試教。主張問“感想”的,他們不僅是教材忠實的“消費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他們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主要的是他們具有強烈的學生本位意識——教育是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以教材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主體”在一定的情況下確實是一對矛盾。多少年來“教師一直教教材”、“學生學教材”、“主管部門考教材”,“教材”成了教師教學的唯一,也成了教師思想的“枷鎖”。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改變過去的“教教材”為“用教材”,在課程設計、實施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

爭論故事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爭論的故事》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説理性的文章,它把“做事應抓住時機”的道理巧妙地藴含其中,發人深省,寓教於樂。課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寫盛老師講了一個故事:兄弟倆為怎麼吃大雁而爭論不休,還找路過的老人評理,最後大雁飛走了。這一部分在敍事中寓理——兄弟倆因“爭論”而錯失射雁的時機。第二部分,主要寫盛老師啟發同學們談聽了故事的感想。這部分借文中的學生之口説理,幫助學生感悟理解併產生共鳴,從而深入領會故事中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出人物爭論時的不同語氣。

2、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故事所藴含的“做事應抓住時機”的道理。

教學重點

讀出人物爭論時的不同語氣。

教學難點

能自主讀出對話中的爭論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檢測生字詞:

同學們,今天咱們在學習課文之前先來默寫課文中的詞。

(1)第一個,爭論的近義詞,注意,必須是課文中的。(爭辯)

(2)文中的哥哥看到大雁想要煮着吃,那弟弟呢?——一個字,默下來。(烤)

(3)因為他覺得這樣吃,皮香肉嫩,默寫——皮香肉嫩。(皮香肉嫩)

(4)故事講完了,同學們紛紛説了感想,盛老師聚精會神地聽,請默寫第四個詞。(聚精會神)

(5)還投去了讚許的目光,最後默寫——讚許,注意上面兩個先字的不同寫法。

一學生在小黑板上默寫並出示:(爭辯烤皮香肉嫩聚精會神讚許)另一學生批改。其餘學生自己批改。全對的,給自己畫一個☆;如果有錯字,請圈出來,在旁邊訂正一遍。

設計意圖:有效地複習了第一課時比較難寫的生字,為進入第二課時的學習奠定基礎。

2、今天這堂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爭論的故事。板書課題二、品讀感悟

(一)走進故事,感受“爭論”

兄弟倆爭論得怎樣呢?翻開書本大聲讀讀第三自然段。(激烈誰也不讓誰)

那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激烈了呢?不要急,大家再靜下心來默讀這段話,同學們可以去關注一個詞,一句話或一個標點符號,拿出筆來圈圈畫畫。

提示任務:默讀第三自然段,你從哪裏感受到它們兄弟倆爭論得很激烈。

2、自主學習

3、交流共享

預設一:抓反問句讀出爭論的激烈

哦,你關注到了標點符號。同學們,我們來看這句話,這是一個————反問句,知道弟弟説的是什麼意思嗎?(出示句子:再好的東西,一煮還有什麼味道呢?)

出示:再好的東西,一煮就沒有味道了。

那如果把課文裏的句子改成這一句,意思有沒有變?好不好?(反問句爭論的味道濃。)

是啊,反問句表達的感情更強烈,爭論的味道更濃。真是小標點,大學問,誰來讀?(指名讀,點評,齊讀)

在接下來的爭論中,這樣的反問句還有很多,趕快找一找。出示: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麼好味道?

鴨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嗎?為什麼大雁就不行呢?齊讀,讀出爭論的味道。

小結:用了這些反問句,讓我們感受到了兄弟倆的互不相讓。在我們平時習作時,也可以用反問句表示強烈的感情。還有哪兒也能看出兄弟倆爭得很激烈呢?

預設二,抓提示語讀出爭論的激烈

(我從“不以為然、大聲爭辯、很不服氣”感受到了爭論的激烈。)你關注到了文中的提示語,真了不起。“不以為然”,文中是指?

哥哥認為弟弟不對,一定有他的理由,知道哥哥心裏怎麼想嗎?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回合的爭論。

出示第一回合的爭論:齊讀

你從哪裏感受到哥哥心裏很想要煮着吃?吃過哪些煮的東西?味兒怎麼樣?學生交流。

怪不得哥哥一心想把大雁煮着吃呢。指名讀,點評。評點:煮的大雁湯鮮味美,哥哥多麼嚮往啊!齊讀。

而弟弟呢,非要烤着吃。

自己讀讀弟弟的話,從哪兒體會到弟弟非得用火烤呢?交流:a:只有才點擊分別出示

只有,那就表示——認為烤是讓大雁好吃唯一的辦法。很堅定。指名讀,點評,齊讀。

③在第一回合的爭論中,兄弟倆擺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你們看,第一回合沒有提示語,大家還算是心平氣和的,可第二回合啊,爭論升級了,哥哥聽了弟弟的話不以為然,所以他大聲爭辯,反對得強烈,誰來讀一讀?點評。

弟弟聽了哥哥的話,也很不服氣,指名讀,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小結:有了提示語,讓我們感受到了爭論變得更激烈了。同學們在寫人物對話時,如果能添加合適的提示語,對話也就會更生動。

預設三:抓課文插圖,再現爭論的場面。

剛才,同學們抓住了反問句和人物的提示語,感受到了兄弟倆爭論得很激烈。其實,我們在説話時,還會有豐富的表情和動作呢。仔細觀察課文中的插圖,你們知道誰是哥哥,誰是弟弟?看看他們爭論的樣子,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詞語?指名交流。

教師引:瞧,兄弟倆爭論得多激烈呀!他們——唾沫橫飛,面紅耳赤,指手畫腳,怒目圓睜,真是——互不相讓

小組內一個做哥哥,一個做弟弟,一個做旁白,一個做導演,可以站起來加上動作、表情來爭一爭,辯一辯。

哪一組願意來爭論一回?點評。

哪一組再來挑戰?

太精彩了,老師也想加入了,不過我還缺少個搭檔,誰願意跟我合作?跟我合作是要增加難度的。請注意,我可能按照書中的句子讀,也可能是自己的話,你們這顆機靈的小腦袋得跟着我來。我做哥哥,咱們開始——

師:大雁煮了好吃。

生:

師:煮了好吃。

生:

師:我就要煮着吃

生:

師:煮。

生:

師:煮、煮、煮

生:

師:停,再爭下去可要下課了,看來我們誰也説服不了誰,真是“爭論不休”。(板書)一起讀好這個詞語。(爭論不休)

4、那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讀讀第4小節。指名説。

老人的建議,哥哥滿意嗎?弟弟滿意嗎?雙方都滿意,這就叫“兩全其美”,第5小節中也有一句話解釋了這個詞。指名説。

5、當他倆都很滿意了,再想射大雁時,可惜大雁已經飛得無影無蹤了。這個結果是它們想要的嗎?你想對他們説什麼?

(預設:任何事情最關鍵的是要去做。光説不做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機會是不等人的,是一閃而過的。説還永遠不如做啊。

當機會來臨時,應該立刻抓住他。)

(隨機追問:笨在哪裏?抓住什麼時機?浪費了什麼時間等)

板書:抓住時機馬上行動(二)感悟道理,拓展延伸

1、這個故事很有趣,盛老師的同學們聽完這個故事,也紛紛談了自己的感受。齊讀?

2、同學們各抒己見,盛老師聚精會神地聽着,不時地向同學們投去讚許的目光。能給“讚許”換個詞嗎?

(贊同、讚賞、贊成)

3、盛老師為什麼不時向同學們投去讚許的目光呢?(覺得同學們説得很有道理。)

那盛老師讚許的僅僅是同學們的觀點嗎?(就這四個同學發言了嗎?你可以從這個省略號中去尋找答案。)

還讚許了同學們都積極思考。勇於説出自己的觀點。

4、學到這裏,還有什麼疑問嗎?

預設:盛老師為什麼不講完故事直接講道理?

(從文中找找有關盛老師的詞語,笑了笑聚精會神讚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老師?循循善誘尊重學生和藹可親,印象深刻、易於接受)

第2至4小節為什麼只有前引號?(盛老師講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按説是應該把整個故事用一個引號引起來的。但是,故事的篇幅相對較長,為了能更清楚地理解故事,把這個故事分成了幾個自然段。這樣就在故事的每一個自然段開頭都用上前引號,而後引號則在最後故事結束的時候用上,中間段落不用後引號了。)

5、總結: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一個有關爭論的故事,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抓住時機,先把事情做起來,永遠不要作無謂的爭論。讓我們牢牢地記住這句話“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一起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朗讀,在讀中學會思考和感悟。讓學生積極説出自己的想法,既是加深理解,又增強了感受。讓學生學會評價,在評價中得到自我提升,實現對文本的超越。

四、作業

1、繪聲繪色地講講這個故事。

2、小練筆:假如同學們説的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兄弟兩的耳朵裏,有一次,又有大雁飛過,他們會怎麼説?怎麼做呢?請大家發揮想像,寫下來。

板書

25爭論的故事

不以為然爭論不休兩全其美無影無蹤

抓住時機

馬上行動

標籤: 爭論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dljn73.html
專題